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doc
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溶解的秘密》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围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认识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溶解的含义,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能够观察、描述溶解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实践,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溶解的概念,观察溶解过程。
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糖、盐、沙子、水、搅拌棒)、投影仪、白板。
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糖、盐、沙子和水,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品能混合在一起吗?”邀请学生上台尝试,观察溶解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糖溶解为例,讲解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通过投影仪展示糖溶解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
3. 随堂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进行盐和沙子的溶解实验。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现象。
教师点评,强调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5. 生活应用(5分钟)讨论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粉、糖水等。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和过程2. 实验结果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洗衣粉溶解的过程,记录下来。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溶解来使用。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实验环节激发了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其他物品的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开展“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溶解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溶解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认识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质不同,有些溶解性能很好,有些溶解性能很差;3.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砂糖、食盐、小苏打、纯净水–透明容器–秤–尺子–实验台2.学具:–学生实验手册–学生活动本–学生笔记本三、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思考:–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糖和水能够混合吗?–学生:可以。
–老师:糖和盐呢?–学生:可以。
–老师:除了糖和盐,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实验观察 (15分钟)1.制作溶液:–请学生自主操作,将一小勺糖加入透明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搅拌均匀,观察糖是否溶解在水中。
–同样的方法,制作盐溶液和小苏打溶液。
2.观察现象:–学生观察糖溶液、盐溶液和小苏打溶液的外观,并记录下来。
实验比较 (20分钟)1.同时观察不同溶液的溶解情况:–将糖溶液、盐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放在同样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溶液中的微小颗粒并记录下来。
进一步探究 (30分钟)1.实验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选择不同的溶质和溶剂进行溶解实验,比较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2.分析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溶解现象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能溶解。
四、教学总结及反思本堂课主要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进行比较和探究。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溶解现象,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加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并且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物质变化》中的第三节《溶解的秘密》。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溶解现象,探索溶解的过程和条件,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索溶解的过程和条件,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3. 使幼儿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溶解的过程和条件。
教学重点:观察溶解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奶粉等)、多媒体课件、黑板。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玻璃棒、食盐、糖、奶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水的烧杯,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可以溶解哪些物质吗?”引发幼儿思考,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溶解的概念,演示溶解实验,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溶解现象。
3. 实验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秘密2. 内容:溶解概念溶解现象溶解的条件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食盐、糖、奶粉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溶解现象,提高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我们要吃盐?糖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作用?等,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同时,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的秘密》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的秘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奇妙的科学》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溶解的秘密》。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探究溶解的过程和原理,以及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溶解的含义,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溶解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感知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原理和过程。
2.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溶解现象,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糖、盐、面粉等)、幻灯片、教学图片。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糖、盐、面粉、水、小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颗糖,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请幼儿预测糖在水中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演示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引导幼儿观察糖是如何消失在水中的。
(2)讲解溶解的含义,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答疑问。
4. 讲解溶解原理(5分钟)(1)通过幻灯片和教学图片,讲解溶解的原理。
(2)让幼儿结合实验现象,理解溶解过程。
5. 感知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1)教师举例说明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粉、糖等。
(2)引导幼儿讨论还有哪些物品是通过溶解来使用的。
(2)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溶解现象?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哦!”六、板书设计1. 大溶解的秘密2. 副(1)溶解的含义与过程(2)溶解的原理(3)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的一种溶解现象。
2. 答案:示例:观察洗衣粉在洗衣机中的溶解过程。
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精品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精品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究》教材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具体章节为第12课“溶解的秘密”。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什么是溶解,溶解的特点,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溶解的过程,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一种现象。
2.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描述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关注,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溶解的原理,观察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糖、盐、面粉等)、多媒体课件、黑板。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汤中等,引导幼儿关注这些现象。
2. 讲解概念(10分钟)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溶解的概念,认识溶解的特点。
3. 实验操作(15分钟)将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糖、盐、面粉在不同温度、不同搅拌速度下的溶解情况。
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让幼儿理解溶解原理。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秘密2. 内容:溶解的概念溶解的特点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溶解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原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溶解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探索,引导幼儿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同时,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我身边的溶解现象”,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的秘密》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的秘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的章节为《溶解的秘密》。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解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学习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培养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溶解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水中均匀分布的现象,并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了解溶解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探索溶解的秘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计时器等)、食盐、糖、沙子、植物油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每组一份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颗糖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溶解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糖为什么会消失。
2. 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定义、原理和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实验探究(10分钟)(1)教师演示:将食盐、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过程。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选择一种物质(食盐、糖、沙子、植物油),观察并记录其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以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为例,讲解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5. 随堂练习(5分钟)(1)哪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最快?最慢?(2)为什么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定义、原理2.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3. 不同物质的溶解速度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记录至少三个例子,并说明其溶解原理。
2. 答案:(1)洗衣粉在水中的溶解: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发生作用,形成乳状液体。
(2)醋在酱油中的溶解:醋中的醋酸与酱油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使酱油变酸。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什么是溶解,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规律,培养判断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锻炼团队合作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资源
1.水
2.玻璃杯
3.盐
4.糖
5.酱油
6.醋
7.油
8.食用色素
9.小勺子
10.纸巾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涉及
到溶解的事物?
