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艺术
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品味”,就是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
语文课标中也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中也指出:阅读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可见,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去玩味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
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语言风格举隅: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示例:评《春》的语言特色━━━清新、隽永、警策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
24小说阅读: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 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 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 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 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 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马骁驭“心里的那根栏杆”,
修辞手法 比喻马骁驭对吴秋明的戒备,“抬起来”比喻放弃戒备 关键词语是“抬”“通过”。从后文的情节看,文章几 次写到马骁驭有拥抱吴秋明的感动和冲动。以这句话为
关键词语 背景来理解“抬”和“通过”的意思,应该是暗示吴秋 明已经走进了马骁驭的内心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 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 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 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 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 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 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 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 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 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 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 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 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圣诞夜的歌声》 1
• • • • • 答A给3分, 答D给2分, 答B给1分, 答C、E不给分。 (5分)
16
⑴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 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 把书整理完。 (2)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 〈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 《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3)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 切。 (4分)
2
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 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 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 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恼火,…… 动恻隐之心,…… 把自己当救世主,…… 无奈,…… 诧异,……
3
含义: 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 乐;(2分:单纯的节日快乐) 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经受金钱考验后的快 乐。(2分:受金钱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 ①情节,前后呼应。 ②人物,身处底层,依然快乐。 ③主题,强调快乐源于内心,亲情比金钱重要。 (2分:情节、结构和主题答全了给2分,少一点扣1 分。)
4
观点一: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 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启示:快乐与亲情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 观点二: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 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启示:人首先得活着,才能讲尊严。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 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启示: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 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 点明确: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4分;谈出启示:2分。)
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3)

品味语言感受魅力——语言教学心得有人说:“语文、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想想特别有道理。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品析。
我觉得,学会品味语言,走进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品味语言,就是在接受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从词句组合搭配,词句的韵律、节奏和气势,以及词句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方面,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表达的有效性与适宜性等方面获得全面的理解,是对语言艺术美的全面感知与体验。
那么,怎么品味语言呢?首先,反复诵读,读中品味语言的韵味。
学习语言,要反复吟诵,感受词句的韵律,揣摩词句的音调高低、语气轻重、节奏缓急等的变化,品味出作者当时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
诵读在语言的品味中作用是很大的,通过以境促读、以说促读、以听促读等方法或途径放情朗读,深入品味文本,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在讲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对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个组对话,我让学生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语调反复读。
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就能感受到:读高了是批评与对抗,读重了是气愤与不满,读缓了是询问与应答,只有读得语调略低,语气略重,语速略快,才能读出母亲充满爱昵的嗔怪和孩子顽皮可爱的撒娇,才能读出母亲的温和慈祥,孩子的活泼天真,感受到诗歌中纯洁的童贞与圣洁的母爱,感受到母爱与童贞融合在一起的和谐温馨与欢乐幸福。
其次,采用比较法来品味语言的魅力。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必然选择最贴切的词语表达他的意趣和情感。
而选择词语的妙处,尽在巧妙地搭配与组合之中。
在《子夜昙花》中作者写道:“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
”这里,作者用“奋发”形容昙花开得灿烂,“无常”形容昙花凋落的迅速。
用比照手法突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里是作者采用比照,我们还能够自己选择词语比较,品味语言特点。
如非常有名的“推敲”这个故事,最终贾岛用了“僧敲月下门”的“敲”,清脆舒缓的敲门声,衬托了月夜的幽静,也衬托了诗人孤寂怅然的心境。
品味欣赏语言的方法

