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

合集下载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实验目的】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

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

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诟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

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试问: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2•如何选择调查点?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实验方法】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

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 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的砷污染并非来自土壤深层或大自然本身,而是来自表层的、人为的排放因素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大气(卩g/m3)室内空气(卩g/m3)调查区日均浓日均超标年均浓度厨房卧室度范围率(%秋秋冬污染区A0.1~6.830.0 2.3 3.0 2.7 1.2污染区B0.0~8.020.0 1.2 2.0 1.00.9对照区0.0~1.00.00.20.00.00.0续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砷含量调查区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卩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污染区A50.5321.330.0030.002221.480.70污染区B52.3725.400.0030.002238.095.19对照区0.070.030.0050.00226.485.431.2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见表2)。

幼儿园疾病防控案例分析与风险防范

幼儿园疾病防控案例分析与风险防范

幼儿园疾病防控案例分析与风险防范在幼儿园,疾病防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幼儿身体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些疾病防控的案例,并探讨幼儿园疾病的风险防范措施。

案例一:手足口病爆发2018年,某幼儿园爆发了手足口病疫情,导致多名幼儿感染。

经过调查发现,疫情主要是由于幼儿园卫生环境不佳和家长们的不合理防护措施导致的。

1.卫生环境管理不佳:幼儿园内的卫生环境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园的卫生环境管理较为松懈,导致病毒在园内传播迅速。

2.家长不合理防护:一些家长为了方便,没有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疫情迅速扩散。

案例二:流感季节的疫情防控每年的流感季节,幼儿园都面临着疫情的严峻挑战。

在一家幼儿园,通过采取以下防控措施,成功避免了流感疫情的爆发:1.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幼儿园定期邀请医生进行健康教育,让幼儿和家长了解流感的预防和传播途径,并学会正确的洗手、通风等健康行为。

2.加强环境清洁:幼儿园对教室、洗手间等场所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有效减少了流感病毒在幼儿园内的传播。

风险防范措施针对以上案例,我们总结出以下风险防范措施,以帮助幼儿园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1.定期的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和家长的健康意识,加强疾病的预防和传播知识的普及,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

2.加强环境清洁:定期对幼儿园内的教室、洗手间等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3.学生健康监测:幼儿园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儿童,避免疫情的传播。

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疾病的防控中,重点是加强预防和传染源的控制。

通过健康教育、环境清洁和学生健康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幼儿园疾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幼儿园内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食品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除了对幼儿园的疾病传播进行有效的防范控制外,食品安全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卫生学》病例讨论

《卫生学》病例讨论
消除和控制生产环境中的毒物 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有毒或剧毒物质 改革工艺过程 机械化 自动化 密闭化和连续化 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 通风排毒
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防毒面具 防护服装
重度中毒
可给予毛果芸香碱10mg皮下注射,15~30min1次,直至中毒症状消失
禁用新斯的明、毒扁豆碱等。胆碱酯酶抑制剂。
23
病例三
•男性,38岁,于1985年2月因头痛,记忆力减退,偶有脐周围疼痛3个月 而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四 肢痛触觉及四肢反射未见异常,未引出病理射,脸颤(+),舌、手指 颤(-);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正常;脑电图正常,胸片正常。
阿托品化而未能正确估计。
19
阿托品化
阿托品化是予以足量阿托品后毒蕈碱样症状消失或出现 轻度阿托品化反应。 具体表现: 1 瞳孔散大; 2 口干,皮肤干燥、潮红,体温轻度升高; 3 心率加快,血压稍偏高; 4 肺部湿罗音减少或消失; 5 有小躁动。 判断阿托品化要全面观察
阿托品化指标主要为: 皮肤干燥、口干、心率加快
11
临床表现 1. 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
短时间吸入大量苯蒸气所致
症状: 轻度:呈醉酒状,有头晕、头痛、兴奋、步态蹒跚 中度:恶心、呕吐、神志恍惚、抽搐、脉细、 呼吸浅表、血压下降等 重度: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
实验室检查:WBC先高后低性中毒:造血功能异常
入院时有谵妄和摸空,面色苍白,体温39.5℃,瞳孔双侧散大,对光反应 好,口、鼻无分泌物,呼吸音正常,心率124次/分。
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境界清楚,静脉扩张,无渗血及出血,当晚会诊 认为有脑水肿,故采用抗脑水肿治疗,此后病情逐渐好转,8月5日眼球开 始活动,晚7时可有意识摇头,8月6日神清,体温正常,8月16日痊愈出院。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大和全球化的进程,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SARS到H1N1流感,再到新冠肺炎,传染病的爆发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传染病的案例,重点探讨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一、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热带病。

