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计算题解法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脂肪的计算题归析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脂肪的计算题归析高中生物必修一脂肪的计算题归析1. 脂肪的结构和分类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一类有机物质。
根据脂肪酸的饱和程度,脂肪可以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两类。
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不含双键,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
2. 脂肪的计算题脂肪的计算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归析:步骤 1:确定所给脂肪的饱和程度首先,根据题目给出的脂肪酸结构式,判断该脂肪是饱和脂肪还是不饱和脂肪。
步骤 2:计算脂肪酸的分子量根据脂肪酸的结构式,确定每个脂肪酸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并根据化学元素周期表计算脂肪酸的分子量。
步骤 3:计算甘油的分子量甘油的分子式为 C₃H₈O₃,通过化学元素周期表计算甘油的分子量。
步骤 4:计算脂肪的分子量将步骤 2 和步骤 3 计算得到的分子量相加,得到脂肪的分子量。
步骤 5:计算脂肪的摩尔质量脂肪的摩尔质量等于脂肪的分子量除以脂肪的摩尔数。
步骤 6:计算脂肪的质量通过脂肪的质量和脂肪的摩尔质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脂肪的质量。
3. 示例题目以下是一个脂肪计算题的示例:问题:已知某脂肪的脂肪酸结构式为 CH₃(CH₂)₁₆COOH,求该脂肪的分子量和摩尔质量。
解答:步骤 1:该脂肪酸的碳链中不含双键,因此它是饱和脂肪。
步骤 2:脂肪酸的分子量 = 1(碳原子数) × 12.01 g/mol (碳原子的摩尔质量) + 34(氢原子数) × 1.01 g/mol (氢原子的摩尔质量) +16(氧原子数) × 16.00 g/mol (氧原子的摩尔质量) = 286.38 g/mol 步骤 3:甘油的分子量 = 3(碳原子数) × 12.01 g/mol (碳原子的摩尔质量) + 8(氢原子数) × 1.01 g/mol (氢原子的摩尔质量) + 3(氧原子数) × 16.00 g/mol (氧原子的摩尔质量) = 92.09 g/mol步骤 4:脂肪的分子量 = 脂肪酸的分子量 + 3 ×甘油的分子量= 286.38 g/mol + 3 × 92.09 g/mol = 562.65 g/mol步骤 5:脂肪的摩尔质量 = 脂肪的分子量 = 562.65 g/mol步骤 6:根据题目所给的脂肪质量和脂肪的摩尔质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脂肪的质量。
高中生物遗传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遗传计算题解题技巧
1. 嘿,首先要搞清楚遗传规律呀!就像你玩游戏要知道规则一样。
比如说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嘛。
想想看,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会出现啥情况呢。
2. 哇塞,一定要学会画遗传图谱啊!这简直是解题的利器呀。
就好比你走路有了地图指引,明白不?比如AaBb 自交的情况,用遗传图谱一画,一目了然呀!
