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第四章高频考题
公共关系学试题及答案.docx

.公共关系学试题及答案1127公共关系学随时堂练习: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和涵义本次练习有20 题,你已做20 题,已提交20 题,其中答对20 题。
当前页有10 题,你已做10 题,已提交10 题,其中答对10 题。
1. 1 、公共关系的实质涵是()A.信息 B 组织C 公众D 传播沟通402881382ff6e4DA.B.C.D. (已提交)答题:参考答案: D问题解析:2. 2 、公共关系可直接称为()A.公众关系 B 人际交往C 人群关系D 单双向管理402881382ff6e4AA.B.C.D. (已提交)答题: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3. 3 、公共关系是一种()A.组织的活动和功能B个人的事务和技巧C 人人有份的关系和意见D 个人的人际关系402881382ff6e4A答题:A. B.C.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4. 4 、公共关系是一种()A.人事职能B财务职能C.销售职能 D 传播沟通职能.402881382ff6e4DA.B.C.D. (已提交)答题:参考答案: D问题解析:5. 5 、公共关系状态指的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A.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B财务关系状态C行政归属状态402881382ff6e4A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6. 6 、现代公共关系活动主要指()A.专业化和规化的公关管理事务B个人日常的礼貌行为C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传播行为402881382ff6e4A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7.7 、公共关系的英文是()A. Public Relations B. Public Relation C. Publication Relations D Publication Relation 402881382ff6e4A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8. 8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A.双向交流 B 单向交流 C 双向管理 D 单双向管理402881382ff6e4A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9.9 、公共关系的实质涵是()D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D问题解析:10.10、公共关系可直接称为()A.公众关系 B 人际交往C人群关系 D 单双向管理402881382ff6e4A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11. 11、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区别于其他传播活动的特征之一是()A.以宣传产品为目标 B 以灌输政治信仰为目标 C 以塑造形象为目标402881382ff6e4C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C问题解析:12.12、公共关系状态指的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A.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B财务关系状态C行政归属状态402881382ff6e4A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13.13、现代公共关系活动主要指()A.专业化和规化的公关管理事务B个人日常的礼貌行为 C 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传播行为402881382ff6e4A答题:A. B. C.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14. 14、公共关系状态指的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A.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B财务关系状态C行政归属状态A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15. 1.公共关系的涵义有多种指代,其中最常见的有()。
公关关系学第四章习题答案.doc

第四章习题一、单选题:1、态度“质”的改变是指(B )A态度一致性的改变B态度不一致性的改变C态度两极性的改变D态度针对性的改变2、在下列气质类型中,具有选择性知觉的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的是(A )A多血质型B胆汁质型C粘液质型D抑郁质型3、下列不属于流行现象的是(B )A一窝蜂B流言C时髦D时狂4、态度外显因素是(C )A认知B情感C意图D需求5、对于新的构想持十分慎重的态度,直至压倒多数的人都采用时才加以采用的是(B )A落伍者B后期追随者C早期采用者D前期采用者6、在下列流言类型中,具有制造分裂作用的是(C )A愿望流言B恐怖流言C攻击流言D喜悦流言7、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是:(C )A认知B情感C意图D思维8、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属于影响和改变态度因素中的(C )A宣传因素B团体因素C社会因素D个性因素9、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B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0、人生观的核心是(D )A态度B需要C兴趣D价值观11、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C )A.需要B.态度C.知觉D.心理12、“五四运动”、“大生产运动”、“学先进活动"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D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3、“刻板印象”又称为(D )A.首因效应B.近因作用C.堤:轮效应D.定型作用14、“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的是(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4.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文章是(B )A.《动机与人格》B.《人类动机理论》C.《有效的公共关系》D.《公众舆论的形成》15.态度形成的基础是(A )A.认知B.情感C.意图D.情绪16.人口膨胀、青少年犯罪属于(B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7.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B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8.二战期间,建立了“流言诊所''的国家是(A )A.美国B.英国C.法国D.tJ本19.首次阐明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D )A.霍夫兰B.纳普C.阿什D.布林20.商战、心战属于舆论形态中的(D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运动D.社会冲突21.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D )A.自尊需要B.胜任需要C.成就需要D.优势需要22.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C )A.高级需要B.低级需要C.优势需要D.长远需要23.反映人们某种要求、期望、未实现的梦想以及未满足需求的流言是(A )A.愿望流言B.恐怖流言C.攻击流言D.喜悦流言24.马斯洛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 )A.自我实现的需要B.安全需要C.自尊需要D.生理的需要25、在需要层次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是指(A )A.社交需要B.安全需要C.生理需要D.自尊需要26、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是指人的(B )A.需要B.态度C.知觉D.