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反思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合集下载

梅光迪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述评

梅光迪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述评

( 一) 批判‘ ‘ 新 文 学”
新 文化运 动倡导 者陈独 秀 、 胡适 等人 以文学进化 论为理 论依
西 方思 想 的双 重影 响 。在近 代 中 国具有 这种 知 识结 构 的人并 不 据 , 提 出“ 一时代 有一 时代 的文学” , 主 张废 除古典 的文言文 , 提倡
鲜见, 然 而梅 光迪 的特 殊之 处 在于 , 他 并 没有 像多数 人那 样将 西 白话文 。梅 光迪认 为 , 文 学随 时代而 变迁 , 但 不是 “ 以此 易彼 ” 的
束人 类行 为 。 白璧德 对西 方现 代化 进程 的批 评切 中时弊 , 在西 方 西 方社 会 的批判 。在 这里 主要 介绍 一 下梅 光迪对 民权 主义 的批
世界 影响 重大 : 其 对 中 国儒 家文化 的推 崇和 定位更 是增 强 了他 的 判 。
中 国学 生对本 民族 文 化 的信心 。 因此 , 梅 光 迪对 白璧 德 的思想 主


梅 光迪 思想 的理 论渊 源
的《 学 衡》 杂志 , 形成 “ 学 衡派 ” , 集 结 了一大批认 同《 学衡》 宗 旨的 同仁 以反 对新 文化运 动 。下面 通过 梅光 迪对 新文 化运 动的几 点
梅 氏家族 在安 徽宣 城是望 族 , 梅 光迪 从小就 受到 良好 的中 国
传 统文 化教 育 。 他 l 8岁肄 业于 安徽 高等 学堂 , 1 9 1 1 年赴 美 , 1 9 1 5 批 评来 了解 其思想 : 年 入哈 佛大 学 , 师 从 欧文 ・白璧德 , 专 攻 西洋 文学 。从梅 光迪 的 家 世和 教育背 景来 看 , 我们 不难 得 出其思想 必受 中 国传 统文 化和
( 二) 批 判新文 化 派提倡 的 西方近 代价值 观念 对 于新 文化派 所提 倡 的浪漫 主义 、 自然主 义 、 功 利主义 和科

论梅光迪以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为核心的文艺思想

论梅光迪以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为核心的文艺思想

论梅光迪以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冯能锋【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9)011【总页数】11页(P56-66)【关键词】梅光迪; 传统文化; 现代转化; 学衡; 文艺思想【作者】冯能锋【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作为中国近代留美学生的主要代表,梅光迪是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思想家。

当时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欧文·白璧德先生致力于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研究,与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孔孟儒学颇有相似之处,因此留学时期的梅光迪主动求教于白璧德,并且后来受其学术思想影响颇大。

针对目前国内学界对梅光迪的研究片面性、不成系统,有必要对他进行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他反对以胡适、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这一大批学人的新文化观点,并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与之论争这一主要行为来看,当今的研究者倾向于把他划入“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复古主义”一列。

但是随着百家争鸣、学术研究的逐渐推进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我们发现梅光迪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捍卫传统文化,其“真面目”正一步一步被揭开。

梅光迪先生博古通今、中西皆有所涉猎,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对中西文化思想研究具有独立见解的一位前辈。

只是先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轻易动笔,不急于出版,因此一生所留笔墨不多,有一部分著述已经收入在早期的《梅光迪文录》书中,最新出版的《梅光迪文存》一书,为我们研究梅先生之生平事迹、文艺思想提供了更加珍贵、更加丰富的史料。

依据梅光迪创办《学衡》杂志这一基本事实,结合《梅光迪文存》中收入的文章、书信、日记等篇章,探讨他为捍卫传统文化而与胡适有关文学革命之间的种种论争,为争夺话语权而联合一众好友创办杂志,就他言论中的各种变化发掘其纷繁复杂的文艺思想。

一、与胡适论战:捍卫传统文化当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以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倡导者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走上中国近现代文坛时,随之而来的是声名赫赫、大放光彩,他们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将。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与学衡派的论争名词解释
学衡派名词解释:宣传复古思潮和“孔教救国说”的思想派别。

