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第二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作者简介: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边沁后功利主义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806年5月20日生于伦敦,是著名功利主义哲学家杰姆斯·密尔的长子,密尔从三岁就开始读希腊文,八岁开始学拉丁文、代数、几何,九岁遍读希腊史家的重要著作,少年阶段结束时,他已经具备了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广泛的知识。

父亲对密尔的教育以功利主义当作伦理学的基底,源自于杰姆斯与边沁的交情,事实上密尔自己也与边沁常有接触,边沁死后还负责整理他的著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密尔有意无意成为功利主义学派的接班人。

在密尔青年期的晚期,在古典哲学的雄厚背景下,对政治经济学与法学又下了一番苦工,并且开始在报刊文献上发表文章,其中最主要的场域是在哲学激进派的喉舌《西敏寺评论》,与之相抗衡的是辉格党的《爱丁堡评论》以及托利党的《季刊》,他并且组织了学社与年纪长他不少的人进行学术思辨,并且以读书会的形式增加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知识;1823年进入东印度公司任职,此后便以公务生涯为职,直到东印度公司在1856年解散为止,这样的公务生涯,使得他成年这段时间有大量的时间从事思想工作。

总结他的学习生涯,没有玩伴、没有嬉戏,只有书籍和父亲的话语,这样的生活在1826年出了问题,在那一年他进入了一种精神危机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思索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何在,并且渐渐从华滋华斯的诗中得到一些启发,五年后精神危机慢慢过去,他的思想也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开始大幅修正原来的功利主义观。

在生活方面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开始大量阅读具有不同观点人士的著作,例如英国浪漫派的哲学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奥古斯特·孔德与圣西蒙等等;在对民主政治的讨论上,他受到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很大的影响。

当然影响他成熟时期最大的是他与哈莉特·泰勒长达20年的相互爱恋以及6年的婚姻生活。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1、引言在我读完《论自由》这本书后,我不禁对作者对自由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所抱以深深的敬佩之情。

本书通过对自由的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2、第一章:自由的概念与定义在第一章中,作者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

他指出自由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观。

自由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进行行动和表达的权利。

3、第二章:自由的种类与限度在第二章中,作者对自由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和讨论。

自由可以分为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思想自由等多个方面。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自由的限度,即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的任性,而是需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

4、第三章:自由的重要性与意义在第三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自由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指出自由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由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5、第四章: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第四章中,作者探讨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他指出自由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自由需要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

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为所欲为,而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6、第五章:自由的保障与维护在第五章中,作者讨论了自由的保障与维护问题。

他强调了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在法治社会中才能够真正保障和维护人们的自由。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民主制度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民主的社会才能够保障人们的自由权利。

7、结论通过阅读《论自由》,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由并不是简单的行动自由,而是需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的责任行使。

同时也意识到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保障的必要性。

附件:1、书本《论自由》电子版PDF文件2、书本《论自由》的电子批注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由权利:指个人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进行行动和表达的权利。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一书是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集大成之作,其作者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自由主义之圣”。

他的一生出版过许多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本人极看重《论自由》一书,在本书中他曾说“《论自由》往往比我写的其他作品影响更为长久”,他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关于一条真理的哲学教科书”,它的出版也宣布了性格多样性和个性自由发展在不同方面对社会和人类都很重要。

密尔所论的自由,并不是自由意志,而是指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里,他引入了“权力”这一概念,自由被定义为权力实施的限度。

密尔主张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对他而言,合理的社会即意味着自由,而个人自由的适用范围即是社会干预的限度。

这样,他就把自由解释为确定社会合理使用权力,并且提出了一个测试合理性的标准实验,即“任何一个不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都是不合理的社会。

如果它侵犯了个人正当的权利,社会就不能使用其权威。

”这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的标准,一个社会必须在保证尊重个人自由的前提下行使其权威,那么如何界定一个社会是否干预了个人生活侵犯了个人自由呢?米尔给出了解答:“本文的目地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的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是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标准。

”在密尔看来,有两种主要方式干预了个人自由,一是法律惩罚,而是道德压迫。

这涉及到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即那条“极其简单的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由防卫。

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一员,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滥用权威会侵犯社会合理的限度,侵犯个人的自由。

密尔自由论的核心便是“危害标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事实说明一种行为危害到其他人,那你就不能用法律或社会道德压力来阻止该行为。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读书笔记1《论自由》,约翰密尔所著,1859年出版。

