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磨课中成长

在数学磨课中成长
在数学磨课中成长

在数学磨课中成长

——一位青年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李芳(浙江省温州中学)

你上过“公开课”吗?当你站上讲台那一刻,是否想呈现出最完美的课堂?如何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如何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如何不在众多的老师面前把课上砸?那么,就必须像侠客磨砺宝剑、工匠雕琢美玉一般对你的课进行打磨。

笔者结合亲身经历来述说“磨课”对于一位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1 多次数学磨课的经历

1.1第一次参加优质课评比

2003年11月25日,在笔者从教的第五个年头,笔者有幸地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上课比赛)评比,获得了一等奖。就是在迎战这次评比的过程中,笔者获得了自己教学生涯中最初最宝贵的一段磨课经历。

2003年3月20日,先是通过闭门造车,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去闯温州市直属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说课评比。接着在学校教研组的通力支持下迎战11月13日温州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的说课、上课比赛。然后凭借更广的教研力量,对课进行打磨、反复润泽,最终奔赴省赛,课题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紧张、漫长、痛苦、喜悦,不时放松的神经又被挑起,不断地有新理念、新想法向你涌来,给你冲击,让你应接不暇。比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堂课教材为什么安排高斯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核心是什么?”、“怎样去突破教学难点?”、“能否有教学的亮点?”、“课堂上怎样具有亲和力些?”等等问题。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仅10岁时,就解决过类似的问题。这故事有激励学生的作用。而本节课的教学核心是用“倒序相加法”来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高斯的“首尾相加法”是不一样的。把高斯的故事删去吗?

专家们指点:高斯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不矛盾。这个故事讲后,可让学生以10岁的高斯为榜样解决一个新问题:1+2+3+…+99。此时,课堂上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各种方法呼之欲出。如解法一:1+2+3+…+99+100-100;解法二:0+1+2+3+…+99;解法三:(1+99)49+50;解法四:1+2+3+…+99= (1+2+3+…+99+99+…+3+2+1)= (1+99)99。随即,“倒序相加法”便可和盘托出,应运而生,难点自得到突破。

经过一系列的打磨,这节课的教案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呈现,已大相径庭。仅引入部分,就已数易其稿,向精简靠近,从原先的多个例子引入,到最后的一张图片引入且蕴含意义;例题部分借用了中国南北朝《张丘建算经》中的算题:“今有女子不善织布,逐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既发挥习题功能,又凸显古文韵味,且渗透德育,一举三得;结尾部分不仅从函数角度揭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意义,而且通过几何画板进行参数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公式规律。

这期间,笔者的教学详案写了一遍又一遍,试讲从本校到他校、从本区到他区。在几多回合里,接收、体味、演练,再推倒、重修改,又演练。整个过程螺旋式上升,让笔者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1.2第一次自发状态下耗时最长的磨课

而真正让笔者有着陆感的磨课经历是准备2007年4月22日温州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活动的一节公开课的过程。相对于三年前的“被牵着鼻子走”,这次,笔者完全自己“策划”,有意识地从自主设计到他人借鉴,按照五个环节逐步逐步地展开磨课。

◆环节1:原生态备课

公开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2.1.1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起始课“平面”,

内容包括平面的概念、三大公理等。针对这个课题,笔者仅依据“教材、教参”进行“原生态”备课,看看对于这节课自我认识到底有多少。同时,为了“遮羞”,进行了自我试讲、自我评课、自我反思。试讲后的自评是:平铺直叙、没有新意,学生可以接收知识、但不深入。教学任务完成,但索然无味。反思结果是:功力不够、教材理解不深刻、设计缺乏亮点。

◆环节2:二次备课

笔者开始寻求多元参考资料。通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了解到新课程在立体几何的教学理念上已从以往的侧重演绎推理,变为追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演绎推理——计算论证”的全过程。比较人教版新老教材在立体几何这部分编排顺序的差异,发现第一章是空间几何体,第二章才是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这样的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笔者在课前让学生欣赏一组风景建筑的图片,既带动上课气氛,又隐含课程理念。收集不同版本教科书在这一章节的不同编写方式,比较异同点、思考背后的不同理解及原因。参考俄国I.V沙雷金的《直观几何》,笔者悟出了,为什么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长方体”作为本章的引入,为什么人教版教科书中第42页第2行有一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这个综合发现促使笔者迸发出灵感,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这样一个过程:让一个长方体(体)的高度逐渐减小到零,变成长方形(面);再使其宽度逐渐减小到零,变成线段(线);最后使其长度也逐渐减小到零,变成点。再逐步还原前面的过程,使学生感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同时意识到:线是点集,面是点集,空间几何体由点、线、面组成。

