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南汉国简介 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

合集下载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展开全文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简介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本时期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和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而静海军(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五代十国的格局

五代十国的格局

五代十国的格局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动荡的时期,指的是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五个朝代和十个独立国家。

在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各地军阀割据,局势混乱。

本文将从政权更迭、种族文化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五代十国的格局。

一、政权的更迭五代指的是唐末五个短暂的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而十国,则是指五代时期十个地方政权,即南汉、南唐、吴越、闽、楚、前蜀、后蜀、宣、魏、吴。

这些政权的更迭主要是由于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内外战争的不断爆发。

不同政权间的斗争激烈,使得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种族文化融合五代十国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种族文化融合格局。

各地政权经过长期纷争,逐渐融合了不同的民族元素。

例如南唐是汉族文化的代表,吴越则是吴越民族的主要政权。

由于相互交流,汉族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导致军阀割据,疆域分割,但同时也推动了一些地方政权在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独特发展。

在南方地区,经济相对较为繁荣,主要依靠海洋贸易和水利农业。

而北方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经济相对较为困难。

但在一些地方政权的努力下,冶铁、造纸、织造等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局势的演变与统一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使得局势动荡不安。

然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五代十国是中央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的转折点。

后周在959年由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总结: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种族文化融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现象,社会经济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

然而,五代十国的格局最终被后来的宋朝统一,为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也对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割据和分裂,同时也展现了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魅力。

五代十国冷知识

五代十国冷知识

五代十国冷知识
1.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十国之间不断的战争
和血腥斗争。

2.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唐、南汉、吴越、楚、唐、后蜀、前蜀、闽、南吴、荆南。

3.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李克用、孟知祥、刘知远、李煜、李存勖等等。

4.十国时期南唐王室自称为“汉室”,自认为是延续汉朝的正统。

5.吴越王钱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国王,他在位期间,不仅使国家繁荣
昌盛,还在国内外交往中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尊重。

6.胡蒙是后周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不仅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府,
而且还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7.南方的十国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比北方的五代国家更
为出色,如南唐诗人李清照、南汉书法家怀素等。

8.楚国是五代十国时期最短寿的国家,只存在了五年,但在这五年里,它的军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

9.唐朝在五代十国时期重新被建立了两次,第一次是后唐,第二次是
后蜀。

10.在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加剧,很多地区的人口锐减,甚
至有些地方成为了“无人区”,导致许多城市被废弃。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一、五代十国的背景和起因1.1 唐朝的衰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然而在唐朝晚期,政治腐败、军队割据和国力衰退等问题开始显现。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德裕被朱温篡位,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1.2 五代的划分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

这些朝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朱温、李克用、刘知远、刘知远、郭威等军阀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统治范围各不相同。

1.3 十国的形成十国是指在五代末年,各军阀以及其他的少数族裔在地方上建立的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战乱频繁。

二、五代十国的时期特点2.1 动荡的政治局势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各地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

这些政权往往以武力夺取政权,并且政权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2.2 经济的发展与萧条交替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较好,贸易繁荣;而在一些战乱频繁的地区,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2.3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地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导致人口流动增多,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深。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文人墨客的辉煌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政权更迭频繁,许多文人墨客在政治动荡的时代里追求自身的文化修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北方文化孕育了辛弃疾、杜牧等文人,南方文化孕育了陆游、杨亿等文人。

三、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3.1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朱温是五代时期有名的军阀,他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3.2 李克用建立后晋李克用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在唐末时期崛起,最终建立了后晋,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朝代。

3.3 刘知远建立后汉刘知远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他领导了一支军队,最终建立了后汉,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朝代。

3.4 后周兴起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是由郭威和杨业等军阀共同建立的。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摘要:1.五代十国简介2.五代十国顺口溜详解3.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正文: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分为五代和十国。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十国则包括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和南唐。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顺口溜“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前后蜀”指的是前蜀和后蜀两个政权。

前蜀建立于907年,后蜀则在934年建立。

两个蜀地政权在五代十国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战乱和内乱,最终都灭亡于宋朝。

“南北汉”是指南汉和北汉。

南汉建立于917年,定都广州;北汉则建立于951年,定都太原。

两个汉地政权在南方和北方各自割据一方,但最终都灭亡于宋朝。

“南唐、南平曾为伴”指的是南唐和南平两个政权。

南唐建立于937年,是五代十国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政权,其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

南平建立于924年,疆域较小,位于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则描绘了南方四国的景象。

