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举行

合集下载

东亚文化之都 宜居森林泉州

东亚文化之都 宜居森林泉州

东亚文化之都宜居森林泉州
叶思敏
【期刊名称】《福建林业》
【年(卷),期】2017(0)5
【摘要】2014年以来,泉州市围绕“东亚文化之都、宜居森林泉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统筹提出“一核一环,两轴两屏,三带六极多园”森林城市建设布局,完成中心城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创建,持续推进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文化和森林支撑等四大体系23个工程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7%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叶思敏
【作者单位】泉州市林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选择 [J], 周建标
2.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历史之维与现实之策--从“光明之城”到“东亚文化之都” [J], 邱坚娜
3.“欧洲文化之都”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启示 [J], 李双幼
4.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为例 [J], 陈
志鹏
5.东亚文化之都宜居森林泉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汉文化圈影响演讲稿

东亚汉文化圈影响演讲稿

东亚汉文化圈影响演讲稿印象东亚之都民俗文化 2021年8月26日,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议在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泉州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唯二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从小爷爷经常带我去看舅舅高甲戏,我看不懂台上的人则在干嘛,但表演我喜欢他们的装扮喜欢呢他们的武打表演。

除了高甲戏,泉州还有很多戏曲文化,比如提线木偶、南音、拍胸舞等。

泉州不仅戏曲文化充实,小吃文化和旅游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最喜欢吃的小吃是面线糊和肉粽,最喜欢到清源山可看日出。

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我最爱多元化的泉州,我爱玩美丽的泉州,我希望在世界上的小朋友都能来泉州玩。

印象里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中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等到隋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中原地区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弃了。

一个是现在福建福建,《隋书》记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最后的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了。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尔后泉州才在闽南确定终下来。

以后年后武荣州州治于唐开元流年(718年)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泉州共有温陵、刺桐、鲤城、清源、泉南等别名。

温陵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

《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而《南安县志》说:“同安气候燠多寒少,故有温陵之称。

”一些有名的古泉州人常以温陵自称,如北宋国师福州开元寺高僧戒环,称温陵禅诗;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自称文贞文忠居士,均载之史籍。

因为是亚热带高原气候,所以四季常青。

闽南的自然景观可以“青山、绿海、红壤、白石”八字概括之。

襟山带海,景象壮丽,很有旅游价值。

泉州矿产的钴铁瓷土,经济作物的桑茶糖果,海产的鱼盐之类,都成为泉州人民的生活之源。

且见芳华次第开

且见芳华次第开

且见芳华次第开肖义人物名片余珽,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扬州市委会主委、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分管教育、文化、旅游、卫生、体育、医保等工作。

主持并参与扬州市“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和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申办工作。

121场专题会议、30余次走访调研、征求意见近200人次、夜晚连续加班71天、6天通宵研究制定相关方案措施……这是从2020年1月21日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直到3月底,民进扬州市委会主委、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珽参与指挥疫情防控工作的日常。

扬州市疫情防控工作稳扎稳打,取得显著成效。

在这场全民战疫的斗争中,余珽又一次倾尽心血浇灌出扬州璀璨的守护芳华。

关注民生不负芳华作为扬州市副市长,余珽分工负责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医保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作。

他始终认为民生是政府部门的头等大事,想百姓之所想,求百姓之所求,急百姓之所急,积极为百姓纾难解困,工作让人民满意了,也就成功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余珽多次深入一线调研防控工作,了解百姓的生活和诉求,嘱咐工作人员做好防护,科学战疫;他根据扬州疫情实际,及时研判,提出并实施精准开展检测、形成流调工作闭环、全力组织救治、建立高效指挥体系等多条措施;他不顾疲惫,利用夜晚时间研究疫情应对方案,抗疫指挥部及时出台多项政策;他思行结合,全面指导苏北人民医院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上先行先试,创造性实现了医联体内信息互联互通,医疗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同质化以及无卡支付,相关做法得到国家、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可。

特殊时期,余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民主党派干部的胸襟和情怀。

面向世界更见芳华2019年扬州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美食之都”,并以全票获得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举办权。