当笔者回味这个环节时,竟惊讶地发觉,个中新发现,其实在“教参”中均有所提到,但在原生态备课中却没有参透,通过多元资料的反复提醒,才得以悟出。

◆环节3:二次试讲

此次试讲邀请组内同仁聆听。目的一:检验二次设计的实效性,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目的二:从闭门造车走向信息接收,借鉴群体智慧。笔者所在的教研组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评课传统:一、基本不谈优点,只讲缺点;二、不止指出缺点,而且指点怎样改进的具体方法,甚至指导老师亲自操刀示范一遍。

“此节是立体几何第二章的起始课,必须要让学生规范地掌握表达几何元素点线面及其关系的三种数学语言:图形、文字、符号。”、“公理是个描述性概念,不必证明,而要通过感受,让学生产生认同感。”、“生活中,信手捏来都是点、线、面的模型,直接用笔表征直线、用书本表征平面,又亲切又本质,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有限与无限,生活中的事物形象与数学中的概念的差异。”……在组内同仁的“狂轰乱炸”之后,笔者再一次理清了思路。

◆环节4:指向“生成”的试讲

在笔者认为:一节课的着眼点始终应为“学生”,一节课的活力源泉乃为“学生的生成”。在公开课中,青年教师最没有把握的便是如何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灵光”问题,愣是把学生的发言生硬地拽回来。如何解决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如何充分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磨课。这一环节的试讲,笔者主要的意图是在某些环节进行充分地“开放”,学生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想法;没有想法,就设计问题“引蛇出洞”;遇到“怪异”想法,不回避,打破砂锅讨论到底。

为体验“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笔者拿起一本书,问道:“我们用几个点就能将这本书撑起?”对于学生回答“三个点”、“两个点”,笔者都做了预设。但出乎意外,一个学生回答:“一个点就能撑起一本书。”笔者故作镇定地追问:“有什么理由呢?”几个男生几乎同时拿起书,轻轻一转,便用一个指头顶了起来。当时,笔者一来自喜,这样的提问真的让学生联系到了生活,激发了积极性;但糟糕的是接下来不知该怎样理答。“如果你不旋转能撑稳这本书吗?”、“旋转时的离心力是否对书本起到平衡作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静态下的平面吧?”,支支吾吾的“即兴理答”,直叫人倒抽一口

冷气。

另一个“意外”又发生了:当笔者提问:“一条直线无限地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一个学生回答:“平面”。笔者继续追问,意欲得出“半平面”的答案。但举手的学生却回答:“曲面。”多好的想法呀。问题中的“一个方向”,如果理解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得到的不就是“曲面”吗?

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创新性不可小觑,要想上好课,须充分了解学情啊!

◆环节5:再次备课

其一,写详案。一来,可以明确上课内容,为青年教师的怯场做准备;二来,经过推敲、修改、取舍、精选的过程,哪些问题是无效的,哪些理答是无力的,哪些预设会有哪些可能的生成,针对不同的生成又该准备怎样的理答;三来,语言其实是由思维决定的,它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表象。没有思维的提炼,就没有语言的精炼。写详案刚好把你之前纷繁的信息、多头的思路理顺,形成逻辑框架。笔者体会:写好一个满意的详案,一堂精彩的课就已成功了一大半。

其二,解决一个困扰:三个公理怎样来连接才显得不拖沓,有吸引力。有老师建议,围绕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揭示三个公理的功能。这样理性的分析固然思路很清晰,但却让笔者担心自己很难上出这种思辨的味道。便借助Flash动画设计了三个故事片段。片段1:小A、小B去寄信。小A手上的信皱巴巴的,小B手上的信却很平整。小B指着小A的信说:“你这封信呀,皱巴巴的,多不美观,瞧我这封,多么平整!”小A是个数学高手,故意刁难小B:“你怎么说明我这封信不平呢?”(设计意图:应用公理1。)片段2:小B在半路上玩杂耍,用一根指头撑起一封信,“哈哈,你瞧,一根指头就能顶住了!”小A高傲地问:“那你说,一点就能够确定一个平面吗?”(设计意图:引出公理2。)片段3:终于到达邮箱了,小A开始投信,小B指着投信口,好奇地说:“喔,信封和邮箱面交于一点!”小A又乘机考考小B:“信封和邮箱面所在的平面只交于这一点吗?”(设计意图:引出公理3。)

三个片段虽做得很生动,但笔者却顾虑会不会太花哨了,不是经常有人批判公开课为作秀课、过度情境化、缺乏数学味等等吗?而如果一节课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肯定会上不好。经过反复思量,决定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二种设计,但在情境使用上,点到即止,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数学问题本身的讨论。

带着这样的决定,最终笔者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开课任务,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而这次非常彻底的磨课经历让笔者清醒地意识到平日的积累、沉淀是多么重要,在每天的课堂、课外都应做一个教研有心人才能及时捕捉信息深刻理解数学内容。而“磨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则是一个引发顿悟、擦亮眼睛的契机,是其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2 在磨课中,要磨什么,磨掉什么

相对于公开课,还有一种课叫“常态课”。在许多对公开课的微词中,有这种说法:公开课与常态课差距甚远,没有意义。冷静思索,这不正是组织公开课的目的吗?我们不正是可以通过公开课来看看什么样的课是精品课?假如能缩小这之间的差距,逐步让常态课逼近公开课,这不便有了教学的进步吗?