因办《学衡》杂志而得名。

1922年1月由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

该刊反对“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维护封建文化。

认为中国最大之病根在于“不行孔教”。

主张用孔教及旧道德去挽救“混乱”的中国,进而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

其具体办法是依靠一大批融贯中西之通儒大师,通力合作,先对中西文化作彻底研究,进而“发扬光大”与“改造”固有文化,并吸取他人文化,然后“宣导国人,蔚为风气,则四五十年后,成效必有可睹也”。

诬指“新文化运动者,甫一启齿,而弊端丛生,恶果立观”(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认为文学改革是“盲人说烛”,“不过是枯燥无味之教训主义”(胡先骕《评尝试集》)。

指斥宣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愈激烈则愈是以耸观听,而愈不近人情”,断言“今中国犹未至资本制实现之时,则今日在中国倡社会主义,虽欲谓非无病而呻得乎?”(萧纯锦《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当时即受到鲁迅等的反驳。

到1922年底,作为派别实体已趋于分解和消亡。

0、周云、魏光成——《中华读书报》发表《梅光迪文存的学术价值》

0、周云、魏光成——《中华读书报》发表《梅光迪文存的学术价值》

中华读书报/2011年/7月/13日/第010版书评周刊·社科《梅光迪文存》的学术价值周云魏光成当前学界提到学衡派,更多的是吴宓。

对于学衡派的另一个领袖人物梅光迪,即使专门研究者,也知之不多。

其实,梅光迪是学衡派真正的创始人。

梅光迪最早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也最早对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异议。

为了反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他在中国留美学生中“‘招兵买马’,到处搜求人才,联合同志,拟回国对胡适作一全盘之大战。

”在他的鼓动下,吴宓投入白璧德门下。

但跟民国同时代学人相比,梅光迪“述而不作”,惜墨如金,著述很少。

同时散见于各报章杂志,搜求不易,遂使其人其文长期湮灭不闻。

虽然也有人整理出版《梅光迪文录》,但收录的文章十分有限。

当笔者读完由梅铁山、梅杰二位梅氏后人为其家族先贤梅光迪编成的《梅光迪文存》时,感到由衷的宽慰和欣喜。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收录梅光迪著述最全的一本文集。

细读之后,发现当中有不少罕见的而有极高价值的文献,为梅光迪研究、学衡派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增加了很有份量的新材料。

首先,《梅光迪文存》的面世,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梅光迪的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和生平事迹的研究。

关于梅光迪思想的研究,当前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梅光迪发表于《学衡》杂志的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均为文化批评,虽也涉及文学方面,但着墨不多。

其实,梅光迪一生所学所教,均为文学。

但他这方面的文字发表极少,以致世人了解无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而本书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正如本书执行主编梅杰在《编后记》中所言,2008年,新疆傅宏星先生搜得“一厚册梅光迪先生的油印讲义,由三篇讲义组成”,慨然相赠于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本书遂有缘收录。

文学是梅光迪终身孜孜不倦所学、所教、所研之志业,这几册讲义之面世,能够使得我们对于他的文学思想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外,从《梅光迪文存》中,处处可见梅光迪对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文科教育的思考。

20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20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中国 的文 化 保 守 主 义 既受 西 方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的 等 ; 反对 旧伦 理 旧道 德 , 新伦 理 新 道 德 ; 对 君 主 主张 反 影 响 , 世 界 范 围 内文 化 保 守 主义 的 一 部 分 , 有相 专 制 , 是 又 主张 民 主 自由 ; 射大 家 庭 制 度 , 张 妇 女 解 放 反 主
2 世纪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0
万 奴 卫 方红姣
(. 1 湘潭大学 哲学与社 会学学院 , 湖南 湘潭 4 0 ;2中国社会科 学院 研究生 院, 北京 10 0 ) 1 5 . 1 1 0 12
关键词 :0世纪 ; 2 文化保 守主 义; 民族民主运动 ; 现代新儒 学
摘 要: 为2 作 0世纪 中国三 大思潮之一的文化保守主义 , 其产生与发展与 西方现代化的扩张背景下的 中国民
中人的异化问题那么非西方的后发展国家的文化保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守主义则更鲜明地以维护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主要特征在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紧张关系中强调立足帜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它的核心孑于传统又力图融会古今也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全面检讨和猛烈批判
收 稿 日期 :0 6 0 — 4 修 订 日期 :0 6 0 — 0 20 — 4 1 ; 2 0 — 8 2
基金项 目: 湖南 省哲学社 会科学基余 (6 B 1 0Y 7 )
作 者 简 介 : 红 姣 , 潭 大 学 哲 学 系 讲 师 , 周社 会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哲 学 系 博 上 。 方 湘 中
族 民主运动 密切相 关。 其发展 过程 中有几个 比较重要的学派 , 以现代 新儒 家学派为主要 代表 。 在 尤 文化保 守主义有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纲重点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1915—1916年的梅光迪

