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夹层

合集下载

1例椎动脉夹层病人的护理

1例椎动脉夹层病人的护理
od[J].J Postgrad Med,2008,54(3):244—245.
[3] W ilkins C,Emmerson A.Extravasation injuries on regional neo natal unit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F274一
(收 稿 日期 :2011~07—14;修 回 日期 :2012—03—15) (本 文编 辑 孙 玉 梅 )
护 理 研 究 2012年 4月 第 26卷 第 4期 上 旬 版 (总 第 390期 )
·959 ·
持 续 时 间 ,保 持病 房 安 静 、舒 适 、光线 柔 和 ,以 减 少 刺 激 并 指 导 病 张 、焦 虑 及恐 惧 等 多 种 心 理 症 状 。首 先 为 病 人 创 造 良 好 的 护理
病 人 ,男 ,57岁 ,主 因 突发 颈 肩 部 疼 痛 伴 肢 体 无 力 24 d,于 2O10年 7月 26 日入 我 院神 经 科 接 受 治 疗 。病 人 2010年 7月 1 日上 午 看 电视 时无 明 显 诱 因 出现 后 颈 部 疼 痛 ,向 双 侧 肩 胛 部 放 射 ,但 无 明 显肢 体 无 力 、麻 木 感 ,经“拔 火罐 ”后 症 状 减 轻 。 次 日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ill neonates[J].Neonatal
N etw ,2001,20:33 — 37.
[2] Santoshi JA,Pallapati SCR,Thomas BP.Hand contracture:An un—
usual sequel of intravenous fluid exfravasation in the neonatal peri—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颅内椎动脉夹层是指椎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发生撕裂,形成一个假性腔,在腔内血流的作用下逐渐扩大。

该病病程较长,症状隐匿,但一旦引起脑梗死或子动脉壁瘤破裂进行性增大,会给患者的生命和身体造成重大威胁。

对于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患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治疗:对于被确诊为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患者,应立即积极治疗。

目前,手术和介入治疗被广泛认可为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最佳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在夹层部位放置血管内接近装置,堵塞假腔和消除下行血流动力学影响,稳定病情。

介入治疗采用经动脉置管技术,将血管内的金属支架导管送至夹层血管内,通过堵塞穿破鞭骨动脉开口来排除夹层。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控制病情。

2.密切观察: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症状变化和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一旦出现脑梗死症状或者疑似动脉瘤破裂的征象,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

3.避免诱因:颅内椎动脉夹层容易发生脑梗死,为了预防梗死的发生,患者应避免诱发梗死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需要控制好相关疾病。

4.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自己的体质,增强免疫力。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搭配,少食多餐,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因为肥胖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5.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比如,抗血小板药物能够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减少了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6.心理疏导:颅内椎动脉夹层患者常常会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因此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困惑,提供积极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活动来减轻心理负担。

7.定期复查:颅内椎动脉夹层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特别是在术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内,应定期进行颅内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及检测颅内椎动脉内部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以便及时发现夹层的再出血或复发。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治疗、颈部动脉夹层避免措施及不适宜推拿按摩人群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治疗、颈部动脉夹层避免措施及不适宜推拿按摩人群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治疗、颈部动脉夹层避免措施及不适宜推拿按摩人群颈部有四条重要的动脉大血管,即两条椎动脉、两条颈动脉,是心脏给大脑供血的最重要通道,位置十分“险要”。

同时人体颈部的血管是非常薄弱的。

如按摩手法不正规,压迫到颈部或使颈部旋转、牵拉过度,易导致动脉血管壁正常的结构分离,从而形成动脉夹层,甚至诱发脑梗死。

正常动脉vs夹层形成按摩颈部风险:按压到“颈动脉窦”,其位于颈部下方,左右各一,是颈内动脉“起点”,管腔较粗大,且特别敏感,受到大力按压,可造成心跳减慢和血压下降;如过度按压,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猝死。

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表现颈动脉夹层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1、一侧面部、头部或颈部疼痛。

头颈部动脉夹层可因为血管壁撕裂本身或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症状,也可以因夹层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血栓脱落,导致脑组织缺血症状。

夹层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和脱落可导致远端栓塞的发生,夹层动脉瘤的外膜较薄弱,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部和(或)颈部的疼痛是头颈部动脉夹层最常见的起始症状,可见于60%-90%的患者。