然而,所谓“好课”是磨出来的,要想上好常态课,那也得“磨”!但有哪些磨课中的技巧和经验对提升常态课质量有帮助?且能加快磨课速度呢?对此,笔者有以下体会。

第一,要磨“目标定位和内容取舍”

对于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精到,这是磨课的核心。如对于不同类型的课例,目标定位要有所调整。拿《数列的递推公式》新课与复习课来说,在新课中就可以加入许多斐波那契数列的拓展性知识供欣赏,让学生在感知数学中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而复习中再讲这些就显得肤浅或削弱主题,而应借题发挥设计

较为复杂的递推式问题。

第二,要磨“课的数学本质”

一节课要想做到“目标定位准确,内容取舍得当”,其前提必然是在建构课堂前就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本质”,这是磨课的关键。

如解析几何高三二轮复习课“从一道会考题讲起”,专家陶维林老师就一语中的的指出它的定位应该是“用‘坐标法’研究一些抛物线性质”。一来,整节课都是围绕抛物线的一组性质的探究展开的;二来,高三解析几何复习的重点还是在于学生对通性通法的掌握,应该回归到学生会用“坐标法”来解题。这样一来,授课者的思路就相当清晰了,处理教材时就会把探究性质作为一个触发点,把练习坐标法作为一个落脚点,何处该探究,何时该练习,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要磨“课的上法”

一堂课有了魂,可要怎样塑造型呢?即用哪些手段、方式来展示你的课,怎样展示才恰到好处且颇富新意呢?

◆参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比较差异,分析它们编排材料的顺序、呈现概念选用的载体,表达问题所用的语言,推敲哪种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设计“问题串”。问题串的设计可以让某个问题的讨论步步逼近,理解层层加深,使一节课的主题更突出,内容更集中,设计更整体化。如概念课“平面”中,针对平面概念通过问题串作全方位的理解。先借助“手指、笔”,进行“操作交流”:(1)一个点朝两头无限运动,形成什么图形?(2)一条直线朝一个方向运动,形成什么图形呢?(3)将钢丝(作为直线)在空中平动了一圈,这样形成什么了呢?再进一步进行“感受交流”:(4)试举出身体具有“平面”形象的事物。(5)你对平面的感受是什么?(6)在自然界中存在真正的平面吗?(7)无限延展的平面如何表示?

◆恰当使用媒体。媒体种类有很多:有通常意义的课件,如PPT、几何画板、Flash;也可以是一些道具(立体模型、实物模型球等);也有信手捏来的教科书……但我们可能有种潜意识,认为用“书”显得没有创意。其实用得恰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样出彩。如统计课“用样本估计总体”,知识理解难度不高,内容呈现文字繁多,何不定位为“有指导的自学课”,以学生阅读“书本”为主,以老师点拨问题为辅,达到整体知识的通达,难点问题的突破,重要问题的巩固的教学效果同时使用媒体时要把握正确的时机,大忌: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通过磨课,我们磨出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磨出了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同时,我们还可以磨掉教师一些长期固着的错误的教学行为。

磨掉行为1:“乱说”

行为表现:在课堂上经常有无效提问,即提的问题没有指向性,学生不知从何说起。经常有随意回答,即答的问题没抓住要害,语言支吾、拖沓,不精炼。

行为原因:对问题还没理解透彻、语言未组织好。

磨课方式:无生试讲、听课指导老师随时提问、当场点拨、当场修改、再写详案。

目标:促进青年教师对课的本质理解,提升语言精炼度,避免口头禅,调整语音语调。

磨掉行为2:“抢话”

行为表现:抢在学生思考前发话,抢在学生话音未落前发话。

行为原因:生怕完成不了进度;生怕学生答错将课引向不归路;生怕学生有错误想法,老师无法拨乱反正;生怕学生有新奇想法,老师无法理解而导致课堂失控。

磨课方式:上一节“有缺憾的课”。全心关注学生的学,核心问题鼓励学生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展开教学,不怕赶不上进度,不怕出错,不怕丢脸,带领学生一起体验试误过程。目标:留足学生思考时间,学会关注“学生的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磨掉行为3:“不动”

行为表现:一堂课上完,老师的移动范围往往不超过讲台前的两三米。在许多课堂中,后排的、边上的学生最易睡着。

行为原因:教师以为“教学、教学”就是教,没看到右边还有一个“学”字。

磨课方式: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整个教室中至少要走动一圈,逐步形成良好走位的习惯。

