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物质的变化

合集下载

13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时)教案-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3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时)教案-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课题 1.3 物质的变化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3)能判断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观察变化前变化后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资源准备课件PPT仪器: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石棉网、喷瓶、一张白纸(用无色酚酞写字)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镁条、冰块、蔗糖、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活动一、喷雾写字1.你看到的了什么现象?2.你有什么问题?观察思考,讲讲自己的看法。

通过小魔术,增加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思维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使整个导入有效化。

探究新知[观察活动]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玻璃破碎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讲述]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观察活动二]阅读课本P15填课本空格并讨论以下问题:1、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2、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3、物质的形状,状态同时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学生讨论并总结】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实例。

通过5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养成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现象的习惯,并尝试去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这些变化的特征。

《1.3物质的变化》教案1

《1.3物质的变化》教案1

《1.3物质的变化》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 1.3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4)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工具】化学仪器【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课前预习知识准备:1.通过看书、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搜索一些身边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实例,作好简单的记录,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2.回顾物理、生物等学科中有关酒精灯、试管等操作初步学会使用。

物质准备:准备一支蜡烛\一盒火柴留做分组实验用。

少量的面粉、砂糖、葡萄糖。

◆教学情景导入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水能变成云,钢铁时间放久了会生锈。

这是什么原因呢?两者发生的变化是否相同?◆教学过程设计回顾交流: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观察思考:仔细观察课本彩图,结合生活经验感悟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思想并板书。

一、活动与探究:蜡烛的燃烧(板书)创设情境: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1.刚点燃时的现象:。

2.点燃1分钟时的现象:。

3.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

4.熄灭1分钟时的现象:。

5.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说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归纳板书。

物质的变化 (2)

物质的变化 (2)
பைடு நூலகம்
3 某变化伴随有发光或放热现象,则其 是化学变化,对吗?
请举出反例。
这说明什么?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 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
伴随 现象 形状或状态的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生 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说明 物理中的三态变化都是
物理变化
燃烧都是化学变化;有发 光、发热现象产生的变化 不一定是化学反应
1.3 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目的:仔细观察变化现象,得出结论
【变化一】 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的形状 变化 (变化、未变化)
,没有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二】 水的三态变化
现象:水的状态 变化 (变化、未变 化), 没有 (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
【变化三】 石蜡融化成液体石蜡
现象:石蜡的形状和状态 变化 (变化、未 变化), 没有 (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
【变化四】 家中窗户上的玻璃被风吹落摔碎
观察到的现象是

都没有生成新物质
1 上述几个变化有何共同特征?请表 述出来。一般都伴随有什么现象?
伴随状态或形状的 改变
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 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请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变化的 例子。
水结冰、麦子磨成面粉、木材制 成桌椅、汽油挥发、瓷碗破碎、
樟脑丸变小等。
物理变化
定义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
伴随 形状或状态的变化 现象 说明 物理中的三态变化都是物
理变化
举例 水变成冰、汽油挥发、玻
璃破碎等
本质 区别
相互 联系
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
目的: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3物质的变化

1.3物质的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 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 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 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 电时发光也放热。 电时发光也放热。
常见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 常见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 气体、生成沉淀; 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
1.判断依据: 1.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判断依据 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①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②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二者关系: 二者关系: 二者关系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①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②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3物质的变化
稀盐酸
小苏打
物 质 的 变 化
火柴梗被折断 水的三态变化 玻璃破碎 食盐溶解在水中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火柴梗燃烧 镁带燃烧 喷雾写字 碳氢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物 质 的 变 化
火柴梗被折断 水的三态变化 玻璃破碎 食盐溶解在水中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火柴梗燃烧 镁带燃烧 喷雾写字 碳氢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

