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 人的发展在各年龄阶段存在着个别差异性:
• 生理和心理差异,尤其是心理差异。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
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
化和多样化。
•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
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
通过内因起作用。
• “勤能补拙”
•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教育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作出社会性规范。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即 •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 两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 低于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挑战性 • 高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可能性
年已获得50%,8岁已获得80%,8—17岁获得20%。
• (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 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
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 心理科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开
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乐器也是5岁左右为佳。
(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2.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点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三、教学难点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张图片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讲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促使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0分钟)教师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幼儿期的人对感官刺激敏感,需要通过游戏和体验来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学龄期的人开始进入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青少年期的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4.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育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1.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2.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有哪些特点和需求?3.你认为教育在你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关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七、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调查并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3.写一篇文章,谈谈教育在你的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 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心理的发展指向个 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 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 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1.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主讲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的学说与人的可教性 人的发展及其规律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一节 人的学说
• • • • 人是什么? 人性如何? 人的本质? 人可教吗?
一、人性与教育
1
人的本原
2
人性论
3
科学人本观
人的本原
水
气
?
原子
火
人性论
• 人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 • 身体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 (一)内发论 • (二)外铄论 • (三)差距论
(一)内发论
• 内发论认为,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 自身的内在需要。
•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 之也。” • 卢梭(1712-1778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 东西都是好的。” • 弗洛伊德(1856-1939)认为,人的性本能是 最原始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 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 马斯洛关于人的发展需要层次论。 • 苏格拉底:“产婆术”
(二)外铄论2018.11.1
•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推动,包括 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 • 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 让亡焉”。 • 洛克: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 抹、刻画,一切发展都来自后天 。 • 华生 :人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 为医生、领袖、银行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全 然不顾人的内在需要。 • 新行为主义的斯金纳:我们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支配 着我们的行为倾向,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己,并不是由于 人类内部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由于世界中存在外部的力 量,因为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
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七年
过后,她学到45个词,并勉强学了几句话。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 始适应人类社会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 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晚上睡觉 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 水也使用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 号了;她整天喜欢和辛格夫人在一起,还能 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 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卡玛那根本不能与同 年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在刚被发现(8岁)的 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快到 15岁时,相当于2岁婴儿;她在17岁那年死去 了,当时的智力才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 •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按要求
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
卡玛那对阿玛那怀着深厚的感情。 她俩象小狗一样互相偎依着睡在一块。 一年后,阿玛那死去了,卡玛那流了 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十天 过后,她还经常嗅阿玛那生前常到的 那些地方。但是卡玛那对其他人却怀 着敌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时靠近, 她就咆哮起来,显出凶狠的样子。其 他的孩子也引不起她的兴趣。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统一性
• (一)社会的发展制约和促进人的发展 • (二)人的发展推动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1.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2.中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It's a Wonderful Life思维导图客观题1.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叫作()。
A.个体身心发展B.个体身心变化C.个体身心素质D.个体身心发展变化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华生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威尔逊B.格塞尔C.华生D.洛克5.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 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成熟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6.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
” 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共同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分工造成的。
”这说明()。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D.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教育B.环境C.社会活动D.遗传素质9. “南人善泳,北人善骑” 主要说明了()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B.环境C.生理成熟D.先天因素10.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人的发
第一节 对人的科学认识
• 一、教育对象的科学定位 • 二、人的本质 • 三、人的素质
一、教育对象的科学定位
(一)人是教善(动物可以生
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纯粹靠先天的遗传不能实现生存,需要 通过教育和学习认识世界)
2、人需要通过教育传递和创造社会文明(语言、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 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 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 其阶段 (3)遗传素质对不同的机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随着机能 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趋势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 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 关
三、人的素质
(二)人的素质的基本特征 • 1、基本性(没有有无的区别,只有高低的区别) • 2、稳定性 • 3、内隐性(在活动中体现、展示) • 4、个体性
三、人的素质
(三)人的素质结构 • 1、从人的自然本性划分(生理素质、心理 素质) • 2、从人的社会本性划分(知识素质、智力 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等) • 3、从人的个体化活动划分(个性素质—职 业素质)
二、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二)智力发展理论: 1、双因素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2、群因素说:智力包含七种因素 3、三维结构说: 4、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
二、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三)道德发展理论: 1、水平I——前习俗水平 2、水平II——习俗水平 3、水平III——后习俗水平 阅读P75 案例,深入了解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顺序性 (二)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 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不均衡性: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教 育 (四)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案例:
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岁时,我 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 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 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 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 学习。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我。
物质、文字----传递智慧的结晶)
思考:P61 想一想
一、教育对象的科学定位
(二)教育的对象是人
1、教育的对象是未成熟的人(人出生时是无法独立
生活的,很多动物可以----教育是使个体成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教育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动物的教、学是一种
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人类的教育是受思想的指导,不 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
• 思考: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吗?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止在身心 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积极变化 人的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增强 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 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 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 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1、认识的过程:同化、顺应、平衡 2、认知发展的四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 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 段 分析:P69-70 案例
思考:对人的教育和对动物的训练有 什么区别?
二、人的本质
(一)人的自然本性
自然的生命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大自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前提 人要遵循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二、人的本质
(二)人的社会本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始终是变化的
二、人的本质
(三)人的个性本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某种环境下或者说遇到某种事 物时,会习惯性地选择特定行为、思想意识等 人在社会中生活,个性受到社会的制约
五、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引导个体发展方向 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3、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 4、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谢 谢
三、人的素质
(一)人的素质的含义 • 定义1:《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 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 备的能力 • 定义2:“素质” 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 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 •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 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 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 来的那种东西, •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 量. •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 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 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 职业 •
五、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的理由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较强的计划性 3、学校教育是特殊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的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学校教育自身的条件 3、家庭环境的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 (三)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案例: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一家族的八代 人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 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 因素决定的。 你认为对吗?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1、上述看法是错误的
2、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 在可能性,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3、能否成为音乐家的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活动 (教育)。 4、先天和后天,内因和外因结合。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 素及其作用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 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 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
3、活动在任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 性作用 (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 (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因素划分观点概述 1、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双因素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二因素共同影响 3、多因素论: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遗传、 环境、教育以及个体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