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宗教与政治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中的演变与分析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中的演变与分析宗教和政治两个领域从古至今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交互作用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演变轨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宗教和政治的早期交织在古代社会,宗教是统治权威的重要支柱,它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常常表现为融合。
例如在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代文明中,宗教机构是社会权威机构的一部分,公共事务与宗教事务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古代王朝一般都设立祭祀官制度,天子居于“天位”,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权威的代表。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政治与宗教的交织往往是天经地义的。
二、宗教与政治的分离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宗教组织,并以此建立起政治权威。
然而,这种融合最终导致了教会的强权主义、腐败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出现。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徒开始出现对教会的怀疑,重视个人信仰与宗教的私人化。
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不同的宗教派别开始涌现,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衰落。
这样,政治领域与宗教领域之间的关系逐渐松动,形成了宗教与政治的分离。
三、宗教与政治的对立和协作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不再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不可忽略宗教在政治领域的影响。
在中东和印度等地区,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仍然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欧美,基督教在决策层面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美国就有很多基督教保守派组织尝试通过政治手段推行其价值观。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宗教和政治的交互作用更加复杂和多元化,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反映。
总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历史的、复杂的、多样的关系模式。
过去,宗教和政治的融合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文明,同时也遮蔽了政治权威存在的合法性问题;现在,宗教和政治的基本分离和关系的复杂化,是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一个具体方面。
在这个时代,宗教和政治应该是相互之间支持的,并注意在尊重个人信仰的前提下,与社会民主法治、人权和文明方式相适应。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中国的宗教信仰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政治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以及与政治权力的互动经历了多种形式与阶段。
早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就与政治权力相互渗透。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逐渐演变为对神灵与上帝的信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逐渐体系化,形成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多个教派。
在封建帝国时期,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帝王们通过掌握宗教机构,将宗教信仰与国家统治紧密结合,以此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例如,汉朝时期的七十二教坛制度就是一种明显的表现,各个地方会建造教坛来奉祀各种神灵,并由政府任命的官员来管理,以期达到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是与政治最为紧密联系的宗教之一。
在古代,它曾被作为国家宗教而得到大力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天命与道德,讲究顺应天道,在政治上也鼓励君主具备仁德,以此得到天人合一的天命。
在道家的影响下,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也提倡修道养性,以此来巩固统治,例如唐代的李世民和宋代的宋理宗。
但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中国逐渐兴起,并逐渐对政治产生影响。
佛教强调人间苦难及解脱,宣扬菩提、涅槃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众。
佛教的进入对中国宗教格局产生了冲击,而政府为了监管佛教,也开始与佛教僧人建立联系。
一些皇权强势时期,例如隋唐时期,国家将佛教纳入官方教派,将其教义与成立大量佛教寺院,并通过控制与佛教相结合,扩大其统治的合法性。
然而,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有时候,宗教信仰的力量可以影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历史上,一些反叛与起义活动往往伴随着宗教信仰的反抗。
例如黄巢起义就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众多信奉佛教与道教的农民对于政府高压政策的不满所引发的。
此外,在某些历史时期,宗教领袖也曾试图通过宗教力量来抵制政府的统治。
例如元代末年的白莲教就是一个以民众对佛教的滥觞大量产生,反对朝廷统治,并尝试建立自己的政权。
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

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和道德规范,与政治权力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力量,常常发生交织、碰撞和纠葛。
这种斗争既体现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也展示了政治对宗教的控制。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角度探讨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等文明中,宗教往往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统治者往往将自己视为神的代表,通过宗教仪式和祭祀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逐渐转变为个人的选择和信仰自由的追求。
这种转变使得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政治权力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伊斯兰教对于政治权力的态度是将其视为伊斯兰法的执行者,而基督教则强调政治权力的分立和言论自由。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宗教往往代表着弱势群体的利益和诉求,而政治权力则代表着强势群体的利益和控制。
在这种斗争中,宗教往往成为反抗和解放的力量,而政治权力则试图通过控制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斗争既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
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宗教通过信仰和道德规范对政治权力产生影响,而政治权力通过控制和干预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斗争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展示了人类对自由、正义和权力的追求。
