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一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教学要求:

1、了解误差的意义和误差的表示方法

2、了解定量分析处理的一般规则

3、掌握有效数字表示法和运算规则

重点、难点:

误差的表示方法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一、误差:测定结果与待测组分的真实含量之间的差值。

二、分类:

㈠、系统误差:由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造成的。在重复测定中,总是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

1、特点:

重现性: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

单向性: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

可测性:数值大小有一定规律

2、原因:

① 方法误差

② 仪器和试剂误差

③ 操作误差

㈡、随机误差(偶然误差):有不固定的因素引起的,是可变的,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时负。

1、特点:符合正态分布

2、规律:对称性: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单峰性:小误差出现的几率大,大误差出现的几率小。很大的误差出现的几率近于零;有界性:随机误差的分布具有有限的范围,其值大小是有界的,并具有向μ集中的趋势。

第二节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以准确度与精密度来评价测定结果的优劣

一、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真值是试样中某组分客观存在的真实含量。测定值X与真值T相接近的

程度称为准确度。

测定值与真值愈接近,其误差(绝对值)愈小,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愈高。因此误差的大小是衡量准确度高低的标志。 2、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E a ===x-T(如果进行了数次平行测定,X为平均值) 相对误差:E r ===

100×T

E a

% 3、误差有正、负之分。

当测定值大于真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 当测定值小于真值时误差为负值,表示测定结果偏低; 二、精密度与偏差

1、精密度:一组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称为精密度

2、表示方法:用偏差表示

如果测定数据彼此接近,则偏差小,测定的精密度高; 如果测定数据分散,则偏差小,测定的精密度低; ⑴、绝对偏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绝对偏差:d i =x i -(i=1,2,…,n) ?

x 平均偏差:d =n

d d d n

±±±…21=∑=n

i i d n 1

1

相对平均偏差:d r =

100×x

d

%

⑵、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总体:一定条件下无限多次测定数据的全体 样本:随机从总体中抽出的一组测定值称为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含测定值的数目称为样本的大小或样本容量。

若样本容量为n,平行测定数据为x 1、x 2、 …、x n ,则此样本平均值为x=∑i x n

1

当测定次数无限多时,所得的平均值即总体平均值μ

x n ∞

→lim =μ

当测定次数趋于无限时,总体标准偏差σ表示了各测定值x 对总体平均值

μ的偏离程度:

σ=

n

x

i

∑?2

)(μ σ2称为方差

但一般情况下μ是不知道的,故只有采用样本标准偏差来衡量该组数据的精密度,从而表示各测定值对样本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样本的标准偏差:

S =

1

1

)(2

2

?=

??∑∑n d n x x i

i

n-1称为自由度,用f 表示。

标准偏差比平均偏差能更灵敏地反映数据的精密度。P 47例 两组数据:

9.6,9.7,9.7,9.8,10.0,10.1,10.2,10.2,10.3,10.4; 9.3,9.8,9.8,9.9,9.9,10.0,10.1,10.2,10.3,10.5。

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S r = %100×x

s

⑶、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多个样本测定,平均值的精密度比单次测定值的更高。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来衡量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x σ

σ=

(∞→n )

对于有限次数的测定则: S x =

n

s 样本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由上式可知: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测定的精密度。

⑷、极差:又称全距,是测定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x max -x min

其值愈大表明测定值愈分散。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系统误差影响测定的准确度,而随机误差对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有影响;评价测定结果的优劣,要同时衡量其准确度和精密度。

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准确度高,精密度必然高。

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频率分布:

1、频数:测定值落在每组内的个数。

2、频率(相对频数):数据出现在各组内的频率。即频数与样本容量之比。

3、测定值出现在平均值附近的频率相当高,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

4、频率分布图显示了测定数据既有分散性而又具有集中趋势的分布特性。

二、正态分布:

㈠、正态分布的特点:又称高斯分布,它的数学表达式即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式为

y=f(x)=

2

2

221

σμπ

σ)(??

x e

y表明测定次数趋于无限时,测定值x i 出现的概率密度

若以x 值表示横坐标,y 值表示纵坐标,就得到测定值的正态分布曲线。

曲线分析:

1、曲线有最高点,它对应的横坐标值μ即为总体平均值。

2、μ的数值决定了正态分布曲线在横坐标上的位置,反映了来自某一总体的测定值向某具体数值集中的趋势。

3、σ为总体标准偏差,是曲线两侧的拐点之一到直线x=μ的距离,它表征了测定值的分散程度。

4、σ值越小,表明测定值位于μ附近的概率越大,测定的精密度越高; σ值越大,表明测定值位于μ附近的概率越小,测定的精密度越低; 综上所述:一旦σ和μ确定后,

正态分布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也就确定了,因此σ和μ

是正态分布的两个基本参数,这种正态分布用N()表示。

2,σμ㈡、定量分析中,来自同一总体的随机误差一般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曲线关于直线x=μ呈钟形对称,形象地反映了随机误差具有以下的特点和规律:(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1、对称性: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2、单峰性:小误差出现的几率大,大误差出现的几率小。很大的误差出现的几

率近于零

3、有界性:随机误差的分布具有有限的范围,其值大小是有界的,并具有向μ

集中的趋势。

三、标准正态分布:

将正态分布曲线的横坐标改用u 来表示(以σ为单位表示随机误差)

u=

σ

μ

χ? (u 的定义式) 将上式代入高斯方程并微分得

f(x)dx=

du u du e

u )(?π

=?

2

221

u 称为标准正态变量,那麽高斯方程即转化为 y=2

2

21u e

u ?=

π?)(

结论:总体平均值为μ、总体标准偏差为σ得任一正态分布均可化为μ=0,σ2=1的标准正态分布,以N(0,1)表示。曲线的形状与μ和σ的大小无关。

四、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概率积分表:正态分布曲线与横坐标之间所夹的总面积,就等于概率密度函数从-∞至+∞的积分值。它表示来自同一总体的全部测定值或随机误差在上述区间出现概率的总和为100%,即为1。

du e

du u u ∫∫

+∞

??

+∞

?=

2

2

21

π

?)(=1

欲求测定值或随机误差在某区间出现的概率P,可取不同的u 值对上式积分求面积而得到,从而可得到概率积分表供直接查用。 若区间为u ±值,则应将所查得的值乘以2。

第四节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

1、置信区间:根据有限的测定结果来估计μ可能存在的范围 测量值所在±μu σ的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该范围愈小,说明测定值与μ愈接近,即测定的准确度愈高。

2、置信度:置信区间不可能以百分之百的把握将μ包含在内,有一定的概率。 测量值落在±μu σ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度。 ㈠、已知总体标准偏差σ时

x=±μu σ 由u 值则确定不同的区间概率。

1、如果用单次测定值来估计 μ可能存在的范围,则可以认为区间x±1.96σ能以

0.95的概率将真值包含在内。即 μ= x±u σ

2、以样本平均值表示(因平均值较单次测定值的精密度更高),则μ

=x n

u

x u x σ

σ±=±

3、上述两式分别表示了在一定的置信度时,以单次测定值x 或以平均值x 为中心的

包含真值的取值范围,即μ的置信区间。 在置信区间内包含μ的概率称为置信度,它表明了人们对所作的判断有把握的程度,由P 表示。

4、在对真值进行区间估计时,置信度的高低要定得恰当。在定量分析中,一般将置信度定为0.95或0.90。

5、置信区间的大小取决于测定的精密度和对置信度的选择,对于平均值来说还与测定的次数有关。当σ一定时,置信度定的愈大,u 值愈大,即置信区间也愈大,过大的置信区间将使其失去实际意义。若将置信度固定,当测定的精密度越高和测定次数越多时,置信区间越小,表明x 或x 越接近真值,即测定的准确度越高。 ㈡、已知样本标准偏差s 时:

1、t 分布:由英国统计学家兼化学家戈塞特(Gosset W S)在1908年提出。当时他采用的笔名为student,故称为t 分布法。

t p,f =s

μχ?

