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97式(套路图解)

动作 3:左足尖翘起向右扣约 120。,同时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左腿, 右足尖翘起外摆约 120。;左手向上划弧至前额;右手向前推出,高与肩平,手 心向前,塌腕:眼看右手(图 60)。
动作 4:左手从前额往前伸至与右手相齐,两手心相对,指尖向前;同时右足撤步 至左足正后方并斜着落地(图 61)。
动作 5:两手虚握拳往下划弧至腹前:同时左足撤步至右足前,足尖着 地;眼视前方(图 62)。
要点:上体要直,两肩要松,呼吸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向丹田压气。 用法: ①单鞭是应付左右两侧对手。 两手虽是同时分开, 却要一虚一实。 何实何虚,要看对方来势的远近。若左手实击,重心须落在左腿,眼顾右方;同 时可走右脚踢右方之敌。 ②若两侧对手相距甚近,或已搏住我的两臂,我即用肘撞击或肩靠,同 时另一侧脚可踢击。 第6式 提手上式
动作 3:随即左足后撤;同时两手平着往后划一半圆至右肩前,手心向外;身体重 心后坐,右足尖翘起(图 36)。
动作 4:两手自右肩前一齐往前推出,两臂略弯曲,同时右足尖逐渐着 地,左足随即跟至右足后约 10 厘米处;眼看右手(图 37)。 第 19 式 开手
动作与第 3 式“开手”相同(图 38)
第 20 式
用法: 上右手击对方某部,赢嚣娄霧腕或肘,我则向后坐腰,左手从右 臂外截其腕,幢彼劲往右领,同时右手按其肘蕾因势而发。 第 14 式 抱虎推山
接前式,两手一齐往前推出,高与胸平,两臂略弯曲;同时左足往前迈步,右足 跟步,距左足约 10 厘米;眼看两手中间,稍停(图 28)。
用法:若对方手在内,我手在外,则我向里裹住对方的手而发;若对方 手在外,我手在内,则我用开劲撑住对方的手而发。总之须粘住对方的手使其不 能运动自如, 否则只知向前猛扑, 必为对方所乘。 此式以打在对方躯干部为最佳。 第 15 式 开手(右转)
孙式太极拳73式慢动作 孙式太极拳精解(上)

孙式太极拳73式慢动作孙式太极拳精解(上)第一节起式动作要领(1)两脚呈90度,身体直立,如平地立竿,不偏不倚,头部百会穴上顶,项竖直,但不行紧急僵硬。
身体其余部分完全放松。
手自然下垂贴在两腿旁。
此时身体重心平均放在两脚上。
(2)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
(3)重心移至右脚的同时,两手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缓缓抬起伸出,胳膊似直非直,不行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至与肩平齐,稍停。
(4)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渐渐弯曲下蹲(下蹲幅度视个人力量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收至小腹处。
轻轻贴住。
(5)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前蹬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动作精解在孙禄堂老先生的著作中没有“起式”这一节,用的是“无极学”和“太极学”的名字。
而在孙剑云先生1997年版的新著中,把“无极学”和“太极学”合并为“起式”。
名称不同,而动作就是一个,即从两脚分开90度站立到右脚转45度止。
而据笔者的看法,以老先生的叫法似为更妥。
由于前者是如平地立竿,空空洞洞,没有动作,也没有动作的意念,当然是合于无极。
后者脚一转动,即是心念在动,有了意念和动作,从无到有,道自虚无生一气,便是太极了。
依笔者之见,应当保留“无极式”与“太极式”两节作为拳的起点,而不宜笼统地合二而一。
由于,虽然只是右脚转了45度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本质上的差别却极大。
依笔者之见,孙式太极拳的套路应起于“无极式”和“太极式”,在此之后应有“起式”为第三个动作。
在这里所说的“起式”跟孙剑云先生的又不一样,相当于他们二位的“懒扎衣”中的前三个动作。
解说孙氏太极拳有哪些作用

解说孙氏太极拳有哪些作用孙式太极拳98式,是孙禄堂老先生老年学习太极拳后,融形意拳,八卦掌和自己毕生武术成果而创造的太极拳。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解说孙氏太极拳,希望你们喜欢。
解说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和其他门派太极拳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高架活步,进退跟随。
没有大弓大马的步法。
特别是在活步推手的练习里,更能体现出来孙门太极拳的这个特点。
孙式太极拳无论是从养生还是实战来看,都是孙门三拳最高级的拳术,是最能体现孙门拳术的技法的。
不过要是没有练习孙门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不练习活步推手和散打的,那是无法理解和体会孙式太极拳真正的内涵的。
孙老先生之所以保留形意拳和八卦掌,组成孙门三拳的完整体系,是有其深刻的含义的。
那就是没有形意拳和八卦掌的深厚基础,你没法体会孙式太极拳的真正内涵。
孙氏太极拳和其他门派的共同之处是比较多的,化劲和绷劲,绷捋挤按,采掠肘靠,这些都是一样的。
关键的不一样是底盘的不同。
也就是支撑的不一样。
陈杨等太极拳的支撑是弓马仆虚丁的少林武术的步法。
孙氏太极拳是行意拳的三体式为基础,鸡腿单脚支撑为主要技术体系。
在这样一种支撑的条件下,身体的活动范围更加增大。
详细分析可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身体重心不很低。
高架就是重心相对比较高。
不做弯腿膝90度的下蹲的动作。
重心相对高站踞。
是为了前后进退左右旋转更加快速灵活。
支撑腿的内夹角135度。
孙老先生技艺高超,因此在照片上看,比规定的还要高点。
第二,进步必跟,退步必随。
其实这是人身体移动最迅速的方法。
