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武汉长江大桥施工方案

武汉长江大桥施工方案

武汉长江大桥施工方案1. 介绍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重要大桥,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流程、工期安排、安全措施等内容。

2. 施工流程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桥基施工首先,需要进行桥基的施工。

桥基是支撑整个桥梁结构的基础部分,施工过程需要保证桥基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确定桥基的位置和尺寸,并进行地质勘探。

2.进行桥基的基坑开挖,清理基坑内的杂物。

3.在基坑内进行土方支护和地下水的处理。

4.浇筑浇注桥基。

5.对桥基进行养护并检测其稳定性。

2.2 桥墩施工在完成桥基施工后,需要进行桥墩的施工。

桥墩是连接桥基和桥面的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整个桥梁的安全性。

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桥墩的设计和制作。

2.桥墩的基坑开挖、支护和地下水处理。

3.浇筑桥墩的混凝土。

4.进行桥墩的养护,并进行稳定性检测。

2.3 桥面施工桥墩施工完成后,需进行桥面的施工。

桥面是供车辆通行的部分,施工需要保证桥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桥面的设计和制作。

2.安装桥面的支撑结构。

3.浇筑桥面的混凝土。

4.进行桥面的养护,并进行平整度检测。

2.4 桥梁安全措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桥梁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施工工人和施工设备的安全。

具体安全措施如下:1.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标志,提示车辆和行人注意安全。

2.为施工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鞋等。

3.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运行安全。

4.配备专业的安全监控人员,并进行定期培训。

3. 工期安排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工期预计为两年,具体工期安排如下:•第一年:桥基施工和桥墩施工。

•第二年:桥面施工和最后的安全检测。

工期安排的具体时间会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而定,需进行合理的时间调整。

4. 结束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流程、工期安排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大位移伸缩装置吊装难点及解决方案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大位移伸缩装置吊装难点及解决方案
压力 过大 , 车不得 支 撑在 钢箱 梁顶板 桥面上 , 吊 且
置, 中间设 置 2m 宽 的 中央 分 隔 带 , 幅引 桥 桥 每
支撑 在混凝 土箱 梁上 也必须 限制 范 围。这样对 车
面净 宽 1 含行 车 道 3 . 5m, 侧 路 缘 带 5m( ×3 7 左
0 7 紧急停 车带 3 0m) . 5m, . 。
武 汉 阳逻 长 江公 路 大桥 大位 移 伸 缩 装 置 吊装 难 点及 解 决 方 案
马 伦 权
( 汉 阳 逻长 江公 路 大 桥 项 目部 武 武汉 4 0 1) 3 45

要 分 析 了武 汉 阳逻 长 江 公 路 大桥 主 桥 模 数 式 大 位 移 伸 缩 装 置 单 件 尺 寸 大 、 量 重 、 输 吊 重 运
辆布 置带来 较大 困难 , 必须 经计算 后 , 在保证 混凝 土箱 梁允 许 应 力 范 围 内严 格 控 制 平 板 车 停 靠位
置、 吊车支 腿 位置 、 吊车 力 臂倾 角 和作 业半 径等 ,
并认 真考 虑具体 细节 。 汽 车 吊 、 板 车 自 身 尺 寸 大 , 需 场 地 也 要 平 所
装 困难 等特 点 , 出 了严 格 限 制 吊 车 和 平 板 车 在 桥 面 上 的就 位 位 置 ; 伸 缩 装 置 槽 口 内设 置 吊车 提 在 支 腿 受 力点 ; 主 塔 下 横 梁 上 设 临 时 支 撑 , 方 便 吊车 脱 钩 移 位 后 再 进 行 二 次 吊 装 就 位 等 解 决 方 在 以
1 . , ( 伸缩 箱) . 6r , 片重 量 5 , 6 5r 宽 含 n 5 4 n 单 2t每 道伸缩装 置全 长 3 n 由 2单 片分别 吊装完 成后 3r ,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北锚碇基坑开挖施工技术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北锚碇基坑开挖施工技术