2、Horner综合征多数患者表现为轻度疼痛,但近20%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约25%的颈动脉夹层患者会出现Horner综合征,由于支配面部汗腺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沿颈外动脉上行,因此颈内动脉夹层所致的Horner综合征常为部分性的,不伴有面部无汗。

另外夹层对局部神经的压迫可能引起相应的脑神经麻痹,头颈部动脉夹层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或者夹层形成后继发的血栓形成和脱落造成的远端栓塞均可以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3、脑缺血头颈部动脉夹层可能因血肿本身造成相应的局部症状,但更为常见的是,夹层可导致脑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自发性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患者中,67%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部分颈动脉夹层也可引起视网膜缺血。

椎动脉夹层可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其他后循环供血区域的梗死或者脊髓的缺血症状。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是指椎动脉壁层之间发生的血肿或血液渗漏,导致血管壁层分离的一种疾病。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是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的。

目前,椎动脉夹层的分型主要有三种:内膜剥离型、中膜剥离型和外膜剥离型。

内膜剥离型椎动脉夹层是指血液从椎动脉内膜层渗漏到中膜层和外膜层之间,导致内膜层与中膜层分离的一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通常会出现颈部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脑梗死等危险症状。

治疗方面,内膜剥离型椎动脉夹层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中膜剥离型椎动脉夹层是指血液从椎动脉中膜层渗漏到内膜层和外膜层之间,导致中膜层与内膜层分离的一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通常会出现颈部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脑梗死等危险症状。

治疗方面,中膜剥离型椎动脉夹层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外膜剥离型椎动脉夹层是指血液从椎动脉外膜层渗漏到中膜层和内膜层之间,导致外膜层与中膜层分离的一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通常会出现颈部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脑梗死
等危险症状。

治疗方面,外膜剥离型椎动脉夹层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或保守治疗。

总的来说,椎动脉夹层的分型是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的。

不同类型的椎动脉夹层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椎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急救护理

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急救护理

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跳呼吸停止的急救护理【关键词】椎动脉夹层;气道梗阻【Key words】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椎动脉内膜与中层或中层与外膜之间剥离,血液进入血管壁夹层内使血管壁间进一步分离或在动脉壁内出现自发性血肿形成的不规则囊状物【1】,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死率高达10%【2】。

我科于2023-02-06 10:25分收治一名以颈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该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期间,病情迅速恶化致心跳呼吸骤停,经多科协作联合救治,患者恢复呼吸心跳,成功行介入手术后转ICU进一步救治,现将抢救心得报告如下: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3岁,因右颈部疼痛2小时由120救护车送入急诊,入院时患者痛苦貌,神情较紧张,主诉颈部疼痛伴活动障受限,疼痛评分:3分,稍有胸闷无胸痛,查体:右颈部明显有一处8*8cm实质性肿块,触之无捻发感,皮温不高。

既往有颈椎病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史。

测生命体征:T:37℃、P:96次/分BP:155/105mmhg、SPO2:95%。

预检分诊护士接诊患者后初步考虑患者可疑气胸或者不明原因的颈部出血,通过追问病史:该名患者无外伤史,在家如厕时头颈向右后方扭转拿纸引起颈部疼痛伴有肿块出现,虽然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但存在有不可预测的肿块若持续增大有压迫气道引起窒息的风险,护送患者直接入抢救室。

抢救室护士初步处置后完成头颈部普通CT检查, CT提示:右颈部及上纵膈团块伴出血可能;气管及喉腔受压左移;甲状软骨骨折可能。

患者检查完毕返室等CT结果期间突发刺激性咳嗽伴有咳痰无力,面色青紫,抢救护士立即给予吸痰,在吸痰过程中患者呼吸停止,意识由清迅速转为深昏迷,面色明显青紫,颈部高度肿胀,舌体脱出,GCS:1+1+1,SPO2测不出,动脉搏动能触及,立即予呼吸气囊辅助通气,随后患者心律下降,心电监护HR:30-46次/分,动脉搏动未触及,立即予CPR,肾上腺素1mg静推。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
椎动脉夹层是指椎动脉壁层之间发生断裂,导致血液在其中一层内流动,形成夹层状。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主要根据夹层的位置和形态来确定,常见的分型有以下几种:
1. 壁内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发生在椎动脉内膜和中膜之间,通
常不涉及外膜,形态呈膜状或薄层状。