几乎就和拳击击剑的滑步是一个原理和动作。
这种步法启动迅速,移动迅速,最适合实战。
第三,其他的变化就是在活步高架的基础上的。
表面上看起来不能像大弓步大马步那么支撑稳固,其实是支撑面积更大,更加稳固了。
支撑不再是站立不动的,而是灵活变化的。
不停地运动的。
理论上就是无限大了。
第四,不仅仅是以静制动,而且是以动制静,以动制动静。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主动。
这也符合太极拳的理论。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
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
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
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
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
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
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
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
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推荐文章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四十式太极拳祛病特点热度:孙式太极拳的形成和特点有哪些热度:太极拳的动作特点热度:太极拳的“内劲”与“内气” 热度:作为一切拳术运用的基础是内劲。
作为一切拳术修习的关窍是内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内劲的特点孙式太极拳之所以称为内家拳,就是因为讲究内劲。
“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读音同“气”,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常写作“气”,但它和肺呼吸通过练功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于是就把这股潜在能量叫做“元气”、“正气”。
这股能量存在于人体的内部。
为了同肌肉外力相区别,传统武术界又把它叫做“内气”、“内劲”等。
传统孙式太极拳界认为:只有练到这股“内劲”出现,功夫才算正式入门,只有掌握并能使用这股“内劲”,功夫才算达到定的境界。
孙式太极内劲的第一个特点是流动性当孙式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孙式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内劲贯通后的第感觉是身体内部出现股新的力量,这股新的力量随着意念和动作在体内不停地涌动、流行,流到哪里哪呈都很舒畅,此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内劲出现了。
此时练功者心情豁然开朗,有一种拨云见目的感觉。
从内劲贯通后的体验看,流动性是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前人把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浑灏流行”。
孙式太极内劲的第二个特点是完整性内劲初步贯通后,再继续努力修炼段时日后,就会感觉到内劲在不断增加、质量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中间以丹田为核心、上至双管双手、下至两腿两足的一股整劲,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节节贯穿。
发劲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感觉到内劲“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劲路。
正如经典拳论所讲“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由此可见,完整性是太极内劲的重要特点。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第1式起式第34式合手第67式云手第2式懒扎衣第35式单鞭第68式云手和势第3式开手第36式云手第69式金鸡独立第4式合手第37式高探马第70式倒撵猴第5式单鞭第38式右起脚第71式手挥琵琶(右式)第6式提手上式第39式左起脚第72式白鹤亮翅第7式白鹤亮翅第40式转身蹬脚第73式开手第8式开手第41式践步打捶第74式合手第9式合手第42式翻身右起脚第75式搂膝拗步第10式搂膝拗步(左式)第43式披身伏虎第76式手挥琵琶第11式手挥琵琶(左式)第44式左起脚第77式三通背第12式进步搬拦捶第45式转身右蹬脚第78式懒扎衣第13式如封似闭第46式上步搬拦捶第79式开手第14式抱虎推山第47式如封似闭第80式合手第15式开手第48式抱虎推山第81式单鞭第16式合手第49式开手(右转)第82式云手第17式搂膝拗步(右式)第50式合手第83式高探马第18式懒扎衣第51式搂膝拗步(右式)第84式十字摆莲第19式开手第52式懒扎衣第85式进步指裆捶第20式合手第53式开手第86式退步懒扎衣第21式单鞭第54式合手第87式开手第22式肘下看捶第55式斜单鞭第88式合手第23式倒撵猴(左式)第56式野马分鬃第89式单鞭第24式倒撵猴(右式)第57式懒扎衣第90式单鞭下势第25式手挥琵琶(右式)第58式开手第91式上步七星第26式白鹤亮翅第59式合手第92式退步跨虎第27式开手第60式单鞭第93式转角摆莲第28式合手第61式右通背掌第94式弯弓射虎第29式搂膝拗步(左式)第62式玉女穿梭第95式双撞捶第30式手挥琵琶(左式)第63式懒扎衣第96式阴阳混一第31式 三通背第64式开手第97式收式第32式懒扎衣第65式合手第33式开手第66式单鞭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日本孙氏太极拳研究会。
