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创化论
柏格森的创化论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解说【10哲学冯锦亮201031040104】创造进化论是柏格森对进化论的解释和批判,他从研究生命进化的关键——内在生命开始,指出“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是生物总体进化的推动原则和基础,同时又是产生生命的繁多种类和多样性显现方式的源泉。
进化论理论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达尔文。
他在《五种起源中》提出,既存的所有生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样式演变而来的。
生物的进化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分阶段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而在柏格森那里,生命进化并不总是体现为一种分阶段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而是向不同方向发展,它能战胜僵死物质。
柏格森的这些观点是对机械的和决定论的批判。
柏格森将生命冲动解释为一种创造性力量,它不仅使新的生命形式成为可能,还构成进化过程的源泉,具有直觉的植物和具有智力的动物只不过是生命冲动的不同印记而已。
虽然以工具性行为目标的直觉和智力为解决生命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但直觉离生命更近,因为智力以分析为基本结构,致使生命停留在僵死、不变和物质的立场上,他不能把握生命的真正本质。
体现生命基本特征的绵延、连续性和变化等以及生命的动力和创造性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
直觉虽然以智力为基础,但他超出了概念的范围和限制,能直接地洞察到生命的冲动和绵延。
关于我们自由的意识,关于我们创造性的意识将成为理解宇宙本性的关键。
宇宙不是封闭的,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物质是它的堕落,生命则是它创造性向前运动的表现。
柏格森还批评了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认为他们误将真正的时间理解为绵延,还误解了生命的创造原则,他指出,只有无限的冲撞、纯粹自由和上帝才是生命的真正原则。
进化基本上不是用适应环境就可以说明的【在达尔文那里,适应就是进化的结果】;适应只能说明进化的迂回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条经过丘陵地通往城镇的道路的迂曲。
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十分恰当;在进化所走的道路的尽头没有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看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

地掠 夺 , 整个 社 会 也弥 漫着 茫 然而 悲 观 的情绪 , 以, 所
人 生 问题 也就 成 为 大家 关注 的焦 点被 广泛 探 讨 , 这 在
样 的 契机 之 下 ,西 方人 本 主义 思潮 大 量地 传 入 中 国, 并 对 中 国人 生观 的重建 产 生 了深远 影 响 。
第2 2卷 第 1期
Vo _ 2 Noபைடு நூலகம் l2 1
邯郸 学院学报
J ur a o nd n o n l f Ha a Col g l e e
21 0 2年 3月
M a .201 t 2
从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看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对 中国人生观 的影 响
谢 伟 铭
( 北京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0 3 ) 07 2
、
柏格森对生命的思考
“ 我们 做什 么取 决于 我们 是什 么 ,但 必须 附 加一
句 :我们 是 自己生 活 的创 造 者 ,我们 在不 断地 创造 自 己 。 2。 是柏格森 对 生命 的看 法 ,生命是 创造 ,是 ”[ 这 ” 进 取 ,是不 断地前 行 。面对 理 性 的束 缚 ,面对机 械 的 生命观 ,面对毫无 生机 的科 学 的框 定 ,柏格 森 的这 句 名言 无疑给 人们松 开 了束缚 已久 的枷 锁 ,让 人们突 然 意识 到 , 自己原本是这 样 的生机 盎然 ,原本有 充 分地 权利去选 择 自己的生活 。 在 《 创造 进化 论 》这本 书 中 ,柏 格森提 出 了他 哲 学 中的几 个核心 概念 ,也 是他哲 学思想的核心之 处。
了任 何生命状 态都是 时间中的连 绵之流 。所 以 ,“ 我们
哲 学 达 到最 完善 的形式 ,并且 在 2 0世 纪 初造 成 强烈 影 响 , 引起人 们 对 生命 哲 学 的广 泛注 意 。 】 柏格 ”¨ 。
绵延·直觉·美感

绵延·直觉·美感摘要:柏格森作为20世纪美学第一人, 其深层思想结构和美学范畴的设定, 开启了20世纪众多的美学领域和美学方向。
本文通过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生成、基本结构、重要影响进行分析,着重把握他生命美学中体现出来的绵延、直觉、美感等重要特征。
关键词:柏格森;生命美学;绵延;直觉;美感“在20 世纪到来之前, 一切新的富有情感的运动首先是在法国, 之后是在整个欧洲开始呈现了”。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的这句话, 暗指的其实正是柏格森和他的生命美学思想。
人们通常把柏格森的美学称作生命美学, 就是因为他把考察人的生命活动作为他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
