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专题三第9课木假山记(自读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专题三第9课木假山记(自读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 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 幸 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
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最大 的不 幸
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 “不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 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12/11/2021
2.作者家里的木假山有怎样的遭遇?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 是什么原因?
明确:“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 “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不为樵夫 野人之所薪”。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 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
12/11/2021
3.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 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之感。
明确: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 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正 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 这两段是用复叠的手法来写木假山,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 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环”的美感。作者用这种手法 实际上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到压抑和摧残的情况。
却是一气。虽一气中亦可分两段也。上段以幸不幸,归本数 字;下段以可感可敬,紧接理字。”
12/11/2021
2.托物言志,感慨深沉 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能够看到木的生长和木山形成的曲 折漫长过程,正是苏洵所经历的人生道路,木山的幸与不幸正 是苏洵的遇与不遇,三峰的风格、气节正是苏洵的道德风尚。 显然苏洵是以木山自比、三峰自况的。当然也可以扩大一点说, 三峰是比喻“三苏”,其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俨然“三 苏”小影。苏轼、苏辙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升降沉浮,始终 不屈其志,不阿附迎合,正是如此。

《木假山记》主旨探微

《木假山记》主旨探微
者也 不免“ 漂沉汩 没” . 被“ 激射 啮食 ” 。作 者 似 乎 在 写
第三小 节两次写 到“ 有所感 ” : “ 然予之 爱之 、 则
徒 爱其 似 山 , 而又有所感焉” ; “ 其 可 以 有 所 感 也夫 ! 作 者 在 文 中欲 言 又 止 , 想 说 而 终 于 没 有 明说 。 那 么 , 他 到
人 的影子 。 这种 外在之形 的相像 , 加之 数 目上的巧合 .
让他 心生喜 爱。作者 笔下对 二峰做 了人格化 的描述 :
“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 意气端重 , 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 二峰者 , 庄栗刻 峭 , 凛乎不可犯 , 虽 其 势 服 于 中峰 , 而 岌 然 决 无 阿 附 意 。” 不难发现 . “ 魁岸踞肆 . 意 气 端 重 的 中
《 木假山记》 主苗 探微
画 秦 志强
苏教版选修教材《 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 中 选 取 了 北 宋散 文 家 苏 洵 的 一 篇 杂 记 小 品— — 《 木假 山记》 。 文 章所记述 的只是家 中一件小摆 饰 . 乍一 看 , 似非深 文 , 亦 无 大 义 。然 而 . 笔 者在 听 了 几 位 同事 执 教 该 文 的 公 开 课 之 后 .对 于 本 文 意 旨 的挖 掘 似 乎 总 有 一 种 余 意 未 尽 的 感 觉 自 己在 反复 研 读 该 文 的 基 础 上 也 执 教 了 一 节 公开课 . 经再三揣摩 。 笔 者认 为这 篇 文 章 在 看 似 寻 常 浅
峰 显然是隐喻 自己. “ 庄栗 刻峭 . 凛 乎 不可 犯 ” 的二 木 假 山 三 峰 各 自的神 态 . 他 又 似
乎 看 到 父 子 三 人 共 同 的 人 格 精 神 — — 端 庄 伟 岸 .高 傲 舒展 , 严肃峭拔 , 凛 然 难犯 , 无 所 阿 附 。这 种 内在 之 性 的 相通 . 让 他 心 生 敬 意 我 们 既 可 以 说这 三 峰 像 他 们 父 子 三人 . 也 不妨 说 他 们 父 子 三 人 耕 像 这 三 峰 。这 种 外 在 与 内 在 高 度 一 致 与 冥 然 巧 合 .让 作 者 完全 把 木 假 I J J 当作 他 们 一 家 人 遭 遇 命 运 和 人 格 心 灵 的 象征 .木 假 山 实 就 成 了 他 们 父 子 三 人 的 精 神 雕 塑 和 人 格 符 号 对 木 假 山 三 峰 所 显 示 的 品 格 的 爱 与 敬 .寄 寓 了 父 子 三 人 对 自 由独 立 的人 格 精 神 和 不 卑 不 亢 的 生 命 姿 态 的追 求 。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2课 木假山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2课 木假山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2课木假山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第2课 *木假山记1.那么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木假山记》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4.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权书上》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一、字词积累1.字音蘖.(niè)殇.(shāng)拱.(gǒng)啮.(niè)食 · (fén) 樵.(qiáo)夫薪.(xīn) 踞肆.(sì) 岌.(jí)然 2.一词多义(1)数⎩⎪⎨⎪⎧①那么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名词,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②礼、乐、射、御、书、数.名词,六艺之一,算术③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动词,计算,查点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动词,列举罪状⑤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副词,屡次 (2)徒⎩⎪⎨⎪⎧①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副词,只,仅仅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名词,同一类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名词,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副词,白白地 (3)肆⎩⎪⎨⎪⎧①予见中峰魁岸踞肆.形容词,指仪态自然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动词,延伸③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名词,店铺④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 动词,尽(4)伐⎩⎪⎨⎪⎧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那么伐.动词,砍伐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征讨,攻打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夸耀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绩,功业(5)其⎩⎪⎨⎪⎧①那么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指示代词,那②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副词,其中③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 代词,它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3.词类活用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名词活用作动词,伐 而为薪②而不为人所材.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材 ③假设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叹服 ④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防止 ⑤木之生,或蘖.而殇 名词作动词,成为蘖 4.古今异义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那么伐 古义:到。

