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鸡不吃了_歧义现象再解释_陆俭明
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看的是电影 学的是英语 B 苦练的是他 违反的是他 吃过的是他
看书的是电影* 学本事的是英语* C 苦练他* 违反他* 吃过他*
“反对的是他” 既可以转换为 C 式, 又可以转换为 D 式, 因此有歧义。变换是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变换, 而不是某两个 句子之间的变换, 从而探求歧义结构类的分析解释。 三、 转换生成法分析歧义句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分化歧义句式上, “层次分析法” 优于 “句子成分分析 法” 而 , “转换生成法” 分析歧义句式的能力更强, 即是说层次 分析能解释的歧义句式, 变换分析也同样能解释。层次分析 不能解释的句式, 变换分析也能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由 于结构层次引起的歧义如果我们仍用变换分析来解释的话会 很麻烦。 所以, 对于这样的歧义句式, 我们还是应该用层次分 析法来解释。如: 打死敌人的队长。 (1) 打死 敌人的队长 动 宾 (2) 打死敌人的 队长 定 中
歧义问题》 为标志的, 该文对歧义界定、 歧义分类、 歧义成因、 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大脑里天生具有构成语言特殊规则和
310
2009 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说 文 解 字
(2)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这个句子可以派生出 两个句子: 一是'For someone to fly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开 飞机会很危险。二是'Planes that are flying can be dangerous.' ) (飞着的飞机会很危险。 )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乔姆斯基是将歧义句中的所有可能 出现的义项都将其转换成只具有一个意思的正确的句子。 这 对我们分析汉语中层次分析法所解决不了的歧义句是有启发 的。 例如: 1) ( 鸡不吃了。→ (动物) 不吃鸡 (鸡肉) 了。 鸡不吃食物了。 (2) 反对的是少数。→持反对意见的人是少数。 (某些人被) 反对的是少数。 (3) 老王已经问过了。 →老王已经问过 (某个人或某个事 情) 了。 (某个人) 已经问过老王了。 (4) 这姑娘谁都看不上。→这个姑娘谁都看不上 (她) 。 这个姑娘看不上 (所有的人) 。 这四个句子有下划线的部分都是既可做施事, 又可做受 事, 所以产生了歧义。我们运用添加和移位的变换方法把多 种意义区分开来。按照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 我们 平时交际中出现的句子都是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 构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而来的, 转换过程中有添加、 移位、 替 换等, 所以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是不同的。因为同一个深层 结构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表层结构, 形成同义句。不同的深层 结构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表层结构。如: (1) 反对的是他。→ (某人) 反对的是他。 反对 (某人某事) 的是他。 “他” 仍然是既可看作施事, 又可看作受事。这句话的词 类序列是: A 反对的是他 吃的是馒头 学的是英语 看的是电影 B 名词语 反对的是他 苦练的是他 违反的是他 吃过的是他 反对这个计划的是他 苦练基本功的是他 违反纪律的是他 吃过饭的是他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它是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
人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只有正确地传达语意,才能给接受者以正确的信息,在听或读的时候不致造成误解。
因而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
汉语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同形异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
这里所谓的“句子”,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
它能作几种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
造成句子歧义的因素很多,它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方面,消除句子歧义的办法相应也有好多种。
一、词汇方面1、词的兼类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造成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明确,从而形成句子的歧义。
例如:(1)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2)我跟他去过。
(3)我要炒鸡蛋。
句(1)中的“没有”和“锁”可以分别是动词和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分别是副词和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2)中的“跟”可以是介词,有“随”之意,也可以是连词,有“和”之意。
例(3)中的“要”可以是动词,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炒鸡蛋则为偏正词词组,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我将要炒鸡蛋了。
这样就造成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这种由于词性不明的歧义句,要消除它的歧义,应明确兼词的具体词性,可采用改换词语,增加词语,限定语境,近义词替换等方法来明确词性,消除歧义,像(1)可换词语,变为“没有锁上”(副词、动词)或“没有装锁”(动词、名词);(2)可近义词替换“我和他去过”(连词)、“我跟着他去过”(介词);(3)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现在,我要炒鸡蛋了(副词)”、“我还需要一份炒鸡蛋(动词)”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词语的多义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词语的词性虽然相同,但一词有多种含义,使词义在句中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句子歧义,例:(4)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5)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语言学纲要笔记第四章语法

第四章语法一、语法的内涵和研究范围1、语言结构和使用的规则性2、客观的规则和对客观规则的抽象3、对“语法”的多层次理智(1)语法的词的构成、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
(客观的,一种语言只有一套)。
(2)对客观语言结构规则的描写、说明和解释。