心理27、从“喇叭裤”到“健美裤”表明流行的特点具有(A )A.两极性B.新奇性C.时效性D.周期性28、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被称为(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定型作用D.晕轮效应29、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对应的特定对象,这是指(B )A.态度的社会性B.态度的针对性C.态度的协调性D.态度的两极性30、第一印象往往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这一心理现象是(A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二、多选题:1、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有(ABCDE )A社会因素B团体因素C宣传因素D个性因素E态度系统特性因素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低级需要包括(AB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3、在下列情况中,团体中的个人不易从众的有(CDE )A重视人际关系B重视组织原则C情绪稳定D整体观念不强E在团体中的地位高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ACE )A能力B兴趣C气质D信念E性格5、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决定因素有(ABC )A.团体方面B.个人方面C.问题本身D.外来压力E.外来影响6、布林认为,决定心理抗拒强弱的因素有(ABCD )A.对自由的期望B.对自由剥夺的威胁C.自由的重要性程度D.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E.逆反心理7、根据表现的热情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流行可以分为(CD )A.流言B.舆论C.时髦D.时狂E.盲从8、一般说来,构成态度的要素包括(ABC )A.认知B.情感C.意图D.知觉E.需要9、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ABCDE )A.需要和动机B.兴趣C.性格D.气质E.经验知识10、流行的特点有(ABCD )A.新奇性B.时效性C.周期性D.两极性E.单极性11、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舆论对象B.舆论主体C.意见D.建议E.态度12、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具有的特点有(ABCDE )A.有共同话题B.参与议论过程C.自发性D.松散性E.层序性13、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CDE )A.需要和动机B.经验知识C.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D.对象和背景的差别E.对象的组合1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高级需要是指(CE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自尊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15、常见的“心理定势”的具体表现有(ABC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E.远因效应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价值观的因素。
公共关系学各章节练习题(1)

第一章公共关系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关系的英文全称是()。
A、Public RelationsB、Public RelationC、Publication RelationsD、Publication Relation2、公共关系又可以称为()。
A、人际关系B、公众关系C、人群关系D、社区关系3、公共关系用以协调组织与公众的主要手段是()。
A、私下谈话B、传播沟通C、人际交往D、舆论宣传4、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是()。
A、发展人脉B、赚取财富C、招揽生意D、塑造形象5、社会组织要以()的满足为中心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A、组织利益B、政府利益C、公众利益D、个人利益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A、社会组织B、社会公众C、自然环境D、货币资金E、传播沟通2、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A、公共关系原理B、公共关系实务C、公共关系技术D、公共关系个案E、以上答案不对3、与公共关系学存在一定联系的学科有()。
A、行为学B、管理学C、广告学D、营销学E、传播学三、判断题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德国,英文缩写为PR。
()2、公共关系可以直接称为人际关系。
()3、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
()4、公共关系的客体是人民群众。
()5、公共关系的媒介是请客送礼。
()6、公共关系学与传播学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7、公共关系的实质内涵是传播沟通。
()8、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在理论上涉及不同的学科范畴。
()四、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2、公共关系学:五、简答题1、简述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
2、公共关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简述公共关系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4、试分析公共关系学与市场营销学的联系和区别。
5、学习公共关系学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六、论述题1、夫妻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公共关系”?为什么?2、有人认为“公关=攻官”,你也这样认为吗?请说明理由。
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D5、C二、多项选择题1、ABE2、ABC3、ABCDE三、判断题1、×2、×3、√4、×5、×6、√7、√8、√四、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帮助组织树立良好形象,谋求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增强与社会公众的谅解和支持,从而形成一种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的社会关系。
公共关系学自考题-4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公共关系学自考题-4(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传播模式是( )A.“5W”模式B.把关人理论C.两级传播模式D.受众选择“3S”论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2.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不包括( )A.需要B.态度C.情绪D.认知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受众选择“3S”论。
[要点透析] 受众选择“3S”论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其中,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态度、情绪三个方面。
3.组织报刊面对的公众主要是( )A.大众B.社会公众C.特殊公众D.组织公众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D4.在我国,最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是( )A.报纸B.杂志C.广播D.电视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5.标记语言和行动语言属于( )A.文字传播媒介B.网络传播媒介C.电子传播媒介D.非语言传播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D6.公共关系策划的生命力是( )A.目标性B.思想性C.创造性D.灵活性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
