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机升降谈六经病的病机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及原理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六经之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
三阳之中,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之中,太阴居表,以次为少阴、厥阴。
外邪循六经传变,由表人里,渐次深入。
即太阳一阳明—>少阳—>太阴一少阴—)厥阴。
如风寒初客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为太阳病。
若邪气人里,出现但热不寒,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甚而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则为阳明病。
若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则为少阳病。
三阳经病以热证实证为主,邪气虽盛,正气未衰。
若正气已衰,抗邪无力,则病人三阴:如脾虚湿胜而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者,称之为太阴病。
如病及心肾而现“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之为少阴病。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寒化证为少阴虚寒本证,除上述主证外,尚有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蜷卧等;热化证则尚有心烦不得卧等。
病人厥阴,及于肝、胆、心包、三焦,以寒热错杂为其病机特点,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
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由表人里,由阳人阴,由轻而重的发展趋势。
六经传变的特殊规律六经传变不完全按着六经次序循经相传,还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
①越经传:越经传是不按六经次序而传变。
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
②表里传:表里传是表里两经相传。
如由太阴而传至阳明。
③直中:凡病邪不经三阳经传人,而直接出现三阴经症候者,称直中。
如直中太阴或少阴,以直中太阴为多。
因素体脾胃阳虚,所以发病即现太阴症状,称之为直中太阴。
④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因而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
⑤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候者,称为并病。
与合病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经症候还在,而后一经症候又具备的条件下,两经交并为病,而有先后次第之分。
六经气机与八大气机升降

六经气机与八大气机升降气机,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
由脏腑、经络功能活动达到的运动变化,又称为“气机”,气机是通过“气化”起作用的。
气机的“气化”活动形式,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升、降、出、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而贵在守常”;“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内经》的论述,说明了人体的脏腑、经络均通过升降出入保持了各自的功能;同时又通过它保持了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沟通,维持机体功能的统一和协调。
六经气机所调“六经气机”,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气机的简称。
它既概括了脏腑、经络及其功能活动(升降出入),又概括了它们在功能活动失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升降出入失调),从而产生了六经病。
一、太阳气机太阳气机,是人体卫外功能的综合体现。
卫外的功能,又称“卫气”,由于它敷布于体表,又称“太阳表气”。
人体体表的卫外作用,它是全身内在功能的升降出入,相互协调的结果。
脾胃化生气血津液,通过其气主升,归于心脉为气血,肺气主宣发与肃降,升降结合,心肺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气血津液出入而环流不息。
与此同时,把津气敷布于表,即为“卫气”,发挥抗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脾胃运化要靠脾胃阳气,而脾胃的阳气,又来源于肾阳;肾藏精,要靠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来补充;为此脾胃与肾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先后天,气机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所以脾胃、心、肺、肾功能协调,气机的升降出入是太阳之气的根本。
当邪客于表,毛窍气机开合失度则产生太阳表证;影响肺的气机宣发与肃降则产生喘咳证;伤于心、脾、肾则由此产多种虚衰的变证。
二、阳明气机阳明气机,是人体胃肠功能的综合体现。
胃主受纳,小肠主化物,大肠主传导,它们功能都通过气机的降、出完成的。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后肠实而胃虚,故实而不满。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理论博大精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治疗杂病的重要心法之一。
气机升降理论是指气机升降运动的规律,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理论指导之一。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医师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气机升降的规律、气机升降与脏腑关系、气机升降与疾病的关系等。