色粘 土 , 大层厚 约 81 , 工 中采用 D 5推土 机 最 " 施 " i 1 8
干线 武汉 绕城公 路东 北段 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和控制
性 工程 。大桥 为 2 0m+ l 8 5 0m+4 0m 双塔单 2 4
直 接将 表土 推 至场 区东 南 角 废 弃 待 填 的基 坑 内 , 或运 至弃 土场 。
2 2 基 坑 爆 破 施 工 .
跨 钢箱 梁 悬 索 桥 , 主跨 l2 0r , 、 锚 碇 工 程 8 n 南 北 作 为悬 索桥 的承力 结构 的重 要 部分 是本项 目的重
点和控 制性 的工 程 。 北 锚碇 采用 天 然 开 挖 重 力 式锚 碇 , 总高 度 为 4 . , 6 5r 基础 长 7 . n 宽 5 n n O 5r , 3r。基 础底 面分 2 个 台阶 , 台阶 中间 水 平 距 离 2 . n范 围设 成 两 4 3r 斜坡 。北锚 碇 基坑 土方 开 挖 总量 约 为 2 9万 r n, 做 好北锚碇 超 大超深 基 坑 的开挖 与支 护是 锚碇施 工 的关键 。笔 者 根 据 工 程 实践 , 绍 武汉 阳 逻 长 介 江 公路 大桥北 锚碇 基坑 开挖 施 工技术 。
掏槽 爆破 主要 目的是开 创 一个 近似垂 直的 自 由面 , 以形 成 最初 的爆 破 台阶 , 借该 自由面提高 并
松 动爆 破 效 果 。 北 锚 碇 基坑 采 用 锥 形 掏 槽 法 爆 破 , 孔布置 如 图 l 示 , 破 参数 见表 l所列 。 炮 所 爆
工填筑 土 和 第 四 系 下 更 新 统 冲 击 层 的 碎 石 土 层
( 圆砾 、 卵石 ) 厚 度 5 7 2 . n 天 然单 轴 极 限 , . ~ 7 1r , 抗压 强度 1 6MP , 剪 强 度低 , 隙 发育 ; . a 抗 裂 弱风 化顶 板高程 在 6 8 9 2 . ~ . 2r 间 , n之 岩体 完 整性 较 好, 天然单 轴抗 压强 度 l . a 吸水 率4 7 % , 5 1MP , .5 软化 系数 0 8 。弱 ~ 微 风 化 砂 岩 发 育 一组 倾 角 .7 为6 。 ~8 的结构 面 , 向 NW3 。 倾 0。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南、北锚碇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超深基坑施工的影响评价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南、北锚碇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超深基坑施工的影响评价

武 汉 阳逻长 江公路 大桥 桥址 区处 于长 江 阳逻水 道 中间偏 上位 置 。 阳逻水 道 上 接 天兴 洲 汊 道 , 迄 牧 鹅 下
弯道 , 为上下 两个 弯道之 间的顺 直微 弯 过 渡段 , 河道 长 约 1 m, 一般水 位 时 江面 宽 约 100~110I, 5k 在 0 0 洪 n
文 章 编 号 :17 —1 1 (0 7 0 0 8 0 6 1 2 1 2 0 )6— 67— 4
O 引 言
武 汉 阳逻长江 公 路 大 桥是 京珠 、 沪蓉 国道 主干 线 武汉绕 城公 路东 北 段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和控 制 性 工 程 , 该桥位 于武 汉市 新 洲 区 与洪 山区 之 间 , 坐 新 洲 区 阳 北
水 时 江面宽 14 0~1 0 , 0 0 I 江底高 程 为 1 . 5 n 5 3~一 . 85
逻镇 , 落洪 山 区建设 乡 向家 尾村 。大桥 已于 20 南 0 6年
底全线 贯通 , 预计 2 0 0 7年 l 0月实 现正 式通 车 。
I, n常水 位 高程 l 5~1 , 6I 深槽 紧贴 左岸 阳逻一 侧 。 n
武 汉 阳 逻 长 江 公 路 大 桥 南 、 锚 碇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及 其 对 北 超 深 基 坑 施 工 的 影 响 评 价
邓 薇 ,李智 民
( . 汉地 质 工 程 勘 察 院 , 北 武 汉 4 0 5 ;2 湖 北 省 水 文 地 质 工 程地 质 大 队 , 北 荆 州 1武 湖 30 1 . 湖 442 ) 3 0 0
南锚 碇上 覆 为 第 四系 全新 统 冲积 成 因 ( 堆 积 Q ) 物, 自上 而下依 次为① 粉 土 , 0 9I; 粉质 粘 土 , 厚 . ② n 厚 l .5I; 36 n③粉 细砂 , 3 . n④ 圆砾 , 55 n下 厚 19I; 厚 .7I; 伏基 岩为 白垩 一下 第 三 系 东 湖 群 [ K—E) n 砾 岩 、 ( d]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施工猫道抗风稳定性分析[1]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施工猫道抗风稳定性分析[1]