只有在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宗教信仰和政治影响的历史变迁

宗教信仰和政治影响的历史变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许多文化中,宗教信仰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并为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提供了指导。
而在某些历史阶段,宗教信仰甚至成为了政治斗争和战争的主导力量。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和政治影响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宗教信仰是社会生活的核心。
在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宗教信仰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世界中,宗教信仰是社会道德和文化规范的基础。
而在东亚文化中,例如古中国和日本,宗教信仰一直被视为人们的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观念的根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信仰逐渐与政治行为和斗争联系在一起。
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成为了政治力量和统治精英的象征。
天主教会的教皇和神职人员掌控着欧洲各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机构。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和道教影响了政治理念和皇权制度,成为了统治精英的道德和文化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宗教信仰与政治行为和斗争的联系逐渐减弱。
在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导致了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分离,并促进了民主和人权的发展。
在东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政治改革的推进,政治权力逐渐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分离出来。
然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仍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和政治权力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伊斯兰教教义和传统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分离一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印度,宗教信仰和政治斗争也一直存在,印度教和印度国家党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
无论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有多么紧密,它们都深刻地影响了个人和社会。
宗教信仰为个人提供了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的基础,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和目的。
政治权力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福祉,决定了社会中各阶层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因此,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应当谨慎处理,避免出现过度政治化的宗教或过度宗教化的政治,以使它们真正地为社会和人类服务。
浅谈我国的宗教政策

浅谈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
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鸦片战争后才在我国较快发展起来的。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信教群众已超过1亿人,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是信教的。
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调动各种宗教徒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的稳定团结,以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步伐,仍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是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
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
”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二是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
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是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时期,该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探讨夏商周三代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制度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初见端倪,贵族阶级逐渐形成并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主导权。
同时,部落社会逐渐向国家社会过渡,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文化得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
贵族阶级作为文化的主要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与祭祀、礼仪等活动的结合,传播了一系列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后世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神灵、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非常普遍。
祭祀活动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信奉的宗教体系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思想。
贵族阶级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宗教信仰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形成了尊敬祖先、崇尚礼仪、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的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艺术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通过陶器、青铜器、祭器等艺术品的制作和使用,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陶器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这一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彩陶和灰陶在内的各种陶器品种相继出现。
这些陶器的形态各异,装饰精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另一方面,青铜器也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铸造、浇铸和加工等工序。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形制和纹饰上也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政治与宗教两种文化体系的关系

政治与宗教两种文化体系的关系三队张传学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统治者用基督教神学作为专制政权的合法性依据,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要求,其英文原文是“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hurch”,意为国家或政府与教会组织的分离。