品味欣赏语言的方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工具,它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如何进行品味和欣赏,是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必须掌握和提升的能力之一。
以下是我总结的品味欣赏语言的几种方法。
一、涵义理解涵义理解是懂得语言精髓的基础,通过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情感和思想,能够更深入地领略语言的美妙和魅力。
具体方法包括:1.1 理解词汇的意义:注意单个词汇在语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根据语境判断其具体意义,以做到正确应用;1.2 推导句子整体意义:根据每个词汇的意义,推导整个句子的意义,搞清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3 品味语言的寓意和隐喻:寓意和隐喻常常是语言之美的来源,读者要关注这些紧盯表面之下的深层含义,深入理解语言的内涵和艺术。
二、语音韵律语音韵律是语言的音调和节奏特点,它决定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感受声音、韵律和语气,读者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品味。
具体的方法包括:2.1 注意语调的变化:语调的高低升降决定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读者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特别是在对话中要做到贴切情感;2.2 体验语言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感有时比语义更重要,读者可通过朗读、听课、跟读等方式,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舒畅感;2.3 观察语音元素的变异:最后是要关注语音元素的音位变异,包括声母、韵母、调式等,这些元素的表现变异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使读者感受到音效带来的美感。
三、语法结构语法结构是指语言的语句结构和组织方式,通过感受语句的结构和句式,读者可以体验到语言的灵活性和流畅感,♀♀♀♀♀♀『辖约菘壳螅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3.1 确认句式的种类:各种不同句式的表达方式会影响语言的强度和表达效果,读者可通过对文本的观察,判断每个句式的种类和表达效果;3.2 意识到语句的结构和层次:语言的层次和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关键因素,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句子的结构,提高理解语句的能力,这也是在写作时一个重要的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品味语言艺术)含答案

具有音韵之美, 的月下之境,“
合,动词和
深层 义
景物描写折射出复杂 心态:不希望过于激 烈的行为,向往和平
宁静的生活。
突破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
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 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的 表 意 特 超越标题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后标题所产
点 生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所具有的临时意义。
分 析 标 题 “表层义 ”指标题自身的含义, “ 深层义 ”指标题在文中的含义 ( 主要指特定
“三义”
义、比喻义等 ) , “主旨情感义 ”指标题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
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 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 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 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
突破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丰富含意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 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
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含蓄句→由表及里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即可获取关 键信息。 表层意义 句内意义 句子表面的意义。 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 义等。
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作者:阳武华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0年第03期散文之美如同一幅画。
学习散文,不能仅从文章的表面去理解,更要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和意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散文的内心,才能让散文散发出浓浓的清香。
(一)教师缺乏文体知识有些教师在教授散文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一样,都是先让学生去阅读识字,掌握中心意思,忽略了散文的文体特点。
一些教师认为,散文文体和其他文体一样。
例如,在学习《散步》的时候,教师重点讲解母亲、儿子的人性,而不把重点放在思想含义上。
还有,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重点讲解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动作,却不让学生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爱意和怀念。
因此,教师对文体的不了解,就会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散文。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散文语句非常优美,蕴含丰富哲理。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缺乏自主性,不能体会到这些哲理,这样就会使兴趣丧失。
比如,在《济南的冬天》中,学生对其中的语句不太理解,不明白有些语句的真正含义,虽然觉得语句非常优美,却无法理解其内涵,这就让学生丧失了兴趣。
(一)语言品味散文和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就是语言的美。
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在读的时候,就如同欣赏一幅画,让人的心情舒畅,给人无限的遐想。
因此,在学习散文的时候,要从散文语言开始,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生散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找出来,用这些优美的句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的时候,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等等,这些语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热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富有朝气,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春天无穷的生命力。
在这些语句当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让文章更加生动,让文章更加有气势,让文章更加吸引人。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品味语言艺术)

“泻”“浮”“洗
合:除正面
“静静的”“薄 “流水”喻月光
”“笼”“画”以
写月光,多
薄的”“淡淡的 的流动感,“牛
动写静,动中
以景物描写
”“弯弯的”传 乳”“梦”喻月色
含静,写出月
侧面衬托月
神地摹写出眼 皎洁朦胧,“小
色柔和美妙、
光;动静结
前之景,而且 睡”喻月色淡雅
朦胧缥缈、如
合,动词和
具有音韵之美, 的月下之境,“
@《创新设计》
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品味语言艺术 ——扣住语境赏词句,理解分析讲层次
1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回顾教材 当堂迁移
@《创新设计》
《考试说明》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其落脚点即 为对语句的理解与鉴赏,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考查的主要题型有两种:一是理解 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赏析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和文章的语 言特色。复习本考点要能够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原则和方法,掌握赏析文中 语句和语言风格的技巧。 【教材导引】 《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其语言艺术 可谓炉火纯青,既朴素淡雅,生动形象,又贮满诗意,含蓄而丰盈,耐人品味。
9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回顾教材 当堂迁移
@《创新设计》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 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 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 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 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 你窗子以外展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