3. 哎呀呀,判断显隐性可太重要啦!这就像是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呀。
像有的病代代都有,那很可能就是显性遗传呀。
4. 嘿嘿,概率计算可别害怕呀!把它想象成算你得到喜欢的礼物的概率嘛。
比如说一个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计算某种表现型出现的概率,慢慢算呗。
5. 哟呵,注意特殊的遗传现象呀!这不就是解题的小惊喜嘛。
像伴性遗传,可跟普通遗传不一样哦,就像有的游戏有隐藏关卡一样刺激。
例如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可要记牢啦。
6. 哈哈,仔细审题不能马虎呀!就跟你找宝藏要仔细看地图一样。
要是漏了关键信息,那可就坏事咯。
像题目里提到的家族病史之类的,可要看清楚呀。
7. 呀,分析数据要细心呀!好比你数自己的宝贝不能出错呀。
一堆数据摆在那,要找出有用的信息来呀。
8. 嘿,多做练习很有必要哦!就像运动员要不断训练才能拿冠军嘛。
各种各样的遗传计算题做起来,还怕搞不定嘛。
9. 总之呢,高中生物遗传计算题并不可怕,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再加上多多练习,就一定能轻松应对呀!。
高中生物考试各题型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中生物考试各题型解题技巧和方法一、解题关键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
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怎样才能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迅速切中题目要害呢?1、抓住关键词句,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将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
二、解题注意事项1、灵活解题考题设置的情境真实地模拟现实,不像书本知识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
解题就是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上钩,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
2、科学作答不可忽视①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
②答案宜简洁,要紧扣基本观点。
③答案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大胆用多种方式解答。
④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3、实行学科思维间的组合学科内综合有时也要借助数、理、化知识,跨学科综合更是如此。
要重视理、化、生三科在方法体系上的共同点,在知识体系上的契合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结合点。
4、关注社会热点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沙尘暴、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与生物学密切相关,都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材料来源。
5、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寻求答案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要使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防止思维僵化。
三、解题技巧(一)选择题选择题的做题速度不宜过快,对于没有把握的题要随时标记,以便复查。
1、读题,标出关键词:如“正确或错误”“可或可能”“一定”“主要”等。
2、读完所有的选项:一是防止遗漏,一是进一步验证所选答案。
3、不确定的先随意选一个,做需要做标记:一防涂卡出现错误,二是有时间后可以快速找到不确定的试题重新检查。
4、做完所有选择题,先涂好答题卡。
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理综选择占分高,若最后涂卡,可能会因为心急造成的紧张导致涂卡出现严重的错误。
高考生物三步巧解碱基计算难题

高考生物三步巧解碱基计算难题1、如果把DNA的两条链分别定为Ⅰ链和Ⅱ链的话,那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Ⅰ链上的腺嘌呤(A)一定等于Ⅱ链上的胸腺嘧啶(T),Ⅰ链上的鸟嘌呤(G)一定等于Ⅱ链上的胞嘧啶(C),反之亦然。
可简写为:AⅠ=TⅡ,TⅠ=AⅡ,CⅠ=GⅡ,GⅠ=CⅡ。
2、根据AⅠ=TⅡ,TⅠ=AⅡ,CⅠ=GⅡ,GⅠ=CⅡ,对于整个DNA分子来说,A的总量等于T的总量,C的总量等于G的的总量。
可简写为A总=T总,G总=C总。
3、若DNA的Ⅰ链中A+T的量占Ⅰ链碱基总量的a%,由AⅠ=TⅡ、TⅠ=A Ⅱ及Ⅰ链的碱基总量等于Ⅱ链的总量,可得在DNA的Ⅱ链中A+T的量也占Ⅱ链碱基总量的a%。
同理,可得mRNA中的A+U的量占mRNA碱基总量的a%。
对于整个DNA分子来说,A总+T总=AⅠ+AⅡ+TⅡ+TⅠ=2(AⅠ+TⅠ),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总量等于2倍Ⅰ链碱基总量,所以A总+T总的量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量的a%。
可简写为:若(AⅠ+TⅠ)/Ⅰ总=a%,则(AⅡ+TⅡ)/Ⅱ总=a%,(A总+T总)/DNA总=a%,(A+U)/mRNA=a%。
C+G同样有此关系:若(CⅠ+GⅠ)/Ⅰ总=b%,则(CⅡ+GⅡ)/Ⅱ总=b%,(C总+G总)/DNA总=b%,(C+G)/mRNA=b%。
很多同学说我知道了公式也不会用,大家只要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用文章中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很容易看到他们的联系,从而知道该用那个公式。
遗传的物质基础告诉我们,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连接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在DNA分子的复制及信息RNA的转录过程中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由此可见,要解决碱基含量计算的问题,关键就是在于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及运用。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对双链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关系作了明确的阐述:嘌呤与嘧啶配对,且A=T,G=C。
由此,我们可引伸出如下关系:公式一A+G=T+C或A+C=T+G=50%即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
5种方法解答生物遗传学计算题

5种方法解答生物遗传学计算题1.蛋白质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关于蛋白质方面的计算题,根据蛋白质形成时的特殊性,可以总结得出以下规律:①形成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所含氨基酸数-肽链条数;②至少存在的氨基数=至少存在的羧基数=肽链的条数;③蛋白质分子量= nM-(n-m)×18(M为氨基酸平均分子量,n为氨基酸数目,m为肽链条数);④某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对应mRNA碱基数目:对应DNA碱基数目=1:3:6 。
