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木之本_水之源_英语教学中精读与泛读关系之辨析_陈桂枝

合集下载

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高中英语课堂读写能力培养研究

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高中英语课堂读写能力培养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寻找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完全依赖于教材,讲授的知识点过于狭隘,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成长带来了阻碍。

所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重视读写教学,既要从教材出发,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不拘泥于教材,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实践力和创造力,实现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1.丰富词汇储备,培养读写意识词汇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读懂英语、讲好英语、写好英语。

但从教学实际来看,仍然存在着学生对词汇不重视、词汇学习效率低、词汇储备量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在英语词汇教学上下功夫,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词汇,扎实学生的英语基础。

掌握词汇的发音与意思是学生读与写的前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标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练习拼写,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词汇意思,并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跟读训练,锻炼学生的听力和观察力,加深学生的印象。

英语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能只靠死记硬背。

比如在音标教学中,很多字母和字母组合具有一定的发音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发音规律学好词汇。

教师也可以根据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结合教材中的词汇,为学生补充一些前缀、后缀、词根等知识,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从而缩短学生的记忆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

教师还可以根据词汇的意思,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内涵,体会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

此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广阔天地,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见英语的存在,但学生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很少注意到身边的英语。

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英语词汇。

小学英语教学的精读与泛读

小学英语教学的精读与泛读

小学英语精读与泛读白箬铺镇五里小学李正武摘要:小学英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课本是学生的“看家书”,必须花大气力来精读。

课外读物有趣、实用,寓教于乐地巩固、补充,促进了对课本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本精读,课外泛读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站在系统的高度全局把握,才能顺利地、完善地完成英语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它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观。

根据标准的“双重性质”,小学高年级也应该采用“精读”与“泛读”来教学。

一、精读与泛读的关系精读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分析语言难点,弄准句子结构,力求精准、理解课文,它侧重语言形式,学生可以学到从单词、短语到句子构成一系列的综合知识技能,精读保证了阅读的“质”。

但精读必竟阅读速度慢,阅读量过少,而泛读正好能弥补这一点。

它要求学生读得广、读得多,还要读得快,并且理解准确。

泛读配合精读来进行通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饶有趣味的材料帮助学生印证课本上所学语言知识。

泛读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

通过“量”的润化才能促进精读的“质”的提高。

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我们采取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

二、精读课本课本是学生的“看家书”必定要精读。

我们采用多形式、细嚼慢咽,让课文在课堂的工厂里成精品出厂。

我们的课堂虽然不是高效课堂但还应该是有效课堂,我们不会几年一种方法教所有学生,而会因课题和学生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教法因学生而灵活而丰富多彩。

1采取“任务型”教学:课文eg湘少版五年级下Unit 1 c 部分用there is……in/on/under……描述图画。

用英语介绍一本书1

用英语介绍一本书1

For other reasons: I don't know if you have calculated the experience of life. Now there are a lot of fortune-telling website, as well as some of their livelihood from fortune teller. If you are calculated, and feel your life is unluckly, and want to change your life, may I suggest you to read this book。
This book can help change you life ,if you believe the said:” Life is his own little earned, that is, not calculated, de, she was infected by the unnamed virus, the all medical effec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expired.
But there is a said:
Because of her grandmother and mother don't give up, and religious praying for her, finally the chanting voice miraculously raised up, and completely become into a normal girl.
But now I want to introduce to the other one book that I prefer to read recently. A book is that Nan Huai Jin teacher highly recommended Named: “Life is his own efforts to the bit by bit ”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 力来的》write by Ms Chen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路径和方法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路径和方法

文|刘荣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

“思辨”在我国最早出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

思辨性阅读是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方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并作出合理评判的阅读活动。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解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2022年版课标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把它列为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选编了许多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课文。