气机升降是指脏腑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是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从中医的角度看,气机升降与脏腑功能、经络运行、气血运行、形神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之一。
气机升降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蕴藏机体精华的重要器官,脏腑功能的协调运行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在脏腑功能活动中,气机的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肝主疏泄,气机升发;肺主呼吸,气机降摄;心主血脉,气机升降调节;脾主运化,气机升降协调。
了解气机升降对于掌握脏腑功能运行规律、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气机升降与经络运行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经络是脏腑功能和气血活动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场所。
气机的升降对经络运行有着直接的调控作用。
气机升降与经络畅通有关,气机升降与经络瘀阻有关。
在临床上,中医医师可以通过气机升降的理论来调节经络运行,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有许多重要的临床经验。
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气机升降的规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诊断时,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脉情况,来了解气机升降的状态,以及脏腑功能、经络运行和气血运行的情况,从而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轻重。
在治疗时,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经络运行、气血运行等,来改善气机升降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是中医传统理论的核心之一。
气机升降理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机(气血运行的规律)有升有降,升降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疾病,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恢复人体的生命活力,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一、气机的升降规律气机的升降规律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有升有降,升降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气机的升降规律涉及到人体内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四肢百骸的运动、新陈代谢的变化等方方面面。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天地相应,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气机的升降也受到阴阳五行的调控。
在人体内,气机的上升主要包括气和血循环、水液代谢、精神活动等方面,而气机的下降则包括排泄、新陈代谢、进食等方面。
气机的升降规律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对于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气机升降理论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胃肠疾病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如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胃是水谷精气之源,具有宰牲、制气的功能,属于上升的气机。
而肠是水涎脏府,具有传导、化余的功能,属于下降的气机。
对于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医常常运用升降法则,通过调节脏腑的升降功能,恢复其正常活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心脏具有主导气机运行的功能,血液则随着气机的升降而流通输送。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通过调节心脏的升降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神经系统疾病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中枢,如头痛、失眠、抑郁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大脑是气机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受到气机升降的调控。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通过调节气机的升降规律,疏通气机的运行通路,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华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机升降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
因此,调整气机的升降是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一、认识气机升降气机升降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升和降。
气升形成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血液的升降则形成了机体的供应和代谢。
气机升降理论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
调节气机的升降,可以使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得以恢复,从而有效治疗疾病。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中医治疗杂病时,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等特征,综合辨证施治。