2. DNA中的碱基DNA分子必须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根据A—T,C—G之间的互补关系,可得出如下一系列关系式,这些关系式就可以用来快速地解题:(1)在整个DNA分子中:A=T,G =C,(A+G)=(T+C)=(A+C)=(T+G)=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
(2)两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在两互补链中互为倒数。
即:(A+G)/(T+C)=1,若(A1+G1)/(T1+C1)=a,则(A2+G2)/(T2+C2)=1/a。
(3)(A+T)或(G+C)占DNA碱基总数的百分比等于任何一条链中(A+T)或(G+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
3. DNA复制的有关数量关系式DNA复制的特点是一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
据此:可得出如下一系列关系式:(1)若以32P标记某DNA分子,再将其转移到不含32P的环境中,该DNA分子经连续n代复制后:含32P的DNA分子数=2个,占复制产生的DNA分子总数的1/(2n-1);复制后产生的不含32P的DNA分子数为(2n-2)个,占复制产生的DNA分子总数的1-1/(2n-1);复制后产生的不含32P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为(2n+1-2),占脱氧核苷酸链总条数的比例为1-1/2n。
(2)某个DNA分子中含某种碱基X个,若该DNA分子进行n次复制,则需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分子数= [(2n-1)]X个。
高中生物计算最全汇总有答案

高中生物计算专题生物学作为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科学的严密性与定量化是其重要特征。
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定量地研究生物学问题,是生物科学深入发展的标志之一。
不仅如此,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都可以量化,涉及到一些计算。
因此,在学习中理顺这些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强化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些数量关系,按章节总结可分类归纳如下:一.有关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关计算1.一个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计算:C原子数=R基团中的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团中的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团中的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团中的N原子数+12.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例1.某22肽被水解成1个4肽,2个3肽,2个6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C )A、6 18B、5 18C、5 17D、6 17例2.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D )A.746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3.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与蛋白质的分子量之间的关系: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a-(n-m)•18 (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分子量);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比组成其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减少了(n-m)·18。
(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建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
例3.某蛋白质由n条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 D )A. B.C. D.4.在R基上无N元素存在的情况下,N原子的数目与氨基酸的数目相等。
高一生物计算题归类解析

DKKKKKK高一生物计算题归类解析中生物多个章节的知识与数学关系密切,在题目设计进行知识考查时,需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且,计算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单科试卷中。
为培养学生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科内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知识的自然整合,现将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归类解析:1.与质白质有关的计算(一)(1)蛋白质的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一肽链数;(2)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氨基(-NH2)数=至少含有羧基(-COOH)数=肽链数;(3)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个数-18×脱去水分子数;(4)不考虑DNA上的无遗传效应片段、基因的非偏码区、真核细胞基因的内含子等情况时,DNA(基因)中碱基数:信使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二).有关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关计算1.一个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计算:C原子数=R基团中的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团中的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团中的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团中的N原子数+12.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例1.某蛋白质由n条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解析: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的分子量总和—脱去水分子质量总和。
此题关键是求氨基酸个数,由转录、翻译知识可知,基因中碱基数:mRNA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故氨基酸数为b/3,失去水分子数为(b/3-n)。
答案:D例2.(2005·上海生物·30)某22肽被水解成1个4肽,2个3肽,2个6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C)A、6 18B、5 18C、5 17D、6 17解析:每条短肽至少有一个氨基(不包括R基上的氨基),共有5个短肽,所以这些短肽氨基总数的最小值是5个;肽链的肽键数为n-1,所以肽键数为(4-1)+2×(3-1)+2×(6-1)=17。