1915—1916年的梅光迪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3 — 2 6
后的文化命运有着重要影响 的学说 : 这两个同在 美 国留学的安徽人通过 书信往来热烈讨论 着 中 国“ 文 学革 命 ” 的 问题 . 并 初 步 确立 了他 们 各 自在
中国现代文化 中的不 同身份 发生在美 国的“ 文 学革命” 论争 . 不仅影响 了胡适和梅 光迪 两人 的 命运 . 也影响了中国文学 的发展进程。 自1 9 2 0 年 代开始的“ 学衡派” 与新文化倡导者们 的论争 , 很 大程度上是美 国的这场“ 文学革命” 论争在 中国 的继续 和展 开 梅光迪 的 1 9 1 5 — 1 9 1 6年 . 主要 与两 个人 相关 . 其一是他的老乡与朋友胡适 . 其二是他 的美 国导 师 哈佛大学 比较 文学 教授 欧文 ・ 白璧 德 ( I r v i n g
中 图分 类号 : G2 3 9 . 2 9 I 2 0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2 2 5 ( 2 0 1 3 ) 0 1 — 0 0 4 4 — 0 6


胡适 的朋友梅光迪
胡适在 《 逼上梁 山——文学革命 的开始》 中 把他在 1 9 1 6 年 “ 决心试验 白话诗”的原因归结 为: “ 一半 是朋 友们 一 年 多讨论 的结 果 , 一 半 也是 我受的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 [ 1 1 1 2 6 “ 朋友们” 中最 主要 的人 物是 胡适 的安 徽 老 乡梅光迪 以反对 白 话 文运 动 为主 要 目标 的《 学衡》 杂志 1 9 2 2年 在 南 京 高师 一 东 南大 学创 刊 ① . 梅光 迪 起 了最关 键 的作 用 套用胡适 的说法 , 梅光迪发起创立《 学衡》 的 原因, 一半是他与胡适进行文学论争 的结果 : 一半 是他所受 的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影响 因此 . 追溯 《 学衡》 杂志 的出现 以及 “ 学衡派” 的形成 , 有必要 了解 1 9 1 5 — 1 9 1 6年 问 梅 光迪 与 胡适 在 美 国进 行 的 文学 论 争 。 1 9 1 5 — 1 9 1 6 年. 对于梅光迪与胡适 . 都是他们 人 生 过 程 中极 为关 键 的一 个 阶段 在 这 个 阶 段 中. 他 们各 自从西 方文 化 中选择 了一 种对 他 们 日

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1-13章)

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1-13章)

第一章单元测试1、问题:跨文化研究应该既要注意它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更多的要注意差异下面之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一些__的方面。

选项:A:本土性B:政治性C:共同性D:社会性答案: 【共同性】2、问题:要使一个文学经典成为世界上流通的文学经典,要采用__的语言。

选项:A:世界范围内流通的B:使用人数最多的C:历史最为悠久的D:书写最为简便的答案: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3、问题:比较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当前都还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个学科,而__是当代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

选项:A:超越西方中心主义B:超越东方中心主义C:继续西方中心主义D:形成东方中心主义答案: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4、问题:17、18世纪以及近代所有西方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非常发达,他们是文明的代表,非西方则是落后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问题:世界文学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6、问题: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他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超出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更广泛的范围内流通的作品,才是世界文学的作品。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7、问题:做一个好的比较文学学者,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8、问题:差异是使一个文化具备其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独特的文化。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9、问题: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认为世界文学是__。

选项:A:世界各国文学的总和B: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C:西方经典文学D:非西方经典文学答案: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10、问题:___是使文学作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选项:A:翻译B:文学批评C:学术著作D:原著出版答案: 【翻译】第二章单元测试1、问题:爱默生所引领的_____,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光迪反思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
历史有时的确会有偶然的巧合和反讽。

「学衡派」的美国导师,新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1933年7月去世,《学衡》杂志恰好在这个月停刊。