(其中t p,f 是随置信度P和自由度f而变化的统计量)

t 分布是有限测定数据及其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随着测定次数增加,t 分布曲

线愈来愈陡峭,测定值的集中趋势亦更加明显。当f→∞时,t 分布曲线就与正态分布曲线合为一体,因此可以认为标准正态分布就是t 分布的极限。

3、t 值的计算值:t 值与标准正态分布中的u 值不同,它不仅与概率还与测定次数有关。

随着自由度的增加,t 值逐渐减小并与u 值接近。当f=20时,t 与u 已经比较接近。当f→∞时,t→u,s→σ。 3、计算公式:

① μ= x±t p,f s

② μ= x±t p,f s x =μ= x±t p,f

n s

由上式可知,P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大小与t p,f 、s、n均有关,而且t p,f 与s实际也都受n的影响,即n值越大,置信区间越小。

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1、可疑值:在平行测定的数据中,有时会出现一二个与其它结果相差较大的测定值,称为可疑值或异常值(离群值、极端值) 2、方法

㈠、Q 检验法:由迪安(Dean)和狄克逊(Dixon)在1951年提出。

步骤:

1、将测定值由小至大按顺序排列:x 1,x 2,x 3,…x n-1,x n ,其中可疑值

为x 1或x n 。

2、求出可疑值与其最邻近值之差x 2-x 1或x n -x n-1。

3、用上述数值除以极差,计算出Q

Q=

11χχχχ???n n n 或Q=1

1

2χχχχ??n

4、根据测定次数n和所要求的置信度P查Q p,n 值。(分析化学中通常取0.90的置信度)

5、比较Q和Q p,n 的大小:

若Q>Q p,n ,则舍弃可疑值;

若Q<Q p,n ,则保留可疑值。

中位数:将全部测定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当n 为奇数时,位于正中间的数值即为中位值;当n 为偶数时,中位数为正中间两数的平均值。 ㈡、格鲁布斯法: 步骤:

1、将测定值由小至大按顺序排列:x 1,x 2,x 3,…x n-1,x n ,其中可疑值为x 1或

x n 。

2、计算出该组数据的平均值x 和标准偏差s。

3、计算统计量G: 若x 1为可疑值,则G==

s

1

χχ?

若x n 为可疑值,则G==

s

n χ

χ?

4、根据置信度P和测定次数n查表得G p,n ,比较二者大小

若G>G p,n ,说明可疑值相对平均值偏离较大,则舍去; 若G<G p,n ,则保留。

注意:置信度通常取0.90或0.95。

三、显著性检验

用统计的方法检验测定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此推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判断测定结果或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这一过程称为显著性检验。

㈠、样本平均值与真值的比较(t 检验法)

1、原理:t 检验法用来检验样本平均值与标准值或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对分析方法的准确度作出评价,其根据是样本随机误差的t 分布规律。

2、步骤:

①、计算平均值和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②、由P 57式 μ= x±t p,f s=μ= x±t p,f n s

得:T ?χ== t p,f s x 得 t==

X

S T

根据上式计算t 值。 ③、查表得t p,f ,比较t值

若t>t p,f ,则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若t<t p,f ,则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测定方法正确可靠。 (定量分析中,常采用0.95或0.90的置信度)

第五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1、举例说明:天平称量要求保留小数点后4位数字

台秤称量要求保留小数点后1位数字

滴定管读数要求保留小数点后2位

在分析测定之中,记录实验数据和计算测定结果究竟应该保留几位数字,应该根据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的准确度来确定。

2、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

有效数字是由全部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只能是一位)不确定数字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有效数字的位数。

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反映了测量的准确度,在测定准确度允许的范围内,数据中有效数字的位数越多,表明测定的准确度越高。

3、确定原则:

0.015,0.0150,0.7809

①“0”的意义:

在数字前面的“0”起定位作用,不是有效数字;

数字中间的“0”都是有效数字;

数字后面的“0”,一般为有效数字。

②、对数中的有效数字:

由尾数确定,首数是定位用的

logN=8.9-------1位

PH==10.42----2位,故[H+]==3.8×10-11

③、如果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因数的首位数大于或等于8,在积或商的运算中可

多算一位有效数字。

如:9.0×0.241÷2.84

④、对于非测量所得的数字,如倍数、分数关系和一些常数π,它们没有不确定

性,其有效数字可视为无限多位。

二、数字修约规则:

“四舍六入五成双”

1、当尾数≤4时将其舍去;尾数≥6时就进一位;

2、如果尾数为5,若5后面的数字不全为零,则进位;

若5后面的数字全为零,进位后应使所进的位数成为偶数。 注意:进行数字修约时只能一次修约到指定的位数,不能数次修约。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加减法:当几个数据相加或相减时,它们的和或差保留几位有效数字,应以小

数点后位数最少(即绝对误差最大)的数为依据。

2、乘除法:对几个数据进行乘除运算时,它们的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以其

中相对误差最大的(即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依据。

例:9.25×12.035+1.250==?