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19
左起脚
20
转身左蹬脚
21
践步打捶
22
翻身右踢脚
23
披身伏虎
24
左踢脚
25
转身右蹬脚
26
连续进步搬拦捶
27
如封似闭
28
抱虎推山
29
右转开合手
30
右搂膝拗步
31
活步懒扎衣
32
斜单鞭
33
野马分鬃
34
单鞭*
35
肘下看捶
36
左倒撵猴
37
右倒撵猴
38
右手挥琵琶
39
白鹤亮翅
40
云手下式
41
金鸡独立
42
右转高探马
原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传统孙氏太极拳54式精简套路拳谱
序号
பைடு நூலகம்动作名称
1
无极式
2
太极式
3
特殊懒扎衣
4
左转开合手
5
单鞭
6
提手上式
7
上步白鹤亮翅
8
站定开合手
9
左搂膝拗步
10
左手挥琵琶
11
三通臂
12
挤步懒扎衣
13
单鞭*
14
右通背掌
15
玉女穿梭
16
云手
17
左转高探马
18
43
十字摆莲
44
进步指裆捶
45
退步懒扎衣
46
单鞭*
47
单鞭下势
48
上步七星
49
退步跨虎
50
转角摆莲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清末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武学的本质与基本规律,进而创立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具有柔顺中和、灵活巧变、整实猛烈三大特征,在武术界享有盛誉。
是现代流行着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孙婉容和孙宝亨,孙婉容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与姐姐孙叔容、弟弟孙保亨等合编《孙禄堂武学大全》、《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
孙宝亨曾在《武魂》、《武林》、《体育与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拳术及运动医学方面的论文。
如今孙宝亨一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孙氏拳,正在制作自己的网站,并准备将孙氏太极的文献资料出版发行。
京派剪纸(申沛农)北京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城乡,质朴而率真,时代感强,近现代以来已形成以申沛农(已故)剪纸为代表的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靳鹤年,1944年生于北京,学习剪纸技艺至今已有30余年。
靳鹤年自幼喜欢绘画和剪纸,1975年参加西城区文化馆素描色彩学习班、美术创作组的活动,经庄平老师引荐,1975年拜申沛农先生学习剪纸创作理论和技术,逐渐从业余爱好转变为专业创作。
靳鹤年创作的京派剪纸一方面继承了民间剪纸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紧密联系时代,增加作品的时代精神。
靳鹤年创作的剪纸作品曾先后参加各类国内外剪纸大赛、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业内享有盛誉。
泥塑彩绘脸谱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
而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
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辛亥革命以后,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清末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武学的本质与基本规律,进而创立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具有柔顺中和、灵活巧变、整实猛烈三大特征,在武术界享有盛誉。
是现代流行着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孙婉容和孙宝亨,孙婉容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与姐姐孙叔容、弟弟孙保亨等合编《孙禄堂武学大全》、《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
孙宝亨曾在《武魂》、《武林》、《体育与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关拳术及运动医学方面的论文。
如今孙宝亨一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孙氏拳,正在制作自己的网站,并准备将孙氏太极的文献资料出版发行。
京派剪纸(申沛农)北京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城乡,质朴而率真,时代感强,近现代以来已形成以申沛农(已故)剪纸为代表的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靳鹤年,1944年生于北京,学习剪纸技艺至今已有30余年。
靳鹤年自幼喜欢绘画和剪纸,1975年参加西城区文化馆素描色彩学习班、美术创作组的活动,经庄平老师引荐,1975年拜申沛农先生学习剪纸创作理论和技术,逐渐从业余爱好转变为专业创作。
靳鹤年创作的京派剪纸一方面继承了民间剪纸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紧密联系时代,增加作品的时代精神。
靳鹤年创作的剪纸作品曾先后参加各类国内外剪纸大赛、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业内享有盛誉。
