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课堂实录1
绘本《小猪变形记》教学实录

绘本《小猪变形记》教学设计市一小杨碧霞一、教学目标1.通过听、说、读、演、猜等策略,读图《小猪变形记》,边读图,边创编故事,完成角色自居。
2.通过自主创编故事,阅读绘本,扮演不同动物角色进行对话等策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猜测故事情节等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能力。
3.从故事中体会各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小猪每次变形的心情,从而在经历一系列变形之后,懂得做自己才最开心,肯定自己,做快乐的自己。
二、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创编故事,阅读绘本,扮演不同动物角色进行对话等策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猜测故事情节等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从故事中体会各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小猪每次变形的心情,从而在经历一系列变形之后,懂得做自己才最开心,肯定自己,做快乐的自己。
四、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在上课前老师跟大家玩一个小游戏好吗?全体起立!我们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老师说一种动物的名字,你就要变成这种动物,学学它的声音,做做它的动作,听明白了吗?(大老虎、猴子、小猫、小狗、大象、小猪)师:看来同学们都具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呀!孩子们,当你们摇身一变后,你觉得快乐吗?好,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堂。
准备好了吗?上课!一、激趣揭题1.今天我们的课上还请来了一位动物小客人,它也是一位想变形的小动物,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图片)2、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指名2—3人回答。
(可爱、调皮、特别)3、老师可是他的知心朋友,我最了解他了,他呀,其实是一只很无聊的小猪,在他身上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课件出示绘本封面)4、今天我们要走进的绘本故事就叫做——(板书题目:小猪变形记)一起读读故事的名字吧!(齐读)二、读封面、环衬1.在读故事之前我们就得从了解这本书的封面开始(出示封面图)从这本书的封面,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说发现)这个故事是英国的儿童作家本·科特创作的一本图画书,由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爷爷翻译。
绘本续写《小猪变形记》教学实录

绘本续写《小猪变形记》教学实录记录:聚阳小学彭丽莉一、课前谈话:猜谜游戏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出几个谜语,如果你们猜到了,这些动物就会来到我们的课堂和大家见面,好不好?出示谜语1:脸上长鼻子,头上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
谁来猜?生:是大象师:非常好,一下子就猜对了。
那你们组就是大象组出示谜语2:一物长来真奇怪,肚皮下面长口袋,孩子袋里吃和睡,跑得不快跳得快。
谁知道?生:是袋鼠。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生:因为袋鼠的肚子上面有一个袋子。
师:哦,你真会动脑筋啊,那你们组就是——生:袋鼠队!出示谜语3:爱说爱叫,学了一句你早你早,实在好笑,小嘴动动,只会学话不会创造。
生:是鹦鹉。
师:很好,那你们组就是鹦鹉组了。
出示谜语四:耳朵大,脚儿小,身体肥胖爱睡觉,走路嗯嗯叫。
谁来猜?声音要响亮些。
生:是小猪师:那你们组就是小猪组啦!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刚才有的小朋友听到小猪组就笑了,小猪有点不高兴了,老师告诉你们小猪可是今天的主角呢!【教学感悟】: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安排了有趣的猜谜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对小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们不自觉地钻入教师所设的“圈套”,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二、读故事一、感受写法师: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一本关于小猪的图画书,题目是——生:(齐读)小猪变形记师板书课题投影出示封面师:读了题目,看看封面,你想到了什么?生:小猪飞起来了,小猪长了翅膀师:哎呀,你真厉害!生:其实小猪是用鸡的羽毛和白色的颜料把自己打扮成这样的。
师:说得对。
生:小猪很幽默。
师:这是一只幽默的小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小猪好像在做梦,梦见自己飞起来了。
师:嗯,它很富于幻想。
那么小猪还会怎样变形,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
【教学感悟】:从封面切入,激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想象,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想了解故事内容的期待,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习作《变形记》教案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互评互改,提升写作水平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变形记》中主人公变形的过程及其心理、生理变化,把握故事情节。
-学习并运用想象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进行创意写作。
2.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培养与运用,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想象具体化、形象化。
-创意写作中,如何做到情节合理、连贯,同时富有新意。
-对作文结构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个性化表达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独特观点,形成风格多样的作文。
举例解释:
-在培养想象力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如果你变成了一只蚂蚁,你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将想象具体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意写作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变形记》中的具体描写,以及对比现实与想象的手法,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想象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想象力?”