实际指语法学。
(有主观性。
不同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系统)。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P12-13: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4、大语法和小语法(1)凡是能够体现为语言结构的规则性的部分都是语法。
(大语法)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词法学(形态学)、句活学所研究的对象。
(2)只限于词和句子的构造规则。
(小语法,本书的理解)(3)有的甚至只指句子的构造规则(句法学)。
二、语法规则1、语言结构(1)结构成分:音义结合体,如语素、词、短语、句子。
(2)结构方式:成分与成分的组合,如:成绩好——好成绩。
虚素“们、看、了、呢”与别的成分组合时,永远不会出现在句道:“第、初、问”与别的成分组合时,永远不会出现在句末。
[分布]2、语法单位的内涵即语法系统的组成部分,凡是能在组合的是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组合成分单位,如短语、句子,都是合义结合的。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1)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组合起来的规则,链条,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中。
(2)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仓库,潜在地,存在于人脑中。
例如:小学生的句型练习:游戏中的语词龙(组合规则)及其后接的多种可能性(聚合规则)。
三、语法单位的层级性教材中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是解构式[分解]:应该从小单位到达单位讲,建构式[组合]。
(一)句子1、概念:语言交际的基本表述单位。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P21:是语言中前后有较大停顿、伴有一定句谓、表示相对完整意义有音义结合体,是最大的语法单位。
2、句型: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张涤华等《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补充,不讲]句类:(1)句子的类型。
浅析汉语商业广告语中的语用现象_0

浅析汉语商业广告语中的语用现象篇一: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4、新工人宿舍这句话的意思是工人宿舍是新建的?还是理解为这宿舍是新进来的工人住的?5、其他国家大事与例四类似,这个例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它一方面可以认为是本国其他的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是外国的国家大事。
(3)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6反对哥哥袒护妹妹反对哥哥袒护妹妹7告别山区的青年告别山区的青年(二).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8“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再看:9、这个人谁也没问过。
是大家谁也没有问过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没有问过其他人?这种歧义就是由于施事与受事同形造成的(2)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三大观点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三大观点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语言能力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认识,而语言运用则是它具体使用语言的行动;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并不是符合的,语言运用并非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念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中发现,有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
例如,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的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
这种现象,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
在这一点上,“刺激—反应”或“模仿—记忆”等观点也不能自圆其说。
不仅如此,儿童所知的有些东西,似乎不可能是教会的。
比如在He lost his pen和He lost his way中的his的区别,在He told her to leave the party和He promised her to leave the party中,由于两个谓语动词的不同,使to leave的施动者也改变了。
况且,儿童听到的话语并不都是标准的,相当一部分是不标准、不合乎语法的、被简化了的话语(如中国妈妈们说的“吃甜甜”“吃果果”)。
但儿童最后学到的是标准的语言。
这显然不是靠简单模仿得来的。
儿童在五六年之内所接触的话语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儿童能说出的句子却是无限的。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亦称“转换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
是指一种新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20世纪50-60年代创立。
用符号化和演绎方法描写自然语言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有:语言基本上不是习得的,而是天赋的。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随着儿童的发展,这种内在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发,儿童即能自然获得语言。
语言是一种结构,设想人有一种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称LAD。
深层结构,指短语或句中的基本语法关系和语义,决定句子的内涵与意义,属语法的基础部分和语言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论文

多义短语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歧义的消解侯怡心摘要:多义短语的分析和研究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由于语音变化、语义关系和语法结构不同造成多义短语。
本文主要从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两个方面去观察各种类型的多义短语,多义短语可以被分为五种类型。
多义短语歧义的消除,可以利用调整词序、换用或增删词语、运用标点符号和变换句式、依靠语言环境、重音和停顿等方法。
关键词:多义短语语法关系语义关系歧义正文: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意义的短语叫单义短语,不止一个意义的短语叫多义短语。
多义短语能够表示多种语法结构或多种语义关系。
