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 影评
《拆弹部队》电影观后感

《拆弹部队》电影观后感
这部电影被认为代表了美国女性导演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一部军事片,并且涉及拆炸弹这一技术活,这也是我选择观看的原因。
然而,看完之后,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高。
从军事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完全脱离实际,缺乏军事顾问的指导。
例如,在沙漠中的一段场景中,敌方不可能躲在一个没有出路的地方开火,这显然不符合逻辑;狙击手和观察手不可能露出大片身体出窗外,这也很容易成为靶子;血不可能造成卡壳;美军不可能不呼叫空中支援;也不可能单车出勤;更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不断地放枪而不被对方发现。
此外,在建筑物内搜索的场景中,也没有遵守美军的近距离作战要领。
关于剧情,影片试图通过 5 个小故事来表达美国人民子弟兵的 5 种高贵品质:拆弹高手的技术高超、普通士兵的勇敢和成长、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国的忠诚。
然而,这些情节显得过于刻意和狗血,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例如,孤身入夜寻小孩的情节,表达了美伊军民心连心,但这种情节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常见;父亲自杀炸弹的情节则表现了美军士兵的高尚人道主义精神,但这一情节是否过于理想化了呢?归国后决定重返战场的情节,强调了美军士兵对祖国的报效之情,但这种情感是否过于简单和片面了呢?
此外,电影的反战主题并不明显。
片头的引用“战争中的突击往往能上瘾,因为战争是毒品”与主题似乎脱节,并没有真正表达出反战的意义。
相反,电影似乎在鼓励战争,将其描绘得轻松简单,没有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危险。
拆弹部队影评7

拆弹部队影评7当一个人盯着你的时候,手握枪的才会害怕——《拆弹部队》的屏息始终让人默念这样的原则。
每当走进导线包围的静默,就会有伊拉克人无故的讪笑,破碎的街道、残疾的猫。
面对深埋在沙土中的死亡,不死的威尔似乎在把电影带向美国无敌的主旋律……如果是这样,那么《拆弹部队》就早在08年,早在金球奖时就收服了其他和《阿凡达》。
观众因为片中“英雄”模糊地诠释而把影片推向了爱国主义和英雄气质之外的边缘。
这样一部仿佛让始终比大兵矮一截摄影,举着100万像素的DV拍完了全片80%的“大片”,震颤人心。
我们却又欣慰的看到这是一部电影,整个中东还有平和的土壤让导演坐下来,给病态的英雄主义说戏。
若是未来世界只能拍下战争纪录的胶片,那么是谁主宰了荷枪实弹的人心。
我们通常给战争下两个定义,正义和非正义。
就如同人的判定一样,这种泾渭之分显得鲁莽、甚至愚蠢。
谁都洞悉了其中的愚蠢,但是总要给人心加一道心安理得的命题。
于是战争“无辜”地成为了善恶衡量锱铢必较的活体。
谁都在发动了一场正义的战争,或是谁都被迫地卷入一场无望、罪恶的战争。
宙斯攻入哈迪斯的地狱,不是让生灵获取永生,不过是一亩三分地的暴力“计较”。
于是我们给美帝的战争也下了定义——水深火热的是伊拉克人民。
毕格罗也做了判定,这张诊断书让她成为了首位金像奖女导演。
她之前几乎没有佳作,作品之中几乎没有女性题材。
当她熟稔肌肉和血腥的战士之后,这部作品撕开了战士的胸膛,在荷尔蒙和重金属的掩护下追问了战争的内心世界。
是不是没有女人的柔情而失去了一位顶尖的前夫?似乎也不是。
这份柔情在于,粗暴之中超越性别的,对于死亡和生存的关怀和期许。
或许很多人慨叹,在片头汤普森中士殉职时,细致入微的画面构图、光影色彩俱佳的慢板爆炸——战栗的尘埃、脱落的铁锈、被恐惧侵蚀的两个大兵。
那一刻爆炸云对称升腾,中士被冲起张开臂膀,显得曼妙。
死亡之前的视觉飞翔,那一刻无比寂静。
是终结,是无止境的郁郁不安的唯一出路和解脱。
摆渡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拆弹部队) 影评

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论《拆弹部队》的叙奔跑的人们,被军人驱赶的人群,慢慢前行的机器人,都告诉着我们这是战场,这里的情况很危急。
作为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等六项大奖的一部大片,《拆弹部队》就是这样开始的。
《拆弹部队》以美伊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拆弹三人小组在执勤期间所发生的种种。
没有什么华丽的斗争场面,没有大型的战争武器来铺垫场景,仅仅普通的三个士兵生活却将整个电影都包围在紧张的氛围之中。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在美伊战争中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影片采用了手持拍摄的方法,加上层层递进的叙事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的经历。
由拆弹兵、保安兵、保安兵兼技术兵这三个人组成的拆弹小组在B连执勤的日子里,必须时时刻刻去面对炸弹的威胁,这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战争。
七个拆弹片段,五个人物的死亡,将拆弹三人组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全部展现在观众眼中。