可是这一重要概念在译成中文时,却“言简意赅”地译成了“政教分离”。
由于中文高度概括性与内涵丰富性的特点,当其作为指导我们处理政治与宗教事务的重要原则时,在理解上就出现了诸多的模糊和含混。
因为中文中的“政”,不仅仅指政府,还可以指整个政治文化系统;中文中的“教”,也不仅仅是教会,还可以泛指一切宗教文化体系。
所以用“政教合一”和“政教分离”这样两个简略的标准去分类政教关系,既无法说明世界上多种类型的宗教与各国政治的复杂关系,更无助于科学、合理地阐述宗教影响政治的途径与机制,甚至会出现误解。
过去的政教关系研究,缺乏对政治与宗教这两大文化体系及其关系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分析。
笔者认为: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可以分成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三个层面。
这三个层次,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般而言,政治权力处于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地位,对另外两个层面有决定性的作用。
统治者总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物质力量,在社会上推行有利于己的政治意识形态。
同样,政治意识形态对于政治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导向的作用,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政治意识形态一致的。
另一方面,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当社会即将发生变革时,社会上就会出现与掌权者相悖的、反映对立阶级、阶层利益的意识形态,社会的政治冲突也就随之发生。
同样,在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单元,如哲学、宗教、伦理力量的作用下,社会上也会形成与政治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政治文化。
总之,政治体系的这三个层面,具有向下兼容但不向上兼容的特点。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它与政治相互作用的形式可以表现在这三个层面上,从而使政教关系表现为四种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革命”先驱的历史记忆
• 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 孙1895年赴日,“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 闻一则,题曰‘支那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日’。 总理语少白曰;‘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 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 1903 “社会,经济,宗教,形而上学”
殷商的信仰系统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神灵观念包括三个类型:天神、地示、 人鬼;多神崇拜(帝观念出现前后的差 异) 帝,上帝,权力和机构,职能(天时、 神事、人事) 先公先王,“上宾”,媒介,祭祀对象
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对象(祖先亡灵和自然神灵) 密度 方式(牺牲,动物和人) 乡伐鼓而祭,翌舞羽而祭,祭献酒肉而祭, 献黍稷而祭,合历代祖灵并祭 僚(去掉左边部首)祭,柴火烟雾;气味通灵 福佑,作祟
远古文化
• 远古神话,三皇五帝,尧舜,东周时说法 • 夏不可考,夏商周断代工程 • 政权转移方式:禅让---世袭,引发的问题,如 何解释;政道---治道 • 大同---小康的政治理想形态,《礼记-礼运》 • 巫文化时期,神人交杂---绝地天通(颛顼,重、 黎),巫首 ;超凡能力,卡里斯马,(神秘主 义)知识--统治根据
信仰与政治体制
• • • • • • • 政治组织和信仰组织一体化 Kingship and kinship 王,大祭司;族,血缘宗法。 祖先崇拜-祭祀体制 等级制度,层次性(见下一张) 政教合一(印度种姓,caste) 概括: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国语-楚语下〉,观射父论上古祭祀之道
• 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 已。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久则不振。 • 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 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时。天子遍祀 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 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 • 日月会于龙,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 群神频行。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 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 粪除,慎其采服,严其酒醴,帅其子姓,从其 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 肃肃济之,如君可乎?”, 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也”。 • 道义----权威 • 宋儒张载朱熹,人情民心 “此事间不容发。一日之间,天命未绝,则是 君臣。当日命绝,则为独夫。然命之绝否,何 以知之?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武 王安得而止之哉?” 略引端绪
三代:宗教与政治
附:革命论的起源
从三代出发
• 原因 • 儒家内在的立场,文化价值,理想主义与乌托 邦 孔子---汉儒---宋儒--• 儒家形成的前史,枢轴时代的基础 • 政治文化特征 巫的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包容演化) 宗教信仰,上帝-天,道,宇宙王权; 在国家体制上的表现(王制、历法、祭祀体制)
• 现代中国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 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潮共同塑造成功 的。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中丰富的革命 论释义值得重视。它们是我们文化精神 的历史积淀。 • 激进---保守,道德理想主义释放的力量--规范的调和
相片
• 香港新界邓氏祠堂春分祭祖 • 湖南湘西土家族
“革命”:儒家政治话语与现代意识 形态
• • • • • 革命的世纪,反思和清理(区分 ,时代,事件) 禅让(后世仿效,燕国;宋) 三代政权的更替方式, 汤、武革命,民族记忆,意识形态塑造 《易传-革卦》论源,“天地革而四时成,汤、 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三层意思;合法 性理论, legitimacy, 两个方向,自然正当性的革 命论,道义正当性的革命论;暴力,政治暴力 的合法性 • 从诠释学角度看,有丰富的解释空间,巧妙含 糊的特征,先秦---汉(苍天)---宋
周代
• 文化的连续性与更新(维新;包容连续型) • “周因于殷礼” • 周人伐殷,以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自居 “昏弃厥祀”,“宗庙不享” 《尚书-武成》,武王伐商,先“告于皇天后土、 所过名山大川”,求神帮助保佑;归来,“祀 于周庙”“执豆笾”“柴、望,大告武成” • 祭祀对象一致,仪式更加精致 • 更新创造,下节课再讲
特征一 • 帝 神灵世界,至上神,来源与性质, “帝令雨足年”,“帝其降祸” 不完全的人格化, 字源及所指 花蒂代表的生物之德(清)(底,始,胎) “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汉,郑玄) 天体崇拜---天命 正负两面的影响,“德”的中性含义,凶德--《圣经旧约〉的耶和华 • 自然宗教//伦理宗教 青铜上的饕餮意象
特征二
• 祖灵 • 媒介功能 “下乙宾于帝” • 正负影响力 • 精神气质(生命的延续,与文化意义合一,阴 阳—族内相互依赖和亲和) • 卜辞举例, “乙未卜,贞:旨方来,于父丁征”, “癸丑卜,争贞,我宅兹邑,大甲,帝若?三 月”
信仰和政治观
在政治观念上的表现 • 王的作用地位 完整的空间秩序,天上的帝,地上的王,大邑 商---四夷,社神。贯通天人的神秘秩序 Charisma, 卡里斯马 • 宇宙王权,universal kingship (Eric Voegelin) ; 政治权力的神圣性,“命”,上帝之命,“命 哲、命吉凶、命历年”(《尚书-洛诰,召诰》) • 宇宙本位的政治观 • 重要的代理人:祭司----巫祝宗卜史 天文历法,礼仪规范,医药方技 知识人,知识与统治(西周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