梅光迪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思想方法和文化观念与胡适为敌。

但他却是最积极的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实践者。

他革了旧式包办婚姻的命,与自己的女学生(东南大学第一届女生,也是西洋文学系的学生)李今英结婚。

而胡适却一生就范于包办婚姻。

梅光迪反对白话文学,也拒绝写白话文。

可是他的女儿梅仪慈作为在美国大学执教的汉学家,却是以研究中国白话新文学为志业,并且是著名的丁玲研究专家。

若以实用主义的功利眼光来看,由于胡适的存在,梅光迪成为一个人生的失败者。

胡适的阳光和辉煌,使得梅光迪逃遁海外或暗淡一隅。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梅光迪执教美国时,因受Mercier教授的《美国的人文主义》一文的启发,而写了《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这是他自1922年8月在《学衡》第8期发表《现今西洋人文主义》十多年后的历史反思。

回顾自己曾置身而失败的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一腔的伤感,满腹的怨尤,以及无限的惆怅,流于言表。

因为他看到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文化激进主义浪潮,以及关于变革与革命的信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

这种传统比以往任何旧的传统都具有自我意识和良好的组织性,且不容异己的存在。

他无法施加自己的学术影
响,感到无能为力。

人文主义运动?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是否有一场所谓的人文主义运动?梅光迪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1一文中,他有系统的论述;《评〈白璧德──人和师〉》中,他说这是「儒家学说的复兴运动」2。

同时梅光迪也承认「这样的一次运动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得到公平的待遇」3,是「中国领导人的失败」4。

其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它与中国思想界胡适及新文化派想要建成和接受的东西完全背道而驰。

二是因为他们自身缺乏创造性,甚至没有自己的名称和标语口号以激发大众的想象力。

从一开始,这场运动就没能提出和界定明确的议题。

领导人也没有将这样的问题弄清楚,或者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它对普通学生和大众造成的影响不大。

《学衡》的原则和观点给普通的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它只是模糊而狭隘地局限于在一些供学术界闲谈时谈论的文史哲问题上。

而胡适对《学衡》的看法则是认为它只是一本「学骂」。

他认为「新文化─文学」的「反对党」已经破产,根本无力与「新文化─文学」对抗。

更为乐观的是北洋政府教育部已经下令,自1920年起,小学课本改用白话文。

这样一来,1922年1月创刊的《学衡》所反对的白话新文学,以及他们所反对的新文化运动的言行,便显得苍白无力。

成了唐吉·可德战风车的局面。

1932年9月,梅光迪为《国风》第二期的孔子诞辰纪念专号写了《孔子之风度》。

他是主张尊孔的。

他说:孔子以多艺闻于当时。

他除
有最深挚道德修养外,更富于艺术兴味,故其发于外者,不为矜严,为雍容大雅之君子。

孔子多情。

多情者必多恨。

他恨贪官蠹吏。

恨自命放达,玩世不恭,而实一无所长者。

恨乡愿。

白璧德的身影
欧文·白璧德的思想方法来源于英国的马休·阿诺德。

在梅光迪之前,中国留学生张歆海在哈佛大学师从白璧德时,曾以研究马修·阿诺德作为博士学位论文。

1923年2月,梅光迪在《学衡》杂志上刊出《安诺德之文化论》,介绍阿诺德的文化思想。

阿诺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主将,是英美知识传统中具有文化保守倾向的思想家。

他对社会的变革,有自己主见。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的中文译者韩敏中在《译本序》中指出:阿诺德所希望看到的变革和进步是「绝对不能脱离过去,脱离历史和文化的根基,绝不能轻言甩掉我们的历史、文化、情感、心理的包袱」。

「为了在秩序中实现变革,使英国、当然也是使人类平稳地走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就必须依靠广义的文化力量。

文化不是行为的敌人,而是盲目、短效行为的敌人」5。

1914、1915年间,在西北大学读书的梅光迪,因偶然的机会,听到RS克莱恩教授的一次演讲。

克莱恩指着白璧德的新着《现代法国评论大家》对同学们说:「这本书能让你们思考。

」6一种顶礼膜拜的热忱,使梅光迪从托尔斯泰式的人文主义框框中走出,沈迷于白璧德的世界里。

梅光迪由白璧德思想的启发而认识到,中国也必须在相同的智能和精神的引导下,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