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排和边上易走神的学生。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进步的绿色通道,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

“磨课”促动我又好又快成长

在磨课中学习在磨课中研究在磨课中成长 ————“磨课”促动我又好又快成长“磨课”就是对同一节教学内容,一遍遍地教、一遍遍地改、一遍遍地完善,最后走向成功。从而固定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促动教育水平、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在“磨课”中能够体会到成功与失败的酸甜苦辣,也同时对自己的教学动机、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全面实行反思,也全方位地理解了自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持续的教、持续的改、持续的磨,使我有了很大的改变,促动了我又好又快成长。 一、梦想,致使教学目标失衡 九年级物理课本刚学完,还未全面进入总复习阶段,为了探索行之有效、乃至高效的复习方法。我选择的是复习课《欧姆定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内容及表达式;2、能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实行简单的计算;3、能用欧姆定律灵活地解决比例问题;4、积累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经验。5、培养学生综合材料、理清思路、用清晰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水平。课本内容少,但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仔细归类有八个典型。 我以为,欧姆定律是重点,又是A层的学生,这部分内容虽然属于八年级的知识,学生理应掌握得不错。结果在第一次磨课中,知识起点过高,选题难度过大,目标要求过高,知识梯度过小,再加上学生知识遗忘严重,部分学生连I=U/R都已忘记,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了。因为对学生估值过高,致使多数学生很迷茫,答非所问,草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教的难受,学生学的吃力,教学目标未实现,效果很差,真正有“空中楼阁”之感。 通过上课,感受到学生的知识层次;通过反思,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水平;

通过评课,找准了改进的方向;通过进一步修改,增加了知识贮备,降低了知识难度,理清了教学思路,细化了教学环节。为确保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吃了,增加了必做题和拔高题,但是跨度过大,学法指导不细,目标还是过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再次评课、修改,再加上总复习赶上了这个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后面磨课实行得很顺利,效果较好。 因为是复习课,在第一次磨课中对学生底子摸得不透,对学情把握不准。除了需要完成课本两节内容外,还增加了三个中考必考专题,分别是使用I=U/R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实行简单的计算;使用I=U/R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解决比例问题;使用I=U/R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判断电表示数变化。对学生来说,这些专题都是难点。每专题都有典型例题、方法导航、方法达标训练。旨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使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指导性强,目的明确,但是难度较大,内容太多,本节课共涉及到大小题目29道,比一套中考题还多,完成太仓促,上课如赶狼,蜻蜓点水。学生学的糊涂,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就王成会老师说,将三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完成,太快。说实话,这节课要是只解决一个专题,效果肯定不错,但我还是不甘心,A层必须高标准、大容量,既要学到知识、也不能影响复习进度。误认为高效课堂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的课堂,其实高效课堂是一个有活力、高效且具有实效的课堂。 第二次磨课吸取前一次的教训,专题减少成两个专题,删除了使用I=U/R 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这个类题,而且把专题进一步整理,题目实行筛选,压缩成24道,教学内容一环紧扣一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有新,相互促动,基本上切合A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学生都能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容量仍较大,但圆满的、恰当

小学数学磨课总结反思

磨课总结与反思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研修即将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为了更好的发展,现对我们组这次研修情况进行总结。 1、磨课让我们的教学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 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研修的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2、磨课让我们不断地审视自我,反思不足。 磨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潜能。在磨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缺乏,好多问题可说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等等。用这样的流程进行磨课操作,虽然这个过程需要牵扯我们太多的精力,虽然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去完成每个任务,但是,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太多太多:我们用心思考后的非常有价值的备课研讨;根据自己的观课纬度用心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态度;课后评议的真知灼见等等。这对于教师的锤炼,对于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 总之,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们紧张、忙碌。但我们一路走来,收获颇丰。它像一缕春风,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像一股清泉,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96732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 向阳小学刘冰 2017年11 月16日是我们祁阳县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第三阶段研磨课阶段,早晨天空中飘着小雨,气温也骤然下降。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我们的心是火热的,因为几位上示范课的老师不畏寒冷、不辞辛苦来为我们上示范课,为我们推行大阅读进行指导,面对面地交流、指导,这是我从教十几年来所没有过的。回首这次磨课、研课经历,我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老师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推行大阅读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这次磨课研课活动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老师们交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我,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017年11月16日