[要点透析] 公共关系策划具有目标性、思想性、创造性、程序性、灵活性、时机性的特征,其中,创造性是公共关系策划的生命力。
7.公共关系策划的“六步工作法”的提出者是( )A.哈罗德·拉斯韦尔B.弗兰克·杰夫金斯C.库尔特·卢因D.麦库姆斯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关系策划的“六步工作法”。
《公共关系学》第4章自学测试题问答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第4章自学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思想、事项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机构。
(P.70)2、公共关系公司:是由各具专长的公共关系专家和公共关系技术人员组成,受具体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其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提供设计方案、决策参考的社会服务机构。
(P.77)3、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公共关系人员角色上可以分为:专家型角色、领导型角色、技术性角色、事务型角色。
(P.81)4、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是指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人员的气质、性格、兴趣、风度、学识和技能方面的综合品质。
(P.84)二、判断题:1、√ 2. X 3. X 4. X三、单项选择题:1. D2. B3. A4. C四、多项选择题:1. ACDE2. BCE3.ADE4. ABCD5.ABCDE五、问答题:1、简述公共关系部的设置原则答:任何一个组织在设置公共关系部时,应该要考虑以下几项原则:(1)规模适应性。
所谓规模适应性,是指公共关系部规模的大小应当与组织的规模及其发展相适应。
(2)整体协调性。
所谓整体协调性,则是在设置公共关系部机构时,应与组织内部各部门相协调。
同时,在机构内部人员的设置也应考虑整体效应,使公共关系部协调一致地工作。
(3)工作针对性。
所谓工作针对性,是指公共关系部的机构设置,要根据不同组织的工作性质和自身所面向的社会公众的特殊性来确定。
(4)机构权威性。
公共关系部是代表一个组织进行工作的,它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和整个事业的顺利发展。
(P.72-73)二、从工作方式来考察,简述公共关系部的三种组织类型及各自的优点答:从工作方式来观察,公共关系部的组织类型可以分为公共关系对象型、公共关系手段型和公共关系复合型等三种类型。
(1)公共关系对象型,也称分类公共关系型。
优点是:有利于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了解其需要和反映,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2)公共关系手段型,也叫做公共关系技术型。
国开(河北)00504-公共关系学-第四章 公共关系组织机构和人员 自测题-参考资料答案

公共关系学-第四章公共关系组织机构和人员自测题-辅导资料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第1题公共关系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2题由于公共关系公司具有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对问题分析比较客观等优势,所以即使设立了公关部的组织,也常常请公共关系公司为其提供这种咨询服务,这是公关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
咨询性服务是一种硬件服务。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3题技术型角色是公共关系部门从事专项技术的业务工作人员,他们是最普通、最基层的公共关系人员。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4题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应该是性格、品德、智慧、教育和经验的组合,同时还应有组织领导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基本技能。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5题一般认为,公共关系的人才培养,就是培养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6题公共关系部作为组织的职能部门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机构性质上看,公共关系部的首项特点应该是()。
A. 协同性B. 专业性C. 自主性D. 服务性正确答案是:专业性第7题设置公共关系部是现代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任何一个组织在设置公共关系部时,至少要考虑以下原则()。
A. 自主性、服务性、专业性B. 规模适应性、整体协调性、工作针对性、机构权威性C. 专业性、协同性、自主性、权威性D. 规模适应性、工作针对性、整体协调性正确答案是:规模适应性、整体协调性、工作针对性、机构权威性第8题在部门所属型的公共关系部中,把公共关系职能定位于传播功能,主要是因为将公共关系部归属于()。
A. 销售部门B. 广告宣传部门C. 接待部门D. 办公室正确答案是:广告宣传部门第9题公共关系部的组织机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9c59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5.png)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A 4、A 5、B 6、A 7、C 8、A 9、B 10、A 11、C 12、C 13、A 14、A 15、A 二、多项选择题1、ACE 2、AD 3、ACDE 4、BE 5、AB 6、A.B 7、AB8、CDE 9、ABCDE 10、ACDE 11、ABCDE 12、ABCDE 13、ACE 14、BD 15、AC三、名词解释题1、传播管理说这类定义将管理说和传播说结合起来,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P3〕2、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
它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根底,也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
〔P10〕3、关系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这种相处和交往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的公众环境状态中比拟直观的方面。
公共关系“好〞还是“不好〞,从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就可以直接判断。
〔P16〕4、形象〔P18〕5、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它主要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21〕6、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这种公众意见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
这种舆论反映和评价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形的方面。
舆论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根本态度和行为。
〔P17〕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观念、协调观念? P122、为什么说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 P13-143、为什么说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15-16五、论述题1、从关系、职能、学科的角度论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要点:公关本质属性;分别阐述关系、职能、学科性质。
