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

合集下载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 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 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

3. 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

比如: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和测验法。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著名人物之一,他强调自己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

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他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

”这里所说的强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

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关键的变量是强化,练习不会使反应速率上升,只是为进一步强化的发生提供机会而已。

三、行为主义的作用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能为学习的刺激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做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 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 教学过程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 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据此,相倚组织教学即为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一)斯金纳的动物学习实验(这个可以不做在ppt中,自己叙述哈)主要研究对象是白鼠,实验时,将白鼠引进实验箱,它在箱内到处自由爬动。

当它偶尔踏上操作杆,使用足够压力,就会有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白鼠因此获得食物。

它再次按压操作杆,就会有有第二粒小食球掉进食盘。

这样反复若干次,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映,学到按压操作杆可以获得食物的经验。

以后每当小鼠饥饿时,就按压操作杆取食。

(二)操作条件反射说的主要观点1.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即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根据强化作用的不同,他反射分为刺激性反射和反应型反射,所以行为也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相应的学习也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机体的行为大多是操作性的,人类的行为多数实质上是操作行为,所以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2. 操作条件的作用规律(1)R型作用规律:在操作活动发生作用后,随即出现强化刺激物,操作的力量就会增强。

Eg:白鼠按压操纵杆之后,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即出现一个强化刺激物,由于这一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增强。

(2)R型消退作用规律: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的操作活动增强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力量就会减弱。

Eg:如果白鼠的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按压操作杆的操作发生之后,没有小食球掉进实盘,由于未经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就会减弱。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作用就是控制行为。

教育就是要塑造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

教育的关键就是强化有利的行为。

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分析强化的效果,并根据这种分析来设计精密的操纵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技术。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张。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1)小步子原则:要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步骤,由难到易,逐步解决;(2)积极反应原则: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强化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的强化(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自定步调;(5)减少错误率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都做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的基本规律:
规律
条件
行为发频率
例子
理论
强化
正强化
(+)愉快S
↑行为发生的频率
奖励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负强化
(-)厌恶S
↓行为发生的频率逃避条件作用:刺激物
回避条件作用:信号
惩罚
正惩罚
(+)厌恶S
↓行为发生的频率
体罚、谴责
负惩罚
(-)愉快S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操作性条件性作用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心理学的背景早期的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把意识和心理还原为行为,又把行为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刺激和反应最终又被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这种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受到大部分心理学家的批评。

一位著名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吴伟士提出S--R公式过于简单化,认为人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驱力,二是机制。

机制是联结的结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如S--R,它是回答“怎么样”,但在机制之外,还有推动机制的原动力,这就是内驱力。

它回答的是“为什么”。

所以行为的研究应兼顾内在的条件,S--R应改为S--O—R这里的O指的是有机体。

吴伟士提醒行为主义者考虑有机体内部条件。

这一修改的行为公式启发了那些不满早期行为主义的简单化倾向,而又试图坚持行为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家。

许多新行为主义者受到这一公式的启发,从而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

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视是导致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又一原因。

美国心理学深受进化论的影响。

依据进化论,每一个物种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所以适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而环境的适应乃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是环境适应的标志。

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的问题上。

新行为主义者大都以学习为研究的首要课题,提出了各色各样的学习理论。

这也是区别于早期行为主义的特点之一。

2.哲学背景新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是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间接证实原则影响了新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

早期行为主义受到实证主义观点的影响,强调直接的经验证实,即强调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这种观点导致行为主义忽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而间接证实的命题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行为主义受到这种观点的启示,以间接证实的方式探讨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

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加入了有机体(O)。

S-R变成了S-O-R。

在哲学方面,新行为主义的兴起受到操作主义的影响。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观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Skinner box)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

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

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

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社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

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

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

换句话说,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

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鸽子的行为。

他曾试图用鸽子建立条件反射,使鸽子能根据颜色用嘴啄动不同的按钮,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导弹的飞行。

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开始时鸽子啄红,黄和蓝三个按钮是随机的。

但是,如果在它啄红色按钮时给它一个正强化剌激(如食物),在它啄黄色按钮时不给予任何剌激,在它啄蓝色按钮时给予负强化剌激(如电击),一段时间之后,鸽子啄取红色按钮的次数明显高于啄取其它两个按钮的次数。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

