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姓名:彼得· 阿列克谢耶维奇· 罗曼诺夫
别名:彼得大帝 国籍:俄罗斯帝国 时间:1672.6.9——1725.2.8
职业:沙皇,军事统帅
宗教信仰:东正教 彼得大帝 主要成就:西化政策,赢得波 尔塔瓦战役
改革背景
1.封建农奴制国家
2.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争夺波罗的海制海权
6/18/2013
2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 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 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3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 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 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 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
9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formation of Peter Ⅰ?
Thank
You
谢谢观看
6/18/2013
政治
改革内容经济ຫໍສະໝຸດ 军事6/18/2013
结果 彼得一世改革 对俄国社会发 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把俄 国推进到一个 新的历史时代
意义
1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 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 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 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 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
彼得一世改革

基础知识巩固
❖ 6、在彼得一世改革过程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加强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
A.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国家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可凭国家力量开拓海外市场 D.国家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 7、彼得一世曾说:“金钱是战争的命脉”,为此, 他推行的经济政策是
A.重商主义 B.人文主义 C.自由主义 D.凯恩斯主义
他的改革涉及全国几乎所有的领 域。他一生主持颁布了三千多条 法令,改革行政机关、军队,建 立军事工业,引进千余名各类专 家,建立众多近代化学校和科学 院,并派出一批批的年轻人到国 外学习。俄罗斯在狂飙突进的改 革风暴之下,理性冲破禁锢,科 学压倒愚昧,重商主义盛行,资 本主义迅速发展。俄国终于紧跟 世界先进潮流的步伐迎头赶上来, 正如彼得骄傲地说:“我不能亲 手建成和看到一个强大的俄国, 但我的继承者一定会沿着这条道 路走下去,直到目标的实现。”
基础知识梳理
梳理二: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1)军事:① 实行征兵制 ② 发展海军
(2)经济:①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② 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
(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① 中央设参政院 ② 地方设总督 ③ 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
(4)文化教育:① 派留学生,聘外国人来俄传授科学技术
② 建立学校、医院、科学院、博物馆 ③ 修建公共剧院
❖ 8、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表述,错误的是 A.俄国的国力大大增强 B.为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奠定了基础 C.自此俄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奠定了俄罗斯帝国的雏形
❖ 9、下列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 B.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C.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资产阶级开始参与国家政权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士兵一面, 当兵还一面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 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 1、改革的必要性 奴劳动。 中央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的 ( a )俄国是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督军”权利广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 ( b)通向西欧的通道受控 皇。 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少,识 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三.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
1、积极: ①使俄国国力不断壮大,跻身于欧洲强国之 列,俄罗斯帝国崛起。 ②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 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性质: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 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③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2、消极: ①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②改革手段野蛮残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合作探究
探究方式:分组讨论
1.
2.
怎样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 帝”?请用史实说明) 怎样评价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历史作用? (“资产阶级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还是“封建经济军事改革,尽管 使俄国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但仍未根本改 变俄国封建落后的状态”?分别有何史实依 据?)
政 治 文 化 教 育
1721年颁布法令准许商人将整个 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这有什 么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从当时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 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从对俄国长远发展看,由于此政 策的实质是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所以 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 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 俄罗斯总统普京——这 位受俄罗斯大部分民众 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 说:“此生我最佩服的 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教会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教会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传教、宣传、教义和敬虔生活等。
1. 传教:彼得一世鼓励传教士到俄罗斯的边远地区和亚洲地区传教,以扩展东正教的版图。
2. 宣传:他制定了一些政策,以宣传东正教,例如对世俗文化的限制和促进严格的守旧主义。
3. 教义:彼得一世在俄罗斯教会内推行普世主教会法,积极进行教义上的改革,包括取消某些错误的传统教义和习俗,强调教会应该根据圣经教导而非人类传统。
4. 敬虔生活:彼得一世强调教会应该倡导和推广敬虔的生活方式,取消了一些旧习俗,推行纯洁和尊重神的生活方式。
他还鼓励俄罗斯教会对社会问题积极发声,例如倡导废除奴隶制度和改善贫困者的生活等。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在继承思想和政治行为上采取了一些重大改革,主要包括:
1. 改革内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统一司法,加强财政制度,确立了宗教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完善帝国统治结构;
2. 改革外交:扩大帝国版图,实现与西欧国家的密切联系,建立对未入俄国的民族和地区的完整控制体制;
3. 改革社会:增强平民的贡献再尊重,发布了大营告,发现农奴制度,改善了民事法律法规和文化水平,提高生活水平;
4. 改革经济:颁布《商法缕》,发展外贸,建立裁判体系,实行中央监督。
大学课件彼得一世的改革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 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 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 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 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 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 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 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 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 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 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 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 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 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 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 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 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18世纪初叶,俄国的近代 工商业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出现的 同时,在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中“发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萌芽”。通过改革, 俄国近代场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 240多个近代工场,工场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场的规模 是比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工场拥有工人1,162名,谢郭林制呢 工场的工人为730名,官营米克连耶夫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42名。“同 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雇佣工人人 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俄国的工场 手工业已基本上赶上英国。尤其是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718年,俄国的 生铁产量已达到160万普特,跃居世界前列。“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 出到英国市场”。俄国工场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城乡商业贸易开始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俄国已能积极地参与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的商业竞争。到彼得一世执政的晚年,俄国每年输出的商品额 达420万卢布。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2.怎样评价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历史作用?(“资 产阶级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还 是“封建经济军事改革,尽管使俄国跟上了近代化 的步伐,但仍未根本改变俄国封建落后的状态”? 分别有何史实依据?)