公关关系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习题一、单选题:1、态度“质”的改变是指( B )A态度一致性的改变B态度不一致性的改变C态度两极性的改变D态度针对性的改变2、在下列气质类型中,具有选择性知觉的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的是(A)A多血质型B胆汁质型C粘液质型D抑郁质型3、下列不属于流行现象的是( B )A一窝蜂B流言C时髦D时狂4、态度外显因素是( C )A认知B情感C意图D需求5、对于新的构想持十分慎重的态度,直至压倒多数的人都采用时才加以采用的是( B )A落伍者B后期追随者C早期采用者D前期采用者6、在下列流言类型中,具有制造分裂作用的是( C )A愿望流言B恐怖流言C攻击流言D喜悦流言7、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是:( C )A认知B情感C意图D思维8、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属于影响和改变态度因素中的(C )A宣传因素B团体因素C社会因素D个性因素9、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B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0、人生观的核心是( D )A态度B需要C兴趣D价值观11、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 C )A.需要B.态度C.知觉D.心理12、“五四运动”、“大生产运动”、“学先进活动”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D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3、“刻板印象”又称为( D )A.首因效应B.近因作用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4、“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的是( 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4.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文章是( B )A.《动机与人格》B.《人类动机理论》C.《有效的公共关系》D.《公众舆论的形成》15.态度形成的基础是(A)A.认知B.情感C.意图D.情绪16.人口膨胀、青少年犯罪属于( B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7、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 B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8.二战期间,建立了“流言诊所”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19.首次阐明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D )A.霍夫兰B.纳普C.阿什D.布林20.商战、心战属于舆论形态中的( D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运动D.社会冲突21.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D )A.自尊需要B.胜任需要C.成就需要D.优势需要22、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C)A.高级需要B.低级需要C.优势需要D.长远需要23.反映人们某种要求、期望、未实现的梦想以及未满足需求的流言是(A)A.愿望流言B.恐怖流言C.攻击流言D.喜悦流言24、马斯洛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A.自我实现的需要B.安全需要C.自尊需要D.生理的需要25、在需要层次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是指(A)A.社交需要B.安全需要C.生理需要D.自尊需要26、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是指人的(B )A.需要B.态度C.知觉D.心理27.从“喇叭裤”到“健美裤”表明流行的特点具有(A)A.两极性B.新奇性C.时效性D.周期性28、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被称为(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定型作用D.晕轮效应29.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对应的特定对象,这是指(B )A.态度的社会性B.态度的针对性C.态度的协调性D.态度的两极性30、第一印象往往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这一心理现象是(A)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二、多选题:1、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有(ABCDE )A社会因素B团体因素C宣传因素D个性因素E态度系统特性因素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低级需要包括(AB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3、在下列情况中,团体中的个人不易从众的有(CDE )A重视人际关系B重视组织原则C情绪稳定D整体观念不强E在团体中的地位高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ACE )A能力B兴趣C气质D信念E性格5、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决定因素有(ABC )A.团体方面B.个人方面C.问题本身D.外来压力E.外来影响6、布林认为,决定心理抗拒强弱的因素有(ABCD )A.对自由的期望B.对自由剥夺的威胁C.自由的重要性程度D.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E.逆反心理7、根据表现的热情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流行可以分为(CD )A.流言B.舆论C.时髦D.时狂E.盲从8、一般说来,构成态度的要素包括(ABC )A.认知B.情感C.意图D.知觉E.需要9、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ABCDE)A.需要和动机B.兴趣C.性格D.气质E.经验知识10.流行的特点有(ABCD)A.新奇性B.时效性C.周期性D.两极性E.单极性11、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ABC)A.舆论对象B.舆论主体C.意见D.建议E.态度12、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具有的特点有(ABCDE )A.有共同话题B.参与议论过程C.自发性D.松散性E.层序性13、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CDE )A.需要和动机B.经验知识C.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D.对象和背景的差别E.对象的组合1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高级需要是指(CE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自尊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15、常见的“心理定势”的具体表现有(ABC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E.远因效应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价值观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学》
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
一、客观题
(一)单选
1.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被称为()
A.知觉
B.感觉
C.思维
D.反馈
2.作为思维的“窗口”,并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的心理因素是()
A.性格
B.态度
C.需要
D.知觉
3.认为“教师文质彬彬,商人唯利是图”的心理定势是()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定型作用