辨证总共有六个方面即整体辨证、病位辨证、病因辨证、病机辨证、病邪辨证和病情辨证。
只有对症治疗才能有效地调整气机的升降。
三、药食同源中药和食疗是两种可以相辅相成的治疗方法。
中药在调节气机升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食物治疗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但是,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中,药食同源的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治疗。
四、合理运用针灸和按摩针灸和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
这两种方法是调整气机的升降的重要手段。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机的升降。
按摩则通过按压的方式,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气机升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中,合理运用针灸和按摩是非常重要的。
五、运用中医药中的辅料中医药中的许多辅料有特殊的作用,可以达到调整气机升降的目的。
例如露蜂窝能够清热解毒,芒硝能够醒脑提神等。
在中医治疗杂病时,运用中医药中的辅料可以更好地调整气机的升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包括认识气机升降、辨证论治、药食同源、合理运用针灸和按摩、运用中医药中的辅料。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调整气机的升降,有效治疗疾病。
六经辨证的基本原理

六经辨证的基本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医里超酷的六经辨证基本原理。
咱先得知道啥是六经。
这六经啊,就像是六条主干道,贯穿了人体的健康之路呢。
太阳经就像是人体的边防战士,它在最外面,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当邪气入侵的时候,太阳经往往第一个出来迎战。
比如说,你要是感冒了,刚开始怕冷啊,头疼啊,脖子也不舒服,这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受邪了。
就像有小坏蛋来捣乱,太阳经这边就开始拉警报了,身体的防御机制就启动啦。
阳明经呢,就像是身体里的大工厂。
阳明经要是出问题了,那可不得了。
它主要管消化和发热这一块。
要是阳明经有热,那这人就会高热、大汗、大渴,就跟个小火炉似的。
因为阳明经就负责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能量啥的,要是它乱套了,身体里的热量就会像脱缰的野马。
就好比工厂的生产线出故障了,各种东西都乱生产,热就呼呼地往外冒。
少阳经就有点像个和事佬。
它在半表半里的位置。
当邪气不那么强,身体的正气也还能抵抗的时候,就会在少阳经这里僵持住。
这时候人就会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心里还烦得很呢。
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吵架,谁也不让谁,少阳经就在中间想办法调解。
它还和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哦,要是少阳经失调,这人就容易心情郁闷,就像和事佬罢工了,矛盾就一直在那悬着,人的心情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太阴经啊,是管脾胃的。
它就像身体里的大粮仓管理员。
要是太阴经生病了,那脾胃就不好使了。
人就会肚子胀啊,拉肚子啊,不想吃东西。
你想啊,粮仓管理员要是病了,粮食的储存和分配就乱套了。
吃进去的东西消化不了,都堆在肚子里,可不就难受嘛。
少阴经就比较深啦,它和人的根本能量有关。
少阴经要是虚了,人就会特别没精神,怕冷得厉害,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心脏或者肾脏方面的问题。
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没油了,整个人都发动不起来了。
这时候身体可是很虚弱的,需要好好地调养呢。
厥阴经是六经的最后一站。
它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啦,既有寒证又有热证。
就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比如说,有的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上面口干口苦想喝凉水,下面呢,脚却冰凉冰凉的。
从阴阳气机升降的升降谈经方的组方原则与脑病的治疗思路

从阴阳气机升降的升降谈经方的组方原则与脑病的治疗思路阴阳气机升降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阴阳平衡、气机升降的调节。
在经方组方原则中,也需要考虑阴阳气机升降的原理,综合运用药物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使气机升降的治疗效果。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理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而气机升降则涉及到阴阳之间的动态调节和相互作用。
阴阳气机的升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升:指的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
如阳气上升则头窜、目红、眩晕等,阴气下降则出冷汗、腰酸、肢冷等。
2.下降:指的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
如阳气下降则下陷、腹泻等,阴气上升则心烦、失眠等。
3.涵泄:涵泄是指阴阳气机升降的平衡状态,涵指上涵阳气,使之流通于全身,泄指下泄阴气,使之归于腑脏。
在经方组方原则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考虑阴阳气机的升降状态,合理选择药物进行组方。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方原则:1.升降平衡:在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努力调整阴阳气机的升降平衡状态。
如果是阴虚阳亢的病症,可选用补阴降阳的药物,如玄参、麦冬等。
如果是阳虚阴盛的病症,可选用补阳降阴的药物,如枸杞子、菟丝子等。