该病常见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尤其是在季风和气候变化频繁的地区。

登革热的传播主要通过感染病媒蚊子,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防蚊措施:居民可以定期清理家中的积水,避免蚊子滋生。

个人可以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使用蚊香、蚊帐等物品来驱蚊。

2. 疫苗接种:一些地区已经推出登革热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二、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结核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菌会通过空气进入他人体内。

为了预防结核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早期发现和治疗:结核病有早期症状,如持续咳嗽、低烧等,及时发现这些症状并及时就医是预防该病传播的关键。

2. 隔离措施:对于已经被确诊的结核病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其与他人接触,减少病菌的传播。

三、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尤其是通过共享注射器和输血过程中的污染血液传播。

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艾滋病意识,增强其防护意识。

2.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防护用具。

3. 防止注射器共享:对于需要使用注射器的人群,要强调注射器的一次性使用,并加强对注射器消毒的指导和监督。

4. 安全输血:在输血过程中加强血液的筛查和检测,确保输血安全。

卫生学病案分析

卫生学病案分析
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一
• 2005年8月10日~12日某市两冶炼厂家属区 内35人先后发生中毒事件,其中家属15人, 职工20人。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全身乏力, 四肢酸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食欲减退, 腹痛,腹胀,腹泻,心悸,部分患者出现眼 睑面部水肿,肝区隐痛等症状。
• [问题讨论1] • (1)你若是该市疾控中心的一位防疫医生,
• 室内风速测定表明:绝大多数被测办公室风断面风速仅为O.01m/s~ O.12m/s,近乎静风状态。
• [问题讨论2] • (2)依据上述的描述,你能判断该污染物质是什么? • (3)简述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主要特点? • (4)分别简述室内甲醛和氨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健康危害有哪些?
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二
环境污染案例讨论二
• 某市区内一座20层的高档写字楼,自1996年投入使 用以来,入住客户的单位员工感觉到办公室空气质量 不好,发闷,呼吸不畅;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眼睛有 刺激感,甚至流泪;很多人感觉咽喉痛、头痛、头晕、 恶心。人住时间较长的客户单位人员还出现皮肤过敏、 皮疹的症状。1998年该写字楼物业管理部门为查明原 因,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 所对该写字楼办公室污染事件进行调查。
• [问题讨论2]
• (2)该中毒事件的可能毒物是什么?这些毒物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一
• 1 可能毒物是铅和砷 • 2 影响:①铅: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神经衰弱征侯群,口有金属味,恶心腹胀, 铅绞腹。可使女性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流产 及畸胎等,男性精子活动度降低和畸形精子。 • ②砷:抑制酶活性,DNA氧化性损伤,使皮 肤色素沉着,色素脱落,食欲减退,恶心, 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心脑血管和末梢循 环障碍,致癌

卫生法律案例及分析题(3篇)

卫生法律案例及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医院(以下简称“某医院”)为一家综合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等多个科室。

2020年,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机构有义务对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2020年3月,某医院接诊了一名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患者,该患者表现出发热、咳嗽等症状。

然而,某医院在接诊过程中,未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也未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结果,该患者被确诊为COVID-19确诊病例,并导致其家庭成员和医院内部医护人员多人感染。