拆弹片段一:汤姆森之死这是影片开始的第一幕,也是将主角引出的一幕。
紧张的氛围,不断有士兵的喊叫声,只有一直往前走的机器人丝毫不受环境的影响。
操纵机器人的拆弹专家说着调侃的话,然而慢慢前行却在半路坏掉的机器人似乎预示着这次行动的失败。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每一天都要面对炸弹的部队。
这也是告诉观众先用机器人侦查,在执行爆破是拆弹的最安全的做法。
这样的一幕无疑也是对后面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开场的第一个炸弹使汤姆森不复存在、同时将影片的主角詹姆斯带出、亦使得我们的技术兵艾缀奇陷入对战争的恐慌之中。
拆弹片段二:街头拆弹詹姆斯的到来是拆弹三人组的新的开始。
然而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却不是很理想。
詹姆斯在影片中的第一次拆炸弹,亦是影片拆弹的第二幕。
埋藏在垃圾里的炸弹是很危险的,詹姆斯却没有选择机器人,而是直接上阵。
这样的情形使得桑布恩无比的紧张,对于不按章法行动的詹姆斯,他没有办法。
詹姆斯的任性的做法与第一幕那种正规的拆弹程序无疑是一种对比,这也为后面詹姆斯多次将队友带入危险之中留下了铺垫。
《拆弹部队》电影观后感

《拆弹部队》电影观后感在我看来,《拆弹部队》更像是一部由地道的美国人在战后伊拉克,以自身视角用 DV 拍摄的记录短片。
与传统电影相比,它显得过于简陋。
没有震撼人心的特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大段的对手戏交流,甚至开口说话的演员都寥寥可数。
整片看下来,更像是主角詹姆斯一个人的独角戏。
就是这样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却打败了众多对手,赢得了众多小金人。
这或许可以用一点来解释,那就是它更符合美国人的口味。
《拆弹部队》满足了众多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严重自我膨胀的救世主心态。
影片中,美国大兵们展现出了无畏和神勇,深入危险的爆炸现场,拯救生命。
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掩盖了一个事实,即这些美国大兵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元凶和刽子手。
这就注定了此片绝不可能成为无国界的大众电影,而只会被美国人所接受和认可。
对于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来说,她擅长拍摄男性题材,那么她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传递反战情绪,也有人说是对美国军事主义的一次赞美。
但在我看来,她无意去评判战争,而只是试图用她所能感知的视角,记录驻伊美军的一段状态。
正如影片开篇的那段文字:“War is a drug(战争就像毒品会使人上瘾)”,让观众自行评判。
凭借这部电影,凯瑟琳·毕格罗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首位获得最佳导演的女性。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还是技术层面上,《拆弹部队》与其他提名影片相比都不具优势。
凯瑟琳·毕格罗的胜出,总让人感觉有些胜之不武。
《拆弹部队》是一部具有争议的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但也因其过于迎合美国观众的口味和对战争的美化而受到一些批评。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能够跨越国界,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希望未来的电影能够更加多元和包容,让艺术真正成为无国界的语言。
《拆弹部队》电影影评

《拆弹部队》电影影评在正反两方影评的喧嚣中,我几乎要人格分裂了。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确实是一部出色的影片,其细腻的表达手法令人印象深刻,足以让人憋着尿一气呵成地看完。
尽管偶尔过度渲染的英雄主义会让人感到胸闷,但它绝对超越了三星的评价。
不过,若给四星又有点舍不得,只能说它并非战争片粉丝的菜。
导演的立场相对中立,他认为战争具有成瘾性,是一种超越人体理智控制范围的毒瘾。
一旦上瘾,吸毒者不仅是选择者,也是被侵入和被迫害的对象。
这或许是导演想重点传达的信息。
士兵只是士兵,有仗就必须打,有命令就必须服从。
在进入战场之前,他们可能并无成为英雄的意愿,然而身临其境后,他们不得不面对拯救一个人、一批人、一群人的现实,也不得不亲手杀戮,目睹朝夕相处的人被炸得尸骨无存。
在这种时时刻刻以生命为赌注的环境中,命运决定一切。
如此生活,如何填补空虚,抚平伤害?不管他们是否承认,在战场上,他们已经成为他人的英雄,也是自己的英雄。
这种人的生活,让他们再穿上普通人的衣服,面对超市中一百多种早餐玉米片而无所适从,那种空虚和纠结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和讽刺。
相比之下,战场成为了一个相对理想、纯净的世界,只需解决眼前的问题,运用充满技术含量的思考,在人道主义与残酷现实的反差中感受纠结扭曲的成就感,享受肾上腺素起伏带来的冲击,这种高潮感甚至可以持续到睡眠之外。
在享受这种高潮的同时,他们还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如爱一个女人、与她结婚生子、抚养其长大、承担教育他的重任,以及承认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卑微和渺小,面对琐碎而无谓的选择。