9.25按四位

9.25×12.035+1.250==111.4+1.250=111.4+1.2=112.6

四、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根据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正确读出和记录测定值,且只保留一位不确

定数字。

2、在计算测定结果之前,先根据运算方法(加减或乘除)确定欲保留的位数,然

后按照数字修约规则对各测定值进行修约,先修约,后计算。

3、分析化学中的计算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各种化学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各种常数取值一般为两至三位

一类是计算测定结果,确定其有效数字位数与待测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有关。

对于高含量组分(一般大于10%)的测定,四位有效数字;

对中含量组分(1%--10%),三位有效数字;

微量组分(<1%),两位有效数字。

第六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仪器分析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用于微量或痕量组分含量的测定。

2、滴定分析法准确度较高,适于测定常量组分的含量

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1、对照试验

2、空白试验

3、校准仪器和量器

4、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法校正测定结果

四、适当增加平行测定常数,减小随机误差

五、正确表示分析结果:

为了正确的表示分析结果,不仅要表明其数值的大小,还应该反映出测定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为此进行的测定次数。

样本平均值x、样本标准偏差s和测定次数n这三项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正确的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其位数要与测定方法和仪器的准确度一致。

习题

p27 2,3,4

p268 2,8,12,1317,18,29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办法。 (1)砝码受腐蚀;(2)天平的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4)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5)试剂含被测组分;(6)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湿;(7)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8)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10)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答:(1)系统误差;校准砝码。 (2)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3)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4)系统误差;控制条件扣除共沉淀。 (5)系统误差;扣除试剂空白或将试剂进一步提纯。 (6)系统误差;在110℃左右干燥后称重。 (7)系统误差;重新选择指示剂。 (8)偶然误差;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因而估计不准产生偶然误差。 (9)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10)系统误差;重新选择分析条件。 2.表示样本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哪些? 与平均偏差相比,标准偏差能更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 3.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4.什么叫误差传递?为什么在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误差环节? 5.何谓t分布?它与正态分布有何关系? 6.在进行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时,如何正确选择置信水平? 7.为什么统计检验的正确顺序是: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再进行F检验,在F检验通过后,才能进行t检验? 8.说明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区别,什么情况用前者或后者? 9.何谓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的意义是什么? 10.进行下述运算,并给出适当位数的有效数字。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药物分析学科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药物分析主要是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和结构已知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同时也涉及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性学科。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药物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药物分析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如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 药物分析的主要的任务包括药物成品的理化检验,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考察,医院调配制剂的快速分析;新药研究开发中的质量标准制订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等。 由此可见,从药物的研制、生产、贮藏、供应、使用到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典 一、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作出的技术性规定,是保证药品质量,进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及监督检验等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质量标准(简称局颁标准),二者均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本为2000年版,简称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国药典还出版英文版,缩写为ChP。 我国已出版了7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和2000年版)。 中国药典分为两部(一、二部),各部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药材、成方及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 (一)中国药典主要内容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1 222221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概 述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要准确地解决“量”的问题,但是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寻找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减免,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另外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写出合乎要求的分析报告。 第二节 测量误差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 x - μ 2.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100%100?-=?μ μμδ x 若真实值未知,但δ 已知,也可表示为 %100?x δ 3. 真值与标准参考物质 理论真值:如某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等。 相对真值:如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 标准参考物质:经权威机构鉴定并给予证书的,又称标准试样。 实际工作中,常把最有经验的人用最可靠的方法对标准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结 果的平均值作为真值的替代值。 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 系统误差(可定误差) 由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大小在试样间是恒定的,重复测定 时重复出现。

