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争霸学案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争霸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6课春秋争霸点击新目标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
2、理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3、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链接旧知识1、齐读上课知识建构;2、填一填:(1)西周建立:时间约公元前,都城,重要制度,(2)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年,犬戎族攻破都城,被杀死课堂进行时【情景创设】管鲍之交朋友情深莫过“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好朋友鲍叔牙,曾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
而是因他家贫困;管仲三次参加战斗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面对人们的讥笑,鲍叔牙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春秋时期的历史成语典故很多。
同学们说一说,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历史成语、典故多。
【课堂热身】1、初读正文,勾划书中知识要点;2、填写本课《历史指导丛书》的知识建构;3、小组交流答案、质疑,全班展示、解疑;【新课解读】一、春秋争霸(背景、五霸概况、齐桓公首霸原因)1、结合教材31页正文阅读材料:材料一:“礼乐征发自天子出”,材料二:“礼乐征发自诸侯出”——(《论语》·季氏)(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两段材料说明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有何变化?(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诸侯;(3)、记住五霸名称、并在书32页地图上圈出“春秋五霸”所在诸侯国:齐、晋、楚、吴、越;2、结合教材32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1)、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评价这么高?(2)、除了“管仲相桓公”,“桓公”能称霸诸侯还有什么原因?(3)、标志“桓公霸诸侯”的事件是什么?3、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管鲍之交齐桓公尊王攘夷楚庄王退避三舍晋文公卧薪尝胆吴王阖闾问鼎中原越王勾践二、春秋争霸的影响仔细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材料一:《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杀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第6课 春秋争霸 学案

徐州市铜山区城北中学七年级历史(上)随堂学案第6课春秋争霸学案姓名班级 9月18日【学习目标】1、知识方面:记住春秋开始的时间和“春秋五霸”。
理解齐桓公首霸和越王勾践从战败称臣到终成霸业的原因;2、能力方面:通过概括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管仲改革的内容等,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越王勾践的事迹,进行奋发图强的教育。
【重难点】1、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首霸”;2、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教学内容及重点知识】一、“春秋五霸”1、春秋:___________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_____。
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2、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目的:在王权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春秋五霸”:在争霸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二、齐桓公首霸1、原因:①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基础雄厚。
②齐桓公任用政治家_______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2、称霸的策略:打出“______________”的口号,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进扰;在南方出兵阻止了楚军的北进。
3、霸主地位的确立:_____会盟_(今河南民权县东北)。
三、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晋楚军队在_______进行决战,楚军战败。
________召集诸侯会盟。
周王赶来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2、楚庄王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________开始了他的争霸事业。
为了显示军威,楚庄王曾在东周都城______附近检阅军队。
后来,楚军北进中原,在____(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
七年级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案+导学案)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
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历史上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了解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只有革故鼎新者才能富国强兵。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努力改革,弱国可变为强国;因循守旧,强国也可能会沦为弱国,认识到要兴国必须先兴人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东周以前的夏、商、西周,都是通过开国君王造就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建立的,但东周是通过王族宗室把都城东迁洛邑之后开始其历史的。
表面看似平淡,但在历史上,这就是王朝建立的一种新形式。
由此导入新课。
2.本课教学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较多,又是以战争类型的知识为多数。
为避免混淆,注意分成春秋和战国两段,然后按战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介绍,注重把战争史实和流传下来的成语故事相结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课文中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实例,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招贤纳士、宽容大度的齐桓公,一言九鼎、为人诚信的晋文公,坚忍不拔、卧薪尝胆的勾践等政治家的胸襟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坎坷、失败、成功的价值观。
2.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战争会给社会带来动乱,给人类带来灾难。
培养学生反对侵略战争,追求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齐桓公争霸;2.晋文公争霸;3.秦国的崛起和东进。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的异同;2.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一)关于东周1.东周开始的标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3.关于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入部分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备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春秋争霸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2. 通过学习春秋五霸的相关史实,使学生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使学生认识到春秋争霸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
2.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 春秋争霸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 春秋争霸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2. 春秋争霸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的全面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五霸的事迹和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春秋争霸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4. 史料展示法:展示相关史料,加深学生对春秋争霸的了解。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知道春秋时期吗?请大家谈谈对春秋时期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教师提问: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如何?诸侯国的发展状况如何?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
2. 教师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春秋时期诸侯国分布图。
2. 请学生思考: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后来的战国时期有何影响?六、课时安排与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2. 第二课时:齐桓公争霸3. 第三课时:晋文公争霸4. 第四课时:楚庄王争霸5. 第五课时:春秋五霸的评价6. 第六课时:春秋争霸的影响7. 第七课时:史料分析与讨论8. 第八课时: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10. 第十课时:课后作业与反思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备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精品备课教案1.1 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后来的战国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2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以春秋争霸为主题,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