不难理解为何这样的人宁愿重返战场,迎接新的 365 天。
超市的镜头和与儿子的简短对话,虽然简洁,却震撼而深刻。
看到他再次戴上头盔,缓缓从飞机上走下地面,你难道不会感到兴奋和激动?难道不会在某种程度上跟随导演的意愿去看电影,而不是忙着对美国大片的英雄主义和洗脑动机嗤之以鼻?还有,不要忽视他脸上那一抹意味深长、诡异的微笑。
《拆弹部队》观后感

《拆弹部队》观后感在观赏完电影《拆弹部队》后,我心中涌起了诸多感慨,其中有两个问题尤其令我困惑:1. 为何要冒险当场拆除危险炸弹,直接引爆难道不行吗?2. 竟然真有人将如此危险的工作视作事业,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他们的脑子难道不会对危险和恐惧避之不及吗?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以及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的无奈。
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却总有一些人热衷于其中。
电影中的技术兵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一开始,他因为不忍心开枪射击拿手机的伊拉克人,结果导致自己的战友被炸死。
因为无法确定对方的身份,他心怀不忍。
后来,当他们在野外遭遇敌人时,他在桥边发现了有人,尽管已经看清对方带着武器,但他仍在犹豫。
当时,我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对我这样自私的人来说,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先开枪,不能让别人先干掉我。
所幸,他最终还是开枪了,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我除了小蚂蚁和蚊子,基本没有杀过其他生物。
但如果有必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去除掉危险物,哪怕它只是潜在的威胁。
我太胆小,又太冲动,所以我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射击——不管对方是谁!当技术兵杀掉桥上的人时,我开始担心他会不会误杀了友军。
如果真的让我入伍,友军可就危险了。
后来我想通了:不管明天会怎样,最重要的是活好当下。
如果我是伊拉克人,看到炸弹在身边乱飞,身边的人随时可能消失,自己还可能被绑架成为人肉炸弹,明天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许永远不会到来,我也会像那些看热闹的人一样,麻木且敌视。
就当明天是最后一天那样生活,那么当炸弹真正响起时,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关于使命感,我在年轻时曾有过这种感觉,但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
所以,我对威廉姆斯选择将拆弹作为事业感到十分不解。
他将拯救民众视为己任,我绝对不会选择这样的男人当男朋友,更不会让他成为自己孩子的父亲。
然而,如果有一天我遭遇了像那个上身被扣紧了钢条、绑上了炸弹的伊拉克男人一样的困境,孤立无援,绝望地等待着死亡,我希望会有像威廉姆斯这样的拆弹者出现在我身边。
拆弹部队

影评《拆弹部队》《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讲述了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驻伊美军残酷斗争期间,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
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
拆弹专家们必须时刻绷紧神经,一旦出现差错,就很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拆弹部队》中故事内容的设定以及关注的领域,都注定了它将会是一部让观众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动作片。
一开始,它便给观众呈现了一出炸弹拆除紧张画面,演示了Bravo连(即B连)拆除街头炸弹的正规程序,同时也让观众目睹了一位拆弹队长牺牲的场景。
随后便是扮演B连新领队的,主角詹姆斯上士上场了。
主人公扮演着战争忍者的形象,有着固执的性格。
他不遵循作业程序,总是独来独往。
越危险的地方,他越是英勇果敢,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
此外,他还有着一颗热爱人类生命的心。
他不惜为了卖盗版DVD的孩子身涉险境;他毫不犹豫地为了一个被迫成为人肉炸弹的陌生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去拆除炸弹。
詹姆斯上士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天使。
影片最后,主人公完成轮值工作,回到家中。
其中有一幕表现的是詹姆斯回国后在超市购物时,对着满架子的麦片一片惘然。
这一幕富含着深刻的韵味。
在超市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然而在战场上却总是别无选择的,一旦选择错了便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此时的詹姆斯,或许已经无法再适应恬静的生活了,因为可怕的战争已经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摧残。