CL
- 010958 - 010649 - 010913 - 010986 - 010482 - 010756 - 010227 - 010187 - 010044 010157 010048 010163 - 010003
3 极限风荷载下的稳定分析
311 用理论方法计算静风失稳临界风速 猫道结构是一种柔性索桁结构 ,与悬索桥相似 ,故
Vol122 No18 Aug12005
文章编号 : 1002Ο0268 (2005) 08Ο0040Ο04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施工猫道抗风稳定性分析
乐云祥1 , 常 英2 , 胡晓伦1
(11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 , 上海 200092 ; 21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 湖北 武汉 430051)
Analysis of WindΟre sistant Stability o n the Catwalk of Wuhan Yangluo Yangtze River Bridge
YUE YunΟxiang1 , CHANG Ying2 , HU XiaoΟlun1 (11Departm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 Ton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92 , China ; 21 Hubei Communic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 Hubei Wuhan 430051 , China)
{θ} n = {θ} n + Ψ{Δθn } 式中 ,Ψ 为松弛因子 ,可根据具体情况取值 ,通常在 0 到 1 之间 。
(7) 如果满足步骤 (5) ,则本级风速收敛 ,调整风速 进入下一级计算 。
14918m , 南索塔高 15612m。 本桥主缆确定采用 PPWS 法在猫道上进行施工操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锚碇设计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锚碇设计
2 .2 ,南锚碇 1 .0 93 。 61 。 ( 锚碇处主缆拉力 :北锚碇60 0 k , 4) 100 N
南锚 碇5 00 k 5 00 N
在 1.2 61 m 40 —2 .6 之间 ,微风化 顶板高程68 .~
92 . m,岩体完整性较好。弱 ~ 2 微风化砂岩天然
( )主缆施工方法 :P 法 5 WS ( )主缆 断面 :每根主缆 由1214( 6 6/5 北, 南) 根平行钢丝索股组成
亚砂 土 粘 士
40 × 1 - ~ .4 04
表1
成 。基础顶板实 际也是锚体 的一部分 ,两者相 互融 为一体 。对 大体积混凝 土结构要求进行分
渗透系数K 弹性释 压力传导 ( l s c /) n
75 ×l _ . 2 04 14 0 . ×l 7
水 系数U 系数a 2 ) ( / md
桥生命 线工程 的使用 寿命 问题 ,在 国内首次采
用 “ 无粘结可更换”预应力锚固源自统。 和单轴抗压强度在 1. ~ 9 M a 间。锚址 区 2 2 . P之 8 4 水文地质参数如表 1 。估算水位 降深4 时 ,影响 m 半径14 。地下水埋深上部潜水为0 0 m, 5m . . 4~ 6 下部承压水为 1 5 25 。基 岩裂隙水水量不 . — .m 0 均 ,具有一定 的承压性。
层浇筑 ,每层混 凝土内设 置冷 却水管进行 通水
冷 却 。锚 固 系统 为 前 锚 式 预应 力 钢 绞 线 锚 固系
粉砂 细砂 圆砾 砂岩 55 6. 8
3 8× l 。 0 0

1 9× 02 . l。 4 18 0 . ×1 。 5 27 ×1 。 . 4 0 2l 1 1 x 3 × . l 1 6 28 0 238 4 ×l 7 6 9 。

