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筱原一男学习“筱原一男”建筑展开幕论坛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 朱海明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朱海明摘要:本文尝试对筱原一男住宅设计中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解析“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突出的结构和无装饰的器物等筱原先生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特征及其传统来源,希望能理解日本建筑传统现代化的筱原路径,为中国建筑传统的现代传承提供镜鉴。
关键词:筱原一男;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正文:位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其现代建筑在经过了多代建筑师的传承之后,似乎已经被公认为获得了一种“日本性格”。
日本的当代建筑尽管有丰富的变化,其中却是有一种日本的气质贯穿其间。
这种气质并非是外来的,而是自发的,和我们对日本整个国家的观感有深刻的一致性。
这种建筑日本性,可以追溯到以筱原一男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的先驱探索。
一、筱原一男和上世纪中叶的日本建筑筱原一男(1925-2006)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在东京工业大学就读、任教并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筱原一男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日本建筑的空间构成的研究》,而他对日本传统的建筑实验则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二战之后的再建设高峰,主流的建筑思想是关注建筑的工业化、现代化,推崇柯布发起的现代主义。
筱原先生身处于这样的时代,却选择“向后看”,将传统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这在当时无疑是一股逆流。
但如今回看,数十年过去,这股逆流却赢得了日本建筑界普遍的肯定和尊重。
二、日本传统住居1要理解筱原一男的设计实践与日本传统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日本传统住居的基本情况。
日本传统住居主要有竖穴式住居、平地式住居、寝殿式住居等多种形式。
日本竖穴式住居出现在绳文、弥生、古坟时代,当时人类走出原来居住的洞穴,在平地上建造住处。
为了获得与洞穴相类似的居住环境,人类在平地上挖出圆形的洞穴,在其上搭建木棚来遮风挡雨。
这就是最开始的日本竖穴式住居。
在日本的飞鸟、奈良时期,日本贵族受中国文化影响,建造了寝殿式的宅邸。
寝殿式的建筑规模较大,建筑规整,柱网呈方格网状,已经类似于中国的官式建筑。
言语与空间:横跨住宅论和都市论的思考机制

o wa da y s .F r 0 m h i s f i r s t p r o j e c t “ Ho us e i n 与 作 品平 行 的充满 魅 力的言 说 。 以住宅 设计 n 为 中 心 活 动 的 筱 原 在 书 写 住 宅 论 的 同 时 ,其
Kugayam a” i n 1 953 onw ar d.Shi n ohar a’ S
2 0 1 3 5 S o u I h Ar c h l t e c t u r e/ 南方建筑 /S t u d i e s 0 n Sh i 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 h a r a Ka z u 0筱原一男研究 ・ 25
言 语 与 空 间 :横 跨 住 宅 论 和 都 市 论 的 思 考 机 制
c o n ce pt i on : “ j u x t a po s on o f di s j u n c t i v e
f or m s’ ’ and “ f i ct i onal i t y” .
代 的 建 筑 师形 成 了 明 确 的 差 异 。 对 于 住 宅
这 一 建 筑 中 的 极 小 空 间 。与 涵 盖 人 类 社 会 的
W or ds and Spaces: H ow Kazuo Shi nohar a’ S Thought S pans be t w een Resi dent i al and Ur ban Theor y
奥 山信 一
o K UYAM A shi n. i chi
着 持 续 的 影 响 。 自1 9 5 3 年 发表处 女作 “ 久 我 山 之 家 ” 后 ,筱 原 的 建 筑 师 生 涯 一 直 持 续 到 2 0 0 6 年 去 世 。 作 为 建 筑 师 .其 独 特 之 处 在 于
采访多木浩二_追忆筱原一男_坂本一成

采访多木浩二:追忆筱原一男Interview With Koji Taki: Remembering Kazuo Shinohara 坂本一成KAZUNARI Sakamoto 翻译:李一纯采访者:坂本一成简介 坂本一成研究室主宰、法政大学客员教授、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东南大学客座教授。
被采访者:多木浩二简介 东京大学文学部美学科毕业。
原千叶大学教授。
专攻艺术学、哲学。
同时进行建筑、现代美术、舞台艺术等的批评活动。
主要通过18世纪末至今的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相关方面,集中关注于历史哲学问题。
主要著作:《可以生存的家》;《“物”的诗学》;《西西弗斯的笑——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建筑·梦的轨迹》;《杂学家的梦》;《进步与灾难——现代主义梦的百年》。
1 多木、坂本对谈风景(左为是多木浩二,右为坂本一成)摘要 这篇对谈是筱原一男逝世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系刊《ka031·筱原一男特集》(2007)的卷首文章。