3.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仿写一篇以“变形”为主题的作文,运用所学想象手法,展现个性与创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创意写作技巧,形成个性化表达。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创作潜能,鼓励勇于尝试和探索。
另外,我在讲授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作文结构的讲解,让学生明确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合理安排。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1.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能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出示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视频,感受“变”的神奇。
(1)提问:看完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2)小结:孙悟空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太神奇了!你们想和孙悟空一决高下吗?今天,老师满足你一个愿望,让你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2.板书题目:变形记。
【设计意图】《西游记》广为学生们所熟知,在视频、音乐的感染下,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变”的神奇意境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审题,自主拟题1.引导审题:请大家阅读习作提示,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课件出示: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会发生什么呢?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1)指名读这段话,并提问:你明白了什么?(2)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想变成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2.拟题指导。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趣味。
课件出示:地球自述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飘在天上的日子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①引导:你最喜欢哪个题目?说说理由。
②指导:如果你变成了地球或变成了蚯蚓,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在一个月朗星稀或狂风暴雨的夜晚,大树下会发生什么呢?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个轻悠悠的物体,飘上天空,在天空飘着的日子里感觉怎样呢?(2)学生拟题。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
1.2 教学内容简介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
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元素。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变形记》第一章,体会作品风格。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思考。
第二章: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分析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象征意义。
讨论变形后主人公与家人关系的演变。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2 教学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及其心理变化。
探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体会主人公的痛苦和无奈。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深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变形记》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分析《变形记》中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变形记教案全国一等奖

变形记教案全国一等奖做人要像天空一样自由《变形记》教案教案标题:《变形记》导读及分析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通过导读,使学生初步了解《变形记》的背景和情节。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变化。
3.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变形记》的导读材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读部分:1.教师播放导读材料,简述《变形记》的背景和情节。
2.学生观看并听取导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变形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部分:1.教师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白嘉轩、高文中、白嘉轩的父亲和娟子。
2.学生就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变化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人性与社会关系思考部分: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就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思考和探讨。