课堂小结
1.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 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跻身于欧洲强国行 列,为俄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近现代俄国 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 的封建政治家;其主要局限性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侵略扩张也给亚欧人民带来了灾难。
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
用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改革,加重了 农民负担
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
国家,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评说历史 • 列宁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
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 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 手段"。
•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 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2.彼得一世改革内容波及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生 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初步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跻 身于欧洲强国行列,为俄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为 俄国的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改革的主要局限性是没 能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所以彼得一世改革是农奴主 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课后作业
• 和彼得一世同一时期的清朝康熙大 帝有哪些杰出政绩?两位大帝的政 绩有哪些异同之处?你认为哪一位 大帝的政绩更突出,为什么?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 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 得大帝,在历史名城 圣彼得堡诞生300周 年庆祝活动上,普京 总统饱含深情的说: “此生我最佩服的人 就是彼得大帝。”
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学目标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归纳改革内容,掌握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彼得一世不畏险阻锐意改革的精神。
重点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及其评价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教学准备课本插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03年5月,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典活动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曾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讲授新课一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学生看书,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试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必要性。
17世纪末,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经济: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全国仅有21个手工工场。
政治:机构简单,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存在割据势力。
军事:军备落后,只有陆军。
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
2.改革的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握大权,微服出访西欧国家,接触到了西方文明,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这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改革内容设问:从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中分析,要实现彼得的强国梦,当前最迫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当务之急是打通与西欧强国交流的入海口,夺取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军事力量。
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1.军事: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2.经济: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加赋税。
引导学生注意,经济改革过程中,允许私营企业主向贵族购买农奴,强化了农奴制度;税种的增多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设直属沙皇的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地方各省设直接听命于沙皇的总督;废除旧贵族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为其他阶层有才干的人开辟了谋职升官的门路,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4.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彼得一世改革摘要:俄国近代改革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
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俄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他把俄国引入欧洲文明,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使俄国由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进步、开放的国家。
从而成功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一步,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俄国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改革近代俄国历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既波澜壮阔,又谜团纷纭的图式:这里有彼得一世急行军式追赶西欧的大规模改革,这里有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制”,这里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这里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斯托雷平改革……图式中一系列改革对俄国的发展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下面重点分析彼得一世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政治经验、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在政治生涯中重要建树之一的改革活动,不仅使他在世界近代史上闻名遐迩,而且把俄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被恩格斯誉为“真正的伟人”[1]。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在俄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而进行的,可以说是当时俄国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在经济上,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常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强制。
农奴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行政、司法的权力。
列宁曾经说过:“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暴的农奴制同农奴制并没有什么区别”[2]。
在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下,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不满情绪极高。
这种状况使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在商业方面,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当时的俄国商品奇缺,严重依赖于外国进口如生铁、枪支、弹药、呢绒、纸张等。
在出口商品中,大多是农业原料,如亚麻、柏油、木材等。
因此,俄国对外贸易受制于西欧国家,使俄国商人在国内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必须靠国家行政手段来扶植[3]。
在农业方面,俄国当时农业发展缓慢,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繁,致使农民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