按系统误差的来源分类: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方法误差:滴定分析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 不符、副反应的发生、沉淀的溶解、共沉淀现象、灼烧时沉淀的分解或挥发。 仪器或试剂误差:砝码、容量器皿刻度不准、试剂中含有被测物质或干扰物质。 操作误差:称样时未注意防止吸湿、洗涤沉淀过分或不充分、辨别颜色偏深(浅)、 读数偏高(低)。 按系统误差的数值变化规律分类:恒定误差、比例误差。 系统误差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予以消除。 2.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不可定误差) 由于偶然的原因如温度、湿度波动、仪器的微小变化、对各份试样处理时的微小 差别等引起,其大小和正负都不固定。 偶然误差服从统计规律,可用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加以减免。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 1. 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的大小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 表示。评价一个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常用加样回收率衡量。 2. 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表示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可用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重复性与再现性是精密度的常见别名。 偏差:d = x i - x 平均偏差: n x x d n i i ∑=-=1 相对平均偏差: %100/)(%1001?-=?∑=x n x x x d n i i 标准偏差(标准差): 1 )(1 2 --= ∑=n x x S n i i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其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定量分析的目的是准确测定试样中组分的含量,因此分析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受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用试剂和分析工作者主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不完全一致。即使采用最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最精密的仪器,由技术很熟练的分析人员进行测定,也不可能得到绝对准确的结果。同一个人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种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这表明,在分析过程中,误差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分析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的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误差,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6.1 误差与准确度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accuracy )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差别越小,则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越高。准确度的大小用误差(error )来衡量,误差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值(true value )之间的差值。误差又可分为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和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绝对误差(E )表示测定值(x )与真实值(x T )之差,即 E =x - x T (2-13) 相对误差(E r )表示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即 %100T r ?= x E E (2-14) 例如,分析天平称量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g 和 g ,假设两物体的真实值各为 g 和 g ,则两者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E 1= g E 2= g 两者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E r1=%1006381 .10001.0?-= % E r2=%1001638 .00001.0?-= % 由此可见,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并不一定相等。在上例中,同样的绝对误差,称量物体越重,其相对误差越小。因此,用相对误差来表示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为确切。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负值。正值表示分析结果偏高,负值表示分析结果偏低。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误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和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两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 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 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 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 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 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 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 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 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 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 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 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 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 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 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 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 值。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 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 “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 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 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 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 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 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 赖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 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 22221 均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 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 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其数据处理

2.6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定量分析的目的是准确测定试样中组分的含量,因此分析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受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用试剂和分析工作者主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不完全一致。即使采用最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最精密的仪器,由技术很熟练的分析人员进行测定,也不可能得到绝对准确的结果。同一个人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种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这表明,在分析过程中,误差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分析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的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误差,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6.1 误差与准确度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accuracy )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差别越小,则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越高。准确度的大小用误差(error )来衡量,误差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值(true value )之间的差值。误差又可分为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和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绝对误差(E )表示测定值(x )与真实值(x T )之差,即 E =x - x T (2-13) 相对误差(E r )表示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即 %100T r ?= x E E (2-14) 例如,分析天平称量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6380 g 和0.1637 g ,假设两物体的真实值各为1.6381 g 和0.1638 g ,则两者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E 1=1.6380-1.638= -0.0001 g E 2=0.1637-0.1638= -0.0001 g 两者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E r1=%1006381.10001.0?-= -0.006% E r2= %1001638 .00001.0?-= -0.06% 由此可见,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并不一定相等。在上例中,同样的绝对误差,称量物体越重,其相对误差越小。因此,用相对误差来表示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为确切。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负值。正值表示分析结果偏高,负值表示分析结果偏低。 2.6.2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误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和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两大类。也有人将操作过失造成的结果与真值间的差异叫做“过失误差”。其实,过失是错误,是实验

物理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一章 实验误差评定和数据处理 (课后参考答案) 制作:李加定 校对:陈明光 3.改正下列测量结果表达式的错误: (1)± 625 (cm ) 改:±(cm ) (2) ± 5(mm ) 改: ± 5(mm ) (3)± 6 (mA ) 改: ± (mA ) (4)96 500±500 (g ) 改: ± (kg ) (5)±(℃) 改: ±(℃) 4.用级别为,量程为10 mA 的电流表对某电路的电流作10次等精度测量,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试计算测量结果及标准差,并以测量结果形式表示之。 解:①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I : 10 1 19.548 ()10i i I I mA ===∑ ②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差I σ: 0.0623 (cm)I σ= = ③根据格拉布斯准则判断异常数据: 取显著水平a =,测量次数n =10,对照表1-3-1查得临界值0(10,0.01) 2.41g =。取max x ?计算i g 值,有 6 60.158 2.536 2.410.0623 I I g σ?= = => 由此得6I =为异常数据,应剔除。 ④用余下的数据重新计算测量结果

