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教案.doc
炔烃和二烯烃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I )炔烃一、定义、通式和同分异构体定义: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的不饱和烃。
通式:C n H 2n-2同分异构体:与烯烃相同。
二、结构在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采用SP 杂化方式,即一个 2S 轨道与一个2P 轨道杂化, 组成两个等同的 SP 杂化轨道,SP 杂化轨道的形状与 SP 2、SP 3杂化轨道相似,两个SP 杂化 轨道的对称轴在一条直线上。
两个以SP 杂化的碳原子,各以一个杂化轨道相互结合形成碳碳6键,另一个杂化轨道各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 6键,三个6键的键轴在一条直线上,即乙炔分子为直线型分子。
每个碳原子还有两个末参加杂化的P 轨道,它们的轴互相垂直。
当两个碳原子的两P轨道分别平行时,两两侧面重叠,形成两个相互垂直的 n 键。
三、命名炔烃的命名原则与烯烃相同,即选择包含叁键的最长碳链作主链,碳原子的编号从 距叁键最近的一端开始。
若分子中即含有双键又含有叁键时,则应选择含有双键和叁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并将其命名为烯炔(烯在前、炔在后)。
编号时,应使烯、炔所在位次的和为最小。
例如:CfCfCHCHDHC 三 CH3-甲基-4-庚烯-1-炔CH 3但是,当双键和叁键处在相同的位次时,即烯、炔两碳原子编号之和相等时,则从 靠近双键一端开始编号。
如:Cf 二C 比三CH1-丁烯-3-炔四、 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乙炔、丙炔和丁炔为气体,戊炔以上的低级炔烃为液体,高级炔烃为 固体。
简单炔烃的沸点、熔点和相对密度比相应的烯烃要高。
炔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五、 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1、催化加氢炔烃的催化加氢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加一个氢分子,生成烯烃;第二步再与一个氢分加成,生成烷烃。
催化剂HC 三 CH + H 2 —CH2、加卤素炔烃与卤素的加成也是分两步进行的。
先加一分子氯或溴,生成二卤代烯,在过量 的氯或溴的存在下,再进一步与一分子卤素加成,生成四卤代烷。
HC 三CH + Br2 -------- Br=CHBrCHB 广2CHB 2虽然炔烃比烯烃更不饱和,但炔烃进行亲电加成却比烯烃难。
4第四章 炔烃 二烯烃

RCCR` KMnO4 RCOOH + R`COOH
H2O
(2) 缓慢氧化——二酮
OO
CH3(CH2)7CC(CH2)7COOH
KMnO4 H2O
CH3(CH2)7-C-C-(CH2)7COOH
pH=7.5
92%~96%
•利用炔烃的氧化反应,检验叁键的存在及位置
•这些反应产率较低,不宜制备羧酸或二酮.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第四章 炔烃 二烯烃
第四章 炔烃 二烯烃
(一) 炔烃
定义: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的烃叫做炔烃,它的通式:
CnH2n-2 官能团为: -CC-
4.1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1)异构体——从丁炔开始有异构体.
•同烯烃一样,由于碳链不同和叁键位置不同所引起的.由 于在碳链分支的地方不可能有叁键的存在,所以炔烃的 异构体比同碳原子数的烯烃要少. •由于叁键碳上只可能连有一个取代基,因此炔烃不存在 顺反异构现象.
炔烃和烯烃一样,也能和卤化氢、卤素等起亲电加成反
应,但炔的加成速度比烯慢
(A) 和卤素的加成
Br2
RC CR
Br
+
RC CR
Br-
反式加成
Br
R
CC
R
Br
卤素的活性F2>Cl2>Br2>I2
Br Br Br2 R C C R
这一反应可用于炔烃的鉴别。
Br Br
控制条件也可停止在一分子加成产物上.
❖加氯必须用FeCl3作催化剂。
•含有双键的炔烃在命名时,一般 先命名烯再命名炔 .