二、案例经过1. 接诊环节:患者到某医院就诊时,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

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普通感冒,未进行进一步的传染病排查。

2. 隔离观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应当实行隔离治疗。

然而,某医院未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导致患者有机会在医院内部活动,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3. 疫情报告: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某医院在发现患者疑似COVID-19后,未及时报告,延误了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

4. 疫情扩散:由于某医院未履行传染病防治义务,患者在其家庭成员和医院内部医护人员中传播了病毒,导致多人感染。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传染病防治法》。

根据该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应当实行隔离治疗;根据第三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 某医院的法律责任:某医院未履行传染病防治义务,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 行政责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未履行传染病防治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许可证。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汇报

预防学卫生学案例及解析汇报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实验目的】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

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

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km2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

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试问: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2.如何选择调查点?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实验方法】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

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 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的砷污染并非来自土壤深层或大自然本身,而是来自表层的、人为的排放因素。

表1 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调查区大气(μg/m3)室内空气(μg/m3)日均浓度范围日均超标率(%)年均浓度厨房卧室秋秋冬污染区A 0.1~6.8 30.0 2.3 3.0 2.7 1.2 污染区B 0.0~8.0 20.0 1.2 2.0 1.0 0.9 对照区0.0~1.0 0.0 0.2 0.0 0.0 0.0 续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砷含量调查区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μ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污染区A 50.53 21.33 0.003 0.002 221.4 80.70 污染区B 52.37 25.40 0.003 0.002 238.0 95.19 对照区0.07 0.03 0.005 0.002 26.4 85.431.2 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见表2)。

预防医学教学案例

预防医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案例1“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视为“生物圈1号”而言的。

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占地1. 3万平方米,花费了近2亿美元和9年时间建造,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业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

科学家们原计划让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中生活两年,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O2)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却直线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长。

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所有的传粉昆虫的死亡造成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

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

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

“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问题:1.什么是环境?2.环境可分为哪几类?3.环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4.生物圈2号的环境有什么缺陷,为什么会失败?案例2在一个池塘中有水、鱼类、植物和微生物。

鱼类靠浮游动、植物生活,鱼死后被水中微生物分解为元素和化合物,这些元素和化合物又是浮游动、植物的养料。

微生物在分解物质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氧,由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氧来补充。

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鱼类吃浮游动、植物。

这样,在池塘里,微生物、浮游动、植物和鱼类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

问题:1.何谓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结构有那些?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是什么?4.何谓生态平衡?5.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案例3 (世界著称急性、慢性中毒事件)实例1 伦敦的烟雾事件:在1952年12月5—9日发生在伦敦的烟雾事件,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

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家庭和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近30倍),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一环境砷污染案例分析【实验目的】根据提供的实际调查资料,熟悉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暴露-效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并能根据提供的资料线索步步深入,能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

【实验原理】环境流行病学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是人群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群体中特定效应的出现频率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是剂量与效应依存性的重要依据,是对暴露剂量和所产生的效应之间的一种定量描述,可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法规及进行危险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资料】某市为一南北走向盲状峡谷小盆地,人口12万,市区西北侧有一锡冶炼厂。

常年风向频率以南风为主,下风侧有二个居民区,约13个居民点,该厂以生产精锡为主,主要污染物有铅、砷和氟等。

该厂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砷大约9.5吨,砷排出量占投入量19%,如以污染面积3km2计算,环境中砷负荷约3.18吨/km2/年。

据当地卫生部门资料介绍,该市曾数次发生急性、亚急性人畜砷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试问:1.为了解该市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2.如何选择调查点?3.如果经过调查得到下文资料,你应该如何评价该地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实验方法】1.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1.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试问该市是否存在明显的环境砷污染?若有,其污染的途径可能是什么?答:是的,存在明显的环境污染。

途径:可能是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耕作层。

通过表1和续表1的数据来看,在大气、地表水、土壤耕作层的砷含量,污染区A、B 都远远大于对照区,至于室内空气、地表水、土壤深层、砷含量、污染区A、B和对照区差别都不大,尤其是地下水和土壤深层,说明污染区的砷污染并非来自土壤深层或大自然本身,而是来自表层的、人为的排放因素。

