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小学科学1.1身边的动物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身边的动物》 教学设计

《身边的动物》 教学设计

《身边的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身边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掌握身边常见动物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物,发现其不易察觉的特点和行为。

(2)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身边的动物,或者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的特点和习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讲授法:讲解动物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动物。

4、写作指导法:指导学生如何描述动物,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有趣视频或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动物,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身边的动物。

2、知识讲解(1)介绍身边常见动物的种类,如猫、狗、鸡、鸭、鱼等。

(2)讲解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包括身体结构、毛色、体型大小等。

(3)阐述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饮食、睡眠、活动时间等。

3、观察与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或小区里的动物,或者观察老师准备的动物标本、图片等。

(2)让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动物的特点和行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4、写作指导(1)引导学生如何有条理地描述动物,从外形、习性到与动物相处的经历等方面。

(2)提供一些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

5、学生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写一篇关于身边动物的短文。

6、作品展示与评价(1)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7、情感升华(1)向学生介绍一些动物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受到的伤害,如环境污染、非法捕猎等。

身边的动物教案

身边的动物教案

身边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边常见的动物,如狗、猫、鸟、鱼等。

2.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3.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护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狗:外貌特征、习性、品种、饲养方法等。

2.猫:外貌特征、习性、品种、饲养方法等。

3.鸟:外貌特征、习性、品种、饲养方法等。

4.鱼:外貌特征、习性、品种、饲养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1.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护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习性和行为。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护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和行为来了解它们的习性。

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

3.讲解法:通过讲解来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六、教学过程1. 狗(1)外貌特征狗的外貌特征有很多种,不同品种的狗外貌也不同。

但是,狗的一些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如狗的头、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腿和尾巴等。

狗是一种喜欢玩耍的动物,它们喜欢追逐和咬东西。

狗还喜欢和人类玩耍,它们会跑来跑去,让人类追逐它们。

狗还喜欢舔人类的脸,表示它们对人类的爱。

(3)品种狗的品种有很多种,如哈士奇、金毛、贵宾、斗牛犬等。

(4)饲养方法狗的饲养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给狗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

此外,还要给狗提供足够的运动和娱乐,让它们保持健康和快乐。

2. 猫(1)外貌特征猫的外貌特征有很多种,不同品种的猫外貌也不同。

但是,猫的一些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如猫的头、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腿和尾巴等。

(2)习性猫是一种喜欢独处的动物,它们喜欢在安静的地方休息和睡觉。

猫还喜欢玩耍,它们会追逐和咬东西。

猫还喜欢舔自己的毛发,保持自己的清洁。

(3)品种猫的品种有很多种,如波斯猫、暹罗猫、英国短毛猫等。

(4)饲养方法猫的饲养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给猫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

此外,还要给猫提供足够的运动和娱乐,让它们保持健康和快乐。

3. 鸟(1)外貌特征鸟的外貌特征有很多种,不同品种的鸟外貌也不同。

身边的小动物(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身边的小动物(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身边的小动物(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小动物,知道它们的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身边的小动物,如蝴蝶、蚂蚁、小鸟等。

2. 观察小动物的特征,如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

3. 学会关爱小动物,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身边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特征,如何关爱和保护小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身边的小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来。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小动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画,并写出它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六、板书设计1. 身边的小动物2. 内容:小动物的名称、特征、生活习性等。

七、作业设计1.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画,并写出它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收集有关小动物的知识,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2. 教师要教育学生关爱小动物,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3. 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身边的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新课内容:讲解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小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小动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观察方法、描述能力和合作交流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最新小学科学人教版 《身边的动物》教案

最新小学科学人教版 《身边的动物》教案

《身边的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外部特征。

2. 初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观察过的小动物,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能用语言清楚地描述所观察的动物的特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认真听他人发言。

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描述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好奇心,爱提问,喜欢动物。

重点难点
1.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

2.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动物图片,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并对自己喜欢的动物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除了图上的你还喜欢哪些动物?
二、新课学习
认识身边的动物? 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乌龟和小鱼是好朋友吗?
蟋蟀的叫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小鸡为什么不会游泳?
壁虎的怎样捉到蚊子的?
蚯蚓喜欢吃什么?
蚂蚁怎样记住回家的路的?
……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了解动物的名字。

把自己认识但叫不出名字的动物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按下列格式,说一说:我认识()种动物。