例如,“学习文件”,作为名词短语,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即“用来学习的文件”;作为谓词短语,可表示动宾关系,即“学习这个文件”。
汉语中出现多义短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由于汉语基本上是属于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关系主要靠虚词、词序两种语法手段来表示;二、由于组成短语的某些词本身具有多义性和语音节奏的变化所导致;三、由于语法规则是一个有限的系统,而客观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人们用有限的语法关系来表达无限的语义关系,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体表示多种结构关系或多种语义的现象,即多义短语。
下面从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面去观察各种类型的多义短语,多义短语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类型。
一、结构关系不同的多义短语这类多义短语是由于构成这一短语的某个词有几个词性而形成的。
例如,“进口机电产品”,作为谓词短语,它表示的是“进口什么,进口机电产品”,是动宾关系;作为名词短语,它表示的是“什么机电产品,是进口的机电产品”,是偏正关系。
又如,“学习雷锋的故事”,作为谓词短语,它表示的是“去学习什么,学的是雷锋的故事”,是动宾关系;作为名词短语,它表示的是“学习的是雷锋的故事”,是偏正关系。
又如,“她和你的同学”,作为名词短语可以表示两种含义,一是“她的同学和你的同学”,一是“你的同学和她”。
再如,“冰心的书”,“冰心”作为“书”的修饰成分,可以表示几个意思,比如“冰心写的”、“冰心拥有的”、“冰心带来的”、“冰心丢的”、“冰心买的”、“冰心赠给的”等含义,由此造成“冰心的书”这一短语具有多义。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跃武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5期摘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
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
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
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就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义的类型(一)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⒈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
“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样东西绊了一跤。
(2)骑马去。
“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
2.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1)A.你现在’怎么想了?(’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2)A.老师’都听不懂。
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
A.我’都买了。
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A.孩子’都学会了。
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3.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1)A.’叫老王出来。
B.叫老王’出来。
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出来老王。
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
(2)A.热得’我都出汗了。
B.热得我都’出汗了。
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热”。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对“鸡不吃了”歧义现象再解释摘 要: “鸡不吃了”, 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
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
王士元先生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关键词: 歧义现象;词义延伸;语义关系;语境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31(2011)03-0002-01陆俭明a,b(北京大学 a.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b.中文系,北京 100871)“鸡不吃了”,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
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
这个例子最早是由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
以往是从句子成分的移位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两方面来解释这句话的歧义现象的。
请看实例(例中的“鸡[A ]”代表“吃”的施事,“鸡[P ]”代表“吃”的受事):甲 乙a 1. 鸡[A ]不吃白菜了b 1. 张三不吃鸡[P ]了a 2. 白菜鸡[A ]不吃了 b 2. 鸡[P ]张三不吃了a 3. 鸡[A ]不吃了 b 3. 张三不吃了a 4. 白菜不吃了 b 4. 鸡[P ]不吃了句子成分移位、省略的结果,造成a 3和b 4同形,表示的意思则不同。
王士元教授(美籍华裔,原先在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任教,后应聘至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现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被誉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家。
2006年他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学院作系列演讲,部分演讲内容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
其中有一篇,发表在2006年第6期上,题目是《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在这篇文章里,王士元先生对汉语语法学界的这个经典例子“鸡不吃了”的歧义现象,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具体是:“鸡”既能用来代表一种家禽,也能代表家禽的肉。
同样的,也可以说“鱼不吃了”有歧义,因为“鱼”可以指一种动物,也可以指这种动物的肉。
但是,如果说“牛不吃了”或者“马不吃了”,就没有这样的歧义了,因为“牛”和“马”只能指动物,而不能指这些动物的肉。
王士元先生的上述看法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可取之处是,他注意到了表示动物的词在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既能表示某种动物,也能表示那种动物的肉;另一种情况是只能表示某种动物,不能表示那种动物的肉—这无疑是对汉语词义研究的一种贡献。