在数学磨课中成长

在数学磨课中成长 ——一位青年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李芳(浙江省温州中学) 你上过“公开课”吗?当你站上讲台那一刻,是否想呈现出最完美的课堂?如何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如何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如何不在众多的老师面前把课上砸?那么,就必须像侠客磨砺宝剑、工匠雕琢美玉一般对你的课进行打磨。 笔者结合亲身经历来述说“磨课”对于一位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1 多次数学磨课的经历 1.1第一次参加优质课评比 2003年11月25日,在笔者从教的第五个年头,笔者有幸地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上课比赛)评比,获得了一等奖。就是在迎战这次评比的过程中,笔者获得了自己教学生涯中最初最宝贵的一段磨课经历。 2003年3月20日,先是通过闭门造车,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去闯温州市直属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说课评比。接着在学校教研组的通力支持下迎战11月13日温州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的说课、上课比赛。然后凭借更广的教研力量,对课进行打磨、反复润泽,最终奔赴省赛,课题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紧张、漫长、痛苦、喜悦,不时放松的神经又被挑起,不断地有新理念、新想法向你涌来,给你冲击,让你应接不暇。比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堂课教材为什么安排高斯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核心是什么?”、“怎样去突破教学难点?”、“能否有教学的亮点?”、“课堂上怎样具有亲和力些?”等等问题。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仅10岁时,就解决过类似的问题。这故事有激励学生的作用。而本节课的教学核心是用“倒序相加法”来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高斯的“首尾相加法”是不一样的。把高斯的故事删去吗? 专家们指点:高斯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不矛盾。这个故事讲后,可让学生以10岁的高斯为榜样解决一个新问题:1+2+3+…+99。此时,课堂上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各种方法呼之欲出。如解法一:1+2+3+…+99+100-100;解法二:0+1+2+3+…+99;解法三:(1+99)49+50;解法四:1+2+3+…+99= (1+2+3+…+99+99+…+3+2+1)= (1+99)99。随即,“倒序相加法”便可和盘托出,应运而生,难点自得到突破。 经过一系列的打磨,这节课的教案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呈现,已大相径庭。仅引入部分,就已数易其稿,向精简靠近,从原先的多个例子引入,到最后的一张图片引入且蕴含意义;例题部分借用了中国南北朝《张丘建算经》中的算题:“今有女子不善织布,逐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既发挥习题功能,又凸显古文韵味,且渗透德育,一举三得;结尾部分不仅从函数角度揭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意义,而且通过几何画板进行参数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公式规律。 这期间,笔者的教学详案写了一遍又一遍,试讲从本校到他校、从本区到他区。在几多回合里,接收、体味、演练,再推倒、重修改,又演练。整个过程螺旋式上升,让笔者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1.2第一次自发状态下耗时最长的磨课 而真正让笔者有着陆感的磨课经历是准备2007年4月22日温州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活动的一节公开课的过程。相对于三年前的“被牵着鼻子走”,这次,笔者完全自己“策划”,有意识地从自主设计到他人借鉴,按照五个环节逐步逐步地展开磨课。 ◆环节1:原生态备课 公开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2.1.1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起始课“平面”,

在“磨课”中成长——五年级数学《旅游费用》参赛课反思_说课稿

在“磨课”中成长——五年级数学《旅游费用》参赛课反思_说课稿 在“希望杯”决赛中,我的参赛课题是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一课。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难免有些紧张。从初赛到决赛,在反复的“磨课”中,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在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中,我也在不断的成长和收获着。 这节课在最后决赛前我试教了三次,每一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试讲,总感觉都是老师牵着学生在走,教学环节进行的也很不顺畅。少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评课的时候,同组的老师直指要害:“你没有真正的把握教材,教案设计的思路不清晰,层次也不够清楚”,“整堂课没有突破重点和难点,反倒在前面的内容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入环节有些拖沓,也比较生硬”“教材呈现的内容是点到了,那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次内容的背后是不是还可以有一定的提升呢”。的确如此,听了他们的点评我犹如醍醐灌顶。我在拿到课题的时候缺乏就是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学生的了解,而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样的课犹如一张黑白画,是没有灵魂的。 我再次钻研教材,认真分析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同时融入同组教师的智慧,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通过生活中旅游引入课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题意,再猜测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第二部分“租车”中,让孩子先分析在思考,从而在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合作要求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我第二次“磨课”开始了,由于是加入了自己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在我的掌控下按部就班的结束了。上完后,自己感觉还是比较吃力,时间把握的很不好,还是出现了超时情况。各位老师的点评又是我茅塞顿开。“要尽可能全面的预设学生在每个环节出现的情况” “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更准确、简单,不要不断重复无用的话语”,“课上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对孩子的评价语言应该更亲切一点、更有鼓励性一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些细节都是我未曾想到的。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考虑到这节课上的每一个小细节,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小初见大”。 时间紧迫,比赛在即,我再次拿起了教材和各位老师对我课堂的评价,不停地思考着,每一个环节结束后及时的小结语和对每一个回答问题孩子的评价语,同时,也回头重新审视了我的教学设计,重头再来。我认真的看了每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设计的是否合适,指向是否明确,如果换做是我又会怎样回答。通过思考与换位思考,原先的困惑好像一下子迎刃而解。这次教学大环节没有改动,相比第二版,我课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更符合本校孩子的情境——景区图片。从孩子较为熟悉的景区图片入手,让孩子想到和旅游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入课题。在每个问题的表述上更严谨,增强了问题的指向性和有效性。小组合作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孩子去做去发现,让孩子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看着孩子们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讨论、探究,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我一直认为,“磨课”的道路上学生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堂只有40分钟,怎样让这40分钟更充实、更精彩?我们要求学生去进行交流、合作和研究,学生探索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取舍,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学生自主探索成果达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教师应怎么办?就是在本节课“租车”中,学生探究完之后有序列表的方法还是没有找到,怎么办?是匆忙讲给学生听,还是再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形成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最后还选择后者,但是教师要做的是要进行有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验证。