2.强调升降:对于需要加强升降作用的疾病,可以选择具有升阳作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等,或具有降阴作用的药物,如知母、生地黄等。
3.组方考虑多因素:在组方时不仅仅要考虑阴阳气机的升降,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的轻重、病位的不同等因素。
例如,对于体质较虚弱的患者,应避免选择过于劳伤阴精的药物,如枳壳、附子等。
在脑病的治疗思路中,也可以借鉴阴阳气机升降的原理进行辅助治疗。
脑病是指一系列以脑组织损伤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包括中风、脑炎、脑血管病等。
1.中风:中风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治疗时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升阳作用的药物,如川芎、丹参等。
同时,也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降阳作用的药物,如茵陈、连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气机升降谈六经病的病机气机升降的基本形式是阴升、阳降、阴出、阳入,并为以中土为枢轴,火、金、水、木为轮周的协调运转所体现。
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
因此,对《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就可用这一理论为指导加以探讨。
一、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太阳病主要指表证。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
”因此,首先应明了营卫出入之机。
营在脉中为阴,卫在脉外为阳,营卫要协调,应当营出而卫入。
如果营在内而不出,卫在外而不入,就是营卫不和,从而导致太阳病。
太阳中风,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性主散,卫气外趋,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从卫气疏漏之处外泄,故发热恶风而必汗出。
太阳伤寒,是病人外感风寒之邪而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营卫之气郁闭,卫气不得内入,营阴不得外达,故发热恶寒而必无汗。
上述二证皆当调和营卫。
对营卫相离因卫气外趋者,当引卫入营,以桂枝汤治疗。
对营卫相离因营卫郁闭者,当发表散寒,以麻黄汤治疗。
至于对“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为何仍要发汗,并“先其时发汗”,乃因本证卫气并非总浮于外,而是时或外浮,故时或自汗出。
但此时是营阴从卫气疏漏处外泄,故虽汗出,营卫仍不相合,必借助药力,复发其汗,使营阴泛达于卫,阳得阴恋而能入,卫气即不再外浮。
其“先其时发汗”,即选择未汗出时服药发汗,无非因此时营卫相距较近,营阴外达与卫气相合更为捷便而已,如此则药效易得,且汗出亦不会过多。
徐灵胎所说“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之理,即在于此。
二、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机。
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胃家实”即胃气因实邪阻滞而不降。
胃为阳土,其气不降,多呈阳热之气亢而向上,向外之象。
如胃热弥漫于阳明之经,充斥于表里内外,见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为阳明经证;如燥热相结,成燥屎阻结于胃肠,府气不降,见潮热、不大便、谵语、小便数、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症,为阳明府证。
不论经证、府证,皆属阳土之气不降。
阳明篇中最发人深思者,是“脾约”一证。
原文为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对此条诸家多以胃强脾弱,脾被约束为解,但说理不透,如以气机升降理论解释,即豁然开朗。
本证发于太阳病发汗、泻下、利小便后,亡津液,胃中干燥,虽有胃肠燥热,但毕竟以胃阴虚为主。
阳土之气无阴液携恋而不能降,故大便硬,由此又引起了阴土之气的不升。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所谓“常守”,即升降出入四者互为因果,恋守勿失。
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轴,当其旋转之时,如胃气不能从右而降,则脾气亦不能从左而升。
本证即因胃气不降而约束脾气不升,故称为“脾约”证;但病本在胃,故列入阳明病。
脾为胃行其津液,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布于全身。
今脾气不升,则胃中水谷津液逕由小肠偏渗膀胱,故小便数;津液亦不能还入胃中,故大便硬不得缓解。
津液偏渗亦使脾脏自身阴液亏乏,故趺阳脉既因胃气不降而脉浮,复因脾气不升、脾阴不足而脉涩。
胃气不降是病态的亢奋,故曰“浮则胃气强”;脾气不升而津液偏渗,故曰“涩则小便数”;究其原因是胃强不降致脾弱不升,故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
可见,仲景在阳明篇论述脾约,是使读者体会脾胃在气机升降中的内在联系。
三、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
”对少阳病,不应仅仅理解为胆病,更主要的是三焦病。
《金匮要略》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凡在内的脏器,在外的皮、肉、脉、筋、骨,其中组织间隙,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而为少阳所主,故章虚谷说:“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
”三焦为气、水之通道,邪入少阳,气机升降道路壅塞,必须表现阴出阳入与阴升阳降的失常。
少阳病提纲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仅属少阳相火上炎,不足以反映少阳病病机,应援引小柴胡汤证分析。
本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症状表现在周身表里上下,既有胆病,亦有三焦病。
往来寒热是自觉恶寒与发热往复出现。
腠理在皮肉营卫之间,邪阻三焦,入于腠理,外并于表则恶寒发热,内并于里则但热不寒,出入于表里之间,故恶寒与发热往复出现。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多属胆病,由胆木之气不舒,或木火上炎,或胆木犯胃所致。
