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从产生的历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说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使高等数学的初学者能够在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的基础上顺利进入高等数学即变量数学的学习。

关键词高等数学;初等数学;数学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15-0047-02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from Advanced Mathematics Comparing with Primary Mathematics//Yang Limin, Zhao Songq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from advanced mathematics comparing with primary mathematics by Mathematical History, Investigative object and Investigative method. Fresher who want to study advanced mathematics need to know them.

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 primary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history; investigative object; investigative method

Author s address College of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China 102249

高等数学是理、工、经、管类各专业大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有些文科专业如英语、法律也开设相应的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说明高等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使得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使得有些学生在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有些迷茫,不明白数学怎么突然变了样子,导致不易入门,对高等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学不好高等数学。注意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是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数学的学习,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1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处在不同历史时期[1]

数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数学分析教学与三种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

第26卷第6期大 学 数 学V ol.26, .6 2010年12月COLLEGE M AT H EM AT ICS Dec.2010数学分析教学与三种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 钱晓元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大连116024) [摘 要]基本的专业数学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数学发现能力,数学论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本文结合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通过具体教学环节,贯彻培养三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数学分析;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 1454(2010)06 0203 04 1 引 言 数学类专业教育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掌握数学知识,二是培养数学能力.由于当今知识内容的爆炸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以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型特点和创新性要求,对数学能力的重视程度则日益提高,成为数学专业教育的主导价值. 数学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就教育方面而言,数学能力,就是运用数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数学及其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从初等教育甚至学前教育已经开始,但是作为大学数学类专业教育的目标,在质和量方面必然有更高的层次和追求.具体地说,就是在掌握数学科学遵循的游戏规则基础上,从事包括数学的研究、应用和教学在内的各种专业数学工作的能力. 我们认为,基本的专业数学能力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数学发现能力,数学论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发现能力,指的是发现未知数学事实和联系,包括理解和模仿前人发现的能力.数学论证能力,是运用逻辑演绎方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能力.而数学表达能力,是用合乎数学通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准确、清晰、简洁地陈述有关数学发现和论证内容的能力.显然,要有效地解决数学及其应用问题,必须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并加以综合运用,缺一不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合格的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其专业训练带来的技能优势,主要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数学分析是数学类专业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数学类专业开设的多数专业课程都可以看成数学分析的后续课.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系统地培养数学发现、论证和表达能力,是理所当然的.本文将就这一课题,结合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通过具体教学环节,贯彻培养三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 数学分析教学与数学发现能力的培养 数学科学具备特有的思维模式,它以形式逻辑为基础,以演绎推理为手段,建立了坚固宏伟的知识体系.数学分析以实数理论奠基,首先建立严格的极限理论,次第展开微分、积分、无穷级数等内容.数学以逻辑演绎为基础的特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数学定理基于直观、经验和数值实验的发现过程,反倒容易被忽略.数学学科的一些重大的发展,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及理论的提出和形成,却并 [收稿日期]2008 01 11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教改基金

高等数学中常用的初等数学知识(第一章)

第一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第一节 函数及其特性 (一)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如果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否则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 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有限集:我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二)常量与变量 ⑴、变量的定义:我们在观察某一现象的过程时,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量,其中有的量在过程中不起变化,我们把其称之为常量;有的量在过程中是变化的,也就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我们则把其称之为变量。 ⑵、变量的表示:如果变量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常用区间来表示其变化范围。在数轴上来说,区间是指介于某两点之间的线段上点的全体。 区间的名称 区间的满足的不等式 区间的记号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 闭区间 a ≤x ≤b [a ,b] 开区间 a <x <b (a ,b ) 半开区间 a <x ≤b 或a ≤x <b (a ,b]或[a ,b ) 以上我们所述的都是有限区间,除此之外,还有无限区间: [a ,+∞):表示不小于a 的实数的全体,也可记为:a ≤x <+∞; (-∞,b):表示小于b 的实数的全体,也可记为:-∞<x <b ; (-∞,+∞):表示全体实数,也可记为:-∞<x <+∞ 注:其中-∞和+∞,分别读作"负无穷大"和"正无穷大",它们不是数,仅仅是记号。 ⑶、邻域:00000{}(, (,) )-----x x x x x U x x δδδδδ=-<-+=一维 以为中心,以为半径的邻域 0000000{}(, )(, )------x 0(,)x x x x x x x U x δδδδδ=-<=-?+<以为中心,以为半径的空心邻域 00(),()U x U x -----0x 的某个邻域、某个空心邻域