武汉长江大桥[方案]

武汉长江大桥[方案]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横卧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

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此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大桥为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的公路桥,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京广铁路复线,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身共有8个桥墩,每孔跨度128米,可让万吨巨轮通行无阻;底层有电梯可直达公路桥面,站在桥上眺望四方,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而互峙的伟姿,感觉十分豪迈。

大桥的通车形成完整的京广线,是国家南北交通的要津和命脉,同时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目录1基本简介2历史背景2.1 第一次规划2.2 第二次规划2.3 第三次规划2.4 第四次规划2.5 第五次规划2.6 建设2.7 通车3大桥概况4相关参数5建设意义1基本简介2013 Baidu - Data NavInfo & yootu & 道道通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Wuhan Yangtze Grand Bridge),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

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

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
梦幻景观照明
阳逻长江大桥全桥景观照明由主塔立面泛光照明、全桥轮廓照明、吊索泛光照明、道路照明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等部分所组成。照明系统的功能性照明采用可变功率,突出了节能的理念。另外全桥采用全方位节能景观照明系统,新型全彩变色LED以红、黄、蓝、绿等主色调的变化,达到梦幻般景观效果。
历经百年风采依旧
为应对大气污染及越来越复杂的外界环境,阳逻长江大桥主塔、锚碇等关键混凝土结构采用硅烷防腐涂装,使其表面拥有优异憎水性的同时,又能保持混凝土良好的透气性。防腐新装提高了大桥的结构质量安全系数,确保了其百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3难度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建设期内,中交二航局科学研究、勘测设计、工程施工、机械制造“四位一体”优势,攻克了八大施工难点。
阳逻长江大桥采用国内最大吨位复合型阻尼装置,可大大提高大桥的结构抗震性能,减少汽车活载作用下振动对主桥结构及伸缩缝的不利影响,提高结构寿命,进而延长桥梁使用年限。
双层环氧沥青破难题
针对阳逻长江大桥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的世界性难题,指挥部联合相关院校进行专题科研课题研究,在湖北省首次采用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抗变形能力强、与钢板粘结力强等特点环氧沥青的技术工艺,力争在阳逻长江大桥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上实现突破。
性能突出的新型锚固体系
针对悬索桥锚碇预应力锚固系统存在的不可更换和耐久性能方面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开发研制出耐久性能好、可检测、可更换、更加安全可靠的新型油脂防腐预应力锚固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新锚固系统的国内首次应用于工程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悬索桥锚碇预关注大桥健康
2特点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建设时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建设指挥部先后确定了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陆续应用到施工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方案设计
徐国平(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摘要:本文介绍了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的方案构思和方案设计,提出了适合本桥建设条件的三塔悬索桥、单跨悬索桥和三塔斜拉桥三个桥型方案,重点对三塔悬索桥方案的难点及要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武汉阳逻大桥方案设计
一、概况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是武汉绕城公路东北段跨越长江的重点工程,并与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共同构成湖北省“四纵二横一环”公路主骨架的“一环”。

桥址位于武汉市城区东北,在武汉长江二桥下游27km处,大桥北岸为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南岸为武汉市洪山区。

桥址北岸为自然岸坡,南岸为人工堤防(武惠堤),常水位时江面宽约1000~1100m,河床深槽偏于北岸。

两岸大堤间的距离约为1400~1500m。

南大堤顶面高程29.4m(黄海高程,以下同),地面高程一般在18~23m之间,属长江Ⅰ级阶地。

南、北两岸下伏基岩均为泥质胶结砂岩,岩面自北向南除距北岸约600m处发生急剧下降外,其余均平缓下降。

北岸岸坡岩面裸露,南岸覆盖层由粘土、粉砂层和卵石质土层组成,基岩埋深约60sm。

桥位区地震烈度为Ⅵ度。

工程总长10km,其中桥梁长度约2330m,接线长度约7670m。

工程计划于2001~2002年开工,总工期48个月。

二、主要技术指标
本桥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特大桥,桥面净宽28m。

计算行车速度12Okm/h。

计算荷载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

桥位区20m高度处重现期100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27.6m/s。

设计最高通航水位25.24m,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9.17m。

桥下通航净高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大于24m,通航净宽为双向通航不小于425m、单向通航不小于230m。