木假山记 苏洵

木假山记  苏洵

木假山记苏洵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在本文的第一段,作者观察大自然,回顾历史,深沉发出慨叹:树木的成长,有的在刚出嫩芽时就死了,有的长到双手合围那般粗细就死了的。

那些幸亏长成而可以作栋梁的树木,则被砍伐了。

那些不幸而被大风卷而拔起,被流水冲走漂流有的破损折断,有的腐烂掉了。

幸亏没有被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们认为是有用之材,因而有被斧头砍伐之灾。

其中最幸运的树木,漂流、沉埋于急流和泥沙之中,不知经过了几百年,在激流冲击和虫蛀之后,有的仿佛形成了山一样的模样,于是被一些好事者取走,经过强力加工,做成木假山,从这以后,便可以脱离泥沙而且远离刀斧砍伐的灾害了。

然而,在荒野的江畔,像这种酷似山峦的树木该有多少啊。

这种不被喜好假山树木的人发现,却让樵夫和农民作为木柴砍伐的,哪里数得清呢?如此说,在这些最幸运的树木里,还存在着不幸呢!假山,在本文中,是作为人物成材的一种象征。

作者谈的是树木,特别是那些形成了假山形状的树木的命运,其实谈的是人才的命运。

而读者正可以从树木之命运,窥见到人才的命运。

您看,夭折的,被无情砍伐的,被大风卷走的,被流水冲掉的,数不胜数。

而那些奇妙的、成了材的假山树木,也不免被毁灭的命运。

世间人才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当作者一一数来时,我们不难品味道他的一种心酸、无奈的心情。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8.木假山记-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8.木假山记-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8.木假山记-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之一——《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代表作;2.介绍《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3.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4.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5.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仿写《木假山记》。

三、教学重点1.理解《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2.理解《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2.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代表作,介绍《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2.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3.体验法:让学生仿写《木假山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2.PPT;3.白板、标记笔。

七、课程设计第一节课:了解唐宋八大家和《木假山记》(1课时)1.展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并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背景;2.介绍《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节课: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1课时)1.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2.引导学生讨论《木假山记》中的意象和形象描写。

第三节课:理解《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1课时)1.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木假山记》想要表达的思想。

第四节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课时)1.分享一些写作技巧,例如如何写生和形象描写;2.引导学生仿写《木假山记》。

八、作业布置1.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木假山记》一文,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尝试仿写一篇类似《木假山记》的散文。

九、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主动参与,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需要对唐宋八大家的背景和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教学中发挥效用;3.讲授法、互动法和体验法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苏洵的木假山是庄子厌恶的装在木匣里供奉的乌龟吗?

