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 数的世界(3)-(教案)2022-2023学年《新征程》六年级数学上
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第3课时《数与代数(第3课时)》示范课教案

1.《数与代数(第3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本册所学的分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能进行简单的比较。
2.能解决简单的求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分数发表自己的观点。
3.丰富学习经历,积累复习知识的经验,使学生感受复习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会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学生会说到分数的含义、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的简单应用等等。
师:上述内容都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对这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课前整理的知识网络?选取典型案例展示,并交流。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复习分数的含义。
出示【学习任务一】。
教师巡视,搜集典型作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表示方法:师:谁来说一说12的含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动态演示。
预设:(1)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圆的12。
(2)把4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这4个圆的12。
提问:这两幅图的涂色部分都用12表示,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相同: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不同:第一幅图是把1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圆;第二幅图是把4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圆。
小结:平均分的整体不同,每一份的数量就不同。
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很重要。
提问:谁再来解释一下34的含义?预设: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用34表示;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也可以用34表示。
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初识数字的世界》教案

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初识数字的世界》教案引言:《初识数字的世界》是2024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及其运算,为他们打下数学学习的基础。
本篇教案将围绕该教材展开,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应该能够:1. 通过观察和体验,初步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1-9的数字;2. 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能够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描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3. 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如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教学准备为了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初识数字的世界》教材;2. 数字卡片(1-9);3. 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询问数字的书写规则,以及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 探究数字(15分钟)a) 出示数字卡片,分别展示数字1和数字9。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两个数字的特点和区别。
b)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尝试用数字卡片上的数字表示它们的数量。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和事物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c) 给学生发放绘图纸和彩色铅笔,让他们根据提示画出指定数量的图形。
例如,画三只猫、六颗苹果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3. 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15分钟)a) 给学生展示不同数量的物体,让他们观察并判断哪个数量最多、最少。
b) 引导学生用手比较不同数量的物体,形象地理解大于和小于的概念。
c) 引导学生表达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词语进行描述。
4. 运用符号表示数字大小(15分钟)a) 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学生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让他们熟练掌握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字大小关系的方法。
b) 出示一些数字对,让学生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七单元过关练习-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七单元过关练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一.选择题(共7小题)1.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 .黎.明(lí) 凝.视(níng )B .舒畅.(càng ) 瞬.间(shùn )C .猎.人(lì) 朝.后(cháo )D .潮湿.(s ī) 露.水(lòu )2.下列词语不是互为近义词的是( )A .兀立——直立B .快活——烦恼C .黎明——清晨 3.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温柔B .黎明C .汽息D .归拢4.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从自己发现的或者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针对本次习作要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要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正能量,对一些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B .针对生活中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选择一个发表自己的想法。
C .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D .针对某个问题,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下来。
5.“变脸”是我国著名剧种( )的一种独特技巧。
A .京剧B .黄梅戏C .豫剧D .川剧6.下列行为是不文明行为的有( )A .随手捡拾垃圾B .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C.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D.随地乱扔垃圾7.“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猎人都会捕杀动物,父亲了解鸟,但父亲不是猎人,所以“我”很高兴。
可见“我”对动物的喜爱。
作者用一种非常纯真的孩子的思维表现了自己对鸟的爱护。
B.猎人这种职业很辛苦,“我”很心疼父亲,所以不想他成为猎人。
C.父亲了解鸟而不伤害鸟,体现了父亲对鸟的喜爱。
二.填空题(共7小题)8.读拼音,写词语。
yuèdúzāi zhòng mǎyǐhuàcè9.在横线上填上描写声音的词语。
【同步备课】第3课时整理与复习(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整理与复习复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第34~37页。
复习目标:1.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复习重点: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复习难点: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探索学习方法。
复习过程一、回忆与梳理1.请你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2.你能说一说什么是1公顷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1公顷是10000平方米。
)哪位同学说一说1平方千米有多大?3.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复习课。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二、分类与整理 1.2.填写面积单位的规律:(1)国土面积、省份(含直辖市)面积、省会城市面积、州(市)面积、县、乡镇面积、村庄面积,一般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面积单位 1公顷=1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 常用面积单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00 100 10000计量稍大的土地面积计量很大的土地面积(2)公园、院(校)园、体育场(馆)等,一般要用“公顷”作单位。
(3)房屋(建筑)面积、教室面积、校园绿化面积等,一般要用“平方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1.数学日记我飞去北京旅游,从北京的上空朝下一看,北京真大呀!目测北京市的面积大约20000(),然后我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发现它的面积是44 (),而故宫博物馆的面积是72 (),最后我跑到北京大学的教室玩了玩,我发现北京大学的一间教室的面积是48 ()。
在教室的课桌上有一本高等数学,它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
2.单位换算3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5公顷=()平方米4000公顷=()平方千米65000公顷=()平方千米70 0000平方米=()公顷400 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20平方千米=()公顷12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400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7800 0000平方米3.判断(1)2公顷=200平方米。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 图形的变化