1.3 物质的变化

1.3 物质的变化



水气化
水固化
水的

状态变化
石蜡
石蜡融化成液体
石蜡 形状、状态变化

玻璃 玻璃破碎
玻璃 形状变化

蔗糖 蔗糖溶解
蔗糖

状态变化
一、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
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生成新物质。 3.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了变化。
4.举例:物质三态的变化、木材做成桌椅、汽油挥发、溶 解、蒸发、灯泡发光。
气态 石蜡
物理变化
石蜡 燃烧
水和二 氧化碳
化学变化
本节课知识网络
1.3物质的变化 和性质
课堂演练
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分别属于那种变化?为什么?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E 葡糖酿酒 F 天然气燃烧 G 冰雪融化 H 燃放爆竹 I 轮胎爆炸 J 山体滑坡 K 海水蒸发 L 光合作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5.判断方法:如果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 的形状、状态发生了改变,则该变化为物理变化。
实验1-5 实验1-6
火柴梗
反应前
火柴梗
观察活动
反应时
反应后
明亮的火焰;发 光、发热
黑色固体
结论
有新物质生 成
镁条
银白色、有金属 耀眼的白光;放
光泽的固体
出大量热
白色粉末
有新物质生 成
二、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
如:镁带燃烧 镁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九年级化学上册1.3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1.3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粤教版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标准,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 组织课堂活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变化类型。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3.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使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5. 提升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物质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 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4.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5. 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氧气。
答案:
1. 点燃:2H2 + O2 = 2H2O
2. 点燃:C + O2 = CO2
3. 加热:Fe + H2SO4 = FeSO4 + H2↑
4. 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物质变化的概念和判别标准进行思考。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变化。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1.3物质的变化教案

1.3物质的变化教案

1.3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

理解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应用)。

2.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联系(理解)。

3.能判断常见的某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得出的结论。

2.学习运用观察的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对所获信息表述、加工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活动]:喷雾写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一.物理变化[观察活动]:1.火柴梗被折断2.水的三态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4.玻璃破碎[总结]:上述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只是形状、状态发生了变化、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实验]:1.火柴梗燃烧2.镁带燃烧[现象]:1.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水蒸气、二氧化碳。

2.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粉末。

[分析]:上述变化的共同点?(有新物质生成)[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讨论与交流]:完成课本上的交流题目,结合“长话短说”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结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

[设问]:如何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呢?[实验]:1.小苏打固体中滴加稀盐酸2.在装有少量氧化铜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稀盐酸,加热。

3.将原装可乐瓶的瓶盖打开后,改用带导气管的瓶塞把瓶口塞紧,把导气管通人到盛少量石灰水的试管中,轻摇可乐瓶。

粤教版九年级上学期《1.3 物质的变化》测试卷解析版

粤教版九年级上学期《1.3 物质的变化》测试卷解析版

粤教版九年级上学期《1.3 物质的变化》测试卷解析版一.填空题(共4小题)1.如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夹持镁带的仪器是:坩埚钳。

(2)实验时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其中能说明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生成白色固体。

(3)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

例如颜色变化、发光、放热、有气体、沉淀生成等等。

【解答】解:(1)由图中可知,夹持镁带的仪器是坩埚钳。

(2)镁燃烧时,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生成白色固体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氧化镁。

故答案为:(1)坩埚钳;(2)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生成白色固体;(3)镁+氧气氧化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镁带燃烧时的实验现象及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方面的问题。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经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而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

下面请大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实验一:把稀盐酸滴在大理石上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现象为大理石表面产生气泡,并逐渐溶解。

实验二:镁带燃烧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写出镁带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2Mg+O22MgO。

【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解:实验一: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现象为大理石表面产生气泡,并逐渐溶解。

实验二: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镁带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是2Mg+O22MgO。

故填:大理石表面产生气泡,并逐渐溶解;2Mg+O22Mg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有少量小块儿的石灰石固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观察现象,并判断。
实验2,在装有少量黑色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2ml稀盐 酸加热观察,并判断。
实验3,将装有可乐瓶的瓶盖儿打开后,用带导气管的瓶 塞把瓶口塞紧,把导气管儿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中轻轻摇动可乐瓶,观察现象,并判断。
举出两个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下列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实验1-火柴燃烧
实验2-镁条燃烧
物质 火柴 镁 共同点
变化前

变化时现象
变化后
找一找这些变化的共同点? 均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反化应
举出两个生活中化学变化的例子?
描述变化前物质、变化时现象、变化后物质,判断下 列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喷雾写字
看到现象后,你会联想到那些问题?请从化学的角度想一想? 学习化学最首要的就是从联想-学会问。
解决这些问题的源头-物质的变化
阅读教材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 火柴 水加热 石蜡融化
玻璃 蔗糖溶解
变化前
变化后
现象
找一找这些变化的共同点? 均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会伴随之后产生某种现 象,从能量的角度,比如吸热、放热、发光、发热,还 有些如颜色的改变,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等。
思考: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几类?
2、有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3、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伴随了哪些变化?化
学变化呢? 4、物理变化中
发生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 (填“一定”“不一定”) 发生物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