研课磨课阶段学习心得体会

研课磨课阶段学习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吕静秋 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本次研修培训中,我听了李威老师的磨课,李老师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在磨课中成长

在磨课中成长 如果在你的教学中已经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如果在你的教学中已经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正在进行“磨课”,那就请你收起烦躁的心,静静地去做好它;如果你还没有进行“磨课”那就请你去珍惜并争取每一次机会吧!尝试过后,你一定会在“磨课”中更快、更稳地成长! 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感悟一、在磨课中历练自己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当时只是感觉磨课真不容易。这次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感悟二、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总之,磨课让我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让我们相互指正不足、取长补短。我一定会不断努力,不断琢磨,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研课磨课感悟

在磨课中感悟与成长 崇明县实验小学吴佳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在整个过程中,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 第一次试教:博采众长未必好 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课,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而对于几何实践内容来说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确定好教学目标和大致方向之后,我开始钻研教材、找寻成功课例,因为自己本身没有教授过该内容,所以希望能有所借鉴,在教材中提供了“学习小伙伴跳绳”、“比身高”、“比旗高”、“比长宽”以及“方格纸比长短”这五样素材,于是我将这五样素材放入教案中并结合一般教学设计中的引入、探究、练习部分,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组内的吴春花老师和我的师傅施建平老师听了第一次试教,听完之后的感觉是比较“散”,犹如写文章一样,框架有了,可是内容却还有待商榷。那该怎么办?大家决定坐下来一起仔仔细细地研课磨课。 第二次试教: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次试教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研课磨课阶段。从引入部分开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采用让小朋友来选择班中最高的同学去当运动会的旗手,企图在选择的时候让学生产生“比较”的认识需求,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在组内讨论中,师傅施老师给出了建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那么,需求如何产生?不妨将引入改成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来比一比身高,由于高矮相差较多,学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长度比较”的第一环节:比较方法一——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成长图文稿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成长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的成长 沈宁霖 所谓磨课,就是教师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的,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反复、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精心探索教学规律,熟练掌握教学方法,着力打造精品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反思活动。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磨课,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们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一、磨课是教师个人和集体发展的需要。 古人谓“磨”为研磨之意,即得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斟酌。方能研制成可用器皿或打造成上等美玉。“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在于“磨”出一堂“样板课”、“精品课”,而是让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从“磨”中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磨”课是为了使教师在预设和应对“活”的教学活动中变得更聪明,更胸有成竹。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这话大概是说同一个教材,某位教师在每一回和不同的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常常能捕捉到不同的生成,把这些不同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并再加以整理,就能内化成一个教师日渐见长的专业技能。出色的教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经历了数次的磨课才成就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精品课堂。由此看来,教师多磨磨课,这教学能力肯定是能日益见长。 一堂好课就需要仔细的去雕琢,去打磨。在雕琢打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集体和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是把群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经验提升有机结

研课磨课共助成长

研课磨课共助成长——敦化市国培计划(2016)小学语文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研课磨课阶段性总结为扎实有效实施“国培计划”,切实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校本研修与送教下乡活动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质量,按照“国培”要求,9月29日、30日,在大石头镇中心校进行了小学语文学科研课磨课示范引领,要求除国培学员外,学员所在校教导主任也要全程参加培训。旨在通过此次培训,引领本校学员开展研课磨课,进而带动全校的校本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由进修学校小教部语文教研员申丽霞老师主持召开,历时两天。29日上午8时30分,送教团队成员带领学员参与了大石头镇中心校的备课研课活动。活动由大石头镇中心校教学副校长额高永清主持,首先由学员邵晓娟和毕海燕老师,就个人备课情况进行说课,两位老师虽然执教同一内容《新型玻璃》,但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毕海燕老师采用的是通过设置表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邵晓娟老师则大胆采用树状图进行课文的分析理解。在听取了两人的陈述后,大家围绕研修主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式方法策略的研究》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各抒己见,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采用上的一些好的见解无私地贡献出来,两位出课教师在虚心接受大家意见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完成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下午,两位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其余所有人员分别就这两堂课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课后两位授课教师立即进行课后反思,与活动成员分别就两堂课进行课后讨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再次修正教学设计。 30日上午,两位学员在经过昨日试讲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再调整,并进行了二次上课。专家团队成员与参培成员进行课后讨论,吸取各位教师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教案进行了再次修改。