四上《盘古开天地》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后垂死化身、创造万物的故事。

在学生感受神话神奇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有关宇宙大爆炸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辨“现代科学家基本认为万物源于宇宙大爆炸,盘古垂死化身、创造万物不是真实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这篇课文”等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认识到神话是远古先民对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的理解和探索,从盘古垂死化身、创造万物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表述,语言运用主要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初步形成良好语感、个体语言经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构建高效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3-02-28T02:58:13.35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薛丽[导读] 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越来越深入教育之中,特别是对英语课堂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老师的教学重心也开始扩大在培育学生英语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所以建立有效的英语课堂已迫在眉睫,也是必然趋势薛丽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于新祥小学 433221摘要: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越来越深入教育之中,特别是对英语课堂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老师的教学重心也开始扩大在培育学生英语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所以建立有效的英语课堂已迫在眉睫,也是必然趋势。

高效的英语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并能够让学生以此意识和能力对英语学习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掌握。

但是教师在建设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前,首先必须清楚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建设高效率的英语课堂的需要;其次,要明确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要求;最后,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确保学生在英语高效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这些内容,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才指日可待。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引言:小学阶段的英语是基础,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夯实英语基础,为之后的英语知识学习和运用做好铺垫。

高效课堂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大背景下构建的,所以新时代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学生也能再这样的课堂中能够切实做到主动探究知识,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知识的快乐。

高效英语课堂直白的讲就是教师通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英语课堂当中掌握超出教学进度的知识,促使英语课堂的效率得到质的飞跃。

一、运用情境教学进行课前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度课前导入作为整个教学的初始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

课前导入这个环节做好的,之后的英语知识教学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教学任务会直接忽略课前导入,一般都是上课后直奔主题,学生还未从下课放松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这时就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那英语教师刚才做的全都是无用功。

Of-studies原文译文及赏析

Of-studies原文译文及赏析

培根Of Studies原文及三个版本的汉译【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英语报刊阅读相关性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英语报刊阅读相关性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英语报刊阅读相关性研究作者:李孟马桂林张雪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28期[摘要]以廣州华立学院2018级188名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对象,对学生进行思辨倾向测量以及思辨倾向与英语报刊阅读成绩相关性测量,结合师生访谈探索思辨倾向和学生英语报刊阅读水平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华立学院学生的整体思辨倾向得分偏低,思辨倾向小部分维度中出现消极倾向。

测试表明,除分析性和认知成熟度与英语报刊阅读成绩存在着微弱的相关性以外,总体思辨能力与英语报刊阅读理解成绩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

基于结果,探讨了通过培养师生元思辨能力、优化“英语报刊阅读”课程设置、改进课程教学设计、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价值与意义,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思辨能力;英语报刊阅读[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标’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2019年度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英国文学选读’在线开放课程”[作者简介]李孟(1978—),女,广东电白人,硕士,广州华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外语教育研究;马桂林(1979—),女,江苏灌南人,硕士,广州华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与高等教育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28-0056-07 [收稿日期] 2023-04-21引言阅读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英文报刊更能体会作者原汁原味的表达和语言信息,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并提取深层信息,对所给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运用证据辨别事情真相而不是把问题简单化,这样才能将报刊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内化。

以《时代》周刊为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常常在报刊对中国做出负面形象的报道,强化渗透如意识形态操控、权利控制等西方文化价值观。

词源分析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篇章理解中的作用--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为例