吴越建立于907年,疆域包括今浙江、福建等地;吴建立于902年,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地;闽建立于909年,疆域包括今福建等地;楚建立于907年,疆域包括今湖南、广东等地。

这四个政权在南方各自割据,战乱不断。

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唐朝灭亡后的一段历史过渡,最终导致了宋朝的建立。

虽然这一时期战乱频仍,但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各地的政权互相竞争,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最终,宋朝的统一和繁荣,离不开五代十国时期的积累和铺垫。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战乱的时期。

历史趣谈五代十国之南汉历史 南汉历史简介

历史趣谈五代十国之南汉历史 南汉历史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五代十国之南汉历史南汉历史简介导语:九○五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

九○七年,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

岭南离中原较远,唐末,中朝(唐朝)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九○五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

九○七年,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

岭南离中原较远,唐末,中朝(唐朝)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罪,贬窜到岭南,子孙往往流寓不返,唐所任地方官,遭乱不得归朝,都客居在岭南。

刘隐招集这三类士人,作为辅佐,又使弟刘岩率兵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者,拥有岭南,建立起刘氏政权。

九一一年,刘隐死,刘岩继位。

刘岩用士人为诸州刺史,不让武夫作地方官,这是岭南较为安静的一个原因。

九一七年,刘岩自称皇帝,国号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建都广州。

九四二年,刘岩死。

刘岩及历代继位人都是暴君,《旧五代史》说“一方之民,若据炉火”。

到九七一年,宋兵入广州,南汉最后的暴君刘(音厂chǎng)投降,南汉亡。

南汉性奢唐清海军节度使(治广州)刘隐以劝进之功,开平元年五月,梁祖加刘隐兼侍中,封大彭王。

二年,为清海、宁海等军节度使、安南都护。

后又进封南平王,改封南海王。

岭南离中原最远,当时中朝士人多来避难。

唐世名臣贬谪南方,子孙往往流离不返。

刘隐辟置幕府,待以宾客,后卒用此数人致治云.乾化元年三月,刘隐病殂,弟岩(又名陟)继。

岩多延中国人士于幕府,出为刺史,由是刺史无武人。

末帝贞明三年七月,刘岩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乾亨,以广州为兴王府。

四年十一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后刘岩改名?(yǎn音眼),史称南汉高祖。

大有十五年(公元942年)四月,刘?病殂,三子秦王弘度继位,更名玢,为殇帝。

十六年三月,其弟晋王弘杀殇帝,即皇帝位,更名晟,为中宗。

生活常识分享。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北方地区于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动荡、战火不断,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时期。

一、五代概述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相继建立而迅速灭亡的朝代。

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梁、后唐和后晋。

后唐是五代中唯一一个统一北方的朝代,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实力最强的朝代。

后晋是五代中建都最南的朝代,也是五代中政治机构最完备的一个朝代。

后梁则是五代中在领土上最小的一个朝代。

二、十国概述十国指的是自称为“国”的十个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南唐、吴、南汉、闽、楚、前蜀复国、后蜀复国和昭德。

这些“国”大多是由少数族群在各地建立而来。

其中,前蜀和后蜀是唯一的两个在南方建立的“国”,南唐是唯一的一个称帝的“国”。

三、五代十国的重要事件1. 黄巢起义:起义发生于公元875年,黄巢主张“除四害”,即除去佛道儒释,并且反对中央政府的统治。

起义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毁灭,战乱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仍未平息。

2.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98年,是北宋建立前的重要事件。

它导致后汉灭亡,为后来北宋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吴越争霸:南唐与吴国之间的较量,发生于公元902年到937年间。

南唐最后败于吴国的攻势。

四、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1. 画家:五代十国中的画家以赵佶、李唐和张择端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诗人:五代十国诗人大多创作了抒情诗,其中以李煜的“秋夜寄邱员外”和李商隐的“锦瑟”等诗作著名。

3. 瓷器:五代十国时期被称为“唐宋之际”,这一时期的瓷器以吐鲁番青釉瓷、定窑白瓷和汝窑瓷为代表。

五、总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对中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五代十国时期非常动荡,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一、背景介绍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建立期间,中国分裂成五个大国和十个小国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孕育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五代 1. 后梁(907-923年):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大国,由朱全忠建立,国号“梁”,后改为“后梁”。

朱全忠自称为“天下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队等。

2.后唐(923-936年):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大国,由李存勖建立,国号“唐”,后改为“后唐”。