(完整版)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英语磨课案例 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南宁市第三十一中学黄玲鲜 前言: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我校近两三年的教研活动重点放在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上,每次教研活动时,英语组的各位老师对下周计划要上的课程的“导学案”(假期全组教师分工编制下学期所有课时的导学案)进行第一次集体磨课,主要围绕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科学,自主学习问题的设置和练习学生是否够得着,课堂学习步骤是否体现循序渐进,是否有足够的输入为输出做好准备,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反映本节课的重难点等等。第二次磨课往往就是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练兵,每个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在组内上一节公开课,组内其余老师都要参加听课和评课,评课采取“2+2”评课制,即每个听课老师至少有两个亮点和两条建议写在评课表上,并在教研活动评课时与授课者互动。这项活动可以起到互帮互学的作用。磨课还有一种形式是同一节内容的课上多次,每上完一次就进行反思,完善下一次授课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自己看录像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也可以找有经验同事帮听课,找不足,提建议。笔者这次的磨课是同一节内容的课上三次。 课题:外延版七上M8 Choosing presents Unit 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 执教教师:黄玲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话题是邀请朋友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内容涉及到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如何过生日。教材的重点是表达邀请。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语境,让学生练习如何正确地发出邀请,还可以结合“Around the world”了解国外的生日文化,让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成长

浅谈教师在磨课中的成长 沈宁霖 所谓磨课,就是教师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的,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反复、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精心探索教学规律,熟练掌握教学方法,着力打造精品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反思活动。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磨课,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们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一、磨课是教师个人和集体发展的需要。 古人谓“磨”为研磨之意,即得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斟酌。方能研制成可用器皿或打造成上等美玉。“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在于“磨”出一堂“样板课”、“精品课”,而是让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从“磨”中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磨”课是为了使教师在预设和应对“活”的教学活动中变得更聪明,更胸有成竹。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这话大概是说同一个教材,某位教师在每一回和不同的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常常能捕捉到不同的生成,把这些不同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并再加以整理,就能内化成一个教师日渐见长的专业技能。出色的教师的成长过程,都是经历了数次的磨课才成就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精品课堂。由此看来,教师多磨磨课,这教学能力肯定是能日益见长。

一堂好课就需要仔细的去雕琢,去打磨。在雕琢打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集体和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是把群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经验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把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学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高效教学。 在磨课中历练自己,每一次的试教,大家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不断完善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将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执教教师的进步与不足。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执教者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二、磨课要关注形式和方法

国培研课磨课阶段总结

国培研课磨课阶段总结 磨着提升,磨出精彩 如今,校本磨课环节,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圆满 结束。回想磨课的过程,有喜有忧,又苦有累,有香有色。伴随着磨课的深入进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大家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现将我参加活动总结如下: 根据学校研修组安排,由本人执教授课。从课的教案酝酿到出台,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而经历了这些历练之后,我们的课堂最终成功完成。 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问题的预设等,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磨课磨出教师的创新精神。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如何更富新意和创意,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这

次磨课活动促进了我校研修组教研氛围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到深远的影响。“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将期待下一阶段研修的开始。 xx“国培计划”磨课小结 李永才 本次国培是网络学习和课例打磨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主要研究的是课标和学生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一路走来,有收获,有感动,我感到收获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问题引领是关键。 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是让我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行走在教学路上。 以前每接手一批学生,总是想尽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至于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学生学习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却很少思考。这次课例资源开发活动,首先

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 成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英语磨课心得(李夏霞) 本学期,每个教研组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磨课活动。 作为英语组中的一名成员,也积极参与磨课活动的整个过程,在这期间,我感触颇深,收获颇多。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首先,英语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体备课、上课、课后评价、需要整改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过程中,参加磨课的三位教师各领风采,这次磨课主要围绕怎样把课标的理念和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从而体现先学后教即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甚至到教学过程各个细节的实施。参加磨课的三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及时的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 接着,大家对此次磨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点:(1)对整个课堂活动的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 (2)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评价怎样很自然很贴切进行何种评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3)导入的部分在时间上把握的不好,导致课堂中学生的练习较少。

再次,磨课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然后进行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这三位教师每上完课后,大家都积极评课: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方法,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的反复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对课标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经历了凤凰涅盘的升华。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而需要整改的方面,我会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会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深入和研究,才能与学生一起享受和品味教育带给我们的快乐。

