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春节.是我国民冋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

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

总体可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其中,“腊八” .,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如,写“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来写。

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作者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写“除夕”,作者则围绕关键句“除夕真热闹”,写了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穿新衣、贴对联和年圆、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多方面的讲究和习俗,呈现出一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全景式画面。

写“初一”,则抓住这一天人们的活动特点,先写“全城都在休息”,然后分别写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孩子们的活动,重点写孩子们逛庙会。

北京的春节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北京的春节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以下是《北京的春节》分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

文章主要讲
述了作者在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和体验。

文章开头描述了春节前夕北京的景象,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
人们都在忙着准备过年。

作者提到了买年货、贴春联、打扫房子等
传统习俗,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接着,作者描述了春节当天的情景。

在北京,人们会去天坛公
园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公园里熙熙攘攘,人们争相拍照
留念,场面热闹而喜庆。

最后,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春节经历。

他去了长城、颐
和园等景点,感受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在春节期间,北京的气氛
非常热闹,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感受
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北京过年
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氛围。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而在语文教材中,《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独特的风情与魅力。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八开始,依次描绘了过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重要的时间节点,直至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这种清晰的时间脉络,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整个春节的过程,使读者对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活动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在腊月初八,作者通过“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等习俗,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腊八粥食材丰富,展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腊八蒜则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和色泽,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作者描写了“祭灶王”和“扫房”等传统活动。

祭灶王体现了人们对灶王爷的敬重,希望他能在天庭为自家美言,保佑来年的平安和富足。

扫房则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打扫干净房屋,去除旧年的晦气。

除夕无疑是春节的高潮部分。

这一天,人们格外忙碌和兴奋。

作者详细描述了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灯火通宵则象征着新的一年光明永驻。

放鞭炮和守岁的习俗,充满了欢乐和热闹的气氛,展现出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盼。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热闹相比,显得较为轻松和安静。

人们拜年、逛庙会,享受着新年的悠闲时光。

逛庙会是北京春节的一大特色,各种小吃、玩意儿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正月十五元宵节,再次将春节的氛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作者描写了赏花灯、吃元宵等活动。

花灯造型各异,绚丽多彩,把夜晚装点得如同梦幻世界。

元宵则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直至正月十九,春节在热闹的氛围中渐渐落下帷幕。

从语言表达上看,这篇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充满了“京味儿”。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俗语和充满地方特色的词语,如“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浓郁的地方风情。

老舍北京的春节赏析

老舍北京的春节赏析

老舍北京的春节赏析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一篇以描述北京春节庆祝活动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热闹喧嚣的春节氛围,展现了老北京人独特而又丰富的春节文化。

文章一开始,描绘了北京夜晚喧哗的场景,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幸福的人们纵情欢笑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后,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北京市井的年货市场,形容了市集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各种年货,人们络绎不绝地购买食物、装饰品等用品。

接下来,作者以一个小时候生活在老北京的小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儿时在春节里的快乐与期待。

作者描述了小时候盼望长辈给压岁钱、拜访亲戚、吃美食的兴奋和激动,给读者生动地展示了老北京的春节传统。

随后,文章转向描述了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

作者以流水般的文字,笔触轻盈地描绘了庙会的热闹与繁荣。

人们在庙会中穿梭,购买小吃、欣赏舞台表演、观看杂耍,尽情享受春节的喜庆氛围。

最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京的冷清与寂寞。

当喧闹的春节过去,喜悦渐渐消退,人们依然要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孤独。

然而,尽管如此,北京依旧美丽,岁月依旧在年复一年中流转。

通过这篇文章,老舍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繁华与寂寞,通过文字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年俗氛围。

他通过描述细
节,勾勒出了老北京人对于春节的情感和渴望,传递出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北京的春节课文讲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讲解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章,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讲解要点:
一、背景介绍
首先,简要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历史,以及它在中国的地位和重要性。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文章结构
1. 引言
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下文展开做好铺垫。

2. 正文
正文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写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详细描绘了北京地区过春节的各种习俗和活动。

3. 结尾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三、重点解析
1. 春节习俗
重点讲解北京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如买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

通过对这些习俗的描绘,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2. 语言表达
分析文章中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如“满街的灯笼红彤彤”、“炮竹声震耳欲聋”等,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表达技巧。

3. 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四、难点突破
1. 时间顺序的把握
由于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春节的,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理清时间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2. 传统文化的理解
由于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因此需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doc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doc

6北京的春节一、教材解1.文。

春,是我国民最隆重、最的一个古老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春,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俗。

本文作者──著名言大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格、京味的言,描了一幅幅北京春的民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文化的同和喜。

文章以,以人的活构全文。

作者先介北京的春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年、小年⋯⋯做好春的充分准。

接着,描述春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吃、守;初一男人外出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会;十五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束。

文中列了大量的老北京春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清晰,接密,略得当,推自然。

言表达朴,生形象,耐人味,字里行透出人喜喜春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本文的主要意,一是感受老北京春的俗,引了解民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文化的趣;二是学按一定序、有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言特点。

本的教学重点:引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春的隆重和,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的教学点:作者突出北京春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句解析。

(1)句子的理解。

① 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展会。

“ 展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熬腊八粥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断,鞭炮声日夜不。

在外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

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都要守。

从第一句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

透“万不得已” “必定”等,可以体到人多么重除夕夜“吃”,里含着情,浸着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守”。

“守”有两重意: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人守是了父母延寿。

品些句子,不了解北京的春俗,要深入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赏析《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北京的春节更是热闹非凡。

腊月初八,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泡腊八蒜,熬腊八粥,这是春节的序幕。

接着,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人们会祭拜灶王爷,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这一天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可以吃到美味的糖瓜。

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迎新。

午夜时分,鞭炮声此起彼伏,象征着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接下来的几天,有走亲访友、赏花灯、猜灯谜等各种活动。

其中,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会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直到正月十五过后,春节的气氛才逐渐淡去,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赏析:《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欢乐情绪。

文章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示了春节从准备到结束的全过程,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个重要节日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事件的顺序进行叙述,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各种具体的场景和活动,如泡腊八蒜、祭拜灶王爷、吃年夜饭、拜年、赏花灯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节的热烈气氛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

例如,人们在春节期间祭拜神灵、祈求吉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家人团聚、互相祝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则寓意着人们对和谐、团圆和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北京的春节》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文章,它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家庭和文化的深思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北京的春节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

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

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时间风俗习惯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

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

“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

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

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

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相关链接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老舍的语言风格(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

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他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