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教案及反思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回顾《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议论手法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3. 回顾《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幽默手法和表达情趣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情节。
2. 分析《小石潭记》的描写手法,如对小石潭的描写、对鱼的描写等,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3. 让学生翻译《小石潭记》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复述文章情节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翻译重点句子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和写作手法。
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 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教学资源: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原文。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析。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复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解释其中的深层次含义。
3.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九、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对比三位古人的人生态度 , 你最欣赏哪一位 ?请说说你的理由 ? 四、拓展延伸
描写来体现。
指出精美的写景句和抒情句,并挖掘情感,进而归纳文章主旨。
提示:相同点: 3. 相同点: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系中考,写作拓展:在平常我们写作时不难发现,人物心情的好与坏,
是不必在文字中直接写出来的,二可以用景物描写表现出来,这样反而更能打
动人,更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情景交融写法的妙处。
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
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 被贬官,是当事人的不幸,但却
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中国的文采华章因此更有了张力。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再一次感受
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段落 ) 孩子们,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 他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向 上,去追寻那最美的情怀。 孩子们,范仲淹在 900 年前发出了这一声呼唤,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 也做拥有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 生:想! 师:如果范仲淹再问: “谁和我一道?”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三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记”这一古文文体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分析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石潭记》:柳宗元的生平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
2.2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生平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
2.3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生平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讲解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3.2 分析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3 讲解三篇文章的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比较分析4.1 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作者情感、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4.2 比较三篇文章的不同点: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艺术风格。
4.3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深入理解三篇文章的独到之处。
第五章:课堂练习与拓展5.1 请学生总结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2 请学生举例说明三篇文章中的寓情于景的手法。
5.3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六章:教学策略6.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三篇文章的异同。
6.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三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6.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第七章:教学评估7.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三篇文章作者、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7.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文本资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原文及相关注释。
8.2 多媒体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8.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方便学生查阅更多信息。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2、直击作品背景《小石潭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岳阳楼记》------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参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1.2 分析并比较三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
1.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2.2 《岳阳楼记》:描述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2.3 《醉翁亭记》:通过描绘醉翁亭的雅致环境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对比阅读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3.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三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和总结。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三篇文章,了解作者背景和文章大意。
4.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三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对比分析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4.5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三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和总结。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完成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质量。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期的山水游记或散文,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欧阳修的《秋声赋》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6.2 文化背景探究:介绍《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其中《小石潭记》以游记的形式,描绘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而《岳阳楼记》则以楼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这两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章中的某些难点词汇和句式可能会感到困难。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也还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文章。
2.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难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的翻译、重点词汇和句式、历史和文化背景等。
2.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文章的翻译、重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理解。
3.操练(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布置作业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名篇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提炼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亮点。
2. 分析三篇文章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3. 深入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三篇名篇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亮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课堂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5. 深入探讨:组织学生针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探讨,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6. 课堂小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2. 选择其中一篇文章,进行翻译和赏析,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提供《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原文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供学生参考和拓展。
3.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八、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分析文章的亮点和主题。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分析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1.3 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石潭记》:了解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分析文章中的寓言意义,探讨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感悟。
2.2 《岳阳楼记》:解读范仲淹的治国理念,分析文章中的豪放与婉约,欣赏作者对岳阳楼风景的描绘。
2.3 《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的人生经历,解读文章中的醉翁之意,品味作者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追求。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三篇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特色和优点。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3.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三篇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总结各自的特色。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深入解读文章内涵。
4.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代或类似主题的文章,如《与朱元思书》、《与陶渊明书》等,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学史的了解。
6.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这三篇文章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如《小石潭记》电视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学习重点: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学习难点: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
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常有饱读诗书之人。
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来了,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更加强烈了。
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被宫(比贬谪更残酷),撰成《史记》;李白流放夜郎,许多名诗传于后世;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诞生了 '三吏'、 '三别';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近体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流传千年;刘禹锡两度被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被贬官,是当事人的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中国的文采华章因此更有了张力。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二、小组探讨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提示: 1、文体都是“记”2、作者同为贬官,对待被贬的态度有所不同3、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三、讲授新课(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1、“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2、学生回忆,梳理所学古代其他文体。
还学过“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①“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_______,如《马说》《爱莲说》②《五柳先生传》体裁是“传”,传记是一种用来______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___。
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③《送东阳马生序》中“序”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___,是作者为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种种艰辛勉励马生学习,文章质朴亲切,极为感人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答案:①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②记载人物生平事迹自传③赠序临别赠言④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二)讲述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1、隐士文化(人生准则: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厌倦了世俗中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性,或是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忘记尘世的喧嚣。
代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龚自珍(《己亥杂诗》)。
2、贬官文化(人生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是终生的愿望,独善是无奈的选择。
柳宗元支持“永贞革新”,结果是“二王八司马”,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新政”未至一年,被贬邓州;庆历五年,欧阳修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滁州。
在任时门庭若市,被贬后门前冷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唯一可以对话的是自然,是天地。
他们纵情沉醉于山水,只是借山情水意来浇融心中的块垒而已。
代表人物: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3、练习(学生小组讨论,或在相关的参考书上寻觅答案,力求理解)。
①《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②《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乐”的内涵是否相同?③《醉翁亭记》中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提示:①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凄苦是主要的感情基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触景伤情,忧伤、悲凉即随之而来。
②不同,前为欣赏自然景物的快乐,后为国家富强,百姓富裕后的快乐。
③太守虽被贬,然仍励精图治,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太守为此而乐,与民同乐,乐其一也;而仕途失意,有志难伸,纵情山水,暂时排遣抑郁,乐其二也,热闹之中有着难言的寂寥。
(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写法(新授课之述备矣)。
2、老师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
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3、小组合作练习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②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心情。
找出几篇这样的作品,结合有关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疑难字词句的翻译出示练习,学生翻译,因以前讲授较细致,老师只做巡回指导。
1、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属予作文以记之2、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⑤其岸势犬牙差互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⑦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使动用法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4、修辞:(互文)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四、课堂小结稻梁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
范仲淹这些皇宫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受着无理的制约,甚至是无情的摧残,但偏偏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芳香诱人,那躬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忘掉仕途的坎坷,抛弃命运的舛错,抚琴吟曲,品酒评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风景;更可敬的是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楷模。
五、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两则(一)范仲淹罢宴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
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二)大龙湫袁枚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3.解释下列加点词及前谛视 ( ) 此其所以异也 ( )或远立而濡其首( ) 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 )4.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_______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5.'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
答案 1.怃然亟令询之彻宴席厚赒给之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意思对即可,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
)3.仔细看……的原因沾湿……的样子 4.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5.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教学反思: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心常戚然,无论隐居还是被贬,其实都是一种无奈,但艰难困苦,玉汝乃成,正是这种无奈,使得他们的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华。
而初中所选的课文又多此两类文章,若想读懂这些文章,并能发掘文中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零散的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因此,我把给学生人文文化熏陶,讲清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作为本课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之间的互融性,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础知识部分“文体复习”和“疑难字词句复习”采取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牢记,由于本教案不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所以疑难字句只要学生心中有数就算达到目的了。
写作方面主要复习了景物的写法及作用,如果再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起来就更好了,可又不容易找到这种古散文与现代小说的结合点,只好作罢。
作业中两个课外文言阅读,一个侧重思想,一个侧重基础知识,都是对本文学习目标的巩固。
“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牢固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深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只能是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