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帖
中华十大传世书法名帖高清原图!

中华十大传世书法名帖高清原图!第一帖-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
《快雪时晴帖》原本只是王羲之致朋友的尺牍(短信)。
在一场大雪之後,天晴的时刻,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遂提笔写信问候。
缩略图局部图《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
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缩略图局部图《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
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缩略图局部图第二帖---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缩略图局部图第3帖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本帖无款印,纸本25.5×33.6CM,七十八字,书法笔力苍劲古茂。
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乔篑成,明杨士奇、项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递藏。
历代书法名帖大全

裴暠墓志 楷书
王敬同夫人韦氏墓志
杨氏夫人墓志铭
宋辽金书法
苏轼
答谢民师论文帖 归去来兮辞 黄州寒食诗帖 李白仙诗卷 赤壁赋 宝月帖 北游帖 春中帖 秦太虚见戏耳聋诗 三舍人省上诗 洞庭春色赋 郭君帖 祭黄几道文 令子帖 罗池庙碑 书林逋诗后 苏过手札 跋吏部陈公诗帖 辩才帖 东武帖 渡海帖 覆盆帖 归安丘园帖 获见帖 苏轼一夜帖 邂逅帖 天际乌云帖 王晋卿帖 新岁展庆帖 治平帖 中山松醪赋 醉翁亭记 尊丈帖 啜茶帖 手扎 桤木卷帖
王献之
廿九日帖 舍内帖 鹅群帖 东山松帖 新妇地黄汤帖 洛神赋十三行 鸭头丸帖 中秋帖 十二月割帖 兰草帖 消息帖 夏日帖 集会帖 企迟帖 阿姑帖 阿姨帖 告仲宗帖 前告帖 益部帖 阮新妇帖 承服帖 薄冷帖 月终帖 先夜帖 奉对帖 吴兴帖 天宝帖 瞻近帖 不谓帖 姊性缠绵帖 静息帖 思恋帖 卫军帖 岁尽帖 夏节帖 愿余帖 节过帖 余杭帖 承姑帖 想彼帖 奉别帖 授衣帖 永嘉帖 诸女帖 诸舍帖 相迎帖 委屈帖 庆不退帖 外甥帖 冠军帖 忽动帖 服油帖 桓江州帖 qingdeng帖 saoqing帖 xuandu帖
蔡襄
茶录 澄心堂纸帖 尺牍 楷书告身帖跋 万安桥石碑 行楷书持书帖页 致公谨尺牍 致公谨尺牍 致彦猷尺牍 自书诗卷 扈从帖
十大传世名帖 [图片]
![十大传世名帖 [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12d3efe8e009581b6bd9eb92.png)
十大传世名帖 [图片]
第一名《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第二名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第三名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第四名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第五名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第六名中华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
第七名中华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
第八名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第九名元代书法宗师楷书奇珍:元代书法宗师楷书奇珍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第十名明代奇才草书绝品: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祝允明《草书诗帖》。
历代法帖名称大全

历代法帖名称大全
古代的法帖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学习对象,每一代的书法大家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法帖。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代法帖名称:
1.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
- 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2. 《兰亭序》(行书):
- 王羲之的又一代表作,内容为兰亭宴会的序文,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3. 《颜氏家庙碑》(楷书):
- 唐代颜真卿的代表作,其字体遒劲有力,影响深远。
4. 《祭侄文稿》(行书):
- 唐代柳公权的作品,以其豪放、磅礴的气势著称。
5. 《邺城碑》(楷书):
- 唐代欧阳询的代表作,书法端庄刚劲。
6. 《唐太宗碑》(楷书):
- 唐代颜真卿所书,字迹工整、遒劲有力。
7. 《乾隆御制圣旨》(篆书):
- 清代乾隆所书,是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8. 《苏文忠公碑》(楷书):
- 晋代苏昭的代表作,以其刚劲有力的笔墨著称。
这些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各个时期书法发展的高峰和特色,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是中国书法艺术瑰宝的代表,记录了中国悠久历史中一些杰出的书法家的作品,无论是笔法、用纸、墨迹还是题字,都堪称经典之作。
这些名帖以其出色的艺术价值、独特的字体风格和传世收藏的价值,成为了世人所公认的艺术珍品。
这篇文章旨在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通过对每一张名帖的传世背景及其特点的介绍,展示中国书法的卓越成就和无穷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帖,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更可以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介绍十张传世名帖,并探讨它们的背景故事、字体特点以及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这些名帖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书法家在不同时期所倡导的书法理念和技法,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最后,本文将总结这些传世名帖的共同特点,探讨它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名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名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汲取灵感,传承发展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
1.2 文章结构一、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1. 引言部分: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本篇文章的目的。
2. 正文部分:依次介绍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每个名帖的介绍包括背景介绍和名帖特点。
2.1 传世名帖1: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2 传世名帖2: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3 传世名帖3: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4 传世名帖4: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有:
1.《唐摹怀素草书千字文》,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文物,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草书墨宝,是唯一一件宋人摹写怀素草书的作品。
2.《出师颂》,这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以行草书体写成,这篇墨迹以古雅的用笔和气度赢得了历代鉴赏家的赞誉。
3.《杜牧行书十韵诗》,这是唐代书法家杜牧的一件行书作品,这件墨迹的笔法纵逸,充满动感。
4.《黄州寒食诗帖》,这是北宋苏轼的一件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件作品表现了苏轼的才情和艺术追求。
5.《晋杨羲洛神赋》,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法帖,原墨迹早已遗失,现在流传的是唐代摹本,此作笔画劲媚,转折处交接清晰,笔锋起落分明。
以上是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的一些介绍,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古代文人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级名帖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级名帖“中国十大传世名帖”指:《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怀素《自叙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祝允明《草书古诗帖》。
名帖之冠:《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希宝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
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
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俯、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
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
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
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俯题跋。
古代书法名帖大全