柏格森作为20 世纪第一美学家, 他影响了整个20 世纪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至今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那强劲的影响。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 , 1859- 1941),法国生命哲学家, 美学家,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笑》(1990)、《物质与记忆》(1896)、《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 以及《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等,是20世纪西方美学的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
一、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生成与其他美学流派相比,生命美学是一个外延更加宽泛的流派。
生命美学经历了它自身的发展演变。
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的前驱:叔本华和尼采。
但是, 这二人只是不遗余力地以生命化的意志去摧毁僵死的理性大厦,而没有建立起关于生命的完整哲学体系, 因为完善的生命世界除了表现为意志, 还要通过许许多多其他方面如情感、理智等等表现出来。
这些工作就留给了被后人称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格森来完成。
柏格森是生命美学发展到高峰期的代表性学者,经过他的努力,生命哲学美学史上的早期本体论思想与中期认识论思想,在经过合理改造之后共存于一个体系, 柏格森使生命美学最终成为一种体系严密、自成特色的学说。
柏格森的哲学观点

柏格森的哲学观点
柏格森的哲学,不仅是法国哲学的现代先行者,而且还是开创整个欧洲哲学现代阶段的先行者之一.(我们读了亨利·柏格森的书后你会感觉到,如读康德一样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异曲之妙)如果不嫌过于夸大,他在欧州哲学史上的地位,竟然可以和近代初期的笛卡尔相媲美.在此我以此回答纪念我国不该遗忘的哲学家,早期引入柏格森思想的张东荪先生.柏格森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思考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唯物(Matter-Matiere)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spirit)主义,他以这种立场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创造变化和创生的过程,“时间-绵延”在回应芝诺悖论和康德知识论,从而使这个世界不作为一个死寂冰冷的物质概念的世界,而是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_变化的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时间-绵延”时间作绵延观本身就是自由,就是创造,也就是生命是活的意识是“精神(esprit)”,而不仅仅是理智(intelligence)”理智对于认识外物,认识世界,认识空间中的物体-事物,是很有用的.然而这还不是人类精神的创化,而精神高于理智,理智是空间性的,精神则是时间性的绵延性的.理智为必然,精神则自由. “生命冲动”柏格森认为,“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克服物质阻力的冲动,即生命冲动,生命就是生命冲动.”活着就是为了行动,它是一股火山爆发式的冲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整个世界,冲破物质的防线,奔向人格向上、自由意志的最高境界.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力图征服物质的反抗,以获
得自由意志,而生命一旦衰竭、停滞,就会堕入罪恶的物质之手,堕落成像物质一样的僵死物.生命必须战斗,战斗是生命的生命.。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一、直觉主义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二、柏格森的艺术即直觉说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论》(1903)中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这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柏格森强调艺术的非功性。
他认力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大都为物质需要和实用功利所束缚,有鉴于人总是用功利的艰光来看世界,以致视而不见对象的鲜明的个别性,而只看到它们可被复述的部分。
这不仅对于物,而且还包括了我们对他人的和我们自已的情感的感知,即所见的只是那非个人的、抽象的一面。
这佯艺术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感知。
艺术抛弃了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抽象取义的现成方法,而见出对象原生原长的内在生命,直接面对一个扫去面纱的世界。
所以,艺术的目标总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因此是一种直觉。
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
柏格森认为就精神状态而言,人所见的不过是它的外在表现,即人人相通的、可为言语一劳永逸加以表达的普通的一页。
艺术家的心灵在于能以直觉超越理性,在其最高的境界上可统万端为一体,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形色声貌,抑或内心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都能如其本然地感知其个别性。
