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

说明

《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以“真情、细部、深度”为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项羽之死》的文字比较浅显,温州中学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大意。文章的疑难之处在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和“项羽之死有没有价值”等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需要对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读。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而无论是除旧还是纳新,我们都需要做艰苦的努力。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1〕《项羽之死》的教学正是基于这种“除旧纳新”的教学目标而做的改革和尝试。

二、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项羽之死》。在鸿门宴中,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在垓下,英雄走到了末路。军帐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万千汉军重重围困。绝境中,他慷慨悲歌,作诗《垓下歌》。

(学生齐读《垓下歌》。)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

生:悲。

师:(板书:悲)悲什么?

生:他悲哀自己曾经力能扛鼎,而今却再不能驾驭自己的宝马在战场上驰骋拼杀,再不能拥有美人了。

师:的确,这里有对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在巨鹿之战中,司马迁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多媒体出示),那时,他是多么虎虎生威,而现在,英雄回天无力,托身无所。这首诗,四句话,一句一叹,情感浓烈。“可奈何”“奈若何”,反复咏叹,写尽英雄失路之悲。

(教师补充材料,多媒体出示——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指出:“‘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垓下歌》,体味其中悲情。

(一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可奈何”“奈若何”两处运用颤音。众学生鼓掌。)师:这位同学读得太好了,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末路英雄的身边。这首诗,项羽“歌数阕”,唱一遍不足以表达感情,他反复地吟唱,我们也试着“歌数阕”,再次感受末路英雄的悲情。

(学生齐读。课堂中气氛凝重,有学生摇头叹息。)

师:这首歌是项羽主唱,美人和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位从未流过泪的西楚霸王竟“泣数行下”。而在乌江,自刎前的一刻,他的表情却是笑的。前后一泣一笑,意味深长。这里,司马迁写道:“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多媒体出示——比较“敢”与“能”:在《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

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生:“敢”是对项羽的畏惧,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能”可见项羽左右虑及自身的命运,不禁悲哀哭泣。

师:仅仅是如此吗?那左右完全可以逃走,刘邦阵营中就有许多人是项羽的老部下。

生:主要是左右受到项羽情绪的感染,也跟着哭泣。“能”写出了英雄末路的凄惨和悲壮。

师:你补充得很好。一字之差,其中蕴涵的情感也不一样,可见司马迁用笔之精当。司马迁的生花妙笔,让我们通过垓下之围看到项羽的多情:柔情、悲情,还有豪情。尽管是穷途末路了,但他终究还是个力拔山气盖世的霸王。细读文章的二、三两段,找一找项羽拔山盖世的意气体现在哪里。

生:项羽说“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他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他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临死前还要为大家酣畅淋漓地、痛痛快快地表演一战,这个“快”字,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勇猛。

生:临死前,项羽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固然表现出他自负的一面,但比起曹操,被马超追得割袍断须,以及在华容道上狼狈逃窜,项羽显得从容镇定多了,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拔山盖世的豪气的一面。

师:能由此想到曹操,并加以比较,可见你深厚的文史积淀。

生:文中写道:“大呼……遂斩汉一将……瞋目而斥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还未动手,两眼一瞪,大喝一声,对方就已胆战心惊,魂飞魄散了。

师: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两句的描写在语言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生:短句,快节奏,仿佛有金戈铁马之声。

师:请同学们齐读,读出其中的速度感和力量感。

(学生齐读,声音短促、急迫,声情激越。)

师: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比较《三国演义》中的两段描写——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多媒体出示)它们与司马迁的描写非常相似,后代写人物,凡是写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项羽这个样子。当然,这显然是司马迁的夸张,但司马迁这样写,不正为了表明项羽的神勇吗?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形象(板书:英雄)。想要快战一番,就快战了,想要为公取彼一将,就真的轻而易举地斩一将了。所以在《项羽本纪》论赞中,司马迁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多媒体出示):“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但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竟也走到了末路,经历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来到乌江,上演了人生的最后一幕。

(生齐读第四段。)

师:我们继续体味司马迁精彩的细节描写。这里,司马迁写道:“项王笑曰”,笑,是怎样的笑?在笑字前可以加个什么词?

生:悲笑。此时,英雄满腔怨愤,无力回天,托身无所,是英雄失路的悲笑,与前文的“泣”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狂笑。楚地多狂人。项羽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自然自负,也自然无所畏惧,无视死亡。

生:轻蔑地笑。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是天要灭亡他,他无憾于自己,面对死亡,他很镇定。

师:大家钻研得很深,走到项羽心里去了。再来看几个标点符号。文中“我何渡为”,“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不用问号,有什么深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