碳链编号以表示双键与叁键位置的两个数字之和最小
为原则。在同等的情况下,要使双键的位次最小。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教案)--中农有机化学教案 覃兆海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教案)(学时数:4)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炔烃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及结构特征;熟练掌握炔烃和二烯烃的系统命名和普通命名法;熟练掌握末端炔烃的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烃的共轭加成、双烯合成反应等;基本熟悉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制备方法;了解共轭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有机化合物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基本概念:sp杂化、双烯合成、共轭加成、Lindlar催化剂及选
择性还原等
2. 炔烃和二烯烃的命名和结构特征
3.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共轭加成、双烯合成反应等
4. 末端炔烃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炔烃和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活性的比较;共轭效应的概念
四、教学内容
(一) 炔烃
1. 乙炔的结构
2. 炔烃的命名
3. 炔烃的物理性质
4. 炔烃的化学性质
5. 炔烃的制备
(二) 共轭二烯烃
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2. 二烯烃的结构
3. 共轭二烯烃的物理性质
4.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5. 1,3-丁二烯的来源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
六、课堂讨论题
1. 与烯烃相比,炔烃的催化氢化反应有什么特点?
2. 共轭二烯烃可以进行1,2-和1,4-加成,这由什么来决定?用
反应机理来进行说明。
七、课后练习
查阅文献资料,写一篇关于Diels-Alder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有机化学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教案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教学要点:1、主要介绍了炔烃的结构特征、异构和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炔烃的制备方法。
2、介绍了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二烯烃的结构、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3、介绍了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的作用。
本章重点:炔烃的结构、命名、炔烃的化学反应、炔烃的制法。
共轭效应、共轭作用及其对反应的影响;共轭二烯烃结构及反应特征。
本章难点:炔烃的化学反应、共轭效应。
考核要求:识记:炔烃的命名,sp杂化与炔烃的结构。
领会:共轭二烯烃结构。
综合分析:共轭作用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应用:共轭二烯烃反应。
熟练应用:炔烃的化学反应、炔烃的制法。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炔烃第二节二烯烃第三节共轭效应第四节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第九次课(第17~18学时)炔烃:含有—C≡C—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称为炔烃。
二烯烃:含有二个C==C双键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
炔烃、二烯烃比烷烃少四个H,比单烯烃少二个H。
通式:C n H2n2含同数碳原子的炔烃和二烯烃是同分异构体,是官能团异构。