第3课时图形的变化课时目标导航一、复习内容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材第44,47页)二、复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复习回顾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培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复习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难点:能够绘制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纸片、剪刀。
学生准备:纸片、剪刀。
一、回顾整理1.知识回顾。
师:同学们,老师想剪一些漂亮的图案贴在教室的窗户上。
大家说一说要剪出漂亮的对称图形,应该怎样做呢?(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应先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想剪的图形的一半,再按照画出的样子剪出来。
师: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美丽的手工活动中。
2.知识整理。
(1)轴对称。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3)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二、知识应用做手工。
师:奶奶想叫淘气剪一些漂亮的图案,大家看看,都有什么漂亮的图案呢?(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做手工”内容,指名学生回答)师: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指导学生安全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想一想,余下的三个图剪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师:你会用学过的方法制作一个新作品吗?说说你打算怎么做。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新作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47页“巩固应用”第9题。
(让学生利用教材附页3中的图2自己玩一玩有趣的华容道游戏,要求学生边玩边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每个人物是怎样移动的)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复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图形的运动有什么收获吗?图形的变化轴对称平移旋转1.以实际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剪图案的步骤切入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四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单元所学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
2. 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进行讲解与练习。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知识点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包括:整数的认识、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
(2)重难点讲解与练习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简便计算方法等,进行讲解与练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4.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数的世界教案苏教版

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1/3
2、实际比计划节约了25%
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3/8
4、乙数比甲数少2/5
(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
(三)出示课本第114页第14题,对比练习。
学生读题,独立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解答。
完成后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解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巩固训练
1、做课本第114页第15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引导:这道题里的3个分数意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把什么看着“单位1”?
学生列式解答。
完成后集体讲评。
2、做课本第114页第16、17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
完成后交流解法。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9.1 数的世界(1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9.1 数的世界(1课时)——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数的分类和数的性质。
2. 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整数、小数、分数等。
2. 数的分类: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等。
3. 数的性质:奇偶性、大小比较、数的运算等。
【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分类。
2. 数的性质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数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数的性质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的知识,如整数、小数、分数等。
2. 提问:你们知道数还可以怎么分类吗?数有哪些性质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等。
2. 讲解数的分类,让学生掌握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等。
3. 讲解数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奇偶性、大小比较、数的运算等。
三、案例分析1. 出示一些数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分类。
2. 出示一些数的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做一些数的分类和数的性质的练习题。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提问:你们觉得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有什么用呢?【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让学生对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和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参与度在以上教案中,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参与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是因为,无论教案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并且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数的世界(3)-(教案)2021-2022学年《新征程》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整数、自然数、零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正整数、自然数、零的用法。
3.能够灵活运用正整数、自然数、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正整数和自然数的异同点。
2.掌握正整数、自然数、零的性质和用法。
3.灵活运用正整数、自然数、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向同学们出示一组数字:“-2、2、0、1、3”,让同学找出其中的正整数、自然数和零。
并对正整数、自然数、零的概念做出解释。
2. 任务一
学生们独立完成任务一。
任务内容:在白纸上写出1到10的数字,在这些数
字中划出自然数、正整数以及零。
并标注出自己的问题。
3. 课堂探究
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自己的任务一,然后把问题整理到白纸上,每组呈交一份。
4. 任务二
学生们独立完成任务二。
任务内容:打开电脑,在网上查找与自己的问题相关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5. 互动交流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向全班讲解他们的问题并展示他们的任务一和任务二结果。
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或者结合别人的思路学习和解决问题。
6.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正整数、自然数、零的概念和性质,并学会了灵活运用这些数,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是任务二,让同学们了解到即使课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互联网也是他们可以求助的工具。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任务让学生掌握了正整数、自然数、零的概念和性质,并在任务中灵活运用这些数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同时,通过任务的呈现和学生的总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