目前一般辞书上,还未见有对“鸡”、“鱼”、“虾”这类词注出上述两个义项的。
但是,王士元先生以此来解释“鸡不吃了”的歧义,就欠考虑了。
如果我们按照义项将“鸡”分化为“鸡1”和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mbiguity in “Ji Bu Chi Le”LU Jian-ming a b(a.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b.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 : “Chicken” in the sentence “Ji Bu Chi Le” (literally means in English “chicken not eat”) can be understood both as the subject and as the object of the verb “eat” in Chinese, which is a typical case of ambiguity in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grammar.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reinterpreted the sentence from a lexical perspective, i.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Such an attempt has both merits and loopholes. Key words : ambiguity;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sense relations; context- 3 -“鸡2”—“鸡1”表示鸡这种家禽,“鸡2”表示鸡这种家禽的肉。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表示某种家禽时的“鸡1”所形成的“鸡1不吃了”,照样还可能产生歧义。
设想某动物园里,给狮子、老虎这些肉食动物每天只是喂鸡,结果狮子、老虎吃得有点倒胃口了,看到鸡,如果是死鸡,只是闻闻,咬一两口就不吃了;看到活鸡,只是戏弄,不怎么吃了。
饲养员向领导汇报,说“狮子、老虎现在鸡不吃了”。
这里的“鸡不吃了”里的“鸡”在理解上完全可以理解为鸡这种家禽,即“鸡1”。
这说明,“鸡”作为家禽理解时,也可能形成受事主语句“鸡1[P ]不吃了”。
至于“羊不吃了”、“牛不吃了”、“马不吃了”在某种语境下也可能会有歧义—一指“牛/马/羊不吃什么东西了”,一指“老虎/狮子不吃牛/马/羊了”。
其实,“鸡不吃了”这一句式是否有歧义,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按“NP 不V 了”(NP 代表名词语,V 代表动词)这种句式所造成的句子里,NP 与V 之间是否既可以理解为“施事—动作”语义关系,又可以理解为“受事—动作”语义关系。
如果按“NP 不V 了”这一句法格式造出的句子,其NP 与V 之间可以作两种语义关系理解,这样的句子就可能会有歧义。
当然,在实际上下文里是否表现出歧义,还得看上下文语境。
我们说王士元先生“考虑不周”,就指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以上事实也告诉我们,对于学者专家、学术权威的论著我们一定首先要好好地学,虚心地学,但他们毕竟也是人,而不是神,也难免会有思考不周之处,特别是如果所谈内容并不是他所专注的研究领域的话。
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对前辈、时贤的论著首先要虚心地学习,认真地吸收;同时也不要盲从,不要以为专家学者特别是权威的论著里的内容都是对的。
重要的是自己要勤于思考。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文学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摘 要: 汉语里的首词重复构式的基本格式是“X 是X”,另外还有两种格式“X 是X,Y 是Y”和“X 是X,……”,可以看成基本格式的变体形式。
这种格式是一个家族,内部成员的意思和句法特征并不一样。
这些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既不能从语义解释的一般规则推测出来,也不能从交际语用学的规则推测出来。
多种语言的相关情况表明,首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与特定语言有关(language -specific ),每一个此类构式都有特定的意义,这一意义不能根据普遍语用准则(maxims )全部预测出来。
因此首词重复是基于个性的现象。
然而,多语言的首词重复构式都有句法限制,都有一定程度的非范畴化倾向,因此该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关键词: 首词重复;类型学;家族;约定俗成;构式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31(2011)03-0003-08陈满华1,2(1.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Epanaphoric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CHEN Man-hua 1, 2(1. 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2. International College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uzhou 215123, China)Abstract: In Chinese,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epanaphora (a kind of equational tautologies) is “X是X” and it has two varieties: “X是X,Y是Y ” and “X是X,…”. The subtypes in the family of the construction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both semantically and grammatically. Th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differences derive from neither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rules nor pragmatic rules. Relevant multi-linguistic facts show that “epanaphoric constructions” are partly conventional and language-specific, and each such construction has a specific meaning, which cannot be fully predicated in terms of any universal pragmatic maxims. Therefore, epanaphora is an individuality-based phenomenon.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multi-linguistic facts, there are syntactic constrains and decategorization to some extent for the epanaphora. Thus, epanaphora is somewhat of universality.Key words : epanaphora; typology; family; conventionality;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