炔烃和二烯烃在性质及结构上都是不相同的,是两类不同的链烃。
第一节炔烃一、炔烃的结构二、炔烃的命名三、炔烃的物理性质四、炔烃的化学性质五、乙炔六、炔烃的制备一、炔烃的结构以乙炔为例:H—C≡C—HC:发生SP杂化,有二个SP杂化轨道,一个与碳形成C—C σ键,另一个与氢形成C—H σ键。
剩余的二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相互侧面重叠,形成二个π键。
C≡C叁键是由一个σ键,二个相互垂直的π键组成。
——C————C——乙炔,所有的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
由于碳原子发生SP杂化,杂化轨道中S成分较多,电负性相应较大,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较强,使两个碳原子相互靠近,—C≡C—键长0.12nm,比C==C双键键长短。
—C≡C—的键能为835 kg/mol ,比C==C双键的键能610 kg/mol大。
乙炔分子也可用球棒模型表示。
二、炔烃的命名炔烃的命名,同烯烃的命名情况相似,只是将原来写的“某烯”改写为“某炔”。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4.1 炔烃
二、炔烃的命名 1. 衍生物命名法
衍生物命名法只适用于简单的炔烃。以乙炔为母体,将其它的炔 烃看作乙炔的衍生物。
例如:
4.1 炔烃
2. 系统命名法
与烯烃的命名类似 ① 要选择含有 C≡C 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② 编号从最距离叁键最近的一端开始,并用阿位伯数字表示叁键的 位置。例:
837KJ/mol 0.120nm
611KJ/mol 0.134nm 0.108nm
( 3x347=1041)
347KJ/mol
0.154nm 0.110nm
H C C H H2C CH H
H3C C H2 H
原因: ① -C≡C-中有1个σ和2个π键; ② sp 杂化轨道中的 s 成份多。(s 电子的特点就是离核近,即 s 电子
CNa CNa + 2CH3I
CH3C CC2H5 + NaBr
CH3C CCH3 + 2NaI
炔化物作为亲核试剂,也可以与醛酮 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到 羟基炔化合物:
4.1 炔烃
(3) 过渡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炔烃的鉴定
CH CH + 2Ag(NH3)2NO3 CH CH + 2Cu(NH3)2Cl
4.1 炔烃
③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参键时,先叫烯后叫炔,编号要使双键和
参键的位次和最小。
1 2 3 45
CH C-CH=CHCH3
3-戊烯-1-炔
6 54 3 2 1
CH C-CH=C-CH=CH2
3-乙基-1,3-己二烯-5-炔
CH2CH3
④若双键、叁键处于相同的位次供选择时,优先给双键以最低编号。
4.1 炔烃
第4章 炔烃、二烯烃

碳素酸的弱酸性
Na
+ 2 HC
+
HC
CH
CH
110℃
2 HC
CNa
+H
NH3
2
NaNH2
HC
CNa
+
13
R3C CH
Ka
R3C C
CH
+
44
H
+
物质名称
pKa
HOH
HC
H2 C
CH2
H3 C
CH3
15.7
25
50
端炔酸性的解释 端炔中的碳为sp杂化, 轨道中s成分较大, 核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 电子云靠近碳原子, 使分子中的C-H键极性增加, 易断裂:
HC CH
+ 2 Ag(NH3)2NO3
+ 2 Cu(NH3)2Cl
AgC
CAg
+ 2 NH4NO3 + 2 NH3
乙炔银(白色)
HC CH
CuC
CCu
+ 2 NH4Cl + 2 NH3
乙炔亚铜(砖红色)
应用: 区别端炔与非端炔、端炔与烯烃。
RC CH
16
炔化物的生成
注意:炔化银或炔化亚铜在干燥状态下, 受热或震动容易爆炸。实验完毕后 加稀硝酸使其分解。
+
RC
CH2
> RCH
+
CH
22
炔烃的亲电加成
炔烃与烯烃反应活性比较: 炔烃的加成速度比烯烃慢。
加卤素
当化合物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时, 首先在双键上发生加成反应。
Br2 低温
Br Br
选择性加成
有机化学教案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学习要求1 掌握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2 掌握炔烃的的化学性质。