最终,詹姆斯上士不甘于庸碌平凡的普通生活,重又选择穿上了那一身厚重的防爆服,满怀斗志地回到了他的战场。
这一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拆弹部队》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战地英雄。
对于这个英雄角色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持负面评价的群体一致认为,影片塑造出的英雄形象有美化侵略者的嫌疑,有明显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然而笔者个人认为,持负面评价论者,大都过多地从现实地角度来评判这部影片。
拆弹部队影评8

拆弹部队影评8在人们疯看《阿凡达》的时候,我翻出了2008年的《拆弹部队》。
理由有三:一是因为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尽了人们的眼球之后挺进“金球奖”,在这个号称奥斯卡风向标的奖项里同《拆弹部队》不期而遇,《拆弹部队》有实力给卡梅隆造成麻烦吗?二是因为《拆弹部队》的导演是卡梅隆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这个曾经执导过《K-19:寡妇制造者》,擅长拍摄男人戏战争戏的女导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三是《拆弹部队》获得了美国制片人协会和影评人协会的高度好评,到底是什么样的片子能如此打动专业领域的老爷们?影片的英文名是<Hurt Locker>,中文意思指的是拆弹士兵们身上那层厚厚的防护服。
翻译者直接给译成了《拆弹部队》,我感觉不妥,感觉好像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片,其实它不同于传统好莱坞片,更像一个独立电影。
不如直接翻译成《拆弹服》,给人很多遐想的同时,也不会给影片打上标签。
B连的拆弹小组由三个人组成,一次任务中他们牺牲了拆弹队长,于是影片主角詹姆斯加入了进来。
詹姆斯是个奇怪的人,他丝毫不畏惧自己的死亡,他根本不遵守作业程序,总是单枪匹马的去拆除炸弹,甚至为了行动方便,不惜一次次的冒着危险脱掉拆弹服。
但偏偏是这个不畏惧自我死亡的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却被他人的死亡所触动着,包括美军战友和伊拉克人,这些人的死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着他的心理和行为。
影片中詹姆斯与其说是个坚强的士兵不如说他是个迷茫的参与者,面对看不到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该和谁打的战争,这一切都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骨子里美国人特有的英雄主义情结又让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眼前的一切好起来,因为在这个貌似虚幻的战场上,战友们的伤亡却是实实在在的。
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回到祖国的他选择重返伊拉克,因为“那里更需要拆弹人员来避免战友的生命受到威胁”。
但是,这一切是否有真的意义?影片用纪实拍摄的手法,晃来晃去的肩扛摄像机镜头带着我们来到了真正的伊拉克战场,周围到处是胆战心惊的美军士兵和蚂蚁一样的伊拉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美学
期末考试
题目战争就是毒品
姓名与学号刘官青(2010074125)年级与专业2010级新闻一班
所在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指导老师董凯
战争就是毒品
——《拆弹部队》观后感
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荣获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是一部票房惨淡的小制作电影,却击倒了当年在全球狂揽25亿美元的《阿凡达》。
这是偶然,还是运气?答案是——都不是。
这部片子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绩,必然有其闪光之处。
近些年,美国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像《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拯救女兵林奇》等层出不穷,但相较而言,《拆弹部队》在电影叙事与镜头造型上的确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追求。
首先,《拆弹部队》的叙事动力并不是靠单纯的故事情节推动。
它是以拆弹小组离开伊拉克倒计时为主要的叙事脉络,将看似独立的拆弹行动以段落形式串联起来,以主人公詹姆斯对战争反思的情绪积累作为一条暗线,最后通过一个个情节线索的联系达到影片的高潮点。
在一个个令人紧张的拆弹行动背后,展示了战争对人和人性的影响,从而表达导演的态度。
影片是以一次正在进行的拆弹行动开场。
显然,这样的开场直接了当,让观众迅速进入观影状态。
在影片中,死亡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刻袭来,12分钟的段落需要交代背景,并将悬念迅速放大——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这是一个危险的工作,为全剧的定下了危险、紧张的总调,并引出故事的下一个悬念——谁将继续这个工作,如何做这个工作?