D.晕轮效应
4.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
B.马克思
C.马斯洛
D.麦克米兰
5.人们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这种需要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6.马斯洛所提出的理论为()
A.两级传播论
B.双因素理论
C.危机传播论
D.需要层次论
7.在知觉偏见的产生原因中,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8.肯定与否定、亲近与疏远体现了态度的()
A.社会性
B.稳定性
C.两极性D协调性
9.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对应的特定对象,这是指()
A.态度的社会性
B.态度的针对性
C.态度的协调性
D.态度的两极性
10.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会处于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试图恢复自由”学者是()
A.伯尼斯
B.巴纳姆
C.森特
D.布林
11.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的学者是()
A.伯尼斯
B.巴纳姆
C.森特
D.霍夫兰
12.“一个对某问题享有盛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态度的改变”,证明了人的态度改变取决于()
A.信息本身的作用
B.说服者的条件
C.问题排列技巧的作用
D.知识储备的作用
13.许多人竞相效仿特定人物的某种新奇行为而形成的社会风尚被称为()
A.流行
B.流言
C.舆论
D.时尚
14.流行项目的最显著特征是()
A.周期性
B.新奇性
C.时效性
D.两极性
15.被周围的人所信赖而起着舆论指导作用的人是()
A.先驱者
B.早期采用者
C.前期追随者
D.后期追随者
16.反映人们某种要求、期望、未实现的梦想以及未满足需求的流言是()
A.愿望流言
B.恐怖流言
C.攻击流言
D.喜悦流言
17.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意见的“随大流”行为属于()
A.自我评价行为
B.社会逆反行为
C.自我认知行为
D.社会从众行为
18.从众心理的主观原因是()
A.团体压力
B.不愿意被孤立
C.权威命令
D.他人劝说
19.首次提出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法约尔
B.阿基里斯
C.布林
D.麦格雷戈
20.首次阐明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霍夫兰
B.纳普
C.阿什
D.布林
(二)多选
2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包括()
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组合
D.需要
E.知识
22.形成知觉偏见的原因主要有()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蝴蝶效应
E.刻板效应
2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
A.动机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E.经验知识
2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低级需要包括()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自尊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25.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包括()
A.社会因素
B.团体因素
C.宣传因素
D.个性因素
E.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26.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
A.情感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说服者的条件
D.信息本身的说服力
E.问题的排列技巧
27.流行的特点包括()
A.稳定性
B.新奇性
C.时效性
D.周期性
E.两极性
28.根据表现的热情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流行可以分为()
A.流言
B.舆论
C.时髦
D.时狂
E.盲从
29.在下列情况中,团体中的个人易从众的有()
A.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低
B.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
C.个人的能力高
D.个人能力低
E.个人整体观念强
二、主观题
30.简述态度的特性。
31.简述舆论的作用。
32.简述人们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33.简述造成知觉偏见的原因。
34.试述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及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
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
(一)单选
(二)多选
二、主观题
30.简述态度的特性。
【简答】
(一)态度的社会性
(二)态度的针对性
(三)态度的协调性
(四)态度的稳定性
(五)态度的两极性
(六)态度的间接性
31.简述舆论的作用。
【简答】
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2.舆论的鼓动作用
3.舆论的指导作用
32.简述人们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简答】
1.从众与模仿
2.求新欲望
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
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33.简述造成知觉偏见的原因。
【简答】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型作用
34.试述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及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
【论述】
1.对自由的期望
人们对自由的期望越高,则当自由被剥夺时,其心理抗拒力量也越大。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有时候,个人的某种自由行为并未被剥夺,只是有可能被剥夺,即这种自由只是受到威胁,这时,人们也会产生心理抗拒且企图使自己保持这种自由。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如果一项自由对自己越重要,则当这项自由被剥夺时,其心理抗拒也越大。
所谓重要性,指这种自由行为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法用其他行为来替代。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如果人们的某种自由被剥夺,还会影响到其他自由也被剥夺,则其心理抗拒会更强。
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意图方面。
这就告诉人们,如果宣传说服不当,要求人们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行为被剥夺了,非但不会转变态度,其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逆反心理的形成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与好胜心(自我显示)。
无论如何,逆反心理的产生,会成为组织与其传播对象进行沟通的一种障碍。
因此,要防止公众出现逆反心理,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就应当细心研究公众对“自由”的看法与认识,充分尊重和顺应他们的“自由”,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
另外,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传播的信息量和刺激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造成传播对象的厌烦情绪,同样也会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