泥塑彩绘脸谱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
而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
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辛亥革命以后,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
北京泥塑彩绘脸谱从形象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光头脸谱,没有胡须等附加装饰;第二类是泥须脸谱,胡须为泥制并施彩;第三类是绒须脸谱,泥帽为彩绘,上变装饰绒球小珠等,胡须用彩色丝绒制成。
佟秀芬,1956年出生,北京人。
于上世纪70年代拜唐景耀先生为师,学习脸谱艺术,成为其唯一的入室弟子。
在老师的悉心传授下,刻苦学习脸谱艺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传承与实践,脸谱勾画技艺日臻成熟。
近30年来,佟秀芬所画脸谱10万余件,自做模具百余套,能够熟练掌握四五百种谱式。
佟秀芬最大的愿望就是抓紧时间查阅资料,把能找到的脸谱谱式画在立体模具上尽可能地完整保留传统的手工技艺。
北京玉雕(一魔)北京玉器源远流长,与中国的石器、玉器共起始,然而其具体形成行业的年代,一般说产生于元,北京玉器历经元、明、清近千年。
北玉的基本特征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俏色巧用”工艺上精工细作,技术上高雅富丽,创作的器皿,给人以一种整齐,协和,安定的美感,造型庄重古朴,纹样装饰瑰丽清奇,注意材艺相辅相成,无论何种玉料,都尊重形象的完整,决不勉强为之。
刻画人物形象富于内蕴、有情、有神、有形、融为一体。
在玉器装饰器皿的风格上,华美中露清秀,细腻中藏简洁,古朴中含新意,注重作品静中有动,静中显动,动静相生,有致,有风采,有韵味,有感情,富于节奏和层次。
刘鹤年(1917—1998),河北新城县人,于1928年初到北京前门新胜永玉器行拜狄华挺为师,学习玉器加工制作,他在旧北京玉器行中颇有名气,玉器行业“四怪一魔”中的一魔便是刘鹤年。
刘春江,刘鹤年之子,在父亲的直接传授下使他很快掌握了琢玉技术,具备了对玉器的鉴赏能力,成为玉器行的业务骨干。
北京玉器的历史地位显然是和北京的历史分不开的,玉器是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载体,它的繁华似锦,反映着国之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北玉融汇了华夏民族精神,从而打破地域和地理界限而成为国之瑰宝。
裕氏草编草编是古人“结绳记事”编织手法的延续,是将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加工原料,编制为工艺品的一门民间手工技艺。
草编工艺伴随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的演变而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裕庸,满族,生于1939年,现已近花甲之年,满名为爱新觉罗〃毓雍,是清初努尔哈赤十五子豫亲王多铎之八子弗扬古之后,他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对美术、绘画、玉器、草编、雕塑等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1960年,从小就喜欢美术绘画的裕庸开始向老北京的草编艺人齐玉山学习草编艺术,经过四十多年对草编艺术的继承与追求,创作了大量的草编艺术珍品。
裕氏草编具有题材广泛、用料丰富、技法多样、工艺性强等特点,在草编工艺中具有较浓的地域特色,在秉承江南及北京草编工艺的基础上,尤其对各种小昆虫和小动物情有独钟,创作的龙、龟、蛇、蟹、蝴蝶、蝈蝈、蟋蟀等草编艺术品个个都栩栩如生、精致传神,可以以假乱真。
裕庸的草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展并获奖,有的草编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收藏,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李继宗)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用以表示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关信息,是戏曲剧装的道具之一。
戏曲中的盔头,是以传统的中国古代服饰为渊源,是历经了长期的创造和发展而形成的。
北京戏曲盔头行业是清朝四大徽班进京以后,随着京剧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的,它起源于戏曲,成型于舞台。
主要的戏曲舞台盔头技艺技法有足刻、沥粉、拔丝过纸丝、组装等工序。
李继宗1939年出生于“戏曲盔头世家”,从小跟着爷爷李兆瑞、本家爷爷李有华以及父亲李洪昌学习制作盔头。
当时曾在本家爷爷李有华、李兆林、以及父亲李洪昌三人合开的“华林昌盔头铺”学徒,由此开始了与戏曲盔头的一生不解之缘。
由于多年来李继宗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结识了当时的一些戏曲盔头制作艺人与名家的认可与指导,如北京昆曲剧院的侯少奎,洪雪飛,丛兆洹,蔡謡铣,同万江和北京京剧院的张学津,安云武,王容容,裴艳玲等名家。
因此借鉴并吸收了众多艺人名家的精华,加上家族传承的独有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技艺。
柳泉居京味菜制作技艺柳泉居饭庄是开业于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中华老字号。
据对北京餐饮老字号开业年谱考证,柳泉居是北京餐馆中资历最久的老字号。
柳泉居自明隆庆年间开业,经过清、民国时期的三百余年间,黄酒生意一直较好,历史上有黄酒“名三居”的说法。