桥面最大纵坡3%,桥面横坡2%。

三、桥型方案的构思
1、桥型方案构思的基本原则
(1)本桥建成后将成为武汉市东北第一大门,同时桥梁作为不可再生的人造资源,桥型方案的构思既要考虑与武汉市古老的风景名胜相衬托,又要与长江、汉江上数座大桥相映成趣,避免结构型式的重复。

(2)本桥是跨越长江的宏伟工程,规模大投资多,桥型方案的选择应认真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

(3)为了及时发挥武汉东北绕城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本桥应在近期开工建
设,设计施工周期很短。

因此,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量使用成熟可靠的桥型结构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增加桥梁方案的科技含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施工风险。

(4)桥型方案选择时,除了应满足行车安全外,还必须保证满足地质、水文、通航、防洪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特别是悬索桥锚陡基础方案应充分考虑长江大堤防洪的要求。

(5)为了较好地满足待建的阳逻军用机场的使用要求,在构思桥型方案、桥跨布置时,应满足航空限高190m的要求。

(6)桥型布置应尽量将主墩避开深槽区及地质断层,减少船舶撞击主墩的机率及对上下游港口、码头等设施的影响。

2、桥型方案的构思
根据桥位区的地形、地质、河势、水文、通航、防洪、航空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上述基本原则,本桥选择了斜拉桥、悬索桥和斜拉一悬索组合桥三种结构体系的桥梁。

针对三种体系桥梁的特点,结合桥位区的建设条件,提出了主跨为
660m+660m三塔两跨悬索桥和主跨为1176m单跨悬索桥二个悬索桥方案、跨径布置为70m+70m+485m+485m+70m+70m三塔混合梁斜拉桥方案及跨径布置为
270m+1176m+456m跨中悬吊部分为600m的斜拉-悬索组合桥方案。

斜拉-悬吊组合桥可以减少主缆缆力,缩小锚碇规模。

但根据结构分析计算,该方案与同跨径悬索桥相比,缆力仅减少约25%,效果不明显,却存在斜拉-悬吊交界处刚度不匹配吊索疲劳以及设计、施工技术不成熟等缺点,因此在方案选择中放弃了斜拉-悬吊组合桥方案。

四、桥型方案设计
1、主跨660m+660m三塔悬索桥方案
三塔悬索桥方案布跨为260m+660m+660m+295m,边中跨比分别为0.394和0.447,桥型布置详见图1。

为了减小主缆缆力及中塔塔顶的水平力,适当增加索塔高度,主缆矢跨比采用1:9。

两个主缆横桥向间距为29.5m,每根主缆直径为548mm,由70束127丝直径为5.2mm的平行渡锌钢丝组成,钢丝的设计强度为1670MPa。

为了防止主缆在中塔塔顶发生滑移,其中9束127丝直径为5.2mm 的平行渡锌钢丝锚固在中塔塔顶的主鞍上,在中塔锚固的9束索股的安全系数为2.5,其余主缆索股的安全系数达到3.1。

吊杆采用平行镀锌钢丝制成,顺桥向吊杆间距为16m。

图1 三塔悬索桥方案(尺寸单位:m)
主梁采用封闭式流线形钢箱梁结构,梁高3m,钢箱梁宽度为31.5m,采用
Q345-D材质。

全桥钢箱梁总长为1316m,共分87个梁段,标准梁段长度为l6m。

钢箱梁全桥连续,在中塔处不设竖向支座以改善受力条件。

三个索塔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中塔为了承受活载产生的塔顶水平力(约为3OMN),在顺桥方向设置成A形。