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4]。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徭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
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在手工业方面,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手工业的发展也极其微弱,没有建立完整的手工业体系。
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全国手工工场仅有20多家,这种极端落后的工业状况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和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国家的军事需要。
2.在军事上,面临没有出海口这一严峻问题。
争夺出海口,这是彼得一世先辈们未完成的历史使命。
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封闭的国家,它虽然濒临北冰洋和太平洋,但没有一处天然良港。
北冰洋的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有9个月的结冰期,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能否打开出海口已成为决定俄国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索菲娅摄政时,俄国为了打通亚速海和黑海的出海口,曾参加反土耳其联盟,两次远征克里木,均以失败告终[5]。
南方黑海、北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分别控制在土耳其、瑞典手中,使俄国无法冲出海洋,同西欧国家建立经济文化联系。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
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弛,已失去它的军事意义。
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不能适应对外战争的需要。
到17世纪,俄国还没有正规海军,军队装备很差,使用火枪,质量低劣。
由于生产落后,沙皇政府不能供给军队最低限度的武器、弹药和军服。
因此,俄军在对外战争中屡遭失败。
3.在政治上,俄国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
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是人来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6]。
当时俄国的政治机构存在着诸多弊端。
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
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弊端已非常严重。
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分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4.在文化教育上,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
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很多,并且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
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
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
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俄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 [7],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
综合以上这些落后状况,都严重地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到彼得一世执政后,他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二、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彼得一世经济方面的改革。
1.发展同东方各国的贸易。
1715年,俄国同波斯签订了贸易协定,规定俄国商人可以在波斯自由贸易。
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8]。
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行销的优势。
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和涅瓦河相沟通,从而加强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2.关注农业生产。
农业是俄国主要经济命脉。
一是下令地方官员在边远地区“开垦耕地”。
二是从荷兰引进新品种的牛、羊,从波斯和阿拉伯引进良种马,建立马场。
三是鼓励发展亚麻和大麻的生产,发展果园业,采取保护森林措施等。
3.兴办手工工场。
彼得一世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手工工场,有官办手工工场、私人手工工场、外资办企业等。
为了战争需要,官办企业优先发展冶金工业。
乌拉尔成了当时俄国最大的冶金工业基地。
俄国农奴制把农奴束缚在地主贵族的土地上,手工工场没有自由劳动力的来源。
为解释这个问题,彼得一世于1703年发布命令,把国有农民编入手工工场。
1721年彼得一世政府颁布命令,允许大型手工工场主购买整村农奴,条件是场主不得再把农奴转让和转卖等。
第二,为夺取出海口,进行的军事方面的改革。
1.创建海军军队。
在出访欧洲途中,彼得一世不仅看到了西欧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认识到海洋和出海口对俄国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到只拥有陆军,而没有海军的君主就是一个“跛足巨人”[9]。
北方战争结束后,彼得一世开始创建波罗的海的海舰队。
为了加速海军舰队的建设,彼得一世直接到国外购买现成的军舰。
为了使海军舰队更好的发挥战斗力,彼得一世颁布海军条令,条令特别强调,舰队的旗帜是全体海军忠诚的标志,绝不允许在任何人面前降下自己的旗帜。
2.加强军队建设。
彼得一世镇压了射击军的叛乱后,决定建立新的正规军代替射击军。
1699年颁布了实行征兵制的敕令。
1699-1725年共征兵53次,约28.4万人入伍,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陆军。
为了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实现从地域性蚕食体制向世界性体制的转变,俄国组建了波罗的海舰队,有35艘大战舰、10艘巡洋舰,有水军2.8万人。
为了加强对陆军的统一集中领导,1817年设立陆军队,由缅希科夫元帅任院长,下设3个部,分别主管后勤、炮兵和筑城。
战时野战部队设总司令,下设野战参谋机构,这是未来的俄军总参谋部的前身。
3.改进武器设备。
彼得一世重视发展军火业,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莫斯科、彼得堡、沃罗涅日、卡西拉、图拉等地是较大的军火业中心。
为了提高工业水平,彼得一世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重金礼聘有真才实学的外国技师。
彼得一世下令在中部地区建造炮厂,在图拉和谢斯特罗列茨克建立了两个大型兵工厂。
据不完全统计,在25年中,俄国兵工厂制造了“25万支火枪、5万支手枪和3500门大炮”[10]。
4.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定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
1716年,颁布了自己制定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确立的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
1720-1722,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明确规定[11]。
第三,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
1.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在全俄设立8个省(后增至11个省),各省的总督直接向沙皇负责,统治地方的军事、政治、税收大权。
1711年3月彼得一世下令设立由9人组成的枢密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取代大贵族杜马。
枢密院的成员由沙皇亲自挑选和任命,其职责包括制定法令,编练海军,掌管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彼得一世在有关的诏令中强调:“任何人都得听从枢密院的命令,就像听从朕本人的命令一样” [12]。
2.改革用人制度。
1714年彼得一世颁布“一子继承法”,规定地主贵族只准把土地和不动产给一个子女,其余子女只能继承动产。
他在用人制度上最重大的改革是打破贵族世袭任官制度,即不凭出身门第,量才使用,论功取仕。
3.加强法制建设。
1718年彼得一世亲自制定了法律,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守法镜”上。
“守法镜”是一个顶上带有双头鹰的棱镜,每一面都贴着彼得大帝的敕令,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庄严性。
4.迁都彼得堡。
索菲娅摄政时期,莫斯科是俄国因循守旧的堡垒,曾多次发动政变,反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政策,妄图推翻其政权。
为适应改革需要,1713年,他下令把首都迁到彼得堡,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改革开放型首都。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
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为了缩小俄国和欧洲先进国家的差距,彼得一世下令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还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批剧院和公园。
彼得一世在1710年作出采用新字体代替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体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