第二步:实验操作
1.准备5种材料,取5个玻璃杯,向每个玻璃杯中加入同等
量的水。
2.向第一个玻璃杯中加入一勺盐,搅拌至溶解。
3.向第二个玻璃杯中加入一勺糖,搅拌至溶解。
4.向第三个玻璃杯中加入一勺酱油,搅拌至溶解。
5.向第四个玻璃杯中加入一勺醋,搅拌至溶解。
6.向第五个玻璃杯中加入一勺油,观察。
第三步:分组观察
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组观察一个实验,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和问题。
第四步:展示讨论
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并就自己观察的现象进行说明,带领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
第五步:反思
对于实验出现的不同现象,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
这次科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溶解的过程和特点,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并分享观察所得,再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
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物质,也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了解。
在其他科学探究活动中,也可以借鉴相似
的思路,通过实验操作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能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
•能够观察并描述溶解物质的特征。
•能够进行简单的溶解实验并记录结果。
教学材料•小玻璃杯•透明果汁•白糖•红豆•植物油•玻璃棒活动过程1.引入•教师介绍本次科学活动的主题:溶解的秘密。
•学生对溶解是否有了解,有哪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重点词汇:溶解、溶液、溶质、溶剂。
2.实践环节•教师将一些小玻璃杯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不同的材料(透明果汁、白糖、红豆、植物油)放入不同的杯中,并观察每种材料在水中的溶解特征。
•要求学生记录下每种材料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并观察水的颜色是否有变化。
3.总结•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溶解的基本特点并写出学习感想。
•教师简单介绍以下知识点:–溶质是被溶解物质。
–溶液是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溶剂是使溶质溶解的物质。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能够初步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1.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卫生和安全。
2.在引入环节中,部分学生对于溶解相关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3.学生实验结果记录不够规范,部分记录没有标明材料名称。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热情,以后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强安全教育和实验操作规范,保障学生安全。
2.在引入环节中,可以再深入讲解一些溶解相关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
3.在实验记录环节中,可以进一步强调记录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水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
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明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课件。
4、幼儿人手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和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会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
的答案。
活动流程:
观察引趣猜想实验迁移运用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趣
1、看一看,闻一闻,老师给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2、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观察结果,知道实验材料名称,了解其外形特征。
二、猜想实验
(一)实验一:谁不见了
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2)幼儿猜想并记录。
提出记录要求:选择两种符号,一种表示它不见了。
另一种表示它还在。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
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本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
来。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4)小结:小朋友猜想的和实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二)、实验二:谁能取出来
1、提出问题:放到水里的材料,还能取出来吗?(幼儿猜想,讲述。
)
教师演示大表格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提出实验要求:这里有许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
现在你们就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你们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
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与同伴不同的看法。
5、教师演示PPT,展示大的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6、提问
(1)你发现什么可以从水中取出来?什么不可以取出来?
(2)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3)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来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7、教师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
像花生放进水中,沉下去了。
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
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
糖最后看不见了。
象糖和果珍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放进水中不能取出的现象,有个好听的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像花生和油,放进水中后花生还是花生,油还是油。
我们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们取出来了。
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迁移运用
1、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延伸: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问:这些是什么?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
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
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
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
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