苏洵的木假山是庄子厌恶的装在木匣里供奉的乌龟吗?

苏洵的木假山是庄子厌恶的装在木匣里供奉的乌龟吗?今天读苏洵的《木假山记》。

一块木头,没有成为栋梁,没有成为柴火,成为了木假山,成为了观赏对象。

挺幸运的,这不是一般的木头,这是命好的木头,是自然的恩宠。

咱老苏家命中注定,不是一般人家。

神奇的人,都会有神奇的来历。

花果山的猴子,那可不是一般的猴子,那是天精地母的猴子。

大观园的宝玉,那可不是一般的宝玉,那是女娲娘娘的宝玉。

汨罗江的屈原,那可不是一般的屈原,那是高阳皇帝的苗裔。

咱家的木假山,不是一般的寻常木头,那是千淘万洗的珍品。

暴殄天物是万万不能的。

孩子们,你们记住,你们是神奇的人。

庄子不以为然。

作为乌龟,就该有个乌龟的样子。

乌龟什么样?乌龟就该是在泥水里爬的样子。

你一乌龟,不要泥不要水,偏要锦衣玉缎,木匣安身,追求死后的荣耀。

要干你干,我不干。

我来人间作个客,来一趟不容易,要修多少多少年。

人间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你闪开,不要挡了我的阳光。

韩愈听了,有点不开心。

心想,这中央党校的老师真不好当。

我让弟子们“进学”,您老给我拆台来了。

最近风气有点不正,有机会我要好好正一正。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不管他,先整整眼前的学风:“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不要担心你能不能做房梁,只要考虑你是不是一块好木头。

做不成门枢不是你的耻辱,向着做柱子的目标奋勇前进!小明你过来,我不打你。

是你说我就是一小小的门闩的?同学们!做门闩又怎么样?你们还记得颜回是怎么说的吗?“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老师我虽然吃不饱穿不暖,孔圣人不也曾忍饥挨饿吗?再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苦不苦?累不累?前人流血流汗打下的江山,我们坐享太平盛世,有什么好抱怨的?同学们,你想做一块什么样的木头,机会就在你的手里!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宰相大人给我回信了……”同学们热烈鼓掌。

苏轼听得热泪盈眶。

他给爸爸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他终于知道,家里的木假山果然不是俗物,爸爸原来是木头精下凡,自己是木头精出身。

《木假山记》赏析

《木假山记》赏析

苏洵之文,以奇崛出名。

这篇《木假山记》,不但记下了天下奇物木假山,还自况言志,倾吐了胸中一段奇思。

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

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

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

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

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

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于眉山老家。

二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

对于这世间少见的木假山,老苏没像后来梅尧臣和二苏那样,只是赏其审美形象,而是由假山的生成自况身世,谈成才之难。

作者指出,树木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有的苗殇,有的夭折,有的被风拔水漂,有的虽然长成栋梁之材,仍有斧凿刀锯之患。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经“漂沉汩没”、“激射啮食”,形成木假山,又被具有审美慧眼的人拾去,清供于几案间,成为艺术珍品。