2.学生就人物的行为和态度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总结人性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变形记》的读后感。
2.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学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如人性、家庭、社会等主题。
六、教学评价:1.经过导读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对《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了对社会与人性关系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3.通过写读后感和展开深入探讨,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变形记》教案

《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案1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过程,丰富知识经验。
2、尝试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转变的过程。
3、体验模仿的喜悦,激发表现的欲望。
教学准备:1、《变形记》视频2、音乐《化蝶飞》、《轻音乐》3、谜语4、字卡(毛毛虫、蝴蝶、虫蛹、虫卵)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谜语导入: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认识一个神奇的宝宝它从小到大样子都不一样,小朋友们想不想看啊?神奇的宝宝说了,要想看它得猜一个谜语,猜对了它才出来见小朋友们,下面小朋友们要仔细的听,看看它出的.谜语到底是什么?教师:头上两根须,身穿花彩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自在。
教师:那现在小朋友来看看是什么教师展示第一幅画(蝴蝶)小结:蝴蝶宝宝是一种昆虫,他喜欢花粉的味道,喜欢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
哪你们知道蝴蝶宝宝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谁来说一说,请个别幼儿。
二、基本部分(一)故事进入主题导语:小朋友说了那么多的蝴蝶宝宝小时候的样子,现在就和老师一起来听一听,蝴蝶宝宝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
要仔细地听,老师一会有问题要问小朋友。
教师:播放《变形记》视频总结:蝴蝶宝宝小时候是毛毛虫,它经过不同时期的变化,变成了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幼儿和教师一起观察变化的过程教师:现在我们班小朋友知道蝴蝶宝宝小时候是什么样子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宝宝是怎样长大的,从图一到图四,出示字卡,老师手里还有生活当中他们的图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然后教师把对应的图片贴上,让幼儿仔细观察。
总结:虫卵—毛毛虫—虫蛹—蝴蝶活动延伸:小朋友们知道昆虫的世界里还有那些宝宝和蝴蝶一样,小时候和长大是不一样的呢?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下节课来讲给小朋友们听。
《变形记》教案2教学目标:1、阅读图书,学习初步阅读图书的方法,了解小猪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寻找快乐幸福的过程,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2、通过想象,师生共同阅读,小组学习,独立阅读等方法阅读图书,在阅读中体会,在体会中阅读3、在阅读中懂得:做自己,最幸福。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变形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研读小说《变形记》的第一、二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变形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a. 学生分享对变形的初步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
2. 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变形记》的第一、二节。
a.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a.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a.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a.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b. 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c. 象征、暗示手法d. 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b.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答案要点:主人公的变形源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课堂实录[师] 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反复阅读《变形记》课文了。
今天我们一起品味这篇著名的小说。
我们先来品读第一段。
(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以冷静而低沉的语气、语调渲染气氛,营造一种符合文本风格的课堂气氛)[师] (问)格里高尔变形后的身体感觉如何?[生] 格里高尔变形后身体上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为了能够向右边睡,他足足试了一百次,一直试到腰间感到一阵阵“隐痛”才不得不停止。