同时作为该大学教授和前筱原研究室成员的坂本一成对多木浩二进行了采访并被整理成文,这也是第一次。
关于这篇对谈,系刊编辑给出的小标题如下:“最初的相遇”、“看待/思考筱原一男 究竟是怎样一件事?”、“唤醒人类的非合理性”、“与现代建筑相对的异端”、“从‘意义分析’到‘构成分析’”、“确定的事物/不确定的事物”、“形式主义的变迁”、“筱原一男思考过与并未思考过的”。
关键词 筱原一男;异端的空间;可以生存的家ABSTRACT This dialogue transcript was published as the intro article in the periodical ka031 (2007) run b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i n T o k y o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i n commemorating Kazuo Shinohara. Kazunari Sakamoto, a former member of Shinohara Lab and a professor in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that time, had once engaged a s p e c i a l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w i t h c u l t u r a l historian Koji Taki, which unfolded around several interesting topics specified by the editor: such as, “the first meeting with Kazuo Shinohara”, “what does it meanto see / think about Kazuo Shinohara?”, “how to evoke the irrationality of human being”, “as an unorthodox modernist”, “from semantic analysis to compositional analysis”, “the certainty / uncertainty of things”, “an evolving formalism”, “what Shinohara has or has not thought about”.K E Y W O R D S K a z u o S h i n o h a r a ; u n o r t h o d o x s p a c e ; l i v e d -i n h o u s e s (Ikirareta-Ie)中图分类号 TU-80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3.05.042文章编号 1000-0232(2013)05-0042-07作者简介 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译者简介 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硕士研究生2 谷川的住宅, 1974年3 白之家,1966年(此图详见P8的图1d)4 花山南的家,1968年1 最初的相遇 坂本:至今已有为数不少的人发表过筱原一男论。
对立_筱原一男作品的内在结构_多木浩二

筱原一男研究 Studies on Shinohara Kazuo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3.506 对立:筱原一男作品的内在结构Oppositions: The Intrinsic Structure of Kazuo Shinohara's Work多木浩二KOJI Taki翻译:冯 江译校:刘东洋摘要 通过追踪筱原一男建筑生涯的轨迹,文章分析了他从1966年的白之家到1980年代不同风格时期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讨论了分割与对立、空间反转、混沌、裸形、机器、野性、基因性形式等概念,探究了筱原一男作品的内在结构。
筱原一男的作品以不变的对立关系为基础,演化出诸多的构成变化,他为建筑引入了一种独特的途径,旨在为时代完成对意义的重塑。
关键词 筱原一男;内在结构;意义;对立ABSTRACT Through tracing the locus of Kazuo Shinohara’s architecture career, the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an analysisof the intrinsic structure in the works autonomously developed by Shinohara, attempting the correlational analysis of his works from the 1966 House in White into the 1980s, discussing the concepts such as division and opposition, the reversal of space, nakedness, machine, savagery, and Geno-form etc. With this invariant relation of opposition as a base, Shinohara's work has evolved through a great range of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He has introduced a unique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aiming toward the rehabilitation of meaning in his上原的住宅,室内contemporary era.KEY WORDS Kazuo Shinohara; intrinsic structure; meaning; opposition 中图分类号 TU-80;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3.05.006文章编号 1000-0232(2013)05-0006-11作者简介 (1928-2011),日本思想家、艺术评论家;曾任东京造形大学教授、千叶大学教授、神户艺术工科大学客座教授译者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广州,510640)译校者简介 自由撰稿人2013.5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Studies on Shinohara Kazuo 筱原一男研究 07筱原一男自述走向“零度机器” 我最近的兴趣集中在“零度机器”理念上。