表1 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调查区大气(μg/m3)室内空气(μg/m3)日均浓度范围日均超标率(%)年均浓度厨房卧室秋秋冬污染区A 0.1~6.8 30.0 2.3 3.0 2.7 1.2 污染区B 0.0~8.0 20.0 1.2 2.0 1.0 0.9 对照区0.0~1.0 0.0 0.2 0.0 0.0 0.0续表1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砷含量调查区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μ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污染区A 50.53 21.33 0.003 0.002 221.4 80.70 污染区B 52.37 25.40 0.003 0.002 238.0 95.19对照区0.07 0.03 0.005 0.002 26.4 85.431.2 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见表2)。

请计算居民不同途径砷摄人量对总砷摄人量的贡献率,说明该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答:首先、贡献率=摄入量/总摄入量,所以表中食物、饮水、空气的贡献率计算如表所示。

从计算结果及表中已有的数据来看,两个*P<0.01,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对污染区A来说,食物和空气的贡献率都大于污染区B 和对照区,所以其砷摄入量主要是来自食物和空气。

而对污染区B来说,其砷摄入量则主要侧重于由饮水和空气。

分别从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过量造成污染。

表2 居民砷不同途径摄入量(μg/d·标准人)调查点总摄入量食物饮水空气摄入量贡献率(%)摄入量贡献量(%)摄入量贡献量(%)污染区Aa 526.9** 492.8** 93% 10.0 1% 24.1** 5%B 672.3** 612.3** 91% 45.7 7% 14.3** 2%c 359.5* 346.0 97% 6.3 2% 7.2** 2% 污染区Ba 285.3 259.8 91% 13.9** 5% 11.6** 4%b 392.6 371.9 95% 11.5* 3% 9.2** 2% 对照区262.7 258.4 98% 4.3 2% 0.0 0 *与对照比较p<0.05 **与对照比较p<0.011.3人群生物学砷暴露水平的调查研究者调查了污染区及对照区居民的发砷、尿砷平均水平,测定结果见表3,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何采用中位数?请对表4结果作出相应的解释?答:根据表3的数据,污染区居民发砷、尿砷含量>>对照区,所以污染区居民体内砷含量严重超标。

A、B两地已经收到砷污染。

使用中位数是为了反应资料的集中趋势,因为中位数可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类型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

人体内砷含量的分布,并非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且资料开口(即属偏态分布)所以不能用平均数,只能用中位数。

从表4来看,U=1.78,P>0.05,使用统计学方法U检验,得P>0.05,尚不能排除吸烟是否为砷污染的暴露因素,不能断然的说吸烟一定导致发砷含量增高。

表3 调查区居民发砷、尿砷测定值发砷(μg/g)尿砷(μg/g)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污染区A850 0.00~160.35 13.40** 804 0.07~1.65 0.12** 污染区B346 1.18~113.59 7.76** 586 0.01~0.60 0.13** 对照区351 0.00~18.00 0.98 348 0.00~0.27 0.05 **与对照比较p<0.01表4 污染区居民吸烟对发砷含量影响暴露指标调查人数发砷超常数发砷超常率p吸烟174 120 68.97 u=1.78不吸烟563 346 61.46 p>0.05合计737 466 63.23注:该市发砷正常值为0.69±0.12μg/g2.居民健康效应的调查2.1 1982~1986年居民死亡原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表5),请计算二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相应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目的提供了什么线索答: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计算如表中所示。

肿瘤在理论上说,无论是污染区还是对照区,应当是老年患者多于青年,但经过我们用标准化法,标化年龄以后,排除了“年龄”对肿瘤死亡率的影响,污染区A、B的年龄调整死亡率仍然远远大于对照区。