后唐在位期间对内实行了许多政治和军事改革,并对外扩张,将南方的吴越、南汉纳入统治。

3.后晋(936-946年):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大国,由石敬瑭建立,国号“晋”,后改为“后晋”。

后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形成,石敬瑭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国力得到提升。

4.后汉(947-951年):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个大国,由刘知远建立,国号“汉”,后改为“后汉”。

后汉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但由于统治者的不作为,国势渐渐衰败。

5.后周(951-960年):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国,由赵匡胤建立,国号“周”,后改为“后周”。

后周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统一了中原地区,并于960年建立了宋朝。

三、十国 1. 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2.后越(907-978年):后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内乱后的遗臣所建立。

后越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内乱和外患,但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3.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南汉国简介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一、南汉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政令通行的地区日渐缩小,以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官和一些地方权贵又大量掠夺兼并土地,终于激起了唐末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最后被唐王朝镇丆压下去,但是在连年战乱之后,唐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逐渐落在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手里,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曰“梁”。

随后相继出现了定都开封或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同时与之并存的南北十个王国,形成了史称的五代十国的局面。

割据于岭南的独立南汉王国,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存在的时间较长,从公元917年(后梁贞明3年)刘岩称帝,在广州建立兴王府起,至公元971年(宋开宝8年)宋兵入广州,刘鋹降宋止,前后经历了五十五年的时间。

刘氏祖籍河南。

祖仁安是为太祖,仕唐为潮州刺史,徙闽之仙游,后复迁广东番禺。

刘隐父亲刘谦,在广州当牙将,黄巢起义军北上后,僖宗年间,调任贺水镇将,因击贼有功,升任封州刺史、贺江镇使。

当时的封州地处西、贺两江,是通往中原地域和控制岭南的水陆交通要道,是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的重镇,刘谦拥有精兵万人和一支舰队,成为粤西和桂东地区的强有力的地方割据势力。

刘隐袭其父之职,经营十六年,把统治地域从封州扩大到广州,跃而成为岭南东道最强有力的实力派,升任靖海军候补节度使、观察史(902年)。

刘隐多方投靠朱全忠,多次上书朱氏“劝进”,入梁后又献“助军钱”20万、“龙脑腰带、珍珠枕、玳瑁、香药等,随后又送龙形通犀腰带、金托里含陵玳瑁器百余副、香药、珍巧、获白鹿,耳有两缺,以鹿并图形献之。

”,得封清海、靖海(交州)两军节度使、南海王(910年)。

随着南方各地的群雄割据的出现,南方各区域出现了立国分治的局面。

刘隐此时十分注意网罗人才。

他所延揽的人才主要有以下三种:1、唐末避乱移居岭南的中原士人;2、唐时的被贬官流放到岭南的大臣流寓不返的子孙;3、唐朝在当地的地方官。

刘隐广招这三方面的士人,留置幕府,作为辅佐,其后刘隐的许多的重大决策都是这些士人参与作出的。

又使弟刘岩率兵东西两道的诸割据者,并新、邕二州,平定江东七十余寨,又辟番禺山扩建广州城,城内建起双阕。

刘氏经过近三十年的角逐,挤垮和消灭了一些地方势力,为建立南汉国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

二、南汉立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刘氏经历了两代人的角逐,公元911年刘隐卒,其异母弟刘龑继起承袭官爵,攻取韶、潮、高、容四州,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年)八月,刘龑即帝位于广州,是为高祖(917-945年),年号乾亨,国号大越,第二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以别太原刘氏的北汉。

设置百官南汉立国初期仍沿袭唐朝典章制度。

刘龑任命赵光裔为兵部尚书,杨洞潜为侍郎,李殷衡为礼部侍郎,魏曙为工部侍郎,皆同平章事。

其后又逐步完善典章制度,朝中有中书令、左右仆射、大尉、太师、开府仪和三司、中书门下侍郎、翰林(集贤殿)学士、尚书左右丞、著作郎等官衔。

宦官统归内侍省;武官有元帅、都统、都护、招讨使、指挥使、团练使、观军容使。

地方官有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县令等。

这些典章制度中虽杂有汉晋时代的官衔,但大体上是沿袭唐代的官制。

充实州县南汉将广州改称为兴王府,又分南海县为咸宁、常安二县,将兴宁升为齐昌府;迁循州治于龙川县;新设置桢州(今惠州)、常乐州(今广西博白县)、英州(今英德县)、雄州(今南雄县)和敬州(后改为梅州),在历来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

多用幕府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摆脱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之弊,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拥有170623户。