初等数学知识

初等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考题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初等数学知识 大致说来,数学可分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两大部分。 初等数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几何学与代数学。几何学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学科,而代数学则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 初等数学基本上是常量的数学。 高等数学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含: 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线性代数:研究如何解线性方程组及有关的问题; 高等代数:研究方程式的求根问题; 微积分:研究变速运动及曲边形的求面积问题;作为微积分的延伸,物理类各系还要讲授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随机现象,依据数据进行推理; 所有这些学科构成高等数学的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等数学的宏伟大厦。 我们这门课程要讲的就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分支——微积分。 微积分是17世纪后期出现的一个崭新的数学学科,它在数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它包括微分学和积分学两大部分。

微积分学的诞生标志着高等数学的开始,这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与初等数学表现出重大差异. 初等数学应当为高等数学做哪些准备? (1)发展符号意识,实现从具体数学的运算到抽象符号运算的转变. 符号是一种更为简洁的语言,没有国界,全世界共享,并且这种语言具有运算能力; (2)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从具体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 (3)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 (4)发展变化意识,实现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 微积分研究的对象是变量,它的基础是实数,因此我们这一讲要回顾一下初等数学知识中与实数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教学内容 1.第一次数学危机 2.实数、数轴与绝对值 3.区间与邻域 教学要求 1.了解第一次数学危机 2.理解实数、数轴、绝对值的概念 3.理解区间、邻域的概念 1.第一次数学危机 人们对数的认识来源于自然数。自然数是数东西时“实物个数”的表示,从1开始,依次为1,2,3,4,…,n,…,其中n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之后记帐中,为了表示收入和支出,引入正数和负数;在表明商品价格、测量物体长度和重量时,又引入小数或分数。 显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但是这些推动是通过数学自身矛盾的发展

初等数学研究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初等代数研究课后习题 20071115033 数学院 07(1) 杨明 1、证明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具有对逆性与全序性,即 (1)对任何N b a ∈,,当且仅当b a <时,a b >. (2))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a A ==,b B == (1)“?” b a <,则B B ??,,使,~B A ,A B B ~, ?∴,a b >∴ “?” a b >,则B B ??,,使A B ~,,B B A ?∴,~,b a <∴ 综上 对任何N b a ∈,,b a (2)由(1)b a 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假设b a <∴与b a =同时成立,则B B ??,,使,~B A 且B A ~, ,~B B ∴与B 为有限集矛盾,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综上,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2、证明自然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M 为使等式a b b a +=+成立的所有b 组成的集合 先证 a a +=+11,设满足此式的a 组成集合k ,显然有1+1=1+1成立 φ≠∈∴k 1,设k a ∈,a a +=+11,则 +++++++=+=+==+a a a a a 1)1()1()(1 k a ∈∴+,N k =∴, 取定a ,则1M φ∈≠,设,b M a b b a ∈+=+,则 ()()a b a b b a b a +++++=+=+=+ ,b M M N + ∴∈∴= ∴ 对任何N b a ∈,,a b b a +=+ 3、证明自然数的乘法是唯一存在的 证明:唯一性:取定a ,反证:假设至少有两个对应关系,f g ,对b N ?∈,有 (),()f b g b N ∈,设M 是由使()()f b g b =成立的所有的b 组成的集合, ()()1f b g b a ==? 1M φ∴∈≠ 设b N ∈则()()f b g b =()()f b a g b a ∴+=+ ()()f b g b ++∴=,b M +∴∈,M N ∴= 即b N ?∈,()()f b g b =

数学分析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 题目: 学生: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 年月日