1.3 教学意义: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是周朝的一个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
2.2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则向周王进贡并提供军事支持。
2.3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起。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三、教学内容3.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解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
3.2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讲解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和诸侯国的职责,以及分封制在春秋时期的影响。
3.3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讲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春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5.2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梗概,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将在后续的教案中详细讲解。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上册历史《春秋争霸》教案【三篇】

篇一 篇二 篇三 一、识记和理解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
3、教师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
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 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知道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2)掌握春秋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和著名的争霸事件。
(3)能够分析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争霸形势。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春秋争霸的具体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3)春秋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和著名的争霸事件。
2. 教学难点:(1)春秋争霸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
(2)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春秋争霸”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布。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和著名的争霸事件。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春秋争霸的具体事件。
4. 地图展示:教师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争霸形势。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春秋时期诸侯国分布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合作探讨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
3. 学生小测成绩:定期进行小测,了解学生对春秋争霸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综合表现: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测成绩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侯争霸的史实。
(2)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主要诸侯国的兴衰过程。
(3)了解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春秋争霸的形势变化。
(3)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侯争霸的史实。
2.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主要诸侯国的兴衰过程。
3. 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 春秋争霸时期的历史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2.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地图展示: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春秋争霸的形势变化。
4. 历史评价: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春秋争霸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和过程。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主要诸侯国的兴衰过程。
4. 地图展示: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变化地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诸侯国的争霸情况。
5. 历史评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春秋争霸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争霸的历史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春秋五霸的概念和地位。
2.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
3. 春秋争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七、教学重点:1. 春秋五霸的概念和地位。
2.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春秋争霸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
2、理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3、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链接旧知识
1、齐读上课知识建构;
2、填一填:(1)西周建立:时间约公元前,都城,重要制度,
(2)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年,犬戎族攻破都城,被杀死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管鲍之交
朋友情深莫过“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好朋友鲍叔牙,曾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
而是因他家贫困;管仲三次参加战斗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面对人们的讥笑,鲍叔牙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春秋时期的历史成语典故很多。
同学们说一说,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历史成语、典故多。
【课堂热身】
1、初读正文,勾划书中知识要点;
2、填写本课《历史指导丛书》的知识建构;
3、小组交流答案、质疑,全班展示、解疑;
【新课解读】
一、春秋争霸(背景、五霸概况、齐桓公首霸原因)
1、结合教材31页正文阅读材料:
材料一:“礼乐征发自天子出”,
材料二:“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两段材料说明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有何变化?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诸侯;(3)、记住五霸名称、并在书32页地图上圈出“春秋五霸”所在诸侯国:齐、晋、楚、吴、越;
2、结合教材32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1)、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评价这么高?
(2)、除了“管仲相桓公”,“桓公”能称霸诸侯还有什么原因?
(3)、标志“桓公霸诸侯”的事件是什么?
3、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
管鲍之交齐桓公
尊王攘夷楚庄王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吴王阖闾
问鼎中原越王勾践
二、春秋争霸的影响
仔细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
材料一:《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杀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材料二: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
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
加油吧!
根据材料一、二,分组讨论春秋争霸的影响:
(1)从“春秋无义战”中知道战争的性质是;
(2)、从材料一种可以读出:
春秋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
(3)从列宁的战争评价中,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通过争霸,诸侯国屈指可数,加快了的步伐;民族流动,迁徙,促进了民族的
通过改革,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将推动新制度的建立。
【课堂小结】
知识要点: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三场争霸-----桓公首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五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读知识建构
课堂大练兵
1、教材37页学习测评1、2;
2、指导丛书P17基础过关一、二题;
3、“能力提升”二题(略)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2、我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