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

创办动物园? 运用自己的动物知识,创办一个动物园。

书上有一幅动物园布局图,把各种不干胶动物图案贴上去。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共认识了多少种动物?课后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和动物交朋友 1 身边的动物》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和动物交朋友  1 身边的动物》优质课教学设计_6

《身边的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实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相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三、课时安排每课一课时四、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使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使用水平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水平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即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水平、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1 .首先增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身边的动物》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物素养。

本章内容包括:昆虫的特点、鸟类的特征、哺乳动物的特征以及爬行动物的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和分类,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身边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动物的特点和分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浓厚,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能够正确分类身边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分类。

2.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差异,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互动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实践活动法: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各种动物图片、特征和分类的PPT。

2.动物模型:准备一些动物模型或图片,方便学生观察。

3.教学卡片:制作特征卡片,用于巩固学习内容。

4.调查表:设计一份调查表,用于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动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叫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

如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鸟类:身体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翅膀,有喙无齿;哺乳动物:体温恒定,哺乳胎生;爬行动物:身体覆盖鳞片,用肺呼吸。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动物》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动物》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让学生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身边的动物种类2. 动物的基本特征3. 动物的分类方法4. 关爱动物,保护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动物,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动物分类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动物的图片。

2. 实物道具:动物模型、标本等。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动物是生物的一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需要摄取食物、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3. 动物分类: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照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特点等进行分类。

4. 实例讲解: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方法进行辨别。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动物进行分类,并总结分类结果。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保护,提倡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理念。

8. 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动物分类的应用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观察活动,如参观动物园、鸟类观测等,增加学生对动物的了解。

2.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绿化校园等,引导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征2.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3.能够识别身边的常见动物并简单的描述它们4.培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教学内容1.动物与生活–了解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谈论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帮助2.动物的分类–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列举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3.我们身边的动物–介绍常见的动物,如狗、猫、鸟、鱼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引导学生表达对这些动物的感受和体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在课堂上放映一些与动物有关的图片,让学生看出这些动物是怎样有益于人类的。

2.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以图片为例来演示。

3.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类一些动物,如鸟、狗、大象等,然后教师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或模糊的地方。

第二课时1.教师向学生展示狗、猫、鸟、鱼等常见宠物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

2.在学生的介绍中,教师带领全班一起讨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3.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动物和人类是多么亲密,同时也加强了对这些生灵的保护意识。

第三课时1.教师放映一些珍贵动物的图片,如熊猫、老虎、金钱豹、大熊猫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激发对它们的保护意识和爱护之心。

2.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对该动物的外貌、生活、保护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3.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就自己所研究的动物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获得的知识,分享动物的趣闻轶事并发表自己对这个动物的感受。

课堂练习1.给学生发放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分类,并简单说明其特点。

2.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问答题,如“有多少种动物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中有哪些常见的物种?”等,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后作业1.课后让学生回到家中,去观察身边的动物,说出他们对宠物或者农业动物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观察过的小动物,提出不懂的问
题;能用语言清楚地描述观察的动物的特征,能清楚表达自己
提出的问题,能认真听他人发言。

2.有好奇心,爱提问,喜欢动物。

3.认识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外部特征。

内容设计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少动物,因此本课不是简单地认识一些动物的名称,而是指导学生对自认为很熟悉的动物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但不知名的动物。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
(1)认识身边常见的动物。

这个活动目的有三项,一是学会提问,并根据有兴趣与否对问题进行初步筛选;二是认识一些常见但不知学名的动物,三是学会分别统计自己、小组及班
级共认识了多少种动物;
(2)创办动物园。

这个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后测活动,即检验学生认识动物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一个兴趣活动,因为动物园是小学生最爱去的地方,他们对动物园是最熟悉的,让他们自己设计动物园,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习变得有趣味、不枯燥。

教学准备
活动(1):各种常见动物的挂图;
活动(2):可贴于课本第6~7页动物园底图上的不干胶动物贴画。

活动(1)认识身边常见的动物(教材P4~P5)
内容说明
这个活动可以分两层:
1.让学生对自己很熟悉的动物,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只知道动物的名字,并不算真正认识了它们。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各个方面的,不一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本活动
中也不要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问题的勇气,本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

图中表现了本书的主人公、爱提问的奇奇提出的6个问题。

2.生活中学生会观察到许多小动物,这些动物可能在儿童读物中、在动物园中都找不到它们名字,在本活动中学生将认识这样的动物的名字,使他们体会到,在自己的身边有许多东西需要留意观察,需要学习。