词源分析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篇章理解中的作用--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为例
一、词源信息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etymology(词源)”源自希腊语词“étumos(真
实的)”,以“etymon(词的本义或最初形式)”的形 式进入英语词汇,最后以“etymology”的拼写形式稳 定下来。从广义而言,词源研究的是词的来源与历 史,包括词性与词义的变化,以及对由其他语言引入 的借词所作的研究等[3]。词源的丰富内涵对外语学 习者的词汇学习可起到补充和强化作用。首先,在 文化方面,词源信息从词的溯源向学习者展示该词 的文化内涵,使学习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譬如, 《精 读 3》第 四 课 Diogenes and Alexander 中 作 者 这 样描述亚历山大帝:“and toward women,he was nobly restrained and chivalrous”。学 生 通 过“chivalrous”一 词 的词源可以了解到西方历史上的骑士制度(chivalry) 及其对英国绅士文化形成的影响,加深对课文人物 形象塑造的理解。在词法层面,英语词汇的长期演 变决定了英语构词法的多样性,查阅词源信息可以 对词汇的构成方式有较为直接的了解,有助于词汇 的有效记忆和猜词能力的培养。《精读 4》第四课 Lions and Tigers and Bears 出现的新词“indefatigable”, 该 词 虽 生 僻 却 可 通 过 词 源 推 断 其 词 义,其 词 源 信 息 显 示 该 词 由 三 部 分 构 成:in-‘not’+de-‘away, completely’+fatigare ‘wear out’,组 合 起 来 即“孜 孜
84
不 倦 的;坚 持 不 懈 的”之 意。在 词 义 方 面,有 些 词 语的词源展示了词义扩大、缩小、升格和降格的变 化,了解词语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对于理解 词语所在的语境有很大帮助。如《精读 4》第二课 Spring Sowing 中“shrewd”一 词,“shrewd”是“shrew (‘evil person or thing’)”的 变 体,本 指“evil in nature or character”,后来其贬义色彩逐渐褪去,取而代之 的 是 如 今 广 为 人 知 的 褒 义 涵 义“having or showing sharp powers of judgment(精明的,机敏的)”,因此莎 士 比 亚 喜 剧“The Taming of the Shrew(驯 悍 记)”中 “shrew”指的是“悍妇”,而课文句子“Mary,with her shrewd woman’s mind...”中“shrewd”的意思则是“敏 锐的;灵敏的”。在语用方面,词源信息可以明确词 汇使用的规范性,引导学习者通过词语的语体色彩 体会文章的文体色彩,从而提高学习者用词的准确 度。如《精读 3》第十一课 Why Historians Disagree,作 者 说 道:“‘truth’is but an elusive yet intriguing goal in a never-ending quest.” quest 属 于 书 面 用 语,意 为“探 索”,了解其语体色彩不仅可用于辨析近义词而且有 助于把握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由此可见,词源信息既 可提高学习者的文化认知,也能帮助学习者挖掘词 语之间在结构上的联系,了解词义的扩大与缩小、扬 升与贬降、弱化与转移等,增加对词语语体色彩的了 解,提升语言运用的得体性[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与泛读,都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极为密切。

精读与泛读在英语教学中究竟孰重孰轻,很有认真探究的必要。

初入高校大门的学生对这两门陌生的新课程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精读与泛读的位置究竟如何摆放,这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读什么样的英语材料都是一字一句地抠,才能读懂,可以说一切都是“精读”。

精读课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基础词汇,除此之外,还要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词义辨析、语音语法、句子基本结构、文章的修辞手法(其实这些文章在这几方面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范文)熟记心中。

也可以说,精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积累英语知识、去粗取精与掌握要点的过程。

精读可使学生扎实地、系统地、由浅入深地掌握该语言的运用规律,从实践及理论两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很多人为了科研或工作而学习英语,并且想从国外的科技资料中得到启迪和帮助,那么在阅读英语的文章时就得分析字、词、句,搞清语言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弄懂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吸取精华的目的。

这就需要有扎实的语法基础,而要获得这些语法知识非精读不可。

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课文难点时就像听天书,对一些较容易的问题也会茫然。

如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预习,有的甚至连生词都没查,他们忙于消化上节课的内容,新课文还无暇顾及。

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大力提倡课前预习课文,告诉他们课前反复大声朗读,并且要求背诵。

英语精读课不仅要讲授句子结构、语法、词汇,还要讲文章的中心立意及谋篇布局,可以说精读课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严格。

笔者在大学做学生时期,精读课的老师要求篇篇课文课前必背。

为什么呢?一是有的难点在背诵过程中会自我消化,也就是所谓的“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二是有的难点在背诵过程中始终块垒在胸,萦绕于怀。