筱原一男:建筑师之师

KAZUO SHINOHARA: MASTER OF JAPANESE
ARCHITECTS
作者: 基卡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艺术与设计
页码: 100-10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建筑师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大型公共建筑 新陈代谢 艺术博物馆 建筑作品 现代主义建筑界
摘要:筱原一男,日本建筑师,长期执教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于1925年,卒于2006年。
他的建筑作品大多是私人小住宅,直到晚年才有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机会,但建成数量也不多。
观其一生,有人说他饱受同代建筑师排挤,也有人说这是他高度克制的结果。
从历史大背景来看,筱原走的现代主义道路,面对以丹下健三为精神领袖的新陈代谢派,就如同小清新遭遇野兽派,是脆§目无力的。
筱原一男和新陈代谢派的后继弟子矶崎新更是一辈子的“对手”一一这不是文学上的夸张,也不是后人的无端揣测: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建筑界,所有的重要项目都需要通过竟图争夺,两位建筑师常常在这样的场合狭路相逢,而筱原经常是失败的那一方。
但是2014年“筱原一男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开年大展,日本重要建筑师悉数出席,开幕式几乎成为中国建筑界为数不多的一次集体盛会。
对立与连续

[ 坂本一成 ] Sakamoto Kazunari作者单位Atelier and I 坂本一成研究室对立与连续Opposition and Continuity今天论坛的主题是通过学习篠原一男的方式纪念篠原一男,首先我想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讲述自己从篠原一男老师这里学到了哪些东西,受到了哪些影响。
第一,对于建筑来说空间是重要的,在建筑的空间中有着精神性的内容,需要把这种意义重新创造出来。
具体而言就是象征的世界应该怎样去表现,我们处在一个消费社会当中,一个日常性的社会当中,这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我们需要重新把它回溯到空间当中。
其次,怎样在空间当中获得某种崇高感,通过篠原一男很多作品的照片,以及马上要召开的展览,我们也许能发现,篠原一男老师是如何在空间当中获得某种崇高性的。
比如说怎么样在空间当中包含某种概念,比如“野生”1)的概念,虽然是一种非常暴力的说法,但是这种概念怎样在空间当中呈现出来。
正是因为空间当中有着这些象征性的世界,崇高性和“野生”概念这些东西的存在,因此空间对于建筑是重要的。
第二,建筑的空间是和日常性相关的。
除了日常性之外建筑空间是不是还有非日常性的内容?如何将日常变成一种非日常的转化?空间的载体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说将我们生活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东西怎样变成不是习以为常的。
非司空见惯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的非日常性获取。
很多人看到篠原一男的住宅的照片会觉得这个房子太厉害了,这个房子是不是能生活,但是这些你看上去非司空见惯的、非习以为常的东西恰恰是诞生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这些日常的生活。
第三,住宅是所有建筑类型当中最能将空间形式的纯粹性表现出来的类型。
我们通常会认为住宅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正是因为这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习惯,会使我们把住宅想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忽略了住宅当中包含着人类最为复杂的一种意义的世界。
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住宅是包含了最复杂意义的一种建筑的类型。
日本建筑“抽象性”从筱原一男到石上纯也的继承与发展

DC STUDIES日本建筑“抽象性”从筱原一男到石上纯也的继承与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Abstraction in Japan from Shinohara to Ishigami 文/张宁 ZHANG Ning张宁/墨尔本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摘要:本文以日本现代建筑师系谱为切入点,分析了系谱中筱原一男、伊东丰雄、SANAA、及石上纯也之间的师承关系。
同时本文通过讨论不同时期建筑师的建筑理念、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经济社会条件等外部因素,研究了建筑“抽象性”在筱原一男到石上纯也这一系谱中的传承及发展。