浅谈微积分以及如何学好数学分析 什么是微积分?它是一种数学思想,‘无限细分’就是微分,‘无限求和’就是积分。无限就是极限,极限的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础,它是用一种运动的思想看待问题。比如,子弹飞出枪膛的瞬间速度就是微分的概念,子弹每个瞬间所飞行的路程之和就是积分的概念 如果将整个数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初等数学是树的根,名目繁多的数学分支是树枝,而树干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积分。微积分堪称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从17世纪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矿山建设等许多课题要解决,数学也开始研究变化着的量,数学进入了“变量数学”时代,即微积分不断完善成为一门学科。整个17世纪有数十位科学家为微积分的创立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使微积分成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还是牛顿和莱布尼茨。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指出,求不定积分与求导函数互为逆运算[把上下限代入不定积分即得到积分值,而微分则是导数值与自变量增量的乘积],这也是两种理论被统一成微积分学的原因。我们可以以两者中任意一者为起点来讨论微积分学,但是在教学中,微分学一般会先被引入。 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求导和积分是互逆的运算,微积分的精髓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可以解决很多非线性问题,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化曲为直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非线性问题,那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没有统一的方法呢?经过研究思考和总结,我认为,微积分的基本方法在于:先微分,后积分。 定理:如果函数F(x)是连续函数,则f(x)在区间[a,b]上的一个原函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公式进一步揭示了定积分与原函数(不定积分)之间的联系。它表明:一个连续函数在区间[a,b]上的定积分等于它的任一个原函数在[a,b]上的增量。因此它就给定积分提供了一个有效而简便的计算方法。通常也把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称作微积分基本公式 微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极限理论、导数、微分等。积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定积分、不定积分等。 要学好微积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基本概念 常常是这样,理解概念比理解定理更困难,而且更基本.概念不清前进.理解概念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概念的内涵,一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基本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概括的一切对象.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有五个:函数,极限,导数,微分和定积分. 函数概念讲的是两个实数集合间的对应关系.首先使用函数一词的是莱布尼兹,在1692年的论文中他第一次提出函数这一概念.随着数学的发展,函数的定义不断改进和明确.最先将函数概念公式化的是约翰.伯努利,他在1718年说:"一个变量的函数是指由这个变量和常量以任意一种方式组成的一种量."欧拉将伯努利的思想进一步解析化.在《无限小分析引论》(1748)中,他将函数定义为"变量的函数是一个由该变量与一些常数以任意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并明确宣布:"数学分析是关于函数的科学."微积分被视为建立的微分基础上的函数论.欧拉的函数定义在18世纪后期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函数概念本身大大丰富了.欧拉还明确区分了代数函数与超越函数.他把超越函数看成是用无穷多次算术运算得到的表达式,即用无穷级数表示的函数.第一个给出函数一般定义的是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关内容的比对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关内容的比对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关内容的比对作文/zuowen/经过调研了解到,2003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新出版的高中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新教材进一步加强了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联系,高中教材中安排了大学数学课程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试图从教学内容方面解决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但是,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衔接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数学学习形成了障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亟待解决。 1 “函数与极限”的衔接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高考要求较高,学生掌握也比较牢固。高等数学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基本相同,但内涵更丰富,难度也提高了。 (1)函数概念:在原有内容中,增加了几个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实例,如取整函数、狄利克雷函数、黎曼函数、符号函数等。因此,在学习中,函数概念部分可以简略,重点学习这几个特殊函数即可。 (2)初等函数:反三角函数要求提高,新增加了“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等内容。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在高中已学过,但高中对此内容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会用反三角函数表示“非特殊角”即可。而高等函数中要求较高,此处在

学习中应补充有关内容:在复习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悉其图像和性质,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新增加的“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故应特别注意。代写论文 (3)函数极限:“数列极限的定义”,高中教材用的是描述性定义,而高等数学重用的是“”定义,此处是学生在高等数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的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避免影响函数极限后面内容的学习。新增内容“收敛数列的性质”虽是新增内容,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正常安排即可。“极限四则运算”处增加了“两个重要极限”,要加强有关内容的学习。 2 “导数与微分” 的衔接 高中新教材中的一元函数微积分的部分内容,是根据高等数学内容学习需要所添加,目的是加强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联系,让中学生初步了解微积分的思想。 (1)导数的定义: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中,这一内容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学习要求。高中数学要求: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也就是说,尽管极限与导数在高中已经学过,但主要是介绍概念和求法,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不作要求。到了大学,概念上似懂非懂、不会灵活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 )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数学分析