胸中烦而不呕,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则多属三焦气道不利,气水升降失调所致。
因此,条文在论述少阳病病机时指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把少阳统三焦而主腠理之理提示得一清二楚。
四、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就《伤寒论》而言,太阴病以“脾家”即脾脏的病变为主。
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自利。
“自利益甚”是言腹满而吐,食不下等一系列症状,每随下利之甚而愈如严重,足见下利是左右太阴病全局、决定病情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条文重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由此推知,即使腹满而吐,食不下,但无自利一症,则是否属太阴虚寒证尚应斟酌。
就临床所见,腹满而吐,食不下,有属脾与属胃的不同,如阳明府实怔就有这类症状。
两者除从这类症状的自身特点加以区别外,就是以是否兼见下利,并伴随下利而加重为辨证要点。
此因脾为阴土,其气当升,脾气不升,则清气下陷,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脾胃同居中土,为气机升降的枢轴,脾土之气不从左升,则胃土之气亦不从右降,其理与胃土之气不降而后脾土之气不升相同。
所以,太阴虚寒下利多伴腹满而吐,食不下的胃气不降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即指胃气不降。
《灵枢〃阴阳清浊》篇说“阴清而阳浊”,胃为阳土,阳土之气不降,故曰浊气在上。
不过,太阴病的胃浊不降与阳明自病者有标本的不同,太阴虚寒证是清气不升为本,浊气不降为标,故腹满可时减(得温熨阳气暂通则减);虽吐,却非食已即吐;虽食不下,亦只是食欲不振,而非不能纳谷。
此外,腹痛亦必时轻时重。
时发时止,得按痛减,而非痛无休止,得揉按更甚。
可见,此证的关键不在主纳食之胃,而在主运化之脾,故条文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显然,四逆辈概括了一切温运脾阳,升清以降浊的方剂。
五、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心属火,肾属水,水升火降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根本。
少阴病就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
其原因虽因水中之水火与火中之水火的偏盛偏衰,但本质上无非火衰与水衰两方面,其水盛或火盛是在火衰或水衰的基础上继发,故少阴病不外阳虚寒化证与阴虚热化证两种类型。
少阴寒化证,是由心肾阳衰,特别是肾阳衰微所致。
“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是其基本病机。
肾阳衰微,不能蒸腾肾水以达于上、达于外,则在下出现下利,小便色白”,在上出现口渴,故曰“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失此不治,在下阻凝不化,在上、在外阴液更为缺乏,则在上、在外的阳气由于失去阴液的携恋而不能下、不能入,反而上浮、外越,形成戴阳证、格阳证。
在上的脏器有心、肺、胃,心阳不降则烦,肺阳不降则咽痛,胃阳不降则干呕。
上部的阳气不得降于下,甚则“面色赤”。
肌表的阳气不得入于内,则发热,汗出,甚则“身反不恶寒”。
治此当从本治,壮阳气,蒸津液为主,故皆以生附子、干姜为主药。
轻证用四逆汤。
格阳重证,方用通脉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干姜,并用炙甘草从中焦化生营血,则血脉可通,且脾为营之本,补脾生营,则在表的卫阳得营阴之恋而内入,反不恶寒的格阳证即愈。
戴阳重证,方用白通汤,以葱白与生附子、干姜为伍,葱白色白而味甚辛烈,有辛润肾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功,即先引津液上达,则在上的阳气自能得恋而下降,与肾气相交通,面色赤的戴阳证即愈。
少阴热化证,是由肾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且心血不足,不能携恋心火下行所致。
心火上炎,神不守舍,阳不入阴,故“心中烦,不得卧”。
治此当补肾水,养心血为主,佐清心降火之品,方用黄连阿胶汤。
方中阿胶、白芍补阴养血,黄芩、黄连清心降火,更有鸡子黄滋养阴血,从中焦斡旋,发挥媒介作用,于是水升火降,诸症即愈。
六、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厥阴病有寒证、热证,特别是有寒热错杂证。
探讨这些证候产生的原因,是《伤寒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厥阴寒热错杂证,是在少阴虚寒证阳虚阴亦亏的基础上产生的。
造成阴亏的原因有二:一是少阴阳衰,不能蒸化阴液,无阳则阴无以生;二是下利日久,阴液丧失过甚。
少阴篇在论述虚寒证时多次强调指出“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利止脉不出”、“数更衣,反少”以及“利止亡血也”等一类阳损及阴,阳亡阴亦竭的症状,即为以后论述厥阴寒热错杂证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因阳虚必导致下寒,阴亏则导致上热。
病至厥阴,虽相火不足(足则能御阴邪,不致发病),但阴尽却又有阳复之机,相火即可乘势得以伸张,因而又急需肾水上济以滋柔。
恰在此时,肾阴严重亏虚,即肝血亦因肾阴亏虚而生化不足,从而造成阴不恋阳,水不济火,水不涵木,相火独亢,冲逆向上的局面。
相火是厥阴气火,气为阳,血为阴,气火应降而反上逆,阴血应升而不上荣,故亦属阴不升而阳不降的气机逆乱。
本证下寒是本,阴血不足所致上热是由阳气虚衰继发而来,因而是标。
治病求本,故应以温下寒为主。
但阴液不足,单温下寒又恐更耗阴血,故应补阴、滋阴、坚阴。
此时标热不除,又会下吸肾水,故又应清其上热。
所以,总的治则应是温下寒、清上热、滋阴血。
乌梅丸辛升、苦降、酸滋,三法合和成方,可供临床治疗这类证候时组方的参考。
厥阴寒证,有肝气虚、肝阳不足、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证,又有血虚寒凝的当归四逆汤证。
一偏在气,一偏在血:一偏在经脉,一偏在血脉。
厥阴寒证亦有“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治同少阴格阳证。
厥阴热证,或因肝气郁久化热,或因阳复太过,皆易灼伤营血,上为咽痛喉痹,下为下利便脓血。
可见,厥阴病不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皆属气血升降不调而引起的气机逆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