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语体特征看散文教学内容
浅议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1

浅议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陈文德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很大一部分是散文教学。
针对散文教学混乱和低效的状况,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散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改进上,而忽略了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于是,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最终由于教学内容的不恰当、不合宜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旦确定了散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文试着从“文本体式”“选文的教学功能”“学情”三个维度,谈谈自己对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一些浅见。
维度之一:文本体式“文本体式”又称“文体特点”“文章体裁”等,通常指一篇文章的体裁、体制、风格等总体特征。
阅读不同体式的文本,阅读的思维、方法和读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广义散文介于“文学”和“文章”二者之间,属于“临界文体或两栖文体”,既可以按文章来解读,也可以按文学来赏析。
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次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交织体,属于“文艺语体”,以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为显著特征。
所以,中学的散文教学,应当是“文学阅读”教学而非“文章阅读”教学。
文章阅读“重实贵用”,认读中的“感言辨体”只是手段,“得意致用”才是目标,故文章阅读教学重点在于理解、筛选信息的分析与归纳过程;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得意”不可“忘言”,故文学阅读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
根据目前的研究,通常按照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下面,我们就试着根据这三类散文的体式特点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1.叙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叙事散文通常是以写人记事为主。
这类散文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或者叙述一些具体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散文的叙述和小说的叙述有着明显的区别。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叙述的情节往往曲折离奇;而散文是情感的艺术,写人叙事最终是为了抒情,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的。
阅读叙述散文,要透过真实的人和事,读出作者的情感。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散文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文本形式,而其标准和方式的不确定性使得散文的教学更为困难。
因此,本文将介绍如何依据文本的体式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散文的体式与结构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为这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基础。
接下来将介绍三种常见的散文体式和如何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
1. 随笔式散文随笔式散文是一种流畅自由的文本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写作人通常会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文章结构比较自由,因此可以不遵从传统的艺术规则。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着重讲述编写随笔式散文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构思、开头、中间部分和结尾等部分。
•强调灵活性和自由度:学生需要知道这种写作形式不需要尊重传统艺术规范,重要的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自由。
•鼓励学生常保启示一触即发:随笔式散文通常是一种启示灵感,因此教学内容应注意以诱导和启迪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快速获得灵感和启示。
2. 记录式散文记录式散文通常是写成游记、笔记、日记等形式。
这种文章形式通常用来记录一个事件、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以下几点来确定内容:•着重讲授记录式散文的结构和格式,包括如何记录一个场景的细节、如何描述一个人的形象、如何利用日记记录个人经历等。
•着重加强写作实践,特别是写作肌肉的训练。
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旅游经历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来感受:记录式散文依靠感官来表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强调如何用五种感官来进行记录和安排。
3. 描述式散文描述式散文主要是以描绘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这种形式通常接近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例如描绘一个民族、一种风景或一件物品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着重讲授如何进行描绘,包括选择用词、排列句子、连接段落等方面。
•鼓励学生多尝试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例如从难、从简等身临其境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描述能力。
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精选五篇)

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精选五篇)第一篇: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时候,希望读到如下东西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读到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散文教学的内容确定依据:1、要学会研究文本特性,确定教学内容。
2、要学会调查学情,了解学生阅读的需求。
3、要认真研究教法,细化落实教学内容。
目前散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随意性过大,常会犯如下毛病: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
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
3、散文教学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