第一讲 微积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在微积分产生之前,数学发展处于初等数学时期。人类只能研究常量,而对于变量则束手无策。在几何上只能讨论三角形和圆,而对于一般曲线则无能为力。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关注变量与一般曲线的研究。在力学上,人们关心如何根据路程函数去确定质点的瞬时速度,或者根据瞬时速度去求质点走过的路程。在几何上,人们希望找到求一般曲线的切线的方法,并计算一般曲线所围图形的面积。令人惊讶的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却归结为相同模式的数学问题:求因变量在某一时刻对自变量的变化率;因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所积累的变化。前者导致了微分的概念;后者导致了积分的概念。两者都包含了极限与无穷小的思想。 1.极限、无穷小、微分、积分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庄子在《天下篇》中论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其中大一和小一就是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概念。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更是道出了无限分割的极限思想。 公元3世纪,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即用无穷小分割求面积的方法,就是古代极限思想的深刻表现。他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来逼近圆周,得到了 142704.3141024.3<<π , 并深刻地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暅(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之子)发展了刘徽的思想,在求出球的体积的同时,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后人称之为“祖暅原理”):“夫叠基成立积,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用现在的话来讲,一个几何体(“立积”)是由一系列很薄的小片(“基”)叠成的;若两个几何体相应的小片的截面积(“幂势”)都相同,那它们的体积(“积”)必然相等。 利用祖暅原理求球体的体积:取一个几何体为上半球体 {};将圆柱体 {2222,x y z R z ++≤≥0222x y R +≤,0z R ≤≤}减去 (即挖去)倒立的圆锥{222x y z +≤,0z R ≤≤}视为另一个几何体。则对任意的0z R ≤≤,过(0,0,)z 点作水平截面,得到的截口面积相等, 都为,由此得到球体的体积为(22R z π?)34 3 V R π=。 2.十七世纪前微分学与积分学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安提丰(Antiphon )创立了“穷竭法”,认为圆内接正多边形当边数不断增加,最后多边形就与圆相合。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 )对“穷竭法”作出了巧妙的应用,他在《论抛物线求积法》中用“穷竭法”求抛物弓形的面积,他构造一系列三角形使它们的面积和不断接近抛物弓形的面积,这就是极限理论的最初形式。在《论球和柱体》一书中,阿基米德首先得到了球和球冠的表面积、球和球缺的体积的正确公式。阿基米德的著作代表了古希腊数学的顶峰。 1615年,德国数学家开普勒(J. Kepler, 1571-1630)用无穷小微元来确定曲边形的面积与体积。他把圆看作边数无限多的多边形,圆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及一些应用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及一些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延伸和 发展。由于现阶段数学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中学教师要是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并在教学中与初等数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将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本文着重把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联系起来,通过几个例子来阐述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应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初等数学;应用 1.引言 数学是一门概括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将它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驾齐驱,在修完高等数学课程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个主张是非常科学的。因此有人把它叫做思维的体操,也有人把它称作其他自然科学必备的基础工具。这些都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小学的数学,即使是高中数学的教学,它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的目 标只能是学会基本的运算和简单的推理,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更深一层次 的研究只能在大学进行。只有通过大学高等数学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 和理解,才能深切感受到数学这门充满生机、古老的学科的庞大的体系和深邃的 理论,才能认识到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三种特性:抽象性、严谨性和高度的概 括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学课程学习的思维单向性很强。大学的学习给学生的感觉是用中学知识去 学习大学课程中的内容,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能用大学知识解决中学数学中的问题 或对解中学数学问题有什么帮助。“用”的观念淡薄了,“学”的热情自然而然的 就少了。抓住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的联系,加强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的指导 作用及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应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中学 数学教材中的教学难点经常让新教师费劲口舌,但学生仍然晕头转向,不知其意。 比如极限定义、集合和函数等。一位新数学教师在解释从非空数集A到数集B 的映射是函数时常常讲不清楚函数的值域到底是不是B。如果他的数学分析中的 映射掌握得好,完全可以既讲得轻松而学生又听得明白。法国数学家F·克莱因 曾经说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理由是,观点越高,事物就显得越简