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营菜馆,在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柳泉居不断“集南北烹饪技艺之长,取京城人口味习俗之好”,创出了独具特色的京味菜,逐步发展成为一家经营北京风味菜肴的特色饭庄,其特色以鲜、嫩、酥、脆为主。
柳泉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经营北京风味菜肴的特色饭庄,不少社会名流常常光顾,溥杰先生、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潔青等都为该店题写牌匾,使老字号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1994年10月,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2002年中国烹饪协会授牌“中华餐饮名店”,柳泉居京味菜在北京餐饮业的舞台上和老百姓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桂香村南味食品制作技艺桂香村原是稻香村从南方迁京后开设的一家分店,在一次开坛时,偶然发现在桂花中有十枚金戒指,于是在观音寺南2492号开设分店。
为纪念桂坛藏金,就在桂花盛开的中秋佳节,鸣炮开业,并命名为桂香村。
大约在1925年,朱有清将桂香村从稻香村买出,这才正式独家经营。
桂香村多年以来一直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运营,其自产产品以“选料精细,做工考究”著称,作为主要产品的糕点类具有“料重甜咸,绵软松脆”的特点,体现出浓郁的江南食品特色。
桂香村糕点的制作以南味为主,集烘烤,蒸煮,油炸等工艺大全,充分体现出高超的技艺。
桂香村不仅有着风味独特的产品,还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自解放前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甚至梨园名流都频频光顾并留下宝贵墨宝,解放后各级领导曾多次到桂香村视察指导,桂香村南味食品在北京饮食行业具有较高的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目前,桂香村的生产厂和主营门店主要集中在西城区护国寺地区。
宫廷奶制品制作技艺中国奶制品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梅园经营的宫廷奶品是传统宫廷御膳的珍品,其制作技艺工艺复杂,口味独特,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与宫廷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密不可分,极具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奶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一八六零年。
据资料记载,一八六零年,有家金姓创办了“金氏奶牛场”,这是迄今知道的北京最早的奶牛场,所产牛奶用来制作酪干、奶卷等奶制品,供皇家食用和祭用。
在奶品中,还没有一种在香、腴、隽、爽上能够比得上酪的。
宫廷奶酪,成品为羹状,它定型在碗中,表面洁白如雪,平滑如镜,入口酥溶,奶香四溢,可以算得上冷食中之御品,有一种高洁绝俗之感,它代表了传统饮食工艺极高的制作水平。
三元梅园传统宫廷奶制品制作技艺历经百年,其奶品乃宫廷御膳之珍品,后传入民间,经不断改进、完善,产品在保持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更具有营养健康的新特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使这一美味珍馐源远流长,北京市牛奶公司当年聘请末代皇帝的胞弟溥杰先生、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为名誉顾问。
聘请御膳房传人指导、挖掘、整理了十几种宫廷秘方,将这特有的传统美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制作源于传统,同时结合现代工艺,确保了宫廷奶品品质,带给人们全新的饮食观念。
凤阳门正骨千手大法凤阳门正骨千手大法起源于明代,历经悠久,传承久远,其正骨手法细腻、灵活、快捷、实用,注重骨折及肌肉、皮肤创伤的治疗,已形成了独特严整的一脉学术思想,对临床治疗有着较高的实用医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凤阳门骨伤学派形成于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的重视,凤阳门骨伤学派成为明初至明代中后期宫廷正骨的主要流派。
凤阳门正骨流派传至清末光绪年间,有第23代传人唐山觉将凤阳门正骨手法带入台湾,为了将这个起源于大陆的骨伤学医术重新在祖国大陆生根发芽,唐山觉之徒郑福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将凤阳门正骨手法传播回大陆,并将他所掌握的正骨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同在北京的佟乐康。
1996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台湾凤阳门三方合作,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立项,佟乐康医生为科研课题负责人设立了“凤阳门骨伤流派学术思想暨郑福山正骨手法”研究课题,并于2001年10月16日经西城区科委批准获北京市西城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凤阳门师门秘传的《铜人簿*千手大法》记载了正骨手法及衍变手法,视骨折症状的差异灵活变化,组合运用。
其特点为手法实用性极强,稳健、准确、灵活、快捷。
并且要求医生的身体、步态站位、肩、肘、腕、腰、髋、腿、膝、足都要充分利用,配合施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