高三生物复习选择题解题方法:生物计算题类型及破解方法

2020届高三生物复习选择题解题方法:生物计算题类型及破解方法一、方法归纳1.审题理意,切入要点生物计算题强调学生对生物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题意,理解题目所给关键句的生物学含义,从而为准确、快速解题奠定基础。
(1)真正光合速率和表观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①真正光合速率表示方法:制造葡萄糖、产生O2、固定CO2的速率。
②表观光合速率表示方法:吸收CO2、释放O2、积累葡萄糖的速率。
③呼吸速率:黑暗条件下O2吸收速率、CO2释放速率。
(2)“患病男孩”与“男孩患病”的概率:①患病男孩——表示两个独立事件,即“男孩”事件及“患病”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为两事件之积,即1/2×男孩中患病率。
②男孩患病:只需在男孩(XY)中求患病率即可。
(3)自交和自由交配:【实例】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后的种子全部种下。
①让F1自交或自由交配,求其后代F2的基因型、表现型的比例。
②在幼苗期淘汰F1全部隐性个体后,让其自交或自由交配,求其后代F2的基因型、表现型的比例。
计算方法示例如下:解法一:列举法(适用于自交)(1)F1无淘汰自交,交配组合方式有以下三种:①1/4AA×AA→1/4AA;②2/4Aa×Aa→1/8AA:2/8Aa:1/8aa;③1/4aa×aa→1/4aa。
F2基因型的比例为AA:Aa:aa=(1/4+1/8):(2/8):(1/8+1/4)=(3/8):(2/8):(3/8)=3:2:3;F2表现型的比例为A_:aa=(1/4+1/8+2/8):(1/8+1/4)=(5/8):(3/8)=5:3。
(2)F1淘汰aa后自交,交配组合方式有以下两种:①1/3AA×AA→1/3AA;②2/3Aa×Aa→1/6AA2/6Aa1/6aa。
F2基因型的比例为AA:Aa:aa=(1/3+1/6):2/6:1/6=(3/6):(2/6):(1/6)=3:2:1;F2表现型的比例为A_:aa=(1/3+1/6+2/6):(1/6)=(5/6):(1/6)=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蛋白质方面的计算题:①求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个数、所含的碱基数或失去的水分子数时,依据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②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时,一方面依据是一条多肽链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羧基各1个(即,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数。
注,环链为0);另一方面是依据公式:一条多肽链中的氨基(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羧基)数+1。
③求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量时,依据公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所含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失去水的分子量④求多肽中某种氨基酸的个数时,首先观察各种氨基酸的分子式,一般情况下,所求氨基酸与其它氨基酸不同,通常表现为氧元素或氮元素等比其它的多;然后设所求氨基酸的个数为X,其余氨基酸总数为Y,用所求氨基酸的特殊元素的数量列式计算。
二、物质跨膜数量的计算:①判断该生理过程是否跨膜,如内吞、外排、从核孔出入等过程都不跨膜。
②明确由膜围成的细胞结构的膜层数:单层膜的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小泡和溶酶体)、双层膜的结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只考虑细胞膜。
需注意的问题:①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②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③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④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⑤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⑥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
⑦a、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b、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C、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计算题:⑴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速率以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或葡萄糖的生成量来表示,呼吸作用速率恰好相反。
CO2+H2O→(CHO2)+ 6O2易错点:①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区分不清a.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图1)b.弱光条件下: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图2)c.较强光照条件下(光补偿点):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零(图3)d.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图4)②合成的有机物与积累的有机物不分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及放能数值。
根据CO22释放量和O2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类型(C6H12O6为呼吸底物)C6H12O6 +6O2 +12H2O→6CO2 +12H2O + 能量C6H12O6→C2H5OH(酒精) + 2CO2 + 能量(绝大多数植物)C6H12O66→2C3H6O3(乳酸) + 能量(人和动物、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等少数植物)①无CO2释放时→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此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变,如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
②不消耗O2,释放CO2酒精量= CO2量)→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增大,如酵母菌无氧呼吸。
③O2消耗量= CO2释放量→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变,若将二氧化碳吸收,则气体体积减少。
④CO2释放量>O2消耗量,细胞同时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方式,如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细胞呼吸。