此书主要论述了个人自由的基本原则。

密尔从小深受激进主义阵营的父亲和功利主义阵营的边沁影响,他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论证自由主义,使二者成功融为一体。

作为个人主义的宣言,《论自由》一书被不少人视为与1785年法国大革命、1848年革命并列的自由主义完成的标志。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先总述文章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必要性。

第三章论述个性与自由的关系及其意义。

第四章论述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

第五章就几个案例讨论本文教义的应用。

《论自由》的哲学基础是最广义上的功利主义,即必须把人当做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为依据。

关于自由与权威的斗争,禁止防御官府的政治暴虐是不够的,对于得势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同样要清醒并抵制。

但人们往往并不清楚这个所要抵制范围的边界在哪里,从而导致混乱和悲剧。

密尔提出了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因此,只有个人行动会直接、最初地影响到他人的部分必须受社会干预,剩下的就是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这包括,意识的内向境地(良心的自由),追求趣味和订立生活计划的自由,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

这条教义虽然并非首创,亦广为认同,但在实践中所受阻碍极大。

古代共和国认为自己有权实行自己对人的优越性,古代哲学家也赞同用公共权威制约私人行为的每一部分。

被强敌环伺的小国亦需要意志统一来保证安全。

事实上,贡斯当已深刻地指出了所谓古代人的自由的局限性,而且现代世界中,政治群体体量变大,不再需要斯巴达式的全民军事教育,还有最主要的是,政教分离原则被广泛认同,可自由原则的贯彻在当代仍受重重阻碍。

据思想家们所论述,现代道德压迫的机器应更有力地反对在仅关本人的事情上与统治意见有所分歧。

密尔的《论自由》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

密尔的《论自由》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discovering that the previous self was a fool is growth.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密尔的《论自由》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密尔的论自由读书笔记(一)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着《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

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

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

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

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

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

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

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一书是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集大成之作~其作者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自由主义之圣”。

他的一生出版过许多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本人极看重《论自由》一书~在本书中他曾说“《论自由》往往比我写的其他作品影响更为长久”~他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关于一条真理的哲学教科书”~它的出版也宣布了性格多样性和个性自由发展在不同方面对社会和人类都很重要。

密尔所论的自由~并不是自由意志~而是指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里~他引入了“权力”这一概念~自由被定义为权力实施的限度。

密尔主张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对他而言~合理的社会即意味着自由~而个人自由的适用范围即是社会干预的限度。

这样~他就把自由解释为确定社会合理使用权力~并且提出了一个测试合理性的标准实验~即“任何一个不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都是不合理的社会。

如果它侵犯了个人正当的权利~社会就不能使用其权威。

”这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的标准~一个社会必须在保证尊重个人自由的前提下行使其权威~那么如何界定一个社会是否干预了个人生活侵犯了个人自由呢,米尔给出了解答:“本文的目地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的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是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标准。

”在密尔看来~有两种主要方式干预了个人自由~一是法律惩罚~而是道德压迫。

这涉及到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即那条“极其简单的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由防卫。

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一员~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滥用权威会侵犯社会合理的限度~侵犯个人的自由。

密尔自由论的核心便是“危害标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事实说明一种行为危害到其他人~那你就不能用法律或社会道德压力来阻止该行为。

《论自由》读书笔记及感受

《论自由》读书笔记及感受

《论自由》读书笔记及感受第一章引论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章本文教义的应用一、《论自由》的写作背景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从而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这两大阶级的冲突激烈。

在政治方面,两大阶级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要求改革政治体制,获得选举权。

但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中,只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产阶级害怕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他们认为民主意味着独裁政府,如果民主占优势,将会带来暴民统治。

资产阶级害怕无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后,会运用这种政治权利推翻这个社会,或者损害他们的财产利益。

同时,他们也认为,工人阶级是残忍、无知的,不能让他们获得选举权。

工人阶级的斗争不仅仅在于要求政治权利,还要求改变社会本身,也就是说,只有改变这个社会,他们才能得到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

这种情况的核心问题就是自由和民主的问题。

密尔认为,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必须给予工人阶级政治权利,这是民主的发展趋势。

