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侍坐篇-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晋文公的王霸之辨分析
晋文公在位期间对王霸之辨持有 独特的关系中,晋文公既主张维 护周王室的尊严,也注重通过武 力和外交手段来实现晋国的利益。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 和民心,因此注重选拔贤能之士 和关心民生,以提升晋国的治理
水平和综合国力。
人才政策不同
齐桓公主要依靠本族人才,而晋文公则更注重选 拔和重用异姓贵族人才。
两者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各自 在其统治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成就。
03
齐桓晋文之事对后世的影响
对当时的影响
稳定了周王室的生存与传承
齐桓晋文之事的发生,使周王室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从而稳定 了其生存与传承。
02
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对比分析
齐桓公的统治策略
重视农业发展
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农业 大国。
强化军事力量
齐桓公注重军队建设,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装备水 平,使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为其在春秋时期的争 霸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推行法制改革
齐桓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改革内政,增强国力,同 时推行“尊王”政策,以维护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 。
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即 位,并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事件经过
02
01
03
齐桓公为了与晋文公争夺霸权,曾多次发动战争,但 均以失败告终。
齐桓公为了实现霸权,采取了与晋国结盟的策略,但 晋文公为了自身利益,多次拒绝齐桓公的结盟请求。
其他重要人物分析
• 其他重要人物包括管仲、鲍叔牙、秦穆公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才能特长,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例如管仲是齐桓公的重要谋臣,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指挥能力;鲍叔牙则是晋文公的挚友和谋士,他以智 慧和忠诚著称。这些人物在故事中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公的经济政策使国家实现了 持续的经济繁荣。
军队革新
他进行了军事改革,使齐国的军 队更加强大和现代化。
贸易发展
他积极促进贸易发展,加强了齐 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结论与总结
1 历史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领导才能
齐桓公的领导才能在这段历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政治和军事上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目标。
社会制度和政治变革
1 土地改革
齐桓公进行了土地改革, 调整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分配。
2 官员选拔
他采用了新的官员选拔制 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 治人才。
3 政府机构
齐桓公进行了政府机构改 革,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 率。
经济发展与军事改革
经济繁荣
3 政策措施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齐国在这段历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献记载
在古代文献中广泛记载着《齐桓 晋文之事》,为我们了解历史提 供了重要依据。
主要人物登场
齐桓公
作为齐,他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对整个时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重要人物
除了齐桓公和晋文公,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对这段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指导思想和政策
仁政
在这段历史中,仁政是齐桓公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 政政策。
军事策略
为了加强国力,齐桓公采取了一系列军事策略,不 断巩固自己的地位。
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关系
1
友好合作
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共同促进了两国的发展。
2
政治联盟
两人达成了政治联盟,共同对抗外部势力,维护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3
相互支持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件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1)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1)
2.孟子认为推广恩德可以安定天下,否则难以保全自己的家 庭,即“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一)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是罔民也 无不为已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以“通“已”,止
“说”通“悦”,高兴
“刑”通“型”,做榜样
“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
【辨】冠,冕,巾,弁,帽。“冠”是帽子总称。“冕”是帝王、诸侯、
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弁”是用皮革做成的
帽子。“帽”是后起字。
【冠盖】官吏的衣着和车乘。引申指官吏。
文言知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 得推恩的两句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无恒产”之“民”必然“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 种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从中反映出劳动人 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起来反抗的道理,这从反面 论证了“制民之产”的必要性。
理解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 其次:解决了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思想矛盾。 再次:排除了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 最后:向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
的确 真的 真诚 果真,如果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明以教我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述说,谈论 视力 明白地 明确的 贤明的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表现
6、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吝啬
7、彼恶知之
wū 哪里,怎么,疑问副词
8、抑王兴甲兵……
难道,表反问语气
9、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还是,表选择语气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文章的内涵和外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逻辑思路。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3. 背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检验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拓展练习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3分) 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是想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 (2)( )赵国( )何求而不得也! (3分) 在赵国我想寻求什么难道还得不到! (3)夫子休,就舍待命。(3分) 先生先休息一下吧,到馆舍等待通知。
用“ /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 字字落实 句句通顺
做题宗旨:语境加推断, 落实得分点 点拨: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意识。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分) 既然这样,那么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 (因为)不用力;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 不用视力;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因为) 不 肯推行恩德。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 与?(5分) 难道您使战争兴起,使士臣受到危害,与各诸 侯国结怨,这样之后在心里(才)痛快吗?
《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 复 习
复习目标
1.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 识点。 2.整理虚词“之”“若”的意义和 用法。 3.能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通假字
以:已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与:欤 3、为长者折枝 枝:肢 刑:型 4、刑于寡妻 盖:盍 5、盖亦反其本矣 涂:途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7、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控 罔:网 诉 8、是罔民也: 颁:斑 9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 予 说:悦忖度之。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 死地,则牛羊何择焉?(4分) 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 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 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汇的理解;(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查找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