散文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去解决“怎么教” 的问题。
而散文“教什么”,并不是离开具体文章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范式或者模式套路的东西。
每一篇散文都有每一篇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师应该研究:这一篇独特的文,具有怎样独特的体式,又将传达怎样的独特内容!不过,对于散文的教学,还需要老师有一个教散文的功底。
首先要求教师自己会判断,会分析,会鉴赏,会享受;会玩味文字,会体悟情感,会领会思想。
一个在散文教学上任意确定内容或者照本宣科的老师,本身对文本解读的功力,就达不到。
所以,这样第一要著就是教师修炼好个人的内功!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要立足对文字的品味赏析之外,适当的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就是教师感性的阅读,理性的讲解等个人魅力的参与,也很重要!散文的教学,我以为要突出“个性”两个字。
首先的就是文本个性:独特的作者,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情思,独特的思乡,独特的表达。
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悟这种个性,把个性的文本上成共性的文本,就失掉了散文教学的本质。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
其次是教师的个性,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个性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有通过文本有了自己的个性阅读,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有一种成就感,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搬弄别人的理解或者参考书。
散文究竟教什么——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教学内容

散文究竟教什么——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教学内容散文究竟教什么——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教学内容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蒋军晶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浙江省2014年度教育影响力人物”,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应邀赴台湾、北京等各地执教研究课、讲座四百余节次。
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出版专著《打磨课堂》《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和孩子聊书吧》,编著《小学生老舍读本》《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语文在线”有专门介绍),即将出版《和孩子一起写作吧》《和孩子一起读诗词》等。
在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散文占的篇目比例毫无疑问是最多的。
同样,语文考卷里的阅读材料,散文也少有缺席的时候(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语文学习怎么成了散文学习”的质疑)。
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相比,人们对散文阅读教学规律的研究总结却很有限,既缺乏关于散文这种文类的核心知识,又缺少大家都认可的教学模式。
散文到底是指哪些文章什么样的文章称为散文,一直有争论,莫衷一是。
散文真的是个大箩筐。
散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只是在文学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原理》)“散文”的定义,向来用排除法,例如除去“小说、诗歌、戏剧”等纯文学,以及“实用文章”,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散文”这个框里。
在当代,“散文”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能指明文学特征的文章,逐渐从“散文”中分离出去,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词、科普小品、寓言、童话、儿童故事等。
有些亚文类,例如回忆录、采访、序言、杂文等,尽管依然“赖”在“散文”这个框子里,但因其文类规范和特征越来越明朗,往往也被当作散文中的另类来看待。
散文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散文”这种文类都还没说清楚,散文研究,尤其是散文教学就更欠缺了。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中学语文论文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余雪景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
王荣生教授指出,解决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而合宜的文本解读要符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对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另一方面是在特定的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第二方面展开讨论研究。
一、散文的文本体式“文本体式”的概念是由王荣生教授提出的。
“体式”包括两层内涵,一是文本的类别,如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二是具体某个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样式,如散文又可分为抒情散文、记叙散文、回忆性散文等。
而笔者所讲的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就是要兼顾两面,既要找准文本类别的特征,又要针对具体文本研读其“个”的特征。
散文作为介于文章与文学之间的“两栖”文体,有其独特的文本体式。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往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散文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录和反映,也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与表达,它具有事实性和情感性两方面的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提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文本特征,其中的“神”便是作者的情感主线,所以散文虽然具有两面性,但其写作目的主要是抒发隐藏在“事实”后面的情感。
二、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散文作为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文类之一,其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怎样教”的问题上,所以便出现了“将所有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的不良现象,而且散文教学更多的偏重于被写的人和事,即事实性,却忽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即情感性。