这足见成才之难。

这只是谈木假山的经历吗?不,其中显然有作者的身世之感。

老泉少年不学,壮复发愤,其于成才,甚费周折,有如木不夭折而成栋梁。

其后困益甚,甚似风拔水漂不破不腐者。

在写作上,尽烧昔所为文,又读圣贤书七八年,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古文家。

这又很像湍沙“激射啮食”而成“文”山。

晚年同二子知遇于文坛领袖欧阳修,并父子三人各成一家,这不很像木假山的命运吗?这些显然是自况身世的。

我国古代的审美快乐,有悦目(身)、赏心、畅神、乐志、悟理诸境界。

梅尧臣和二苏咏假山诗,多是前三个境界,而老苏之记,则侧重后两个境界,上面的身世自况,正是乐志之言,有磨难,有幸运,有苦也有甜,而人木之间水乳交融,人之志是通过木的经历体现出来的,这就比别人的抽象言志更胜一筹,下面则面对三峰,赏其风骨,悟人生哲理:作者见中峰魁伟稳健,意气端重,若以气势服其旁二峰;旁边两峰也庄重坚实,峭拔峻立,凛然不可侵犯。

《木假山记》

《木假山记》

喜欢

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于之 神情
强壮高大的样子
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
傲慢放肆,这里形容“中峰”有什么 使动,佩服,使……倾服
神栗态刻高峭傲舒,展凛乎不可犯办,法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
庄重谨敬 高峻;挺拔。
形势、地位
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
高耸挺立的样子
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 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 慨遥深、耐人寻味。
拓展与思考:
• 1.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 什么第二段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 没有重复之感。
•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 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 “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正是经历了上述 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 爱物。这一段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 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 略,产生一种“回环”的美感。
• 5、总结全文:
•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 议论高度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耐人寻 味。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 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 含蓄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 满。然后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 写出了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全文 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
• 同时,对这座木假山姿态的描写,意味深长,不 由得让人联想起做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原来行文 至此,作者将做人的道理寓含在对三座山峰的描 写之中了,这怎不令人击节三叹呢。从一件小小 的摆设之中得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这大概就是 曾巩称赞的“小能使之著”的理由吧。文章最后 的感慨自然生发,增添了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情 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同一类的
•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 3.数
• ①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 ②礼、乐、射、御、书、数 计算 、 数学的技术 • ③何可胜数 • ④数遗魏王及公子书(《魏公子列传》) 屡次
•检
•4.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省略句 被动句 •②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被动句 •③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 被动句 •④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状语后置句
•检
• 一词多义
• 1.而
• ①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 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 ②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顺承关系 • ③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并列关系 • ④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 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 • ⑤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表修饰
• 2.徒
• ①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只是 仅仅
• 5.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 ①则为人之所材
材 名词活用为动词 成材
• ②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远离
• ③或孽而殇,或拱而夭
• ④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薪 名词活用为动词 当做木柴
• ⑤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服 使动用法 使.......佩服
•汩没 (gǔ )
汨罗江 ( mì)
• 荒江之濆(fén ) 魁岸踞肆 (jù )
• 庄栗克削(lì)(xuē ) 岌然决无阿附意(jí)(ē )
•思(8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和学案填空,逐字逐句口 头翻译文章。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标 记。
•议(10分钟)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讨论学案“深入学习”部分的重点词和 句子翻译,形成统一答案。
木 假 山 记
•导
• 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这样评价苏洵的文章 “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 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 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 著; 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 著”的典型。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苏洵一起走进 《木假山记》。
•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 • 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
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
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
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 然也。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字词。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并 且要会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或孽而殇( ) 或拱而夭 ( )
•汩没 ( )
汨罗江 ( )
•荒江之濆( ) 魁岸踞肆 ( )
•庄栗克削( )( ) 岌然决无阿附意( )( )
• 或孽而殇(niè ) 或拱而夭 (gǒng )
•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 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 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评
• 有“形”之木经过重重厄运被造成假山形状,供
人欣赏,确属幸运;更有许许多多的木材,未被发 现,却被“樵夫野人”砍去当柴烧掉。这样看来, 树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极难的;要逃脱厄运, 也是极难的。作者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 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写 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
•要求:
•组内一人主说,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 时补充、质疑、纠正。
•展
•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 • 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 • 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 • 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