开设科举刘岩兄弟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启用中原的一些名人分治诸州,立学校,设全选,开科举,对发展岭南的经济、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从乾亨四年起便设立了科举制度,设学校,置选部,开贡举,每年取进士、明经十多人。

据史料反映,南汉所取进士,在政治上或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有咸宁县人简文会(首榜状元)、番禺县人钟允章、曲江县人胡宾王。

外睦四邻刘龑为了避免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采取了外睦四邻的措施。

同闽、楚、云南等国首领通婚、通商,同蜀、吴订交。

从而免于较大的战祸波及,这对巩固其统治地位,发展生产有了一定的作用。

注重经济南汉立国后,维持其统治地位达五十年之久,期间没有与外邻国家发生重大战争,出现了较稳定的局面,且广州又是与外国通商的口岸。

南汉刘氏世代又是商贾出身,亦懂得通过商业渠道进行盘剥。

兴王府所建宫殿的珠宝都是舶来品。

由此可见当时的商业比之北方诸国较为发达,在其统治期间岭南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当时中原和北方战祸频繁,因此有不少的人迁徒岭南,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增加了岭南地区的劳动力;加上黄巢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这些有利因素无疑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冶矿业方面,南汉的冶矿业有较大规模,冶炼技术也有较大进步。

冶铸的金属有铁、铜、铅等。

铸钱,南汉钱币分铜制和铅制两种,文曰:“乾亨重宝”。

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

南汉在阳春铸钱,铜钱周径七分,每个重三铢六参(相当于一钱五分),比唐开元、天宝重一半;铸铁规模也较大,如刘晟建乾和殿用了十二条巨型铁柱,每条周长七尺五寸,高一丈二尺,如按实心估算,每条柱重量在30000斤左右;刘龑、龚橙枢造佛像佛塔各一座,供奉在法性寺(今光孝寺),塔分七层,高一丈二尺,是我国观存最大最精的古铁塔。

铸铜,除铸造铜钱外也铸造铜钟,兴王府长寿寺(今六榕寺)铜钟,一口钟重量达1260斤(后移南华寺);阳春出铜,阳春、四会出铅,义宁(今新会县)出锡。

在冶金冶银方面也很具规模,单“秀华”、“万政殿”等诸宫殿就花费了白金三千多锭。

南汉的采珠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南汉专事采珠的媚川都,一在雷州与合浦之间的珠母海,该海域自汉以后都是著名的采珠区,历代设有官府收税;一在东莞大步海及其邻近海域,这里也盛产珠蚌。

历来允许民间采珠。

媚川都有军士二三千人,实行定额采珠供税,采珠是在没有任何安全设备的情况下进行的。

每以石缒索系兵士或珠奴身上,入海五七百尺潜海采珠,珠奴死者众,所采珍珠充积内库(据《南汉书》记载:焚宫之后尚余美珠四十六瓮)。

这些珍珠除了作经商销售牟取暴利外,便是供刘鋹父子宫庭中装饰宫殿及奢侈品之用。

制陶业。

南汉的官窑(今南海官窑)出产的彩绘瓷盘及近代出土的南汉其它瓷器,反映出南汉制瓷工艺优于唐代制瓷工艺。

由于广州是通商口岸,来往的商船较多,为了对外通商的需要,南汉也有一定数量的造船业。

南汉较注重商业。

南汉立国后的商务话动,主要是通过大庾岭和湘漓水陆道路与中原地区通商;还同黔蜀通商。

除此之外也同外国通过广州口岸进行通商。

商品贸易主要是珠玑、珍宝及香料等为主,商业比之其他小国较为发达。

南汉刘氏经过近三十年的角逐,建立起刘氏政权,又将有五十年没有大的战祸波及,因此刘氏在岭南的崛起,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地域性的社会安定局面,也有利于岭南的经济的发展。