三个索塔均为门形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索塔。

为了增加全桥景观效果和主缆在中塔塔顶的抗滑能力,中塔比边塔高lOm。

北锚碇采用扩大基础重力式锚,南锚基础选择了地下连续墙、桩基础、冷冻壁加排桩及沉井等方案作比较。

锚身采用框架式重力锚。

为了提高三塔悬索桥的整体刚度,设计计算时采取了如下措施:
①中塔在顺桥方向采用A字形,通过计算该措施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中塔刚度大,塔顶两侧主缆不平衡的水平力较大,中塔塔顶主索鞍必须采取主缆抗滑措施;
②在三个索塔塔顶之间设置水平索,水平索矢跨比采用l:90,计算表明设置水平索能增加全桥刚度,减小中塔塔顶不平衡水平力约25%,但由于水平索受温度影响大,施工困难讲且影响全桥的景观效果;
③在主跨跨中设置中央扣,对提高全桥刚度效果甚微,同时设置中央扣难于克服温度的影响;
④在中塔处将主梁和索塔进行固结处理,对改善全桥刚度效果甚微,构造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⑤采用不同矢跨比的两根缆,两根缆之间采用刚性杆连接,以增加主缆的抗弯刚度。

但施工架设困难,景观效果较差。

通过综合比较,本桥型方案将中塔在顺桥向设置成A字形来满足全桥的整体刚度。

本桥型方案由于跨径较小,减小了主缆缆力及锚淀规模,从而降低了南锚基础施工对长江大堤防洪的影响。

另外,其综合造价低于一跨过江的单跨悬索桥。

但该方案应重点解决:①主缆在中塔顶鞍座中的滑移;②跨中短吊索的疲劳问题;
③中塔的防船撞及南锚基础设计。

2、主跨1176m单跨悬索桥方案
该桥型方案跨径布置为270m+1176m+456m,边中跨比分别为0.230和0.388。

桥型布置图详见图2。

主缆矢跨比采用1:10,横桥向两根主缆间距为29.5m,每根主缆直径为724.2mm,由127束127丝直径为5.lmm的平行镀锌钢丝组成,钢丝的设计强度为1670MPa。

主缆索股的安全系数为2.5。

吊杆、钢箱梁、索塔及锚碇方案基本与三塔悬索桥方案相同。

本方案由于南锚基础规模大,施工及防洪风险性较大。

桥梁综合造价高。

图2 单跨悬索桥方案(尺寸单位:m)
3、主跨485m+485m三塔斜拉桥方案
该桥型方案为2×7Om+2×485m+2×7Om总长1250m的六跨连续三塔混合梁斜拉桥,桥型布置详见图3。

边跨2×7Om作为锚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两个中跨2×485m采用扁平流线性钢箱梁,在边塔主梁受力较小的区域设置钢、混结合段。

边、中跨比为0.289:1。

中塔设置2×19对斜拉索,边塔设置2×12对斜拉索,全桥共设置86对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冷铸锚成品索。

主跨标准索距l5m,锚跨标准索距为9m。

由于辅助索最大索力达lOMN,为了方便施工,采用钢绞线斜拉索分别锚固于申塔塔顶及边塔箱梁处。

主梁梁宽31.5m,梁高3m。

图3 三塔斜拉桥方案(尺寸单位:m)
三塔斜拉桥方案的关键是如何提高结构总体刚度,其常用的方法有:①中塔塔梁固结;②加大中塔刚度;③中、边塔设置辅助索;④在跨中一定区域内设置交叉斜拉索。

随着三塔斜拉桥跨径的增大(跨径大于400m),中塔塔梁固结对提高总体刚度的效应不断减弱,同时结构难以承受地震荷载的作用。

而采用加大中塔断面尺寸来增大中塔刚度的效果十分微小,如果中塔在顺桥向设置成A字型,对增加总体刚度效果很好,但索塔斜拉索锚固区设计难度较大且景观效果欠佳。

如果能解决交叉索的疲劳问题,设置交叉索应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本方案采用设置辅助索的方法来满足结构总体刚度。

五、结束语
以上三个桥型方案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各有特点和难度。

从经济比较看,三塔斜拉桥方案比三塔悬索桥方案约少1.5亿人民币,而三塔悬索桥方案比单跨悬索桥方案约少1.0亿人民币。

在以后的初步设计中将对以上三个方案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并重点对三塔悬索桥中塔主缆抗滑及南锚碇基础进行详细的研究工作。

摘自《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