当老师讲解这些难点时,学生就会专心来听,想弄清原委,茅塞顿开后会经久难忘。

三是在熟背课文的前提下,老师讲授的要点、难点容易理解。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目标,教师在讲课时有的放矢,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这就是所谓的化难为易,重点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英语教学领域的教学法可谓名目繁多,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其中有的不乏创见,有的也有待商榷。

有的教学法反对学习英语死记硬背是对的,但全盘否定“背诵”在学习英语中的作用就太绝对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我们缺乏学习英语的木之本,水之源———英语教学中精读与泛读关系之辨析陈桂枝(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本文通过对精读与泛读互补关系的辨析,强调了精读的必要性与泛读的重要性,并由此阐明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精读与泛读应该有所侧重的观点。

关键词:英语;精读;泛读;互补关系;侧重点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9)06-0167-03Vol.30No.6Jun.2009第30卷第6期2009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167··自然语言环境。

有的教学法提倡设置人为语言环境作为弥补是对的,但过分夸大其作用就有问题了。

人为语言环境无论从持久性、功能性、以及对思维形成的影响性等诸方面都不可与自然语言环境同日而语。

我们可以换位想象一下:让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汉语教师来为他们那些以汉语为外语的学生设置一个人为语言环境,不知要闹出多少笑话,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就是说,与其花费些时间去搞什么情景对话,还不如下点儿功夫来督促学生背诵精读课文。

课文背得多了,连做梦都在说英语(这标志着英语思维的逐渐形成),还需要场景吗?由此可见,背诵是精读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促进形成学生英语思维的重要途径。

要想形成英语思维,必走精读之路。

在初学阶段,精读是必不可少的。

精读就是要读得细些、慢些、熟些。

遇到生词不仅要查字典,而且要认真记忆,马虎不得。

重点段落甚至要背熟,重点句子要记笔记。

这样既有利于练习口语,又有利于练习书写。

随着学习的深入,水平的提高,要适时进行大量的泛读。

从获得语言材料这个角度看,从长期的外语学习来看,泛读无疑与精读同等重要。

只精读十几篇或几十篇文章,而不进行大量的泛读,要学好外语是很困难的。

泛读伊始,应先多读一些浅易的各种题材的材料,尤其是要多读些浅易的故事,阅读时尽量不用或少用词典。

泛读一是要着眼于整体的理解,不能抠细节。

二是要保证有足够的阅读数量,要读的粗些,但在文章的开头以及重要环节的地方,仍需要读的细些。

三是泛读时应该尽可能读的快一些,以保证足够的量,但也不是愈快愈好。

一分钟几十个词到一百几十个词已经是不慢的速度,能够达到一分钟二百多个词则说明阅读基本过了关。

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只要理解文章的80%以上即可视为正常速度。

阅读过程中是否需要查字典要看理解的情况,如果读不下去,或者某个生词反复出现,那就要查一下。

一般情况下,不必过多地查词典,也不必作很多笔记,多查多记都会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量。

有的学生这样读了一个阶段以后,可能会感到收获不大,根据之一就是回想起来,觉得没有记会多少单词和短语。

殊不知外语学习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再说外语学习的成绩也不能单单以单词和短语的数量来衡量,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感的形成。

如果有这类苦恼和担心的同学遇到这类问题时,应想到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英语的学习和水平的提高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有不少人从进校到毕业,一天到晚捧着精读课本不放,很少看或不看其他书。

他们“勤学苦练”,手勤,口勤,眼勤,人也不笨,不可谓不用功,虽然考试可以及格,偶而也可考个好成绩,多数情况下英语实用能力却很平庸。

有人称他们奉行的是“一本书主义”。

另有些人则不然,他们平时似乎不太用功,下了课就把精读课本丢在一旁,去看英文小说或杂志。

他们不仅把图书馆的英语读物读遍,还四处去借,去买,颇有不务正业的味道。

然而一考试,他们总是名列前茅,实际英语水平很高,使老师和同学不得不刮目相看。

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精读是有意识记忆,时间一长,容易使人疲劳,减少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而泛读则是无意识记忆,博览群书使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而持久。