初等数学研究试题答案

习题一 1、数系扩展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两种扩展方式?(P9——P10) 答:设数系A 扩展后得到新数系为B ,则数系扩展原则为: (1)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算或几本性质,在B 中被重新定义。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2)在A 中不是总能实施的某种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3)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的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有A 唯一确定。 数系扩展的方式有两种: (1)添加元素法。 (2)构造法。 2、对自然数证明乘法单调性:设,,,a b c N ∈则 (3),a b ac bc >>若则; 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由归纳公理知,,N M =所以命题对任意自然数成立。 (2),,.a b b a k k N <=+∈若则有 (P17定义9) 由(1)有()bc a k c =+ ac bc ∴< (P17.定义9) 或:,,.a b b a k k N <=+∈若则有 bc ()a k c ac kc =+=+ 3、对自然数证明乘法消去律:,,,a b c N ∈设则 (1),;ac bc a b ==若则

(2)ac bc a b <<若,则; (3)ac bc a b >>若,则。 证明(1)(用反证法) (2)方法同上。 (3)方法同上。 4、依据序数理论推求: 解: 1313134++=='()先求,, (P16.例1)323231(31)45,++=+=+=='''再求, (2)31313??=先求,, 5、设n N ∈,证明n 415n 1+-是9的倍数。 证明:1n 141511189,1n =+?-==①当时,是的倍数故时命题成立。 k n k 415k 19=+-②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是的倍数。则当n=k+1时: k 1k 415k 11 4415k 1315k 18441519(52) k k k +++-=+--?+=+---()()()。 1n k ∴=-当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对于任一自然数n 成立。 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式对于任意自然数都成立: 证明: ①412111--3-3.11-21n +?==== ==?当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 ②n k =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从产生的历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说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使高等数学的初学者能够在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的基础上顺利进入高等数学即变量数学的学习。 关键词高等数学;初等数学;数学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15-0047-02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from Advanced Mathematics Comparing with Primary Mathematics//Yang Limin, Zhao Songq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from advanced mathematics comparing with primary mathematics by Mathematical History, Investigative object and Investigative method. Fresher who want to study advanced mathematics need to know them. 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 primary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history; investigative object; investigative method Author s address College of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China 102249 高等数学是理、工、经、管类各专业大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有些文科专业如英语、法律也开设相应的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说明高等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使得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使得有些学生在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有些迷茫,不明白数学怎么突然变了样子,导致不易入门,对高等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学不好高等数学。注意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是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数学的学习,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1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处在不同历史时期[1] 数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初等数学常用公式

初等数学常用公式:
(一)代数
乘法及因式分解公式
(1)(1) (2)
(x+a) (x+b) =x2 + (a+b)x +ab
(a±b)2=a2 ±2ab+b2
(3) (a±b)3=a3±3a2b+3ab2±b3 (4) (a+b+c)2=a2+b2+c2+2ab+2bc+2ca (5) (a+b+c)3=a3+b3+c3+3a2b+3ab2+3b2c+3bc2+ 3a2c+ 3ac2+ 6abc (6) a2-b2=(a -b)(a+b)
(7) a3±b3= (a±b) (a2 ab +b2). (8) an-bn= (a-b)(an-1 +an-2b+an-3b2 +…+abn-2+bn-1) (9) an-bn= (a+b)(an-1-an-2b+an-3b2-…+abn-2-bn-1) (10) an+bn=(a+b)(an-1-an-2b+an-3b2-…-abn-2+bn-1)
2。指数运算(设 a,b,是正实数,m,n 是任意实数)
1. 指数定义 下面(1)--(3)式中,m、n 均为正整数. (1) = an (2) (n个a的乘积) ;
(n为正整数) (n为偶数) (n为奇数)
(3)
(4)
无理指数幂可用有理指数幂近似表示. 例如
1

2.指数运算法则 (1) (2) (3) (4) (5) 式中 a.>0 , b>0 ; 3.对数定义 若 ax=b (a>0 , a ≠ 1) ,则 x 称为 b 的以 a 为底的对数,记作 当 a=10 时, 当 a=e 时, 4.对数的性质 (1) (3) (5)换底公式 (a) (b) (c) log a b = (2) (4) 由此可推出: (在换底公式中取 c=b) (在换底公式中取 c=10)
ln b (在换底公式中取 c = e ≈ 2.71828"" ) ln a
x1 ,x2 ,x 为任意实数.
,称为常用对数. ,称为自然对数.
2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教程文件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 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 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 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完整版)初等数学研究复习汇总