原来较为落后的楚、闽、南汉等地区,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的进展。

但是列代的历史学家对南汉诸王的评价,都认为刘岩及其继位人都是暴君。

三、南汉各国主的统治941年4月继位的刘玢(殇帝)于次年3月为其弟刘晟所杀。

刘晟(942-958年),中宗,年号“乾和”,利用立国初期积聚起来的实力,又从楚国夺取了十八州。

这使南汉版图北抵湖南,超过西汉时的南越国。

刘晟死后,刘鋹(958-971年,后主,年号“大宝”)嗣位,由于自刘岩称帝后,历代继位人都是暴君,对人民的残酷统治,到刘鋹时其统治危机便充分暴露出来了。

如《南汉书卷一》中所著“土木穷极奢华,济暴性以滥刑,弃姻好于边衅,始纵之既坏,即使立贤议行,亦且势难补救,荒基如殇帝,易怪乎萧墙之祸之速也!”。

刘氏立国后,大兴土木,大肆挥霍,单兴王府一城兴建的宫殿就有45所以上,作离官千余间,有南宫、大明、昌华、计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等官;刘岩建“昭阳殿”,用金作屋顶,银作地面,木料都用银作饰,殿下设水渠,渠内布满珍珠,又琢水晶琥珀作日月,放在东西两条玉拄上。

刘鋹造“乾和殿”铁铸柱12条,造“万政殿”装饰一条柱子就用去白银三千两,又用白银和云母相间隔包装殿壁。

刘氏使用的溺器皆饰以七宝。

“兴王府”中凿湖五百余丈,曰“药州”,聚方士炼药,纵罪人使移“太湖灵壁及三江所产巨石凡九,浮诲归置州中以自赎。

”。

刘氏又不顾百姓疾苦,频频礼佛、建佛塔、迎佛骨,赐寺田,一时成风。

“故曲江名山秀水、膏田沃野,率归于浮屠”,单兴王府四面便修建了28所寺庙,再加上兴建的宫殿亭榭就占了大半个府城。

刘鋹在宫中豢养男女宦官2万多人,还收养了一批美貌的波斯女人,游戏宫中,荒淫无度。

南汉还有庞大的军队,刘鋹在位时临时增拨抗宋师的官兵就有20万之众,还驯养一批供作战用的大象和有一定数量的海军和舰船,如刘隐在位时楚军围攻封州时,派去支援的神弩军和战舰百艘。

南汉各统治者为了应付统治集团的庞大开支,大大加重了对税户的榨取。

刘鋹时实行大斗收税,一石实收一石八斗;重民赋敛,民不聊生,即使在舟居者也不能幸免。

琼州,斗米税四、五钱。

定媚川都课税,邕人入城者输一钱。

南汉统治者出巡各地,多则月余,少则旬日,所到之处,以豪民为课户,以供饮宴犒赏费用。

大海中生金錂蚬,味殊珍异,刘鋹则令人采之以自奉,却禁止百姓采此蚬。

对一般工匠役,稍有不如的便如以杀戮。

刘岩在位时,当时永川团练使(后迁左仆射)黄损曾上书劝谏曰:“陛下之国,东抵闽粤,西逮荆楚,北阻彭蠡之波,南负沦溟之险,盖五岭而表之,犀、象、珠、玉、翠、玳、果之富,甲于天下,所谓金城汤池,用武之地也。

今民庶穷落,而工役繁兴,天灾人怨,兵家所忌,苟或不虞,其何恃以为战?且湖、洛未平,荆、吴犷狡,正宜务农息民,以宏圣基,庶遏强敌;乃纵耳目之好,尽生民之膏。

兴土木之工,伤朴素之化,供一己逸欲,而失天下心,臣窃以为陛下不可取也。

”刘岩面对着众官说:“我殊不喜此老狂。

”黄损被弃,只好退居求州北沦塘湖上,诗酒自娱。

南汉统治集团不但不听谏阻,为了镇压人民对南汉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则滥用刑罚,施以暴政。

南汉的刑罚有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锤锯、及汤镬、铁床诸法,还有抵象、斗虎和水狱(水中尽放毒蛇,活活把犯人咬死)。

在统治集团内部刘鋹也越来越孤立,由于刘鋹昏庸,要政落在一班宦官宫妾手中,朝官只是备员,军政大事全由男女官龚橙枢、卢琼仙主宰,皇帝也成了他们的傀儡;所有南汉的亲王旧将,都谗杀殆尽,城壁壕隍,都被辟为池沼,楼舰皆段,兵器俱腐。

南汉统治集团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迫使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早在刘玢统治时,桢州已有农民、岛民起事。

941年7月,博罗县小吏张遇贤聚众起义,以僧景全为谋主,自号“中天八国王”,建元永乐,任命百官。

他们的起义没有统一的纲领和统一的作战部署,任由将帅自由丆行动,夺取沿海州县,张遇贤本人急攻循州,刘玢派越王洪昌、循王洪杲往援,被张遇贤围于钱帛馆,只是在裨将万景忻、陈道庠力战下,方才突围逃走,粤东地区一时成了农民起义军的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