关键词:住区、日本现代建筑、师承关系、筱原一男、伊东丰雄、SANAA、石上纯也、建筑抽象性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alogy of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n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nohara, Ito, SANAA, and Ishigami in the geneal-ogy. By analyzing their architectural concep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orking experienc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abstraction” in the gene-alogy from Shinohara to Ishigami.Keywords: community design,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mentoring relationship, Shinohara, Ito, SAN AA, Ishi-gami, architectural abstraction一、背景1960年出现的“新陈代谢”主义可视为日本当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阅读筱原一男

阅读筱原一男第一风格时期久我山之家(House in Kugayama,1954)筱原一男的第一个作品,开始这个作品的设计时,建筑师甚至还没有毕业。
在这个作品中,存在着几个强大的意志,或者说这个作品就是这些意志的化身,这些意志甚至都不是来自建筑师自己。
它们包括:筱原的老师清家清(1918-2005)对建筑师的不可辩驳的影响;当时藉由美国引入日本的欧洲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建筑潮流,包括密斯和柯布等伴随着其所谓的先进技术对建筑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最重要的,是来自日本传统建筑对作者深刻的影响,尤其是17世纪中期的桂离宫,建筑师对日本传统建筑的兴趣其实就是作者转行学习建筑的重要原因。
上述这些意志在作者脑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预设的图像,于是这些图像得以被建构实现。
建筑师将这个作品描述为“品味”和流行技术的结晶,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筱原一男在其设计说明文字里提到“品味”一词,这个“品味”就是上述意志的集合,这是一种引入的说法,于是,上述意志的在场得以全神贯注的表达。
在这个作品中,筱原运用了对称的轴线,在建筑师看来,这是他在第一个作品中对日本传统建筑所做的最重要的表达,或者说是一种提炼,在整个建筑中一个唯一的对称轴线。
观察平面图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共谋,结构中的柱同样被筱原构造成了一种与平面异形同构的对称,唯一轴线从局部到整体实现了一个跳跃。
从下面的张照片也可以看出,如此在意自己作品在杂志中之呈现的筱原对这一唯一轴线的强调,即一点透视的摄影术,这种与唯一轴线的表达关系在日后得到贯彻延续。
唯一轴线成为日后筱原在第一风格和第二风格时期大部分作品的一个基础,在这种对称的轴线中蕴藏着一种日本传统建筑的底蕴,在建筑师的重多作品中弥漫。
“我清楚的意识到了这种技术体系,沿唯一轴线的严格对称和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构成。
”Shinohara, Kazuo, Irmtraud Schaarschmidt-Richter, Kazuo Shinohara: Works and Projects, Ernst & Sohn, october 1994, p.16.伞之家(Umbrella House,1959-1961)伞之家是筱原一男重多住宅项目中最小的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筱原一男学习“筱原一男”建筑展开幕论坛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人物: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坂本一成、郭屹民、张永和、王建国、孙一民、李兴钢、周畅等筱原一男是谁?这个连建筑专业的人都不一定知晓的日本建筑师,近日却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一场波澜,中国当代建筑界几乎集体向这位已故的日本建筑师致敬。
4月19日,筱原一男建筑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开幕论坛于同日举行,日本当代建筑界大咖,伊东丰雄、坂本一成和长谷川逸子悉数到场,为筱原一男站台,缅怀恩师,解读自己与恩师的设计。
从何处出发并不重要这三位建筑师都被称为是“筱原学派”的成员,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初期曾受到筱原一男的很大影响,而今,他们在各自的建筑、学术领域创立了不凡的成就。
尤其是伊东丰雄,夺得了2013 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项被视为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从某种角度来说,日本建筑师膜拜筱原一男,是因为日本建筑界需要一位神,他们讲究的是师承关系,需要为自己的建筑寻找出处,而筱原一男则无疑是位被搬上神坛的鼻祖,成为“筱原流派”的创始人。
在日本建筑界,筱原一男开创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派,和丹下健三领衔的东京大学学派,一直双峰并峙。
丹下健三是日本第四代的建筑师,筱原一男比他小十几岁,算是后辈,但是他们两人却同时代表了日本两大建筑系统。