第一章 1、自然数集是有序集 2、自然数集具有阿基米德性质即:如果a,b∈N,则存在n∈N,使na>b 3、自然数集具有离散型即:在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a和a’之间不存在自然数b, 使a

值 例:求00080cos 40cos 20cos ??8 120sin 8160sin 20sin 880cos 80sin 220sin 480cos 40cos 40sin 220sin 280cos 40cos 20cos 20sin 2000000 0000 0000= ===???=解:原式N c N a N c N b N b N a ac b c b a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2=--=求证, 的正数,且是不等于例:设原式右边原式左边所以,得证明:由==-?-?=--=-=-+==a N c N b N c N a N a N b N c N c N b N b N a N b N c N a N b N c N a N b N a c b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log 1log 1log 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2213cot cot cot 3tan tan tan =-+-θθθθθθ例:求证的值 内的两相异实根,求在为方程、例:已知)sin(),0()0(cos sin βαπβα+≠=+mn p x n x m 原式右边(原式左边证明:(综合法)==?-?-?-?-=--?-+?-=13tan cot 3cot tan 23tan cot 3cot tan 2)3cot )(cot 3tan tan 3tan cot 13cot tan 1θ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章答案

习题三 1、已知半径为r 的圆为内接等腰梯形ABCD。它的下底AB 是圆O 的直径,上底CD 的端点在圆周上。 (1)写出梯形的周长y 和腰长x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其定义域; (2)当腰长为何值时,该等腰梯形的周长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解:(1)作DE ⊥AB 于 E 连DB,则∠ADB = 90°∴ADB∽AED ∴AD AB = AE AD 2 AD 2 ∴AD = AE ? AB ∴AE = AB 又Q DC = AB ? 2 AE ∴y = DC + AB + 2 AD = AB ? 2 AE + AB + 2 AD AD 2 = 2r ? 2 + 2r + 2 x AB 2x2 = 2r ? + 2r + 2 x 2r x2 = 4r ? + 2 x r x2 = ? + 2 x + 4r . r x2 又Q x > 0 ,且= AE < r ,即x < 2r 2r ∴函数的定义域为(0,2r)。(2)y = ? (r ? x) 2 + 5r ,所以当腰长x=r 时,周长y 有最大值5r. 2、设函数y = f ( x) 定义在R 上,当x>0 时,f ( x) > 1 ,且对于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又当m ≠ n 时,f (m) ≠ f (n). 求证:(1)f (0) = 1. (2)对于任意x ∈R ,均有f ( x) > 0. 证明:(1)Q对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1 r ∴令m=n=0,则有f (0 + 0) = f (0) + f (0) 即f (0) = f (0) + f (0) . ∴f (0) ? [ f (0) ? 1] = 0. ∴f (0) = 1 或f (0) = 0. 若 f (0) = 0.则对于任意m>0,有f ( m) = f ( m + 0) = f ( m) ? f (0) = 0 和题设矛盾。因此,f (0) = 1. (2)由题设和(1)的结论,当x ≥ 0 时, f ( x) ≥ 1 > 0 ,假设x < 0 ,则? x > 0 ,因而 f (? x) > 1。但是 f ( x) ? f (? x) = f ( x ? x) = f (0) = 1 所以, f ( x) = 1 > 0. f (? x) 3、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不是同一函数,并说出理由。(1)f ( x) = lg x 2 , (2)f ( x) = x , g ( x) = 2lg rx . g ( x) = 3 x 3 . 解:(1)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相同:x ∈R ? {0} . 且对每个x,对应值也相等。(2)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当x<0 时,f ( x) > 0 ,而g ( x) < 0 . 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 (4 x ? 5) + 8 ?1 x (2)y = log (2 x?1) (3 x ? 2) (3)y = log 0.5 (log 2 x 2 + 1) (4)y = 7? x?2 lg(9 ? 3x ) (5)y = 1 ? ( ) 2 x?1 (6)y = lg x + lg(5 ? 2 x ) (7)y = arccos(2 x 2 ? x) (8)y = arcsin( x ? 1) + 1 3 1 5x ? 1 1 4 (9)y = sin x ? 1 + (1 ? sin x ) (10)y = lg cos3x ?4 x ? 5 ≠ 0 ? ?8 解:(1)Q ? ? 