2. 壁间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发生在椎动脉中膜和外膜之间,通
常不涉及内膜,形态呈纤维状或翼状。

3. 混合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同时涉及内膜和中膜或中膜和外膜
之间,形态呈复杂的混合状。

4. 椎基底型椎动脉夹层:夹层发生在椎动脉进入颅腔前的部位,形态呈漏斗状或鼓状。

椎动脉夹层的分型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壁内型及壁间型椎动脉夹层常可自行愈合,而混合型椎动脉夹层则需要手术干预;椎基底型椎动脉夹层则易发生致命性脑梗死,需及时诊治。

因此,对椎动脉夹层的分型及早发现和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 1 -。

双侧创伤性椎动脉夹层一例

双侧创伤性椎动脉夹层一例

D OI : 1 0 . 3 9 6 9 d. i s s n . 1 0 0 8 — 7 9 4 X. 2 0 1 3 . 1 0 . 0 2 4
作 者 单 位 :2 7 6 8 0 0 I _ 【 J 东 省 日照 市 人 民 医 院 介 入 放 射 科 鑫、 徐 锐) , 医学影像科( 李建龙) ; 日照 市疾 病 控 制 中心 ( 林 ( 刘 琳)

病例报告
C a s e r e p o r t ・
双侧创伤性椎动脉夹层一例
刘 鑫 , 林 琳, 徐 锐, 李建 龙
【 关键词 】 创伤性 ; 椎动脉夹层
中 图 分类 号 : R 7 4 3 .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9 4 X( 2 0 1 3 ) 一 1 0 — 0 8 7 0 — 0 2
『 3 ] 常永闯 . 倪才 力 ‘机械 性 血栓 清 除装 置 Me r c i 在 急 性 脑 m管 治
疗 巾 的应 用 『 J ] . 中华 神 经 外 科 杂 志 ,2 O 1 2, 3 : 3 1 5— 3 1 6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2 ) ( 本文编辑: 俞瑞 纲 )
密切 观察 生命体 征 、 神智 、 血 氧饱 和 度 的变 文 献]
3 讨 论
急 性 缺 血 性 脑卒 中局 部 动 脉 溶 栓 及 静 脉 联 合 溶 栓有 其 局 限性 , 美 国 国立神 经 疾病 与卒 中研究 所
『 1 ] 张海 峰 ,许 德 兵 ,练 学淦 ,等 . 临 床 症 状 与 弥 散 加 权 成像 小 匹
好判 断 准备 和 准确 及 时的 递送 手术 器械 , 保 证 手术 医师在 第一 时 间 内拿 到得 心应 手 的T具 , 从 而 更好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摘要】目的:总结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6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通过❷底旨跤澳匝❷管造影及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采取椎动脉内支架之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 2例因夹层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而将支架置于小脑后下动脉内后闭塞动脉瘤,2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

术后1例因急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1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6 个月后7例DSA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