在密尔生活的时代,社会观念上提出了新的思想——集体主义和趋同一致的价值观,比如孔德主义。

尽管密尔接受了孔德的一些思想,但是他认为,孔德设想的制度中将会造成社会高于个人的专制主义。

19世纪功利主义兴起。

功利主义最早为边沁所创,其最主要的主旨是为满足大多数人的欲望和利益。

在边沁那里,多数人的幸福主要指人在物质上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

密尔早年接受了边沁的这一理论,但是后来,他开始反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只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漠视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的观点,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量幸福首先应当由对“精神的欲望和快乐”的追求得来,否则会使人“丧失任何真正的欲望”。

密尔把物质的快乐称为“低级的快乐”,精神的快乐称为“高尚的快乐”。

因此,满足人的幸福和快乐,特别是人的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是自由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密尔谈的人的自由,更加侧重的是人的精神自由。

密尔《论自由》读书笔记

密尔《论自由》读书笔记

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武汉大学新闻学双学位新闻学概论《论自由》一书共有五章,分别由导论、论思想和讨论的自由、论个性为福祉要素之一、论社会对于个人的权威之限度与若干应用组成。

然后我结合一个案例分析自己对言论自由的思考。

导论中密尔明确指出,本书中所指的“自由”并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者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说要探讨社会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爱国者的目标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为什么要对这种权利进行限制,密尔认为,管治者应当保证他们享有的统治权力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权力实即国族自己的权力,只不过是集中了的寓于一种便于运用的形式罢了。

在此观点之上,他提出了“多数的暴虐”这一概念。

他认为运用权力的“人民”与权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而所说的“自治政府”亦非每人管治自己的政府,而是每人都被所有其余的人管治的政府。

至于所谓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亦即多数或者那些能使自己被承认为多数的人们的意志。

于是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

这样看来,要限制政府施用于个人的权力这一点,即在能使掌权者对于群体,也就是对于群体中最有力的党派正常负责的时候,也仍然丝毫不失其重要性。

“多数的暴虐”表面上会通过公共权威起作用,但是当当社会本身凌驾于构成它的个别人时,他能够执行自己诏令,而而假如它所颁的诏令是错的而不是对的,或者其内容是它所不应干预的事,那么它就是实行一种社会暴虐;而这种社会暴虐比许多种类的政治压迫还可怕,因为它虽不常以极端性的刑罚为后盾,却使人们有更少的逃避办法。

我认为“多数的暴政”和德国女舆论学家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有某种程度上的共同点。

多数的暴政不仅仅只官府的暴虐,也包括得势的舆论和得势的感想的暴虐,官府的暴虐和得势的舆论和感想的暴虐,于社会要借行政处罚以外的办法来把它自己的观念和行事当作行为准则来强加于所见不同的人,以束缚任何与它的方式不相协调的个性的发展,甚至,假如可能的话,阻止这种个性的形成,从而迫使一切人物都按照它自己的模型来剪裁他们自己的这种趋势,这样“少数派”的观点难以得到正常的表达和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由》——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在一些立宪国家,人们认为政府不会阻碍意见的表达,因为政府应该遵循民意,让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思想的自由。

即使阻碍言论自由是来自民意,也是不能接受的,这时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不适用。

思想自由不是像一个财产,剥夺一个人的财产不影响其他人的财产。

思想自由是所有人的财产,剥夺一个人就是剥夺所有人,甚至是所有后代人。

因此若一观点是正确的,剥夺思想自由就会导致社会就失去了一次采纳正确观点的机会,而只要给予机会,这种观点可能在于谬误的斗争中获得采纳。

所以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

在这一章,就是围绕着几个根据来证明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必要性来展开的。

首先,第一个根据是: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

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

第二点,纵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

第三点,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

在那个时代,人民的思想自由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你产生了新奇的不同的思想,往往不能得到全部人的肯定,而且讨论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的观点尽管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会因为缺乏研究和争论,变成一个错误普通的观点,由此缄默。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明确的讨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存在错误的意见并不可怕,人拥有判断力,人不能避免错误,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良心采取行动,履行自己的义务。

不能依赖别人来做出自己的决定。

人类历史上即使是最杰出的人也犯过很多明显的错误,普通人持有的谬论则更普遍,那么人类是如何保证向前进步的呢?这得益于人类的一种品质:人类能通过讨论和经验发现并改正错误。

经验事实和论证都不可少。

正因为人是虚心接受批评的,人的判断才能获得信任,只有广泛倾听意见才能获得全面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