散文作为一种文类有其共性,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都是从作者的叙述中感悟其真实的情感。
但是,作为单个的某一篇特定的文本,老师就要更深入地研究其独特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赏析要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赏析要点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文体之一,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广大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不仅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赏析要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的要点。
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文体,它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形散神聚著称。
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散神聚:散文的语言自由灵活,不受任何限制,但内容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鲜明突出。
2.感情真挚:散文往往通过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表达出真挚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3.意境深远:散文的意境往往深刻而深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散文赏析要点1.把握主题:在散文中,主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因此,在赏析散文时,要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赏析散文时,要仔细品味作者的语言,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3.感受意境:散文的意境深远而丰富,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赏析散文时,要感受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4.关注细节: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赏析散文时,要关注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5.思考人生:散文往往通过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赏析散文时,要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散文,可以更好地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和意境深远的特点。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对比法:将不同的散文进行对比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依据体式特征确定散文教学内容

第 3期
宁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F NI NGB O I NS T I T UT E 0F EDUC A ⅡON
Vo l _ 1 6 No . 3
2 0 1 4年 6月
J u n . 2 0 1 4
依据体 式特征确定散 文教 学 内容
教教 材而 教教材 。 一 篇现代 散文 教什 么 由教师个 人 喜好决 定 , 而对一 堂课 教什 么 能使学 生达 到语 文课 程 目标 何 种能力 不甚 明 了。课后 感觉 似乎 教 了很 多但 又觉 得什 么也 没教 的相 当普遍 , 教 学处 于一 种无 意识 的状 态 。二 是教 学 内容虚假 。习惯从 教学方 法层 面考 虑组 织课 堂教 学 , 将 课 堂按照 教学 方法 切割 成若 干部 分 , 先 以什 么 方式 导人 , 后 以什 么方 式 朗读 , 再 以什 么 问题 深 入 , 等等 , 很少 关 注这 些 教 学方
陈 树 宝
( 宁 波 教育 学 院, 浙江 宁波 3 1 5 0 1  ̄
摘
要: 散 文 教 学 在 中小 学语 文教 学 中 占有 很 大 比 重 。 当前 我 国 散 文教 学 内容 存 在 诸 多乱 象 , 主 要 表 现 为 没 有 教 学
内容 、 教 学 内容 不合 宜 和 教 学 内容 虚 假 三个 方 面 。 主 要 原 因是 对 散 文体 式特 征 辨 认 不 清 。 改进 路 径 是 依 据 散 文 体 式 特 征 进行分类选择与确定, 形 成 合 宜 的 散文 教 学 内容 。 关键词 : 散文 ; 体 式特 征 ; 教 学 内容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2 3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2 5 6 0 ( 2 0 1 4 ) 0 3 — 0 1 0 5 — 0 4
语体视角下的叙事散文教学:以教学《秋天的怀念》《散步》为例

语体视角下的叙事散文教学:以教学《秋天的怀念》《散步》为例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指出:“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中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①这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散文教学要通过作者独抒机心的章法,以及个性化的表达和流露心扉的语句,体认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部编语文教材教学体系下,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该如何开展呢?下面,我们就以教学《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两篇叙事散文为例,主要从辨识、欣赏语体两个角度,来探讨一下语体视角下的叙事散文教学。
一、基于丰富的情感辨识语体胡勤在《超越文体的语体教学》中指出:“语言体式的选用与作者的创作观念和实践有关。
作家往往不是用规范化的文体来创作,而是依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怀来选择语言体式,追求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②的确,循着散文情感的路径,能够准确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散步》中,莫怀戚用简约而耐人咀嚼的短句和对称句,抒发了关心爱护母亲的情感,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比如,“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几个短句,不仅刻画了母子和谐的情态,而且还体现了生命的轮回之感。
再看对称的句子:“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句,作者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
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相互映衬,给人以很强的美感。
通篇看《散步》,作者则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管是叙写事情,还是描写景物,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都饱含情感,特别是高频率地使用“我的”,更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家庭、社会高度的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散文语体特征看散文教学内容