重列数据如表1-3-3。 计算得 9 1 19.564 ()9i i I I mA ===∑ ,0.0344 ()I mA σ== 再经过格拉布斯准则判别,所有测量数据符合要求。 算术平均值I 的标准偏差为I σ 0.01145I σ= = = (mA ) 按均匀分布计算系统误差分量的标准差σ仪 为 0.0289σ?=仪0.5%10 (mA ) 合成标准差σ为 0.031σ (mA ) 取0.04σ= (mA),测量结果表示为 9.560.04x x σ=±=± (mA ) 5.用公式24m d h ρπ= 测量某圆柱体铝的密度,测得直径d =±(cm ),高h =±(cm ),质量m =±(g )。计算铝的密度ρ和测量的标准差ρσ,并以测量结果表达式表示之。 解 (1)计算铝的密度ρ: 322 4436.488 2.7003g /m 3.1416 2.042 4.126 m c d h ρπ?= =??=() (2)计算g 标准差相对误差: 对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ln ln 4ln ln 2ln ln m d h ρπ=-+-- 求微分,得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 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 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 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 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 一个理想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 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 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故“真值”在现实中 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 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

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 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 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 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 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式中;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 n w w w 21、——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各观测值的 权数一般凭经验确定。 (4)几何平均值 (5)对数平均值 以上介绍的各种平均值,目的是要从一组测定值中找 出最接近真值的那个值。平均值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一组观 测值的分布类型,在化工原理实验研究中,数据分布较多 属于正态分布,故通常采用算术平均值。 (三)中位数(xM )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一、概述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 二、实验误差的来源 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 1.实验装置误差 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 (1)标准器具误差 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 (2)仪器仪表误差 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 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 (3)附件误差 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 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2.环境误差 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 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 3.方法误差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

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 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 1 2222 21 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2 1212 121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x -=--=对 (2-4) 应指出,变量的对数平均值总小于算术平均值。当1x /2x ≤2时,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 当1x /2x =2,对x =, =x , (对x -x )/对x =%, 即1x /2x ≤2,引起的误差不超过%。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精)

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一、选择题: 1.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 ( )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 .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 C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D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2.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偶然误差具有随机性 B .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C .偶然误差具有单向性 D .偶然误差是由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 3.下列情况中引起偶然误差的是 ( ) A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B .使用腐蚀的砝码进行称量 C .标定EDTA 溶液时,所用金属锌不纯 D .所用试剂中含有被测组分 4.分析天平的称样误差约为0.0002克,如使测量时相对误差达到0.1%,试样至少应该称 A: 0.1000克以上 B: 0.1000克以下 C: 0.2克以上 D: 0.2克以下 5.分析实验中由于试剂不纯而引起的误差叫 ( ) A: 系统误差 B: 过失误差 C: 偶然误差 D: 方法误差 6.定量分析工作要求测定结果的误差 ( ) A .没有要求 B .等于零 C .在充许误差范围内 D .略大于充许误差 7.可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 ) A .进行仪器校正 B .作对照试验 C .作空白试验 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8.从精密度就可以判断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是( ) A .偶然误差小 B .系统误差小 C .平均偏差小 D .标准偏差小 9.下列结果应以几位有效数字报出 ( ) A .5 B .4 C . 3 D .2 10.用失去部分结晶水的Na 2B 4O 7·10H 2O 标定HCl 溶液的浓度时,测得的HCl 浓度与实际浓度相比将 ( ) A .偏高 B .偏低 C .一致 D .无法确定 11.pH 4.230 有几位有效数字 ( ) A 、4 B 、 3 C 、 2 D 、 1 12.某人以差示光度法测定某药物中主成分含量时,称取此药物0.0250g ,最后计算其主成分含量为98.25%,此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正确值应为( ) A 、正确 B 、不正确,98.0% C 、不正确,98% D 、不正确,98.2% 13.下列情况中,使分析结果产生负误差的是( ) 1000) 80.1800.25(1010.0-?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习题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1. 如果要求分析结果达到0.1%的准确度,使用灵敏度为0.1mg的天平称取试样时,至少应称取() A. 0.1g B. 0.2g C. 0.05g D. 0.5g 2. 定量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代表的是()。 A.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C.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D. 平均值的绝对误差 3. 对某试样进行平行三次测定,得出某组分的平均含量为30.6% ,而真实含量为30.3% ,则30.6%-30.3%=0.3% 为() A. 相对误差 B. 绝对误差 C. 相对偏差 D. 绝对偏差 4.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好; B. 进行分析时,过失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D. 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5. 下面哪一种方法不属于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A. 做对照实验 B. 校正仪器 C. 做空白实验 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6. 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系统误差小的是( ) A. 高精密度 B. 与已知的质量分数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 C. 标准差大 D. 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等 7. 用下列何种方法可减免分析测定中的系统误差() A. 进行仪器校正 B. 增加测定次数 C. 认真细心操作 D. 测定时保证环境的湿度一致 8. 下列有关偶然误差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偶然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B.偶然误差出现正误差和负误差的机会均等;