总的来看,柏格森关于唯一真实时问的心理时问即绵延的观点,虽然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直接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但他的直觉主义哲学对文学和艺术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意识流一端。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观”悦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
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等,反对仟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的合理性;把主客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也不无道理;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造 和进化 。这种生命 的冲动 内在于人本
身的生命欲 ,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力体现。
柏格 森 认 为生 命 的发 展 不 是机 械
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
念 式 的字 眼去定 义 某 个 人 的 意识 状 态 , 也 不 能 用化 整 为 零 的方 法 去研 究 教 育 过 程
知 识 或 者 是 真 理 的渴 求 ,而 学 校 教 育也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 的核心 , 在《 时间与 自由意志》 一书中 , 他指出意识
状 态 的强 度 不 能用 数 量 来 进行 比较 , 完 是
最主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倡关 注 自我 主观的 、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 ,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 受渗透着生命 本质 的绵延 。认识 和研究柏 格森 的哲学 思想 ,对现代基础教育 的工作者深刻理
全质量 陛的, 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 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 出现 , 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 , 而这些因素是各
式 各 样 的 ,是 过 去 的状 态 无 法 重 新 出 现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 例 如 ,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 了解到 的美 丑, 大都是 经过别人意愿 的强加 , 这种没
进” 的状 态 , 持 续 不 断 的变 化 , 一 种 这种 是 前 进 和创 造 , 明 生命 是 出于 不 断 的变 化 表
二、 柏格 森的生命哲 学思想对现代
教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 与近代生物科学 息息相关 ,但他并 没有走 上实证主义哲
学 的道 路 , 认 为 哲 学 就 是 要 寻 求 根 源 , 他
解教育 内涵 , 更新教育观念 , 为受教育者
柏格森思想总结

柏格森思想总结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主张直接针对了当时盛行的形而上学观点,并提出了直观和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人类意识的流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首先,柏格森的思想提出了“持续的创造”这一概念。
他认为时间不是像牛顿主张的那样是一个流动的线性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演化的过程。
他将时间比喻为一条流动的河流,它不断地创造新的经验和存在。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现实只存在于持续的创造中,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物质之中。
其次,柏格森强调了直观和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感知和直觉,人们能够获得比思考更为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他将思考看作是一种抽象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而直觉则是直接和直观地体验现实的方式。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直觉往往能够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三,柏格森的思想强调了人类意识的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
他认为,人们的意识不是离散的个别经验的集合,而是一个连续的流动过程。
他提出了“纯粹的持续性”(pure duration)这一概念,指的是人类意识中的连续和连贯的经验。
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连贯性十分重要,同时也对于理解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柏格森的思想对于心理学和进化论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了直觉和直观经验的重要性,对于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实践产生了启示。