3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及其重要性质。
4 掌握共轭体系的分类、共轭效应及其应用。
炔烃和二烯烃都是通式为C n H2n-2的不饱和烃,炔烃是分子中含有-C≡C-的不饱和烃,二烯烃是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它们是同分异构体,但结构不同,性质各异。
第一节炔烃一、炔烃的结构最简单的炔烃是乙炔,现代物理方法证明,乙炔分子是一个线型分子,分子中四个原子排在一条直线上HC C H180°0.106nm 1sp杂化轨道杂化后形成两个sp 杂化轨道(含1/2 S 和1/2 P 成分),剩下两个未杂化的P 轨道。
两个sp 杂化轨道成180分布,两个未杂化的P 轨道互相垂直,且都垂直于sp 杂化轨道轴所在的直线。
2 三键的形成σH乙炔的电子云乙炔分子的模型如下:二 炔烃的命名 1 炔烃的系统命名法和烯烃相似,只是将“烯”字改为“炔”字。
2烯炔(同时含有三键和双键的分子)的命名:(1)选择含有三键和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主链的编号遵循链中双、三键位次最低系列原则。
(3)通常使双键具有最小的位次(但两种编号中一种较高时,宜采取较低一种)例如:CH 2-CH =CH -C≡CH ,应命名为3-戊烯-1-炔(而非2-戊烯-4-炔)。
实例:CH 3CHCH 3CCHCH 3C CH 3CH 3CCCHCH 3CH33-甲基-1-丁炔异丙基乙炔3-methyl-1-butyne iso -propylethyne2,2,5-三甲基-3-己炔异丙基叔定基己炔2,2,5-trimethyl-3-hexyneiso -propylbutylethyneCH 3CCCHCH 2CHCH 2CH 3CH 2CHCH CHC CH4-甲基-1-庚烯-5-炔4-methyl-1-hepten-5-yne1,3-己二烯-5-炔1,3-hexadien-5-yne三 炔烃的化学性质1 亲电加成(1) 与卤素或卤化氢的加成Br 2R-C=CR'BrC=C R BrBrR'R CC R Br Br ≡R-C C-R'≡R-C C-R'HX R-CH=C-R'XR C C R'XX H H特点1. 反式加成+C CCH 3Br 2BrC CCH +-C C BrBr3+C 2H 5C CC 2H 5HClC CHC 2H 5ClC 2H 5C CHC 2H 5ClC 2H 5+99%1%特点2. 与HX 的加成遵守马氏规则RCCHHXHXRC XHRC CH XH X HCH 3CCCH 3CH 3COOHCH 3C3ClH3CH 3CCCH 3ClH Cl H特点3. 反应活性不如烯烃,加Cl 2或HCl 时必须要催化。
《有机化学》第4章 炔烃和二烯烃

5–甲基–1,3–己二烯
若有顺反异构体,还需标明其构型。例如:
纯乙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可溶于水,在0.1Mpa下乙炔溶于等体积 的水中,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更大,常压下1体积丙酮能溶解20体积的乙炔, 在1.2Mpa下则能溶解300体积乙炔。乙炔易爆炸,高压下的乙炔、液态或 固态的乙炔受到敲打或碰击时容易爆炸。乙炔的丙酮溶液稳定,故把乙炔 溶于丙酮中可避免爆炸的危险。为了运输和使用安全,通常把乙炔在 1.2Mpa下压入盛满丙酮浸润饱和的多孔性物质(如硅藻土,软木屑或石棉) 的钢筒中。
图4-1 乙炔分子的直线形结构
乙炔分子中的C原子是以一个三键和一个单键分别与另一个C原子和H原
子相连接的。
2023/6/13
2
2.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炔烃的异构是由于碳链不同或官能团三键的位置不同引起的。三键是直线型结 构,炔烃没有顺反异构体,因此,炔烃的异构现象比烯烃简单。
炔烃的系统命名法是以含有叁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把支链当作取代基来命 名。
炔烃被高锰酸钾氧化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生成棕褐色的二氧
化锰,因此通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也可以用来检验炔烃,也可用来 推断三键的位置。
2023/6/13
8
3.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⑴ 炔钠的生成——炔烃的制备
在液氨中,用氨基钠(1 mol )处理乙炔是实验室中制备乙炔钠常用的方法。
氨基钠