此情况下,那种呼吸方式占优势可如下分析:若VCO2/VO2 = 4/3,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相等若VCO2/VO2 > 4/3,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有氧呼吸若VCO2/VO2 < 4/3,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呼吸⑤有水生成的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的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⑶O2的浓度与细胞呼吸类型的关系O2的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⑷细胞呼吸中的计算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摩尔数为1:3。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有氧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摩尔数之和的比为3:4 。
●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摩尔数之比为3:1。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摩尔数之比为1:19。
四、细胞分裂的计算题:①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数=2n(n为细胞有丝分裂的次数)②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个数:一次分裂产生1个或4个。
③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种类数:一次分裂产生1种或2种;可能产生的种类数=2n(n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或等位基因的对数)。
注意: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可产生4个4种精子⑤有丝分裂过程中涉及的数量变化五、DNA方面的计算题解题策略:⑴、DNA分子的结构有关的计算: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配对的碱基和占总碱基数的一半。
即A+G或A+C或T+G或T+C占总碱基数的50%。
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C+G)占总碱基的比例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这两种碱基之和占该单链中碱基数的比例。
③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
④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⑤若某DNA分子有n个碱基对,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为4n种。
⑵DNA复制有关的计算:①复制n次,生成2n个DNA分子。
②若取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转移到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若干代。
则有以下规律:a、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有2个,只含15N的有0个;含14N的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
做题时应看准是“含有”还是“只含有”。
b、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占总数比例为2/2n。
c、子代DNA分子的链中:总链数2n×2=2n+1条。
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占总数比例为2/2n+1=1/2n。
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d、若一亲代DNA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m×(2n-1)个。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③DNA的碱基数、RNA的碱基数、蛋白质的氨基酸数之间的关系为6:3:1.六、植物个体发育方面的计算题:①一个胚珠发育成一个种子,一个子房发育成一个果实,一个子房中有1到多个胚珠,一个果实中可有一到多个种子。
②一个花粉粒中有1—2个生殖细胞,最终1个花粉管中都有2个精子③一个胚珠受精需要1个花粉粒,2个精子;一个子房受精需多个花粉粒。
④发育过程中各结构的染色体数有2n种。
八、基因频率的计算题:⑴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公式1:一个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频率+21杂合子频率; 公式2:一个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个体数×2+杂合子的个体数)/(总人数*2) 基因频率=某基因总数/某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和×100%。
若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群体个体数×2)×100%。
若该基因在X 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女性个体数×2+男性个体数)*100%。
⑵通过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已知显性基因(A )的频率为p 隐性基因(a )的频率为q ,则基因型频率:AA=p 2,Aa=2pq ,aa=q 2九、能量流动的计算题:①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开始。
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③能量流动的渠道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⑤根据传递效率分析食物链的能量消耗问题时: 求生产者消耗最少或消费者获得最多时,选最短食物链,同时用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
求生产者消耗最多或消费者获得最少时,选最长食物链,同时用最小传递效率10%计算。
⑥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才等于该生物的同化量。
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是以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为基数。
⑦涉及多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计算时,在不告诉传递效率及食物比例时,其规律如下:①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包含的能量。
②用于各营养级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③总同化量=净积累量+呼吸消耗量=生物体储存的能量+呼吸消耗量注:a.净积累量=生物体储存的能量=生物体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b.注意下面不同的词:“获得”的能量=“流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