读《教师如何研课磨课》有感

读《教师如何研课磨课》有感 寒假中,我阅读了邹春红、刘仙玲编著的《教师如何研课磨课》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全书共34个研修主题,基本涵盖了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教研主题和常见的教学问题。每一个研修主题下设四个板块,通过教学现场、问题诊断、专业指导、名师示范,引领读者明确话题范围和讨论视角。能切实帮助学校和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鲜明的优质课例。 我想和谈谈其中的一个专题——如何在教学目标中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学校教师在研课磨课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板书、教学生成等多方面进行研磨,才能真正在研磨中转变教学理念,深度挖掘教材,创新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智慧,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要解决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中落实的问题,就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厘清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他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是从一维到三维,质变就是由强调知识和技能到强调学生发展三维整合的结果。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相互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地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的目标教学就都会使学生发展受损。显然三维目标,与双基相比,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样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超越,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二、明确三维目标的不足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教育发展的一项极大的创新,有效地克服了双基的缺陷,实现了知识整合,学生的素质形成有了可能。但三维目标,仅仅描述了确定性知识的完整形态,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缺少了描述,本质上仍属于知识本位。只是,在双基的基础上多了两个维度,缺少了对人的发展内涵清晰的描述。因此,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三、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发展、提炼和整合。是通过系统科学学习之后而获得的,核心素养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教育情境,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以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例,要突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要改造三维目标的设计角度: 首先,知识与技能要在学习学科核心知识、概念原理等基础上,关注在真实

研课磨课活动资料

送教下乡培训 第一次教学案 认数3 一、教学内容: 上海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认数3》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年级学生共 12 人,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将 12 名学生分为三组:A、B、C 组,教学中将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正确地点数出数量是3 的个数,会认读数字3; B、会认读数字3,在教师引导下能点数出数量是3的个数; C、会跟读数字3、会指认数字 3。 2、过程与方法:课件演示、讲授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初步建立初步的数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读数字3 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3的个数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铅笔等

六、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看图片说是多少。 2、看老师说数字1和2,拿小棒。 二、导入 已经学习了数字1和2,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吗,看画面,这位客人藏在气球后面,我们一起让气球飞走,看看这位客人的真面目吧。 三、新授 1、画面上出现3,来一起认识这个数字。 2、板书3 说一说:3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3像耳朵会听话。 拿一拿:请小朋友拿3根小棒。 写一写:一起学习写数字3让学生在田字格内写写3。 3、看一看,数一数:图上是什么? 4、说一说,数一数:图上有什么? 5、想一想:图上有什么?数一数有多少? 四、课堂巩固练习:

1、一起数数:1、 2、3 2、出示1、2、3数字卡片,让生拿小棒 五、欣赏歌曲《数字歌》,让学生练习写数字3 六、游戏:老师说数字,学生拍手几下,跺脚几下 罗田县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研课磨课第一次研课议课记载表

在“磨课”中成长——五年级数学旅游费用参赛课反思

在“磨课”中成长——五年级数学《旅游费用》参赛课反思 在“希望杯”决赛中,我的参赛课题是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一课。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难免有些紧张。从初赛到决赛,在反复的“磨课”中,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在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中,我也在不断的成长和收获着。 这节课在最后决赛前我试教了三次,每一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试讲,总感觉都是老师牵着学生在走,教学环节进行的也很不顺畅。少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评课的时候,同组的老师直指要害:“你没有真正的把握教材,教案设计的思路不清晰,层次也不够清楚”,“整堂课没有突破重点和难点,反倒在前面的内容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入环节有些拖沓,也比较生硬”“教材呈现的内容是点到了,那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次内容的背后是不是还可以有一定的提升呢”。的确如此,听了他们的点评我犹如醍醐灌顶。我在拿到课题的时候缺乏

就是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学生的了解,而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样的课犹如一张黑白画,是没有灵魂的。 我再次钻研教材,认真分析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同时融入同组教师的智慧,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通过生活中旅游引入课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题意,再猜测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第二部分“租车”中,让孩子先分析在思考,从而在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合作要求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我第二次“磨课”开始了,由于是加入了自己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在我的掌控下按部就班的结束了。上完后,自己感觉还是比较吃力,时间把握的很不好,还是出现了超时情况。各位老师的点评又是我茅塞顿开。“要尽可能全面的预设学生在每个环节出现的情况”“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更准确、简单,不要不断重复无用的话语”,“课上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对孩子的评价语言应该更亲切一点、更有鼓励性一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些细节都是我未曾想到的。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考虑到这节课上的每一个小细节,真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研课磨课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年的国培强调基于校本问题进行,于是我们设计了用磨课进行国培的方式。简而言之,磨课就是通过多次打磨一节课,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下面有几篇磨课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一) 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

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的思考。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二)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磨课活动。通过活动我受益匪浅,汲取了老师们的精华也认识到上课中的不足。细细反思取得以下感悟: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通过本轮的磨课我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