所以说明砷污染可能导致青年或老年均患上肿瘤死亡,砷污染是肿瘤的暴露因素。

表5 调查区居民死亡率、年龄调整死亡率、肿瘤死亡专率、肿瘤年龄调整死亡专率(1982~1986)调查区人口数总死亡情况肿瘤死亡情况死亡数粗死亡率(‰)期望死亡数年龄调整死亡率(‰)死亡数粗死亡率(1/10万)期望死亡数年龄整死亡率污染9120 37 4.06 40 4.39 11 120.61 7 76.75区A污染97379 558 5.73 559 5.74 52 53.40 110 112.96 区B对照15841 91 5.74 85 5.37 5 31.56 5 31.56 区2.21983~1987年新生儿畸形调查结果(见表6和表7),请对其结果作出解释,下一步应该工作应怎样进行?答:由表6的数据得知,P>0.05尚不能认为砷污染是否为新生儿致畸的暴露因素,需要做统计推断以后才能下结论。

表7虽然有调查数据,但也没有做统计推断,不能盲目下结论,表中有砷接触史的畸形数为2,不能用卡方检验,只能用精确概率法,通过我们的计算,任然是P>0.05,正好与表6的数据交相呼应,所以产母的砷接触史可能是导致新生儿畸形的原因之一。

表6 调查区居民新生儿畸形率(1983~1987)调查区新生儿数畸形数畸形率P污染区A 1461 21 14.37 p>0.05污染区B 151 2 13.25 p>0.05对照区208 1 4.81表7 产母砷接触史与畸形儿发生率的关系砷接触史调查人数畸形数畸形率(‰)有92 2 21.74无1520 21 13.832.3产妇及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E)微核测定结果(见表8),根据其结果,说明SCE、微核在判断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健康效应方面有何意义?答:根据SCE、微核的数据,砷污染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一定致畸,但由表8得知,其是有致突变的作用的。

表8 调查区产妇及新生儿SCE及微核率调查区产妇新生儿SCE 微核(‰)SCE 微核(‰)污染区A 9.47* 1.57 9.01** 1.46污染区B 8.93 1.77** 9.45** 1.49对照区7.23 1.45 5.27 1.32 *与对照比较p<0.05 **与对照比较p<0.012.4 污染区慢性砷中毒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研究者共调查了污染区无职业砷接触史居民4848人,发现慢性砷中毒患者440例。

临床特点多为起病缓、症状轻.患者主要症状头晕(52.27%)、关节痛(17.68%)、腹胀(17.05%)和腹痛(15.91%)等。

主要体征为皮肤病变。

有皮肤角化过度(85.99%)、色素沉着斑(37.50%)、脱色斑(32.95%)和鼻粘膜充血(16.36%)等。

污染区A和污染区B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8.73%和10.74%。

患者最小年龄12岁,污染区别居住年限最短10年。

3. 暴露-效应关系(见表9),计算二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相应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目的提供了什么线索?答:污染区调查点a‐m是与污染源不同距离的13个居民区,其中土壤中砷、神摄入量、发砷平均水平是暴露指标,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是效应指标。

其中。

的数据说明由于距污染源距离的远近,患病率不同。

距污染源越近患病率越高,反之亦然。

表9 暴露-效应关系分析资料污染区调查点距污染源距离(km)土壤中砷(μg/g)砷摄入量(μg/d·标准人)发砷平均水平(μg/g)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a 1.75 503.8 526.9 7.76 17.35b 1.25 960.2 672.3 9.09 13.81c 1.75 822.7 12.80 13.67d 1.25 72.1 5.00 3.68e 2.50 591.6 359.5 5.74 4.62f 4.40 104.4 4.08 5.01g 2.50 146.4 3.56 9.56h 3.50 115.7 285.3 3.00 2.55i 3.25 79.7 2.17 4.02j 5.50 32.9 2.75 10.20k 4.75 123.0 4.00 6.17l 8.00 178.6 392.6 4.50 4.40m 0.75 221.4 13.40 12.00【实验结果】1.根据表9资料,求出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和距污染源距离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进行分析,并找出污染源下风侧污染区边缘的参考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