这些荣誉既是对于扬州城市发展的肯定,其中也倾注了余珽的心力,他要将芳华盛放在世界舞台。

“东亚文化之都”是对标“欧洲文化之都”,通过推动文化共同体、旅游共同体,实现中日韩文化相通、民心相同的一个重要平台。

印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作文

印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作文

印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1】泉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有着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有着勤劳贤惠安女,香气四溢的泉州小吃,还有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民不仅如此,最近泉州还荣获了一项荣誉,那就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嘻嘻,厉害吧今天,我就带你印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

提起泉州,就不得不说起泉州那些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如千年古刹开元寺,多元化文化基地清源山,还有清净寺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清源山了,我带你去看看吧!来到清源山就不能不去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岩,来到老君岩,你会发现,一座巨大的老君造像正慈眉善目地注视着你。

相传伟大的道教学家老子来到清源山里在这里升仙,留下这尊巨大的雕像和这个传说,老君岩的每一个部位都刻画得恰到好处,也令人叹服叫绝。

看完名胜古迹,我再带你去听听泉州的声音——南音,听!丝竹箫弦乐器伴奏下,一位演唱家便声情并茂地唱起南音,令人听得如此如醉。

如果以为泉州的声音只有南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菜市场,一位阿婆和一位大婶似乎在说什么,可是,她们说的是什么话英语德语其实,她们是在用闽南语交流。

闽南语是我国重要方言之一,有“古汉语活化石”的美誉。

看了听了这么多,你的肚子是不是唱起“空城计”来这正好有一家土笋冻店,向老板点两份土笋冻,土笋冻上来之后,你是不是觉得这卖相很奇怪,它虽然卖相不好,但很好吃,加点醋吃下去,口感中带着一丝大海的味道,奥秘就在于冻里的虫子,这些虫子是从沿海采集的所以味道十分鲜。

怎么样,泉州评选东亚文化之都是不是当之无愧那么,记得有时间来泉州玩一玩,相信泉州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印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2】同学们,咱们闽南可是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像提线木偶,东西塔和清源山的老君岩等等都是中央电视台的《文明之旅》来到了泉州,并录制了关于泉州的闽南文化的《海纳百川闽南韵》。

《海纳百川闽南韵》主要介绍了代表闽南文化的人物,事物,让我给你们介绍介绍。

首先登场的是两个提线木偶。

说到提线木偶,同学们肯定会想:’提线木偶不就是在木偶上插几根线让它动起来吗。

泉州简介

泉州简介

泉州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中文名称: 泉州外文名称: Quanzhou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下辖地区:丰泽、鲤城、晋江、石狮、惠安等 方言: 闽南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开元寺、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清源山、草庵、崇武古城等 机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火车站: 泉州站等政府驻地: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景观东路电话区号: 0595邮政区码: 362000地理位置: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面积: 11015平方公里人口: 812万人(2010年) 车牌代码: 闽C市花: 刺桐花市树: 刺桐树著名高校:华侨大学、院、仰恩大学等市长: 黄少萍市委书记: 徐钢泉州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接漳州、龙岩、大田县、尤溪县。

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国家级)资区(国家级)。

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等同一种语言:闽南语(河洛语即福建话)。

Quanzhou,Zayton(刺桐)或Chinchow(泉州福建话拼法)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又濒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年平均气温19.5℃~21℃。

但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旱、涝、风害等。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中日韩民心相通

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中日韩民心相通

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中日韩民心相通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合作融合富有成效,为中日韩三方增进了解、深化信任、促进各领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中日韩三国互为近邻,历史文化渊源悠久而深厚,文化交往也源远流长。

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日韩三方相互增进了解、深化信任、促进各领域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加强和深化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2007年,中方倡议创办了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

多年来,在部长会议机制的带动下,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合作融合富有成效,三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旅游活动等领域的文化联系与纽带得到深化。

深化高质量文化交往由于地缘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互为重要邻国的中日韩关系密切,但合作道路曲折复杂,但三国拥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同源的文化根基和共享的文化价值,具备较好的推动高质量交往交流交融和建设文化共同体的先决条件。

2012年,中日韩三国携手打造国际城市新名片,创建了重要国际区域文化合作品牌——“东亚文化之都”;到2022年,已有近30座城市获此殊荣,深化了三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

“东亚文化之都”在10年间直接带动中日韩三国数以亿计人次的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并受到三国主流媒体和国际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报道。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东亚文化之都”深入挖掘、浇筑、凝练中日韩三国间的文化联系与历史纽带,持续讲述、激活三国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从未改变。