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有压反应.以逃避电击。

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它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

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

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这个实验比“给狗狗摇铃喂食”的巴普洛夫实验更进了一步,建立行为。

何为学习?就是指将行为与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联系。

换句话说,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斯⾦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交流分享:今天和同事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条件反射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之分,他们有⼀定的区别,联想到上海⾼考试题曾经考过类似试题。

1.经典条件反射及其特征经典条件反射(⼜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个刺激和另⼀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如图)。

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有相似之处。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如将声⾳刺激与喂⾷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唾液分泌的狗,在⼀段时间听到铃声⽽不喂⾷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然恢复作⽤。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也会产⽣反应。

"⼀朝被蛇咬,⼗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2.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亦称“⼯具性条件反射”。

是由美国⾏为主义⼼理学家斯⾦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的实验⽅法。

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为,采⽤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种由动物进⾏操作活动的实验箱(通常称斯⾦纳箱),⽤来测定动物完成压杆或按键活动的特定反应。

除了可训练⼤⿏,还可训练猫、家兔和猕猴等实验动物进⾏该项操作。

可分为⾷物性和防御性两种形式。

斯⾦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纳箱中进⾏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 斯金纳(1904-1990)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 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 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 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 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 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 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萨斯奎汉纳镇上。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 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 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 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 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 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 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 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操作性条件反射 林甸县职教中心 欧贵林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 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改 进了桑代克的迷箱,设计了“斯 金纳迷箱”。箱内有一个杠杆, 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箱内的 动物按压杠杆,就会有一粒食物 丸滚到食物盘内,动物即可得到 食物。
• (3)消退
• 如果以机体作出以前被强化过的行为反应之 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这一反应在今 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因此,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它与正强化和负 强化不同,它不是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的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 它是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不良习惯的有效 方法。
•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 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 刺激或不愉快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 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 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是 负强化的一种类型,它揭示了有机体 是如何摆脱痛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

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

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这个实验比“给狗狗摇铃喂食”的巴普洛夫实验更进了一步,建立行为。

何为学习?就是指将行为与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联系。

换句话说,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

只要通过将行为与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

奖励可以培养行为习惯,很棒吧?那么看实验2。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

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惩罚”,作为奖励的邪恶双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为模式。

然而,惩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旦惩罚消失,则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

从长远来看,惩罚对于行为的制止并不会起到显著作用。

现实生活中,因为惩罚带来的凡勃伦效应,有时甚至会使惩罚起反作用。

凡勃伦效应: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与产品越降价、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规律不同,特定的产品越涨价,需求越增多。

部分上流阶层的消费目的在于,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满足虚荣心,所以价格越高,需求则增加。

相反,如果降价,体现上流阶层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需求减少。

如果想要控制行为者不去进行某个行为时,应找到该错误行为的“奖励物”,移除该奖励,从而制止其错误行为。

然而,即使是奖励,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也会逐渐消失(虽然消失得稍慢一些)。

而且这样太浪费食物了!那该怎么办呢?
接下来是实验3。

3.固定时间奖励
实验3: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

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

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啧啧,失败了。

没有培养起小白鼠连续按按钮的行为,反而使小白鼠“偷懒”了。

为什么?
因为行为者知道短期内行为不会再得到奖励。

……好吧。

最关键的实验4。

4. 概率型奖励
实验4: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

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同样的,用鸽子做实验,平均每5分钟获得变化时距的食物强化的鸽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应,连续反应长达15小时)
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赌博”——如简单的老虎机,或者更复杂的赌博——会给予人类以依赖感,或者说,成瘾性。

由于概率性给予结果,行为者很难直观地判断机制是否失效,所以单次的失败不会给予明显的“惩罚”效果,终止行为者的习惯,从而行为者的学习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后是一个有趣的实验5。

5. 迷信的小白鼠?
实验5:好吧,其实实验5还是实验4,概率型斯金纳箱。

结果: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养出了奇特的行为习惯,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转圈跳舞。

这是因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许多游戏中传出的谣言,比如“在中午抽奖容易得到大奖”,或者“带满一背包幸运兔脚可以获得更好的装备”之类,其原理与之相同。

实验意义编辑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
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