他的观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相契合,强调了生命的不断演化和变化。
柏格森的进化观念对于理解自然界和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柏格森的思想主张了持续的创造、直觉和直观经验的重要性、意识的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对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解说【10哲学冯锦亮201031040104】创造进化论是柏格森对进化论的解释和批判,他从研究生命进化的关键——内在生命开始,指出“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是生物总体进化的推动原则和基础,同时又是产生生命的繁多种类和多样性显现方式的源泉。
进化论理论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达尔文。
他在《五种起源中》提出,既存的所有生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样式演变而来的。
生物的进化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分阶段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而在柏格森那里,生命进化并不总是体现为一种分阶段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而是向不同方向发展,它能战胜僵死物质。
柏格森的这些观点是对机械的和决定论的批判。
柏格森将生命冲动解释为一种创造性力量,它不仅使新的生命形式成为可能,还构成进化过程的源泉,具有直觉的植物和具有智力的动物只不过是生命冲动的不同印记而已。
虽然以工具性行为目标的直觉和智力为解决生命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但直觉离生命更近,因为智力以分析为基本结构,致使生命停留在僵死、不变和物质的立场上,他不能把握生命的真正本质。
体现生命基本特征的绵延、连续性和变化等以及生命的动力和创造性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
直觉虽然以智力为基础,但他超出了概念的范围和限制,能直接地洞察到生命的冲动和绵延。
关于我们自由的意识,关于我们创造性的意识将成为理解宇宙本性的关键。
宇宙不是封闭的,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物质是它的堕落,生命则是它创造性向前运动的表现。
柏格森还批评了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认为他们误将真正的时间理解为绵延,还误解了生命的创造原则,他指出,只有无限的冲撞、纯粹自由和上帝才是生命的真正原则。
进化基本上不是用适应环境就可以说明的【在达尔文那里,适应就是进化的结果】;适应只能说明进化的迂回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条经过丘陵地通往城镇的道路的迂曲。
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十分恰当;在进化所走的道路的尽头没有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
机械论和亩的仑有同样的缺点:都以为世界上没有根本新的事物。
机械论把未来看成蕴含在过去当中,而目的论既然认为要达到的目的是事先能够知道的,所以否定结果中包含着任何根本新的事物。
柏格森虽然对目的论比对机械论要同情,他的见解跟这两种见解都相反,他主张进化如同艺术家的作品,是真正创造性的。
一种行动冲动、一种不明确的要求是预先存在的,但是直到这要求得到满足时为止,不可能知道那个会满足要求的事物的性质。
例如,我们不妨假定无视觉的动物有某种想在接触物体之前能够感知物体的模糊的欲望。
由此产生的种种努力最后的结果是创造了眼睛。
视觉满足了该欲望,然而视觉是事先不能想象的。
因为这个道理,进化是无法欲断的,决定论驳不倒自由意志的倡导者。
柏格森叙述了地球上生物的实际发展来填充这个大纲。
生命潮流的初次划分是分成植物和动物;植物的目的是要在储藏室里蓄积能量,动物的目的是利用能量来做猛烈地快速运动。
但是后期阶段,动物中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两歧化:本能与理智多少有些分离开了。
两者决定不彼此完全独自存在,但是概言之理智是人类的不幸,而本能的最佳状态则见于蚂蚁、蜜蜂和柏格森。
理智与本能的划分在他的哲学中至关重要,他的哲学有一大部分像是散弗得与莫顿,本能是好孩子,理智是坏孩子。
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
他说,“我所属的直觉是指那种已经成为无私的、自意识的、能够静思自己的对象并能将该对象无限制扩大的本能”。
他对理智的活动的讲法并不总是容易领会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柏格森的哲学,必须尽最大努力把它弄懂。
智力或理智,“当我们离开自然的双手时,就以无机固件作为它的主要对象“;它只能对不连续而不能运动的东西形成清晰的观念;它的诸概念和孔奖励的物体一样,是彼此外在的,而且有同样的稳定性。
理智在空间方面其分离作用,在时间方面起固定作用;它不是用来思考进化的,而是把生成表现为一连串的状态。
“理智的特征是天生没有能力理解生命”;几何学与逻辑学是理性的典型产物,严格适用于固体但是在其他场合,推理必须经过常识的考验,而常识,是和推理大不同的东西。
看来就像是:固体是精神特意创造出来的、以便把理智应用于其上的东西,正像精神创造了棋盘好在上面下棋一样。
据柏格森说,理智的起源和物质的起源是彼此相关的;两者都是通过交互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认为,物质分离成不同的物件,理智则使各个物件彼此分离,实际上,并没有彼此分离的固件物体,只有一个不尽的生命之流,在这个生命之流中,无物生成,而且这个无物生成的东西也是无有的。