古代书法名帖大全
古代书法名帖大全是关于古代书法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其中包括了许多古代名家的名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书法名帖:
1.《兰亭集序》-王羲之
2.《行书帖》-王献之
3.《自叙帖》-颜真卿
4.《谢章帖》-怀素
5.《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
6.《寒食帖》-文征明
7.《枯木怀古帖》-李易安
8.《竹石帖》-郑板桥
9.《苏秦碑》-黄庭坚
10.《答谢帖》-米芾
这些名帖代表了古代书法的高峰之作,包括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
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也是研究古代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名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
苏轼是负有盛名的一代文豪、艺林泰斗星。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而且是一位冠盖千载的书法艺术大师。
著名的《黄州寒食帖》即是苏书艺术中的灿灿精品。
苏轼一生极崇书法艺术,他“幼儿好书,老而不倦。
”认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其若书与画。
”苏轼的书法作品主要有:《黄州寒食帖》、《祭黄几道文》、《丰乐亭记》,《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宸奎间碑》、《念妇娇.赤壁怀古帖》,《前赤壁赋帖》、《醉翁亭记碑》、《罗池庙碑》,《杜甫桤木诗卷帖》等等。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眨谪黄州时作的,时年四十八岁。
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朝廷中何正臣等人指摘苏轼的《伐塘集》(诗集)有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之嫌,弹劫苏轼。
于是,兴起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由此,苏轼被贬为黄州田练副使,进入了他政治的失意时期。
《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
寒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种风俗,每到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允许冷食,故名寒食。
这种风俗传说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是力纪念战国时介子推而设。
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如身陷囹,欲说难辩,欲罢不忍.满腹雄才大略顷刻付之流水,朝夕幻想的治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瞬间成为泡影。
沉重的政治打击几欲使他一蹶不拒,他时而精神颓丧,情绪低落,闭门谢客,饮酒浇愁;又时而逃避现实,归诚佛僧,复梦复醒。
苏轼不仅精神骤然衰萎,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生活极为困苦。
他解嘲般地自叹:“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学识渊深的名流才子竞为世难容到如此田地,怎能不令苏拭悲从中来,遣之毫端呢?《黄州寒食帖》的内容是两首五言古许。
读之,苏轼那孤独惨淡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境详如彩绘:“自我来黄州,己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巳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莱,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自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苏轼天天盼望着春花吐红,江岸铺绿,焦虑地等待着北归之日,重酬壮志;然而春光薄情,难驻黄州。
他空怀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报国的机会。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虽已是生机盎然的时令,苏轼却强烈地感到似乎处在满天肃杀的悲秋。
能够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独高洁的海棠。
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赏,愤世疾俗。
于是非常向往一切皆空,物我两忘的佛老虚幻境界,祈念一切烦恼忧伤都在冥冥中偷偷渡去,漠似烟云。
他既用释道相通的教义试图自我解脱,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迫使他不能安守。
对当时朝廷的腐败误士,苏轼怒不可遏;这样的生活何异于久病缠身的少年,待病愈初起鬓发已斑白如雪了!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剪,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书法艺术较之诗歌艺术史更具有直观性。
此诗所寄托的情愫见诸于书法作品就更为丰富了,其韵味色彩别有洞天。
苏轼擅长行书。
全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
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
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
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
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
心情渐为恢复,到末尾行笔又复缓慢,持重而平稳地收笔完篇,字体和行笔效果与篇首遥相呼应,辉映合拍。
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风,清雅书巷之气,情感发自丹田,气势贯于手笔,从中可看出苏书深厚的功底,笔墨技巧昭昭在日,确实具有心手相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的气势。
王献之洛神赋《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
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
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祭姪文稿(颜真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顏真卿(709-785),臨沂人。
字清臣。
書法受學於張旭,兼取法蔡邕、二王、褚遂良,古奧渾樸,去盡娟媚之習。
行書以三稿最負盛名,是卷為現存三稿唯一墨蹟。
內容是悼念為安祿山所害侄兒季明的祭文,用筆蒼勁,悲憤鬱結之情溢於筆端。
兰亭序贴兰亭序贴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
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
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
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
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
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
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
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
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
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
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
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
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鸭头丸帖王献之行草书。
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