语体是语言运用的功能变体,是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的需要,在特定语境类型中形成的由语言意义、语言结构、语言情采以及用语手段等因素构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
在类型化抒情语境领域的制约下,创作主体对语言各要素的运用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体式,并体现出鲜明的语言运用特点,这是散文语体形成的标志。
散文语体属艺术语体的一种,其语境类型属文学创作领域,从创作主体来看,其创作目的是倾诉自己在观照审美客体时所形成的丰富的
情感和思想,同时他也期望能感染读者并获得共鸣。
散文凝聚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感情,是写情写性的美文,是最能给人以直观美感的,其景美、物美、情美、意也美,而这些美都是以语体美作为载体的,散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语体美受作者的个人情感、用语习惯、审美观念等因素制约,散文的遣词、用语、节奏、旋律都是作者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的体现。
抒情和审美,是散文最核心、最本质的语体特征。
语言在散文里,已不只是艺术的物质外壳,而是艺术的生命,它直接参与了艺术的诞生与创造,负载着创作主体的灵魂。
因此,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在阅读、欣赏、感悟、理解散文作品时才进入这种语境类型的。
散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享受艺术语言的优美,受其感染、受其鼓舞、受其熏陶。
散文语体与其它语体有本质的区别,既不同于日常谈话语体,也不同于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和报道语体等实用语体。
散文是艺术,是作者感性地描绘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其教学内容,重点应在于语言的品味、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教的应是作品如何通过语言传达怎样的情感。
而实用语体主要是写实,真实、客观、理性地反映客观事物,教学内容重点在于信息的理解、筛选以及分析、归纳的过程。
而语文教学的实际却忽略了这一散文与普通文章教学的本
质区别,常把散文当作普通文章来教来学,教学重点往往落在篇章结构、层次顺序的文体(文章体裁)教学层面,虽在散文语言的教学上费了很多工夫,对散文的某些优美词、句、段作了一些解释,但通常也只是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格而已,收效不大,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透彻不贴切。
在散文语体中,语言的运用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表现为语言的情感功能,是以传达情感信息为主的。
散文语体的抒情性语言手段或表现在语音、或表现在词句,或表现在形象,或表现在意蕴,或兼而有之,体现出它在选用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方面的独特特点。
首先,在语音方面,散文注重语音的长短、快慢、节奏等来传达或单纯或复杂的情感。
如在传达欢乐、欣喜之情时,总是采用以短句相连的体式,使语言的声音简短而富于变化,节奏清晰明快。
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朱自清《春》)
《春》中的短句浅语,一个紧接一个,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明丽欢快的节奏。
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
在声音方面,散文还特别注意双声、叠韵、拟声、叠音词的运用,例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作者擅长利用汉字的双声、叠韵、拟声、叠音来作文章,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
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营造了一种流畅自然、宛转缠绵的语体美。
其次,在词句方面,散文语体选词注重口语化与书面化、日常化与陌生化、客观化与主观化的和谐调配,以表达复杂的心情。
如《荷塘月色》前部分写日常环境的词句是口语化、日常化和客观化的,而后面部分描写荷塘、月色的词句是书面化、陌生化和主观化的,明显的多了一些艺术辞藻,字词、句段、篇章,均能准确传情达意。
在句式上,散文语体行文追求摇曳多姿,句子或短句散句,或长句整句,或长短整散结合。
例如: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济南的冬天》)
句式上的长短整散,作者宛转回旋的语句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济南的温馨和美好。
特别注意艺术语体词的选用,也是散文语体选词的一个特点。
例如: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的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
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作者以“东风”“香气”“飘扬”“浅浅”“烟雨”“窜出”“欢喜”“鸣叫”“清亮”“透明”等表示欣喜审美色彩的词语构筑故土春天美好景象,实际却是在抒发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第三,在形象方面,散文语体大量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夸张等描绘功能的词和修辞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效果。
在散文中,创作主体充分利用语言各要素对审美客体形状、色彩、动作等方面的形象描绘,能给欣赏者一种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宗璞《紫藤罗瀑布》)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
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冰心《谈生命》)
第四,在意蕴方面,散文语体的语言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念,蕴涵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图,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
例如: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作者举重若轻,小中见大,极为口语化的语句折射出了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鲁迅《风筝》)虽写的是自己童年时的一次过错,作者却详细地记述了当年撕毁小弟风筝的情景,字里行间无比的愧疚和自责之情跃然纸上。
抒情和审美,是散文最核心、最本质的语体特征。
“情
动于衷而形于言”(《毛诗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
心雕龙?知音》),散文语体的语音、词句、形象和意蕴四个
层面其实是一个整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一个“美”字,散文教学只有把教学内容放在语言的品味、感悟和体验上,明白作品的语言是“怎样表现”情感的,把握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意、情味和情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教学,才能有效架设起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
张海洲,男,浙江温州市教师教育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