从叙事角度看,虽然每个段落有自己的开端、高潮以及象征性的收尾。
但是其实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导演巧妙的将拆弹小组的情绪、情感作为一条联系的波荡起伏的伏线,让看似独立的几个段落有了逻辑的内在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并不是完全统一的。
它也充满了诸多矛盾,这也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情节性。
从时间上看,每个段落的主要动作时间大致在15分钟左右,收尾2分钟左右,总体上是比较整齐的构架。
本片的主目的是回家,为了达成回家的愿望就是能活着完成任务,这就带出了相应的任务——拆弹,而与此相对立的情况就是拆弹的不可完成。
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拆弹任务,相应的,每一个段落中都设置了阻碍这个任务进行的一系列情况。
比如找不到目标、同伴的误解、无数的伊拉克人等都是片中的阻碍,都是回家的瓶颈。
整个影片展示的是冲突不断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而不停出现的冲突使观众处在持续的紧张感中。
另外,影片中会无意交代那些伊拉克人是什么身份、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他们的出现似乎是一场阴谋,挑衅着拆弹小组的神经,他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本片从始至终笼罩在一种不安里。
从镜头运用来看,本片用拆弹机器人的视频镜头开篇,闪烁不定、摇摇晃晃,让人一下陷入危险的情境中。
之后整部影片几乎都是在这种摇摆不定的镜头造型里。
这种摇晃镜头的设计除了营造强烈的纪实感之外,还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感,这也是影片中所有人在战争状态下的一种不安、紧张的心理体验。
然而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詹姆斯回国之后,镜头都安定下来。
所有的画面都稳定下来了,不再摇摆,不再游移,这也表明一次紧张的拆弹任务的胜利,詹姆斯又回到了常人的生活中。
另外,与这种摇晃的纪实感镜头还有明显差别的是影片中的慢镜头。
我清晰的记得片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慢镜头是在开篇中老拆弹队长托马斯被炸身亡时的情景,炸弹爆炸后,首先是大地慢慢被炸开,然后是废弃的车上被震下的浮土,最后是背景中飞散的爆炸物。
这三个镜头是用平衡蒙太奇的手法,并用不同的景别来表达的,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以及视觉上的震撼。
第二次是在沙漠阻击战中,桑多恩扣动扳机后,是阻击枪弹壳落地的慢镜头,展现了弹壳被弹开翻了若干滚最终翻出画面的全过程。
第三次则是在詹姆斯回国之后,收整屋顶的叶子时,雨滴与树叶缓慢落下,一切节奏舒缓下来,有一种冷和失落的味道,我觉得这似乎也传达出詹姆斯回国之后变得茫然,反而不够适应。
进一步表现了电影主旨:战争就是毒品。
它让一个原本应该以轻松、舒心的状态去享受惬意的生活的人,变得茫然和不知所措了。
影片使用了完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述死亡与生命、与人的关系,拆弹小组的成员们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开始反思,不仅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也在反思人的本体意义。
我认为这种反思的高潮在詹姆斯误闯进伊拉克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被轰出来之后跑回营地这个桥段里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夜晚,詹姆斯在伊拉克夜市的大街上,在伊拉克人漠然又警惕的注视中奔跑着。
此时的詹姆斯是心绪杂乱的,他明显与周遭的氛围不符,是一个一看就能分辨出来的侵入者,他自己此时也解释不了他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为什么来到战场这些问题。
而在这段奔跑中同样以平衡蒙太奇的手法加入了一段伊拉克人将宰割的牲畜的半截尸体搬进商店。
我认为这是影片对战争的反思,战争如同毒药一般侵蚀着大家,而战争最终的承受者是这些单薄的民众个体,还有每天命悬一线的战士。
从整体看,《拆弹部队》的主导节奏是快速、紧张的,拆弹小分队完成的每一次任务都采取快速的剪辑节奏,观众在狂风暴雨般的镜头切换中紧紧地被剧情所吸引,目不暇接。
但在这个快节奏的大框架下,剪辑的节奏也是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的。
换句话说,影片的节奏也做到了张弛有度,比如,男主角詹姆斯跟伊拉克小男孩贝克汉姆踢足球的段落,詹姆斯拿着电话犹豫着给家里打电话的段落以及詹姆斯回家后跟家人相处的段落都采用了慢节奏的剪辑方式。
这些相对舒缓的段落跟拆弹场景紧张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拆弹过程的危险和紧张的现场氛围。
这种剪辑节奏的变化统一,既符合剧情发展的要求,也是观众观影时视觉心理所要求的。
正如电影开头所说的:“战争的狂飙突进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毒品。
”这里的“毒品”,并不是指置身战争中的人们在享受战争的快感,而是要表达个人在战争中的无助与无奈。
一旦卷入了战争,就永远无法回到之前的生活。
它不止破坏力惊人,影响力也是相当深远。
和平,应该是人类永远的向往和追求,他当然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的。
诚然,《拆弹部队》绝不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也不是新好莱坞电影的顶尖之作,但是它通过对战争的深刻批判,极大的顺应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我想,这应该也是这部电影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获全胜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