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置入;弹簧圈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CUI Yan-feng, ZU Mao-heng, GU Yu-ming, 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16, 13 (35): 113-117[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Method :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f clinical data from 1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Xuzhou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August 2015.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of aneurysms. DSA , CT and clinical follow-up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Modified RANKIN Scale ( mRS ) scores at hospital discharg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Result : All 16 cases were successful treated without bleeding complica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12 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ing, 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st ent impla nted in PICA and then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 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proximal vertebral artery and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1 case died after operation. An acute hydrocephalus occurred in 1 case after operation an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follow up 1-24 months,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bleeding and infarction. 7 cases were followed up by angiography , DSA showed that 7 aneurysms were disappeared. Conclusion: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is feasiable.The selective method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eurysm is safe and effective.【Key words] Vertebral artery;Dissecting aneurysm;Stent implantation; CoilFirst-author' ❷发3讨论自发性椎动脉-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生率在(1〜10)/万人口[3], 80%发生在30〜50岁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分享
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因“突发头痛4天,加重伴头晕、走路不稳、左侧偏身麻木5小时”于2015年6月5 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诱因出现间断后枕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头晕、视物旋转,无肢体麻 木及活动不灵,自测血压150/90mmHg,于家中口服氨氯地平等药物治疗,自觉头痛无缓解。5小 时前自觉后枕部头痛明显加重,呈撕裂样,难以忍受,持续不缓解,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左 偏身麻木,走路不稳,向左侧偏斜,进食水呛咳,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内无咖啡样物, 无视物成双,无意识障碍,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未予特殊处置,急来我院就诊,经门诊行头CT检 查后以“急性脑梗死”收入院。病来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
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继发于头痛之后出现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特别是年龄偏小、缺乏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想到动脉夹层的 可能;
同时我们建议,对于表现为缺血性卒中的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 瘤患者,应争取在更严重的缺血性卒中复发或破裂出血前实施干预,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脑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椎动脉局限性狭窄(如图)。
诊治经过
入院后给予奥扎格雷、依达拉奉、奥美拉唑、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抗血小板聚集、 脑保护、抑酸及对症等治疗20余天,患者自觉走路不稳、走路偏斜、颜面部及肢 体麻木好转,但仍诉反复后枕部头痛,头晕、视物旋转发作。因CTA提示椎动脉 局限性狭窄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015年7月3日行脑血管DSA检查,提示左侧椎 动脉从PICA起始至椎动脉远端的夹层动脉瘤,长约2.0cm,伴远端狭窄,诊断为 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颈部动脉夹层
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人卒中的常见原因,占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20%,其中以 颈动脉系统较为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病率约为:l~1.5/10万,好发年龄多为40岁以上,男 性略多于女性。 在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中,颅外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好发于V3段,颅内椎动脉夹层 发生于V4段。 椎动脉V4段位于颅内段的近心端,易于受到头部运动导致的剪切力的损伤。同时, 颅内血管外膜薄,中膜弹性纤维少,外弹性膜发育不全,且缺乏周围组织支持, 是此处夹层动脉瘤容易破裂导致SAH的原因。
术 前
术 后