筱原一男一脉又称为“筱原流派” ,这个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日本建筑流派,却正给与了伊东丰雄、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等知名建筑师灵感与精神力量,而师从伊东丰雄的妹岛和世(2012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第12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亦将筱原一男奉为师祖,并在2010 年第12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提议将“金狮奖”颁给已故的筱原一男,这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一次为已经离世的建筑师颁奖。
开幕论坛分为两部分,上半场为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和坂本一成各自与听众分享了每个人与筱原不同的交集,三人给出的回忆碎片也让这位已经辞世的建筑大师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该部分演讲由东工大一支的“中国代言人”郭屹民全程翻译―这名近年来冉冉升起的“中日建筑交流大使” 毕业于东工大,师从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仙田满,长于社交,几乎包办了东工大一脉的中日建筑交流活动。
来自深圳的建筑师刘珩在微信中很幽默地对三位大师的演讲做出“日式师徒关系:各有各说法”的评论,她认为: “坂本一成一师与我;伊东丰雄一师是师,我是我;长谷川逸子一我,还是我。
”在狡猾的伊东看来,建筑师从何处出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超越现有(建筑形态)的想法。
所谓筱原学派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复制老师的作品而产生的,筱原一男一直都很提倡能够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
“筱原老师的作品有着很强的精神性和排他性,我们也因此不断思考这是否就是建筑唯一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论坛的下半场,讨论环节。
小剧场的舞台快速转换了布景,在台上摆放好了几张沙发,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与坂本一成以及郭屹民端坐台中央。
三名日本建筑师互相打趣,用日语讨论着筱原一男。
台下近千名的中国听众大多不谙日语,百般无趣地听着蹩脚的同声传译,语焉不详而毫无逻辑地翻译着台上的状况。
看中国的缺失在哪里在听众席上,除了少数几名筱原学派的日本弟子外,大多是中国听众,而整个小剧场的前十排大多都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明星人物。
上海当代建筑界的实验建筑师们除了几名前去台湾领奖的,其他几乎悉数出席,包括柳亦春、张斌等,而同济一脉的现任院长李振宇、李翔宁等,东南大学的现任院长王建国、李华、葛明等,华南理工大学的现任副院长孙一民等,北京与其他地区的明星建筑师张永和、马岩松等亦远道而来,来自建筑学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现任《建筑学报》主编周畅这样的阵容在中国的各类事件中都鲜少出现,尤其是只是作为听众而不是主角的情况下。
我们能理解日本建筑师对筱原一男的敬意,但为什么在中国,这位并不鲜为人知的日本已故建筑师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款待,却是当晚许多人的疑问。
列席的建筑师大多语焉不详,表示也都没闹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来。
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则表示:“其实我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筱原一男这样一个人,看看整个日本建筑发展的脉络。
从日本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缺失在哪里,是在哪一步被日本超越的。
简单地说,龚彦扬起了“向筱原一男学习与致敬”的大旗,日本建筑界的明星建筑师因为希望推广先师尽心尽力,而龚彦则为推广筱原一男动用了自己在当代建筑界的影响力。
在展期内的周末,还有王军、张亮、李巨川、董豫赣、童明等中国建筑师和本由晴、长谷川豪、妹岛和世等日本建筑师就各类话题举行讲座。
买艺术品就像买白菜2014 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地点:香港,湾仔会展中心人物:张宗宪、葛斯科、靳埭强、姚谦、宋丹丹等文|陈晓勤图|香港苏富比每年四五月的香港,热闹非凡。
香港苏富比拍卖、香港巴塞尔、亚洲古董展、佳士得春季拍卖会这些接二连三的艺术活动,碰撞出了璀璨的艺术火花。
香港,正在形成一个更为多元、多层级的艺术市场格局,实现着亚洲文化之都的梦想。
在这样多元的格局之下,香港苏富比依然把持着顶级拍品,稳坐拍卖行一哥的位置。
1744 年,自诩为艺术收藏家搜罗世界级艺术作品的苏富比拍卖行成立。
随后,它从伦敦扩展至纽约(1955 年),香港(1973 年)、印度(1992 年)及法国(2001 年)、中国(2012 年)等,是第一家在香港、中国营商的国际艺术拍卖行。
一年春秋两度的香港苏富比拍卖,是名人、富豪、藏家、媒体碰头的艺术盛会。
4 月5 日至8 日,香港湾仔会展中心人头攒动。
除了香港大藏家张宗宪、葛斯科,还有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台湾填词人姚谦等经常出入拍卖场的港台客,他们被拍卖行视为座上客;有外国画廊主,也有像宋丹丹等热爱艺术的娱乐明星,还有一些生面孔的、说着普通话的内地买家。
他们打扮时髦低调,或在画作前静静欣赏,或与三两知己漫步于展厅内,或手捧红酒低声呢喃,生怕打破艺术的静谧气氛。