乙炔钠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炔,所有的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由于碳原子发生SP杂化,杂化轨道中S成分较
多,电负性相应较大,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较强,使两个碳原子相互靠近,—C≡C—键长0.12nm,比C==C双键键长短。
—C≡C—的键能为835 kg/mol,比C==C双键的键能610 kg/mol大。
乙炔分子也可用球棒模型表示。
二乙烯基乙炔 (1,5—已二烯—3—炔)
3HC≡CH
500℃
苯 (产量低、副反应多)
C H
6
6
四聚:
Ni(CN)280~120℃/1.5 MPa
4 HC≡CH
C8 8环辛四烯
H
乙炔或其一元取代物可与具有—OH、—SH、—NH2、=NH(亚氨基)、—CONH2、—COOH等杂化态不同的碳原子的电负性
5、还原
〈1〉催化氢化:
在催化剂的存在下,炔烃与H2反应;
H2/催化剂
H2/
催化剂
R—C≡CH
R—CH==CH2
R—CH2—CH3
采用选择一定的催化剂,部分催化可以控制产物烯烃的构型。
常用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简称Lindlar—Pd),Lindlar催化剂是在Pd—CaCO3催化剂中加入抑制剂醋酸铅和喹啉使之部分毒化从而降低催化活性。
叁键上所连的氢具有微弱的酸性,可以被金属取代,生成炔化物。
如:乙炔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白色的乙炔银沉淀。
HC≡CH + AgNO3+ NH3Ag—C≡C—Ag↓+ NH4NO3乙炔与铜氨溶液反应,生成棕红色的乙炔亚铜沉淀。
HC≡CH + CuCl
+ NH3
—
≡ —
↓
4
Cl
2
Cu C
C Cu
+ NH
生成炔化物的反应现象很明显,而
本章难点:
炔烃的化学反应、共轭效应。
考核要求:
识记:炔烃的命名,sp杂化与炔烃的结构。
领会: 共轭二烯烃结构。
综合分析:共轭作用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应用:共轭二烯烃反应。
熟练应用:炔烃的化学反应、炔烃的制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炔烃
第二节
二烯烃
第三节
共轭效应
第四节
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
第九次课(第17~18学时)
乙炔易爆炸,易燃烧。氧炔焰的温度可达3000℃ 。
乙炔能起聚合反应,一般不聚合成高聚物,在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二聚、三聚、四聚等低聚作用。
二聚:
Cu2Cl2+ NH4Cl / H+
HC≡CH + HC≡CH
HC≡C—CH==CH2
乙烯基乙炔(1—丁烯—3—炔)
三聚:
3HC≡CH
HC==CH—C≡C—CH==CH
〈2〉由烃类裂解:
以天然气为原料,裂解制造乙炔。
从轻油和重油裂解通过适当的条件可以同时得到乙炔和乙烯。
2、性质:
乙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可溶于水,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更大。
在常压下一体积的丙酮能溶解20体积的乙炔, 在1.2 Mpa下则能溶解300体积的乙炔。所以,为了运输和使用的方便,通常把乙炔在1.2 Mpa下压入盛满丙酮浸润饱和的多孔性物质(如硅藻土,软木屑或石面)的钢筒中。
如,乙炔与HCl反应,在氯化汞盐的催化下,能较快的进行。
HgCl2/C 120-180℃
HC≡CH + HC l
H2C==CH—Cl氯乙烯
烯炔在加卤素时,首先加在双键上。
CH2—CH—CH2—C≡CH
2
2—C≡CH + B r
CH ==CH—CH
2
BrBr
为什么炔烃的亲电加成要比烯烃难一些?
①—C≡C—的 π电子比C==C双键的π电子难以极化。
(二甲基乙炔)
2
(CH3)2CH—C≡CH
(
3—甲基—1—丁炔(异丙基乙炔)
(CH3)3—
C
≡ —
CH
3)2
, , —三甲基— —已炔
C
C CH
2 2 5
3
二甲基乙炔
,异丙基乙炔这一炔烃的命名方式对于在—
C≡C—两端连有简单烷基
时是比较适用的,它是以乙炔作为母体命名的。
对于在分子中同时含有—C≡C—和C==C的分子的化合物称为烯炔。
R—C≡C—R
R
Na+ NH
H
3
R
H2
/ Lindlar R
催化剂
C==C
C==C
H
R
H
H
E
Z
五、乙炔
1、制法:
工业上,主要有两种生产方法;
〈1〉电石法:
2500℃
3C + CaO
CaC2+ CO↑