[生] 他只不过为了挠挠肚子上的“痒痒”,就要承受“浑身一阵战栗”这样的痛苦。
[师] 请大家想想:翻身、挠痒,这些在平时轻而易举的动作,可是现在对于格里高尔来说却是难于上青天。
这说明了什么?[生] 说明这次“变形”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师] 格里高尔的“不便”是不是就这两点呢?能否再从文中找到一处?[生] 我觉得格里高尔开门那一段写得特别精彩。
[师] 就请这位同学表情朗读格里高尔开门的那一段文字。
[生] (缓缓而沉重地)格里高尔扒着椅子慢慢向门口移去……[师] 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很好。
这段文字描写了格里高尔起床开门的经过。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们认为这个词应该是……?[生] (齐答)艰难![师] 大家感受到他的艰难了。
请问,你们是从哪些词语、句子里看出他的“艰难”的呢?[生] 他用嘴巴来转动钥匙,“这无疑已经给自己造成某种伤害了,因为一股棕色的液体从他的嘴巴里流出来,淌过钥匙并滴到地上……”我觉得这就是写格里高尔流着血在拼命地开着门。
开门,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格里高尔却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可见他的艰难。
[生] “他竭尽全力,死命咬住钥匙”也表明了开门的艰难。
[生] “他随着钥匙的旋转而绕着锁孔舞动”。
[生] 还有,他“吊在钥匙上,用全身的力量将钥匙压下去”也看出了开门的艰难。
[师] 还有吗?(学生停顿,教师启发)本段第一句中,格里高尔为什么要“扒着椅子慢慢地向门口移去”?[生] (恍然)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已经无法像人那样直立行走,所以要借助椅子“移动”,到了门口,还要“用力撂下椅子”,再借着这股力向门口扑去”,最后又不得不依赖门板的支撑,才得以“直起身子”。
从床铺到门口,几步路的距离,但是格里高尔却走得如此艰难![师] (由衷地)分析得真好。
不过,格里高尔为什么要如此艰难地挣扎着去开门呢?[生1] 为了上班。
[生2]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
[生3] 害怕因此而失业。
[师] 是啊,已经如此处境艰难了,还是这样惦记着家人,为家人着想。
联想到前面内容,当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为“甲虫”时,虽然身体极为痛苦,但他内心关注的似乎却不是自己。
大家说说,当时他关注的是什么?[生1] 是要去及时上班。
[生2] 是要养家糊口。
[生3] 是不想让父母太过担心。
[师] 我有句话想问问大家。
当你突然遇到一件不幸的事,或者说你得了一场大病吧,你会怎么做呢?[生1] 我一定会想办法治好自己的病。
[生2] 我至少要好好休息好好保养自己(众生笑)[师]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想法。
但我们反观格里高尔,不觉得他太反常吗?他真的对自己毫不关心?[生] (沉吟)我想,恐怕是家庭生活的重压吧。
他要是太关心自己家庭怎么办?一个家庭总得有人要多做一点奉献的。
[师] 请注意:在这里,肉体的极度痛苦与内心的指向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冲突,一般而言,任何人遭遇这种不幸都会痛不欲生,但格里高尔却居然想着自己的工作。
这只能说明在他心中最有分量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工作!我还想问一句:如果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格里高尔这样的人,你将怎样评价他?你会给他打多少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1] 我给他打满分。
我觉得这个人太了不起了,完完全全的奉献,丝毫不讲求回报。
我敬佩这样的人。
[生2] 我只给他打60分。
因为他太没有自我!一个不关心自己的人,其实是对家庭的最大的不负责!因为,他是家庭中的支柱,他一旦倒下,他的家庭就完了。
所以,他不关心自己就是不关心家庭。
[生3] 我给他打90分。
我认为他对家人的真诚和奉献非常值得我们敬重,所以我总体上肯定他。
我扣他10分,看法和他(指[生2] )差不多,但我认为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他不关心自己,我觉得也是当时的情形所逼,人有时确实是会忘记自我的。
[师] 是啊,这就是格里高尔。
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
格里高尔在遭遇巨大不幸时,他的意力似乎并不在自己的不幸上!他始终牵挂的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工作。
格里高尔如此关心家人,他的家人在他遭遇不幸后如何对待他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两节,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翻阅课本,认真勾画,教师巡视,7分钟后,学生陆续发言)[生1]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父亲用苹果轰炸他,其中一颗苹果居然深深“陷进”格里高尔的后背,我觉得这位父亲简直是残酷。
我觉得就是对一只小虫这样做都太过分了,何况是对自己儿子——一直深爱着家人的儿子!太没有人性了。
[生2] 我感受最深的是父亲把他推进房内的一幕:“格里高尔当即血流如注”几个字让我痛心![生3] 妹妹从来不对哥哥说一句话,最后说的一句却是在训斥哥哥。
可是哥哥即使变成甲虫后却依然关心着妹妹。
可以说,哥哥最牵挂的就是妹妹了,但妹妹最后却这样对待哥哥。
我为此心里非常难受。
[生4] 我感受最深的是:格里高尔后,全家人都感到非常轻松愉快。
我一直在想,这家人到底怎么啦?当格里高尔好好的时候,大家都那么依赖他,一旦他没有价值甚至成为家庭负担时,大家就巴不得他赶快自己死去以免拖累自己。
如果我生活在这样家庭,我真的觉得还不如死掉!(教室非常寂静,大家似乎都受到这一番话的感染。
教师于是插话道:)[师] 那么,如果大家是格里高尔的家人,你会怎样对待这只“虫形人性”的大甲虫呢?[生1] 我不会像他的妹妹一样,整天不和他说一句话。
我想,他一定更需要安慰,更需要关怀。
我会经常和他聊天,不管他能不能听得懂![生2] 我不会像他父亲那样粗暴地对待他,毕竟他是自己的儿子。
我一定会为他营造一个他感到舒服的空间。