C.偶然误差在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 D.偶然误差具有单向性 9. 滴定分析中出现下列情况,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A. 滴定时有溶液溅出 B.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 试剂中含少量待测离子 D. 砝码读错 10. 某一称量结果为0.0100mg, 其有效数字为几位?() A . 1 位 B. 2 位 C. 3 位 D. 4 位 11. 测的某种新合成的有机酸pK a值为12.35,其K a值应表示为() A. 4.467×10 -13; B. 4.47×10 -13; C.4.5×10 -13; D. 4×10 -13 12. 指出下列表述中错误的表述( A ) A. 置信水平愈高,测定的可靠性愈高 B. 置信水平愈高,置信区间愈宽 C. 置信区间的大小与测定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D. 置信区间的位置取决于测定的平均值 13. 下列有关置信区间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 A. 在一定置信度时,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括真值的范围即为置信区间 B. 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几率即为置信区间 C. 其他条件不变时,给定的置信度越高,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越宽 D. 平均值的数值越大,置信置信区间越宽 14. 分析测定中,使用校正的方法,可消除的误差是( )。 A. 系统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过失误差 D. 随即误差 15. 关于t分布曲线和正态分布曲线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形状完全相同,无差异; B. t分布曲线随f而变化,正态分布曲线随u而变; C. 两者相似,而t分布曲线随f而改变; D. 两者相似,都随f而改变。 16. ) 457 .2 1. 17 /( ) 25751 .0 83 .2 5. 472 (+ ? ? = y 的计算结果应取有效数字的位数是( ) A. 3位 B. 4位 C. 5位 D. 6位 17. 以下情况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A. 指示剂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 B. 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 称样时砝码数值记错;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结果分析 对本次实验的结果及主要误差因数作简要的分析讨论,并完成课后的思考题。还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这些物理性质与其化学反应间关系的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一方面要拟定实验的方案,选择一定精度的仪器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必须将所测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科学地分析并寻求被研究变量间的规律。但由于仪器和感觉器官的限制,实验测得的数据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因此,在着手实验之前要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以及在实验以后合理地进行数据处理,都必须具有正确的误差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误差分析,选用最合适的仪器量程,寻找适当的实验方法,得出测量的有利条件。下面首先简要介绍有关误差等几个基本概念。 一、一、基本概念 1.误差。在任何一种测量中,无论所用仪器多么精密,方法多么完善,实验者多么细心,所得结果常常不能完全一致而会有一定的误差或偏差。严格地说,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值之差,偏差是指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但习惯上常将两者混用而不加区别。根据误差的种类、性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种。 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所造成的恒定偏差,或者偏大或者偏小,其数值总可设法加以确定,因而一般说来,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用改正量来校正。系统误差起因很多,例如: (1)仪器误差。这是由于仪器构造不够完善,示数部分的刻度划分得不够准确所引起,如天平零点的移动,气压表的真空度不高,温度计、移液管、滴定管的刻度不够准确等。 (2)测量方法本身的限制。如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式测量某蒸汽的相对分子质量时,由于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有偏差,不用外推法求得的相对分子质量总较实际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大。 (3)个人习惯性误差。这是由于观测者有自己的习惯和特点所引起,如记录某一信号的时间总是滞后、有人对颜色的感觉不灵敏、滴定等当点总是偏高等。 系统误差决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它恒偏于一方,偏正或偏负,测量次数的增加并不能使之消除。通常是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技术或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或改变实验条件、调换仪器等 以确定有无系统误差存在,并确定其性质,设法消除或使之减 少,以提高准确度。 偶然误差: 在实验时即使采用了完善的仪器,选择了恰当的方法,经 过了精细的观测,仍会有一定的误差存在。这是由于实验者的 感官的灵敏度有限或技巧不够熟练、仪器的准确度限制以及许 多不能预料的其他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类误差称为 偶然误差。它在实验中总是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但它服从 几率分布。偶然误差是可变的,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时负。但如果多次测量,便会发现数据的分布符合一般统计规律。这种规律可用图I一1中的典型曲线表示,此曲线称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此曲线的函数形式为: y=y= 式中:h称为精确度指数,σ为标准误差,h与σ的关系为:h=。 自图I一1中的曲线可以出: (1)误差小的比误差大的出现机会多,故误差的几率与误差大小有关。个别特别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极少。 (2)由于正态分布曲线与y轴对称,因此数值大小相同,符号相反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近于相等。如以m代表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它可以代表真值。σ为无限多次测量所得标准误差。由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可以得出,误差在±