CaC2+ H2O
H—C≡C—H + Ca(OH)2
纯乙炔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但由电石制备的乙炔,因含有硫化钙和磷化钙,与水反应产生H2S、PH3等,使产生的乙炔带有难闻的臭味。
—C==C—OH—C—C==O
烯醇式结构酮式结构
烯醇式结构转变为酮式结构的这种异构现象称为酮、醇互变异构,或简称为互变异构。
乙炔与水的反应:
2+
H
H2SO4,Hg /~100℃
HC≡CH + H2O
H2C==C—OH
CH3CHO
2+
乙烯醇
乙醛
24
H SO
,Hg
CH3—C≡CH + H2O
CH3—C==CH2
R—C≡C—R型的炔烃不发生炔化物的
反应。用此反应来鉴定乙炔和
R—C≡CH型的炔烃。
干燥的炔银或炔化亚铜在受热或受震动时,易发生爆炸,生成金属和碳;
—
≡
C
—
Ag
2
C + 2Ag
+ 364 kj/mol
Ag C
对实验中生成的金属炔化物,可因浓盐酸将其分解,以免发生危险。
Ag—C≡C—Ag + HCl
HC≡CH + 2AgCl
二、炔烃的命名
炔烃的命名,同烯烃的命名情况相似,只是将原来写的“某烯”改写为“某炔”。
1、选取含有叁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2、从靠近叁键的一端进行编号。
3、写出炔烃的名称。
当有多条可供选择的主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作为主链。
在保证叁键编号较小的同时,应使取代基编号较小。
CH
3—C≡C—CH3
—丁炔
X
C H
C≡CCH
3
2
5
3
2
5
为什么乙炔的氢原子比乙烯和乙烷的氢原子都活泼呢?
这是因为叁键碳原子是发生的SP杂化,形成的炔氢键是SP—Sσ键,而乙烯和乙烷形成的C—H键分别是SP2—S、SP3—Sσ键。由于SP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大于SP2
和SP3杂化碳原子,使炔键碳原子对叁键的π电子云的吸引作用力加大,进而减小了对炔氢的吸引能力,使炔氢容易异裂离解出氢质子,显酸性,易为金属取代。
(CH3)2C==O
OH
HgSO4/H2SO4CH3
C6H5—C≡CH + H2OC6H5—C==O91%
3、氧化
炔烃受氧化剂时,—C≡C—断裂,生成羧酸、CO2等。
不同结构的炔烃氧化后,产物不同。
KmnO4/ H+
HC≡CH2CO2
KmnO4/ H+
R—C≡CH2R—COOH
KmnO4/ H+
R—C≡C—R2R—COOH
C==C
Br
CH3
Br
CH3
C H
5
H
C H
5
C H
5
2
2
2
C2H5C≡CC2H5+ HCl
C==C
+
C==C
Cl
C2H5
Cl
H
99%
1%
不对称炔烃与亲电试剂的加成,先得到一卤代烯,而后得二卤代烷,产物是符合马氏规则的。
HX
HX
X
R—C≡CH
R—C==CH2
R—C—CH3
X
X
炔烃与亲电试剂的加成比烯烃的难进行,一般要光照或催化剂催化下才能进行。
(CH3)2CH—C≡C—CH3
4—甲基—2—戊炔
(CH
3)3
3,3—二甲基—1—丁炔
C—C≡CH
三、炔烃的物理性质
炔烃的物理性质,也是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变化。炔烃的沸点比对应的烯烃高,相对密度比对应的烯烃稍大,在水里的溶解读也比烷烃和烯烃大些。
P80图4—6
直链烃类的沸点
表4—1
炔烃的物理常数
应命名为:3—戊烯—1—炔
而不采用2—戊烯—4—炔
对于炔烃,存在着碳干异构和位置异构。
CH
CH CH CH
C≡CH
1—已炔
3
2
2
2
CH3CH2CH2C≡CCH3
2—已炔
CH3CH2C≡CCH2CH3
3—已炔
CH3
CH3CH2—CH—C≡CH
3—甲基—1—戊炔
(CH3)2CHCH2C≡CH
4—甲基—1—戊炔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点:
1、主要介绍了炔烃的结构特征、异构和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炔烃的制备方法。
2、介绍了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二烯烃的结构、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3、介绍了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 σ-π超共轭的作用。
本章重点:
炔烃的结构、命名、炔烃的化学反应、炔烃的制法。共轭效应、共轭作用及其对反应的影响;共轭二烯烃结构及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