正是这些人,一不小心就拉开了艺术市场的“亿元时代”。
4月5日晚上举行的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中,中国四川画家张晓刚凭借作品《血缘:大家庭3 号》拔得全场头筹。
张晓刚的这幅上拍作品创作于1995 年,是张晓刚《血缘》系列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
有着经典的三人家庭构图,更是整个《血缘》系列中唯一以一名别上毛泽东徽章、戴着红色臂章及穿着绿色革命服的小红卫兵为画面中心的作品,作品背后的政治与历史张力跃然纸上。
这件拍品从5000 万港元起价,一亮相便吸引来五位竞投者的激烈竞价。
拍卖场上的竞价者,每个举动就如同在菜市场上买白菜、红薯那么轻易,但他们的每次加价,动辄百万千万,分分钟就是一套甚至几套房子。
经过近十来分钟的抢夺,某亚洲藏家通过电话竞投最终以9420 万港元买下这张作品,创下了张晓刚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这个价格,只是个开始。
“神品”鸡缸杯4月8日中午12点25分,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2014 春拍现场正式举槌。
现场经过近6 分钟的争夺,最终以2.5 亿港元落槌,加佣金2.81 亿港元成交。
买卖过程中,买家并没露脸,全程由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手中的电话委托竞得。
这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重量约50 克,简言之,平均每克就价值500 万。
天价迅速搅动了中国人的神经。
拍卖结束后,苏富比中国瓷器、工艺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第一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中瑞混血儿、家世显赫的他一边把玩鸡缸杯一边告诉在场的媒体记者,“当你买鸡缸杯时,你买的不仅是这件物品,你买的是几百年来各朝皇帝对它的赞美。
” 鸡缸杯历来被收藏界视为“神品” 。
它是明成化皇帝为了爱妃而命人烧制的,胎质皮薄,群鸡图案栩栩如生。
明朝以来,这套鸡缸杯备受帝王与文人咏赞。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神宗实录》,里面提到:“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也提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 其中十万之值与白银百金相近,价值极高。
到了成化以后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时期,鸡缸杯偶有面世,但数量极少,千金难买,一器难求。
乾隆皇帝酷爱书画,但他对鸡缸杯也赞赏有加,让当时的景德镇御窑仿制,还题诗作志“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 ,以此说明鸡缸杯的罕有。
今时今日,流传在世的鸡缸杯并不多,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V&A 博物馆等几家大博物馆有收藏。
仇国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在私人藏家手中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共4 件,有2 件在香港,1 件在日本,如今拍卖的这件“来路”特别好:1950 年代被英国的私人收藏家利奥波德?德莱弗斯夫人收藏,有过出版纪录;后被日本的大藏家坂本五郎、瑞士玫茵堂等著名古董商收藏,流传有序。
幽默的刘益谦电话那头,委托竞投鸡缸杯的买家,是饱受议论的上海藏家刘益谦。
2013 年,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买下相传是苏轼手迹的《功甫帖》,之后,上海博物馆专家公开质疑它的真伪性,其中有人以《功甫帖》是双钩填彩来力证它是伪作。
但争议并未影响刘益谦的购买欲望。
就在他重金买下鸡缸杯的三个小时后,他在朋友圈调侃了一番:“各位兄弟姐妹,帮我把把关,这不是双钩填彩吧?”这位生于1953 年的上海商人和投资家,学历不高却聪明大胆。
如今的他,坐拥170 亿身家,在2013 新财富中国富豪榜排名第30 名。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刘益谦与太太开始出没在各大拍卖行。
他们有个特点,只买最贵的艺术品。
“因为最贵的最多人抢,最出类拔萃的,它的价格不会往下跌。
如果买便宜的话,就没价格了。
我不想等我老了、起不了床的时候,床边围绕一堆假画;也不想等我老了,儿女把这堆不值钱的东西当作垃圾清理掉。
想想就觉得怪可怜。
所以,我必须买最好的。
”在买下鸡缸杯的三周后,刘益谦现身广州美术学院《对话刘益谦》讲座现场,作了以上一番解释。
身穿白色衬衫的他,翘着二郎腿,不时迸出幽默的语句。
最贵的艺术品确实会随着时间升值。
鸡缸杯的每一次易手,都是当年拍卖场的大新闻。
比如1999 年,鸡缸杯的前任藏家、瑞士著名的中国官窑瓷器收藏家族“玫茵堂” ,从苏富比拍卖会以2917 万元港元成交价买下鸡缸杯,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纪录。
“ 15 年之后的今天,鸡缸杯重现苏富比拍场,价格已涨10 倍左右。
”仇国仕表示,令人咋舌的2.81亿港元也非偶然。
鸡缸杯于仇国仕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他清楚记得,坂本五郎1999 年将鸡缸杯交给苏富比拍卖时,他刚刚入职香港苏富比,“见到盛放鸡缸杯的盒子时,我一眼就认出是我的祖父、著名中国古董商仇焱之订做的,所以,仇焱之也许在早年收藏过这件鸡缸杯。
”当《功甫帖》真伪之争硝烟未尽,争议之中,刘益谦夫妇举办了龙美术馆浦西馆的开幕式,又买下了鸡缸杯,艺术圈纷纷笑侃,“以后可以到龙美术馆摸鸡了” ;也有人调侃:“以后龙美术馆可以改为鸡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