第三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汇总

本章目录 §3-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3-2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3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3-4 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6 提高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方法 §3-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分析结果大于真实值,误差为正;分析结果小于真实值,误差为负。 根据误差的性质与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也叫可测误差,它是定量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有较大影响。 产生原因: 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的因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 特点: 是具有?°重现性?±、?°单一性?±和?°可测性?±。即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系统偏低,其数值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测出其大小,那么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的方法予以减小或消除。 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法误差这种误差是由于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例如:在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损失或吸附某些杂质而产生的误差;在滴定分析中,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滴定终点和等当点的不符合,以及其他副反应的发生等,都会系统地影响测定结果。 (二)仪器误差主要是仪器本身不够准确或未经校准所引起的。如天平、法码和量器刻度不够准确等,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 (三)试剂误差由于试剂不纯或蒸馏水中含有微量杂质所引起。 (四)操作误差 主要是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由于分析工作者掌握操作规程与正确控制条件稍有出入而引起的。例如,使用了缺乏代表性的试样;试样分解不完全或反应的某些条件控制不当等。 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有些误差是由于分析者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称之为?°个人误差?±例如,在读取滴定剂的体积时,有的人读数偏高,有的人读数偏低;在判断滴定终点颜色时,有的人对某种颜色的变化辨别不够敏锐,偏深或偏浅等所造成的误差。 二、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也叫不可测误差,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如测定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微小波动,仪器性能的微小变化等)所引起的,其影响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偶然误差难以察觉,也难以控制。 偶然误差的分布完全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 (一)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二)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特别大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非常小、故偶然误差出现的几率与其大小有关。 §3-2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二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本章是分析化学中准确表达定量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本章应着重了解分析测定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分布、传递的规律 及特点,掌握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掌握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可 靠性和准确程度的判断方法。 本章计划7学时。 第一节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其表示方法一. 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可测误差(determinate error) (1)方 法误差:是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 如:反应不能定量完成;有副反应发生;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干扰组分 存在等。 (2)仪器误差:主要是仪器本身不够准确或未经校准引起的; 如:量器(容量平、滴定管等)和仪表刻度不准。 (3)试剂误差:由于试剂不纯和 蒸馏水中含有微量杂质所引起; (4)操作误差:主要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由于分析 工作者掌握操作规程与控制条件不当所引起的。如滴定管读数总是偏高或偏低。 特性:重复出现、恒定不变(一定条件下)、单向性、大小可测出并校正,故有称为 可定误差。可以用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正仪器等办法加以校正。 2.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不可测误差(indeterminate error) 产生原因与系统误差不同,它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所引起的。 如:测定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微小波动,以其性能的微小变化等。 特性:有时正、有时负,有时大、有时小,难控制(方向大小不固定,似无规律)

但在消除系统误差后,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则可发现其分布也是服从一定规律(统计学正态分布),可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二.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accuracy and error) 准确度:测量值(x)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它说明测定结果的可靠性,用误差值来量度: 绝对误差 = 个别测得值 - 真实值 E=x- , (1) a 但绝对误差不能完全地说明测定的准确度,即它没有与被测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如果被称量物质的质量分别为1g和0.1g,称量的绝对误差同样是0.0001g,则其含义就不同了,故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RE%)表示: ,,x (2) ,,100%RE, (RE%)反映了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用来比较在各种情况下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比较合理。 (二)精密度与偏差(precision and deviation) 精密度:是在受控条件下多次测定结果的相互符合程度,表达了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用偏差表示: 1. 偏差 绝对偏差: (3) d,x,x d 相对偏差: (4) RD%,,% x 2. 平均偏差 当测定为无限多次,实际上〉30次时: x,,,平均偏差 (5) 总体,,n 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测定次数为无限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