由于广泛阅读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对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另外,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涉及的范围广,无所不包。

即使编选得再好,概括性再强的精读课本也只能是管中窥豹,难见全貌。

要想看全貌,必须通过泛读:一方面增加背景知识,一方面了解语言在各方面实际应用的情况,这样才能把语言学活。

由此可见,泛读是精读的必须补充。

要想体味狄更斯语言的精彩,马克.吐温智慧的幽默,华盛顿.欧文散文的优美,林肯葛底思堡演讲的庄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震撼,那就得认真读一读他们的名篇佳作;要想跟上英语语言变化的时代步伐,那就得订一两份英语报纸;要想扩大词汇量并在不断的阅读中形成英语思维,那就得博览英语群书。

只有这样做,才能学到“活”的英语,才能用“活”的英语去理解西方世界,才能做到跨文化交际和学以致用。

在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极力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英文小说,数量上多多益善,并且要出声阅读,以求巩固学过的单词,扩大168··词汇量及培养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感。

当然,有人认为出声阅读会影响速度,而默读速度快且有助于理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但是,默读无助于语感及语流的培养,而且出声阅读英文小说与朗读精读课文是不同的。

阅读英语小说时,只要看懂,就往下看,有生词也不查,只根据上下文猜词义,实在猜不出才查词典。

“精”要求细,“泛”要求粗,这也是重点与全部的辨证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其余时间仍给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们在小说情节的吸引下,不知不觉地温习了所学过的单词和知识,对陌生的知识也有了感性认识。

这样做,无论对巩固所学知识,还是对学习新的知识都打下了伏笔。

这就是所谓的未雨绸缪,伏线千里。

在精读与泛读的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要重视“写”。

这是因为“写”要求学生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层次较高,难度就大。

为了培养他们“写”的习惯,要让他们用英语写日记,每天必写,但不求多,持之以恒,常写不懈。

教师应定期查阅。

在精读、泛读的课后作业中,经常让他们自编英语小故事,叙述有趣的见闻。

每节课开始前,抽查一二人,略加评判,指出正误。

这样做,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得到了综合练习和集中应用。

“写”要求学生在英语语法、习惯用法、词汇等方面都力求准确无误,这与“说”通“听”懂都是截然不同的,只能集中力量打完全彻底的歼灭战。

“写”是大学生掌握英语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他们自身所特有的优势。

丰富的感情和青春的人生,在笔下尽情流露抒发,这是非青年人所不能比拟的。

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这两门课程的安排而言,目前在我们高校的英语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重视精读课而轻视泛读课的倾向,这一点从课程量上就可以看出来,精读课程量的比重远大于泛读课程量。

这就说明人们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没有足够的外语教学改革的创新勇气,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泛读课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鲜活的内容,当它诉诸文章和小说时,更是如此。

我们重视精读课而轻视泛读课,就好比我们不看活物只看标本一样。

精读课当然重要,英语专业的一、二年级应该加强;但在英语专业的三、四年级就应加强泛读课的教学。

也就是说,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这两门课程适时地进行调整并且有所侧重。

精读课与泛读课是课程区分的概念,而阅读英文时是精读还是泛读则是学习方法的概念。

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

其实,泛读的任务主要靠学生在业余时间自我完成,仅仅依靠泛读课堂时间当然不能达到泛读的目的。

当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后,应该采取泛读、精读交错的方法来学习。

也就是说,对于一本书,不应该在你还没阅读的时候就先指定是作为泛读的对象还是精读的对象,而应该由它的各章各节的内容和文字来决定。

一本英文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浅易读物,没必要从头到尾都以精读的方式把它读完。

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内容和文字的难易程度,选出一些较为精彩的段落和章节作为精读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全书也许是很重要的。

这样做不仅能学到很多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还能对文章论述的内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有较深的了解,对阅读全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