图中的动物有:①鼠妇(潮虫)、②马陆、③蛞蝓(鼻涕虫)、④杜鹃(布谷)、⑤水黾、⑥蛐螋、⑦槐尺蠖(吊死鬼)。

(教参在图中加数字)
学生一共认识了多少种动物,以能指认出动物的名字为准。

可以边活动边进行统计,总的统计数据,填写在第5页下部的填空中。

教学建议
在进行本活动教学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一段时间,亲自在易于发现身边动物的地方观察各种各样的动物,或搜集
各种动物的图片或绘制一些动物的图片(这些图片,是为课上交流时出示给同学们观察和了解用的)。

本活动首先,可以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以介绍奇奇假期的观察活动故事为引子激起学生们对自己观察动物活动的回忆,为相互的交流做好准备。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班中典型学生介绍自己观察身边动物的故事,并与奇奇这一虚拟学生的观察故事相互交叉,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回忆和交流的兴趣欲望。

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和采用其它的方式、方法。

在孩子们的交流欲望被点燃以后,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向大家介绍奇奇在什么地方,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动物(可出示相应的图片),该动物的名称为何,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等,以及奇奇不认识的动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等。

这一介绍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交流的内容为何。

这一引导性的交流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和虚拟学生奇奇们的介绍交错组成,由谁先介绍可视情况而定。

在学生们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一要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们积极地介绍自己所观察到的身边的各种动物,并且启发和帮助
他们正确地使用语言,详细地对他们观察到的动物进行描述。

这种交流介绍,可采用先小组后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

在学生们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及时补充别人介绍不清、不完整的地方,并且积极介绍别人还没有观察过的动物。

在学生们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鼓励和帮助那些不爱讲话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大胆地去向伙伴们介绍,并获得成功。

交流介绍活动后,要组织引导学生统计自己、小组和班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认识了多少种动物;筛选出自己和大家最感兴趣的有关动物的问题。

活动(2)创办动物园(教材P6~P7及动物贴画)
内容说明
这是一个后测活动,是学生认识动物的评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提高兴趣的活动。

教材中展示了一幅动物园布局图,有鸟乐园、熊猫馆、水族馆、爬行馆、猴山、象房、狮虎山。

书中附一张印有各种动物图案的不干胶贴纸,学生可以将动物图撕下贴于图上,构成一幅完整的动物园图。

教材中所给的动物园图和动物图很不全面的,学生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所以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教材进行教学,而应灵活处理。

学生对动物园很熟悉的地区,可以不用教材中的图,由学生自己设计;而学生不太了解动物园的地区,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图;只有个别学生参观过动物园,多数学生从来未去过动物园的地区,可以考虑根据当地的情况,修改此活动,如改为建立养兔场、养鸡场、奶牛场、养鱼场等,可以认识同一类动物的不同品种。

贴画上的动物按顺序为:①东北虎、②朱鹮、③扬子鳄、④乌龟、⑤大熊猫、⑥鸳鸯、⑦疣鼻天鹅、⑧亚洲象、⑨眼镜蛇、⑩鲨鱼、⑾锦鲤鱼、⑿黑颈鹤、⒀猕猴、⒁白鳍豚。

教学建议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回忆自己参观动物园时的情景:在什么场馆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

学生可以边描述边表演,也可以画出看到的动物。

第二,讨论、认识不干胶贴画上的动物和课本中的动物园图:这些动物叫什么,可能在动物园中的哪个馆里生活,图中有什么馆,在这里可能会生活哪些动物。

第三,将贴画贴在图中,并向全班展示每人的作品。

第四,每组设计一个自己理想的动
物园,可以先围绕有关动物园的设计问题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仅供参考:①你认为现在的动物园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怎样改进?②你认为还有哪些动物可以在动物园中生活?③你认为动物园应该怎样设计,可以让动物们生活得更好,使它们更愉快?④你认为动物园怎样设计,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动物的生活,让我们人类与动物成为好朋友?⑤你最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园,为什么?讨论之后由各组画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组织全班进行评议。

本活动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认识动物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每当学生又提到了前面没有提到的动物,说明这个学生还认识更多的动物,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

第四步要脱离开教材,由学生自己设计动物园,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由于学生年龄小,设计方案的好坏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对于新颖奇特、与众不同的设计,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

通过这项活动,还应使学生体会到,仅仅知道动物的名字,还不能算是认识了动物,因为动物长得到底什么样、动物喜欢吃什么、喜欢在什么样的地方生活等,许多有关动物的事情还
不了解。

于是就可以引出了下一个单元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