[生3] 我决不会在他受伤之后对他不闻不问,我会竭力为他疗伤,尽量减轻他的痛苦。
[师] (追问)你不怕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会吓跑家中的房客以致失去经济来源吗?[生] 我决不会为了金钱而丢弃亲情![师] (再问)你愿意常年与一只大甲虫生活在一起吗?[生] (毫不犹豫地)他毕竟是我的亲人呀![师] (三问)当别人因为你的哥哥是一只甲虫而取笑你、疏远你,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心他照顾他吗?[生] 为自己的亲人受这点委屈,我无怨无悔。
况且,如果有人因为这件事而取笑我、疏远我,那么他就根本不值得我去和他交往。
[师] (四问)最后,如果你的一切关心和努力实际上都帮不了哥哥摆脱困境,你怎么办呢?[生] (斩钉截铁地)即使我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我也永不放弃!只要我尽到自己的心,我就对得起自己的亲人!(全班同学鼓掌)[师] (动容地)我为你的爱心而自豪,我为你的父母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而自豪,我为你的班级有你这样的同学而自豪!你的爱心是我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谢谢你。
(下课)评点篇[友人评点]最近有幸听了邓彤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邓老师选择的课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说实话我是为邓老师和学生捏把汗的,一节课的时间要帮助学生解读一万多字的而且是与学生距离那么遥远的一篇作品,老师将如何把握?我实在佩服邓老师的勇气,他敢于向传统挑战,其实也是在向自己挑战。
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他几乎略去了文中所有的情节,只抓住已经变为甲壳虫的主人公葛利高尔如何费力地开门这一细节,探究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与环境对他构成的压迫,这样就让学生找到了一把解读的钥匙。
结束分析之前邓老师安排了这样一组精彩提问,真是步步紧逼,妙语连珠,当然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甚至引起了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但我认为首先还是邓老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得好,开发学生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很强,才会有如此举重若轻、出奇制胜的效果。
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几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价值的审美追求,充分体现了邓老师在学生思维品质训练中广度、深度、频率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良苦用心。
(袁湛江:《新课程中的问题意识与教师角色》,《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8A期)[网络评点]1.舞戚卒……去年我听了邓彤先生用一节课上卡夫卡的《变形记》,这堂课并没有指向小说思想和艺术的核心,仅仅抓住卡夫卡的亲情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地加深认识。
卡夫卡的亲情意识,对这部作品而言,只是有价值的冰山之一角,但是,却异彩分呈,听课专家(黄玉峰、程红兵等)无不赞赏有加。
2.姜广平这可能就是邓彤先生的危险之处,极有可能误导了学生。
《变形记》是一种经典性的现代性文本,它所指向的是人或人类的生存。
符号意义与普泛意义都极有价值,而变形的小说手法,也是这一文本的一大贡献。
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都只是让学生走入小处。
或者说,语文教师往往不大器,总在核桃壳里乱转。
有时候抓了大的,但大而无当;更多的时候,是只抓住了小的。
得罪之处,请原谅。
3.舞戚卒首先,邓彤先生38岁,典型的新生代教师。
邓彤先生的高度可能是许多新生代教师目前达不到的,至少三卒现在不行。
其次,对文本的学习,课堂上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如果能就某一个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有更深入地研读和思考,就可以说是一堂好课。
例如,17000字的《变形记》在四十分钟内能涉及到几个方面?邓彤的精彩之处和过人之处就是敢于在超短的时间内和学生一起共同欣赏这部小说,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第三,语文教师的大气往往就是从小处着眼,窥斑见豹。
很多伟大的作品,教学时间却非常有限,但仅仅欣赏到冰山一角,也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
更何况,有些作品,即便是一生来读,也不能穷尽其精华。
这就不能简单地用大小来云云。
4.荷戟卒同意舞戚兄对邓彤此文的解说,取其一端,正是有限课堂的必然选择。
在这里,“自觉的文学意识”有了局限,也许舞戚兄前面所提的“自觉的理论意识”已经走上前台,对课堂的生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戚兄也不必过于自谦,就理论高度,你或可与邓兄抗衡,就文学修养,剑兄当高过邓兄,某不才,只能惭愧,呵呵。
)5.姜广平说及邓彤,不妨再多说一句。
我对其人没有多少研究,不敢放言。
只是觉得,邓彤似乎是对某些主流是有些妥协的。
主流之为美当然自不必论,但主流之为丑的现象也很多。
如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的禁区。
姜某胡说八道,三卒原谅。
6.荷戟卒不能以邓彤生于六十年代就认定他与新生代是一条船上的。
姜广平说得好,邓可能对某些状态是有过妥协的。
譬如与邓彤兄与舞戚兄相比,姜广平可能在“自觉的理论意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虽然对文字的敏锐与高超的把握能力能够帮助以姜广平为代表的作家型教师在理论写作上“一步到位”,但我以为,这还并不是我们所谓的“自觉的理论意识”,而具备自觉的理论意识,对一个新生代语文教师而言,其重要性可能丝毫不在“自觉的文学意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