1 ≥ 0 ? x ? x ≠0 ? 5 ? x≠ ? 4 ? ,∴? x ≤ 8 ?x ≠0 ? ? 5 4 5 4 5 ? x≠ ? 4 ? ,∴? ?8 ≤ x ≤ 8 ? x≠0 ? ? ∴函数定义域为:[?8,0) U (0, ) U ( ,8] . ?3 x ? 2 > 0 ? (2)Q ? 2 x ? 1 > 0 ?2 x ? 1 ≠ 1. ? 2 3 2 ? x> ? 3 ? 1 ? ∴?x > 2 ? ? x ≠1 ? ? ∴函数的定义域为:( ,1) U (1, +∞). ?log 0.5 (log 2 x 2 + 1) ≥ 0 ? (3)Q ? log 2 x 2 + 1 > 0 ? x2 > 0 ? ? 0 < log 2 x 2 + 1 ≤ 1 ? ∴?log 2 x 2 > ?1 ?x≠0 ? ?2-1 ≤ x 2 ≤ 1 ? ∴? x 2 > 2?1 ?x ≠ 0 ? ? 2 2 ≤ x ≤ 1 或?1 ≤ x ≤ ? ? 2 ? 2 ? 2 2 或x ∴? 2 2 ? ? x≠0 ? ? ? 2 2 函数定义域为:[(?1, ? )U( ,1)] . 2 2 ?lg(9 ? 3x ) ≠ 0 ? Q (4)? 9 ? 3x > 0 ?7 ? x ? 2 ≥ 0 ? ? x ≠ log 3 8 ? ∴? x < 2 ??5 ≤ x ≤ 9 ? ? 9 ? 3x ≠ 1 ? ∴? 3x < 9 ? x?2 ≤ 7 ? ? 3x ≠ 8 ? ∴? 3x < 32 ??7 ≤ x ? 2 ≤ 7 ? ∴log 3 8 < x < 2 或?5 ≤ x < log 3 8 ∴函数定义域为:[(?5,log 3 8) U (log 3 8, 2)]. (5)Q1 ? ( ) 2 x?1 ≥ 0. 1 3 ∴( )2 x?1 ≤ 1. ∴ 2 x ? 1 ≥ 0. ? log x ≥ 0 ? (6)Q ? x > 0 ?5 ? 2 x > 0 ? 1 3 ∴1 ≤ x < log 5 2 1 1 ∴函数定义域为[ , +∞] 2 2 x ≥1 ? ? x ≥1 ? ? ∴? x > 0 ∴? x > 0 5 ? ?2 x < 5 ? x< ? 2 ∴x ≥ 5 ∴函数定义域为:[1, ) . 2 (7)Q ?1 ≤ 2 x 2 ? x ≤ 1 ? 2 x 2 ? x ? 1 ≤ 0LL ①∴? 2 ?2 x ? x + 1 ≥ 0LL ② 1 ? ?由①? ≤ x ≤ 1 ∴? 2 ?由②x ∈R ? ∴函数的定义域为:[1, ) . ??1 ≤ x ? 1 ≤ 1 (8)Q ? ? 5x ? 1 > 0 1 5 ?0 ≤ x ≤ 2 1 ? ∴? ∴ ? 5 ? 5 2 ∴函数的定义域为:( ,2].

数学分析对中学数学指导作用

分类号 O171 单位代码 密级学号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数学分析对中学数学的指导作用 作者 院 (系) 数学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2014年5月4日

摘要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随着数学改革的不断进行与发展,中学数学所涉及的数学分析方面的知识在高考中所占得比例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探讨数学分析与中学数学的关系,着重论述数学分析在中学数学函数、几何、代数等方面的应用,以大量详实的习题、范例为依据,分析不同方法的解题效果,从而说明数学分析对中学数学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数学分析;中学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ABSTRCT Mathematics is the study of space form and quantity relationship.With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reform,the propor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knowledge included middle school math i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is becoming increasing larger.B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al analysis with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in functions,geometry ,algebra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At the same tim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etailed examples,as the basis and analysis of effect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problem solving,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to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is illustrated. Key words: Mathematical analysis;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thinking;Mathematical metho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