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多由于动脉内膜撕裂,血液在动脉压作用下进入动 脉壁内形成血肿。 根据血肿形成部位,可将动脉夹层分为二大类: 1.壁间血肿位于血管内膜与中膜之间,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多表现 为缺血症状; 2.血肿位于血管中膜与外膜之间,形成夹层动脉瘤,血肿容易突破血管外膜,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临床诊断:
急性脑梗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入院后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风湿组合、抗核抗体全套、抗中性粒 细胞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七项均属正常范围。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颈动脉超声均正常。
头颅MRI提示弥散加权成像左侧延髓背外侧可见小片状高信号(如图)。
VAD临床表现
VAD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后颈部或枕部疼痛、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 出血和后颅窝脑干或颅神经受压表现。 脑干或小脑梗死是颅内VA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50%以上表现为脑干梗死症状, 最常见的是延髓背外侧梗死(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机制是夹层处血栓脱落栓塞 远端血管或血栓形成致分支血管闭塞。 头颈部疼痛,主要为颈后或乳突区疼痛,发生率为75%。一侧后颈部或枕部疼痛, 随后出现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症状是VAD的特征性表现,通常间隔时间为数小时、 数天,甚至数周,平均为2 周。 本例患者起病时有明显的后枕部胀痛,4天后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符合 VAD特征性临床表现,故应考虑此诊断。
椎动脉分段
椎动脉夹层病因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椎动脉夹层可以分为外伤性夹层和自发性(特发性)夹层两大类, 其中后者占绝大多数。
外伤性夹层一般有明确的头颈部外伤史,包括长时间颈部过度伸展、锐器刺伤、 交通事故等;
椎动脉夹层病因
自发性夹层病因不明,可能有动脉血管疾病,如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先天性结缔 组织病(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Marfan综合征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等。此外,头颈部异常动作、颈部手法按摩、高血压病、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 酸血症、近期感染史以及口服避孕药等也与椎动脉夹层的形成有关。 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咳嗽、擤鼻涕、从事某些体育活动如举重、羽毛球、 高尔夫球、网球及瑜伽等都可能导致VAD。
VAD的DSA检查
VAD的确诊依赖于DSA检查,其在DSA的主要表现为:
1.动脉夹层可引起动脉瘤样扩张,形成局部膨大,并且伴有膨大部位的近端和( 或)远端动脉管腔变窄,即“串珠”征;
2.动脉夹层也可以表现为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表现为“线样征”、“鼠 尾征”,或者血流完全被阻断,呈“火焰征”或残端;前二者为临床最常见的DSA影 像 3.动脉夹层有时表现为壁内血肿与血管管腔交通,对比剂在血管管腔(真腔)与壁 内血肿(假腔)内同时显影,即“双腔”征(内膜活瓣),且DSA造影晚期,动脉夹层 (假腔)内多有对比剂滞留;此为VAD特征性影像,出现率不足10%。 4.DSA征象在数日、甚至数小时内快速变化。
预后
总体来说,椎基底动脉系统夹层的预后较颈内动脉系统好,血管再通率高。 以后循环缺血为主要表现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缺血症 状均能显著改善或者痊愈,预后良好。 以SAH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若能积极有效地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若未予及时治疗,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几率高,预后差,病死率或致残率极高。 VAD复发多发生在半个月内,复发率为1%,以后每年复发率约为0.15%。
VAD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动脉近端结扎和动脉瘤夹闭术等。 由于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外科手术路径较深,手术难度较大,而且术后常 见后组脑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麻痹,目前已较少采用。 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的优点,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和介入材料 的改进,目前已成为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主 要方法包括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支架置入、覆膜支架置入等。 本例患者夹层位于椎动脉颅内段,DSA可见梭形膨出的夹层动脉瘤,伴远端重度 狭窄,有缺血性卒中再发及动脉瘤破裂导致SAH风险,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
火焰征
双腔征和串珠征
VAD治疗
目前尚缺乏针对VAD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更无专门的指南推荐。
传统的VAD治疗措施为抗凝,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改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 疗3~6个月,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维持于2~3之间。
但近几年有关CAD抗栓药物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抗凝治疗并不优于抗血小板。 因此,2010年AHA~ASA的最新卒中防治指南推荐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均可应用 于CAD,经过充分抗栓治疗仍出现反复缺血事件,或发生SAH风险较大的患者, 建议实施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1年,平素血压最高150/90mmHg,规律口服依那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无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病史。 个人史:否认烟酒嗜好。
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病例介绍
查体:血压170/120 mmHg(左侧上臂),165/115 mmHg(右侧上臂),一般状况良好,发育正 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心、肺、腹查体影夹层处壁内血肿和内膜瓣,因此有助于区分VAD和其他病变导 致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同时可以评估后循环急性缺血病灶。 VAD的MRI影像学特征:壁内血肿形成导致椎动脉直径增大,管腔偏心的狭窄, 亚急性期壁内血肿Tl像表现为新月形、卵圆形或环形的等或高信号,T2像呈高信 号。 因此,MRI发现延髓范围外、特别是前侧方椎动脉所在位置的类圆形占位性病灶, 信号混杂不均,内部存在流空影,应考虑VAD动脉瘤形成的可能。
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计算力、记忆力、定向力及理解判断力均正常。粗测 视力、视野均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 可见水平眼震,左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张口下颌无偏斜,咀嚼肌有力,角膜反射正常,双侧面纹 对称,示齿口角无偏斜,听力正常,左侧软腭上抬差,悬雍垂右偏,左咽反射消失,转颈、耸肩 有力,伸舌居中,无舌肌震颤。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无肌肉萎缩及不自主运动,左侧指 鼻、跟膝胫试验欠准,左手轮替运动笨拙,左偏身针刺觉减退,双侧深感觉对称存在,双侧病理 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头CT检查未见异常。
总结
本例患者急性脑梗死—— 病因是左椎动脉夹层; 责任病灶是左侧延髓背外侧; 责任供血动脉是左侧小脑后下动脉; 发病机制是动脉到动脉的栓塞。
总结
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左椎动脉存在动脉瘤样扩张,局部容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 产生涡流、湍流,促进新的血栓形成和脱落,同时存在局部血管重度狭窄,缺血 性卒中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其次颅内段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容易破裂导致蛛网 膜下腔出血,特别是在抗栓治疗过程中破裂的几率更大。 因此,此患者最终选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成 功后,随访造影证实夹层动脉瘤栓塞完全,左椎动脉血管狭窄已解除,患者预后 良好,生活自理。
2015年7月15日于大连市中心医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患者头痛、 头晕明显缓解,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及阿托伐他汀进行卒中2级预防。
患者术前DSA结果
确定诊断:
急性脑梗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随访
3个月后随访:患者仅遗留左手轮替略笨拙,行走自如,无头痛、 头晕,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感觉障碍。复查脑血管DSA提示夹 层动脉瘤无增大,内无血流,局部狭窄已解除,血流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