但生成可能是向上运动,也可能是向下运动:如果是向上运动,叫做生命,如果是向下运动,就是理智所误认为的物质。
柏格森说,“理智的活动状况总是好像它被观照无自动力的物质这件事迷惑住似的。
理智是生命的向外观望、把自身放在自身之外、为了事实上支配无组织的自然的作法,在原则上采取这种做法”。
按照柏格森的意见,使事物分离的理智是一中年幻梦;我们整个生命本应该是能动的,理智却不是能动的,而纯粹是观照的。
他说,我们做梦时,我们的自我分散开,我们的过去破裂成断片,实际彼此渗透着的事物被看做是一些彼此分离的固体单元:超空间者退化成空间性,所谓空间性无非是分离性。
因此,全部理智既然起分离作用,都有几何学的倾向。
正如理智和空间关联,本能或直觉则是与时间关联的。
柏格森和其他人不同,他把时间与空间看得极为相异,在这一点上,他和爱因斯坦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也正是柏格森的一大特色。
在柏格森看来,物质的特征是空间,生命的特征是时间。
他说:“凡是有东西生存的地方,就存在把时间记下的记录器,暴露在某处”。
在这里,柏格森所说的时间并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时间。
一直以来,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时间实际上是以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为基础的。
所谓绝对时空,实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它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相互脱离的东西,看成是完全不依赖物质和运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写道:“绝对的、真正的及数学的时间,按其自身并按其本质来说,在均匀德流逝着,与外界的任何对象没一点关系。
”“绝对的空间,按其实质永远是均匀的和不动的,与任何外界情况无关”根据这种观点,时间是均匀流失的,因而可以加以客观的度量和抽象。
例如,将一天分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
这里,每一个度量单位都是同质的,没有区别。
而在柏格森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时间。
真正的时间是”绵延“。
绵延,意指生命具有一种超时空的、永恒的、运动着的无限延续的特征,是一股无底、无岸的流,由于它的存在,时间才有生命创造一切的、无断的“创化”过程。
柏格森说:“纯粹绵延是,当我们让我们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状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形态所采取的形式。
”纯粹绵延把过去和现在做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存在着相互渗透,存在着无区别的继承。
他认为,在我们自我之内,有不带继承的相互外在以及伸张之类的观念。
用概念的、抽象的、一般的或者简单的观念表达绵延是不可能的。
柏格森认为,万物的本质就是“绵延”。
他认为时间是生命或精神的根本特征,它是脱离物质、脱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展开的,是心里之内的下意识的基础。
绵延的各个方面就是记忆、本能、意识、自由、精神;而物质和理智则是正在消失的绵延的两种相互联系的表现,是某种类似生命的残余物。
总之,“绵延”是非理性主义,带有信仰色彩的概念。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原则,正是“绵延”。
锦亮:这是一篇相当不认真、相当不诚恳的东西。
是的,我是用了“东西”这个词语,因为我实在不能称之为一篇文章。
首先,它是一篇抄袭之作。
/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27f9c96027fa3c2148e25110b0c7b86ec666447448fa7263c5ff20801a8aa7d6f725461f1d9928a4bddb 1852858d2616b2e08c31c528516b8bb4432b126872ceeb86fe0adf14284ded0c4a95e44ba59 120e83e7fa511767bc78f1642693a18e39134811cafa4665e82e773eef5257c237eee043797 6f2e1ad575bc25ac7106280de35a74f65a264d0081a5453d049a67e553141e258508f533c74 859b5af05b7f5722c65fc2bbd6c19d5ffad8fd409dedcadf38e413f1b4efee70326724fa32c edbaab34d733306cebcdc01b534ab8d9fad4d9903a7604bcb5c615e6ad91ae3&p=9f338e548 3904eac5bbd9b7a574f&user=baidu&fm=sc&query=%B0%B4%D5%D5%B0%D8%B8%F1%C9%AD%B 5%C4%D2%E2%BC%FB%2C%CA%B9%CA%C2%CE%EF%B7%D6%C0%EB%B5%C4%C0%ED%D6%C7%CA%C7%D 2%BB%D6%D0%C4%EA%BB%C3%C3%CE%3B&qid=c7365c2b3909b478&p1=6#baidusnap4。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相近的资料。
其次,知道为什么我要去查这篇文章是否为抄袭吗,如果是正常自己打字出来的话,不会出现这样的排版,也不会出现字体大小不一的状况,更不会出现“直”这样的字。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做了很清楚的交代,写得如何,是水平问题,但绝对不能抄袭。
请在17周以前补一篇文章给我,否则,平时成绩只能算为零分。
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