“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历届的主题活动吸引着众多东亚地区的民众,得到了中日韩三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广受中日韩众多城市的高度重视,对增进三国民众间友好关系、夯实东亚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已成为塑造东亚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拉近了中日韩民众的心理距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对深化民众间的多层次交往、多领域交流、多维度交融都具有重要作用。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索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索

要 引 导 文化 产 业 在 利 用 文化 资 源 的 同时 保 护 文 化
资源 。

泉州发 展文化 产 业的优势
泉 州 文 化 产业 发 展 的有 利 条 件 集 中体 现 为 泉
泉州 虽 然 是 文化 资源 大 市 ,但 目前 不 是 文 化 产 业 强 市 ,究 其 原 因是 泉 州文 化 资 源 与 文 化 产 业
问 尚未 形 成 有 效 的 良性 互 动 机 制 ,不仅 存 在 彼 此
选 活 动终 审工 作 会议 在北 京 中国 国家博 物馆 举 行 。 泉 州 以深 远 厚 重 的历 史 文 化 底 蕴 、鲜 明奇 特 的 多
元 文 化 大 观 、丰 富 多彩 的文 化 遗 产 、悠 久 广 泛 的
分离 、各行其是的现象 ,而且 出现文化传 承后继
乏人 。泉 州 文 化 资源 优 势 是 历史 文 化 的积 淀 ,如
果 不 能在 及 时 保 护 的基 础 上 开 发利 用 ,转 化 为 产
对 外 交 流 等 , 打 动 了评 审 专 家 ,成 为 中 国 首 个 “ 东 亚 文 化 之都 ” ,经 受 了世 界 性 的审 阅 ,获得 了
州 文化 资 源丰 富 、泉州 文化 辐 射力 波及 世 界各 地 、
泉州实体经济培育 品牌转型升级 、泉州城市名片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0 5
作者简 介:周建标,男,福建平潭人,副教授 。
丰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2 0 0 6 年5 月 “ 中国闽台缘
展 的优势 与 弱 势 、机 遇 与挑 战 ,具 有 理论 意义 和
现实 意义 。

发展共同文化旅游,缔造东亚文旅共同体

发展共同文化旅游,缔造东亚文旅共同体

发展共同文化旅游,缔造东亚文旅共同体作者:杨宏浩张红喜来源:《旅游学刊》2020年第07期当前,世界格局剧变,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全球治理体系遭受冲击已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东亚作为这一变局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正在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推广即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发展及其价值“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联合发起的文化城市品牌评选活动和国际文化城市品牌创建工程。

自启动以来,“东亚文化之都”已经产生了6组21座城市。

这些城市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基地和高地,辐射带动了整个东亚区域文化与旅游事业的繁荣昌盛,助力亚洲地区一体化进程。

“东亚文化之都”还开展了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之都等世界其他文化之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进一步推动了中日韩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提升了东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东亚文化之都”缔造了一张张东亚文化城市新名片,开拓了一个“交流合作、彼此欣赏、文化认同”的亚洲文明对话的重要渠道,营造了一个“国之交、民相亲、心相通、情相融”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平台。

作为东亚地区跨国家的共同文化战略项目,“东亚文化之都”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理念,以亚洲和世界的胸怀持续展开国际区域文化项目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推进中日韩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增强东亚文化的包容性,扩大东亚文化共识,不断培育与发展东亚共同文化,建设东亚文旅共同体,从而提升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文化的亚洲凝聚力,提高东亚文旅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夯实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共同文化”及其形成过程共同文化是区域凝聚力和区域共同体形成的文化基础,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与共同文化对偶存在的是特殊文化或个性文化。

程天放认为,可以将文化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世界性的,一部分是国别性的。

我国复古派和折衷派从文化成分的视角定义了共同文化,即所谓的共同文化就是人类所共需的文化,也称基础文化;特殊文化则是每个民族的特有文化,也称固有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举行
作者:郑娜
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60期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終审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

评审活动上,太原、绍兴、敦煌、淄博、烟台等5个候选城市代表围绕“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创建工作及城市文化体系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陈述与答辩,来自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规划、对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传承与保护、文物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等领域的21位评审委员进行了认真评审。

拟于2020年12月在日本北九州市举办的第十二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三国文化部长将共同为当选城市正式授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