5. 练习与拓展:(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 完成相关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上课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上课

儒家学问与价值观
《齐桓晋文之事》对儒家学问和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 刻的影响,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 思想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我 们能够追溯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 和丰富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 明记忆。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件上课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部古代经典文献,记录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这 部文献在深化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上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和历史重要性
1 远古时期的社会变革 2 孔子与《齐桓晋文之 3 历史演变的见证
事》
《齐桓晋文之事》反映了
《齐桓晋文之事》详细记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关键事件和决策,深入理解他们的领导才能和治理 之道。
3 参与讨论与分享
学生可以组织讨论小组,共同分享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收获,提升彼此的学习 效果和思考能力。
结论和总结
重要历史文献
《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重 要的历史文献之一,通过学习和 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中 华文明。
晋国君主,以聪明智慧、明察秋毫而著称
齐桓公和晋文公达成的盟约,为两国之间的和平 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齐桓公南下访问各国时所展现的非凡魅力和领导 才能,赢得了各国君主的信任与尊重
关键概念和主题
仁政与博爱
《齐桓晋文之事》强调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仁政 和博爱,他们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致力于国家 的繁荣与安定。
孔子曾对《齐桓晋文之事》
录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
社会变革,对深入了解远
进行研究,并引用其中的
国策略和政绩,为后世的
古时期的中华文明起到了
内容。这部经典文献对后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 孟

桓 晋 文 之 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一义多词、文化常识。 2、理解本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 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 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 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连续作战九日,这也要
1把奴3罪就.责没把推有文给其中李他画绪可横吗信?之线如人的果了句说吗子李?翻陵假译是如成受李现到陵代匈有奴两汉单面语于讨。的好(的控8心制分思,)不,得那不么奉单命于追又击怎汉么军能、信四任处李转陵战而,委难 以重道兵匈
李文陵言之文阅降读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 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 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 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 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 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 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 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节军选奋自战没王有夫后之援《,可读是通率鉴领论五》千步卷兵三出)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C【解析】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D、千乘(shèng) 率(shuài)尔 摄(shè)乎 饥馑(jǐn)
【答案】D 【解析】A 哂(shěn)笑 B浴乎沂(yí) C 喟(kuì)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 鼓瑟稀 B、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 春服既成 C、因之以饥馑 裕乎沂 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 毋吾以也 夫子栖之
四、对接高考
2、(2019年北京高考题)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 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 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 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 向最接近于“仁德”。
4、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 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解析】这篇课文高考要求全文背诵,新高考更侧重 对背诵篇目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引用,因此对与理解性 默写要多加练习。
三、探究提升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宗庙之事,如会同
【答案】D
【解析】A 希,通“稀”,稀疏 B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C与,通“欤”,语气词
二、理解性默写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
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
论语侍坐篇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复习题
一、基础巩固
1.பைடு நூலகம்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侍(shì)坐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哂(shě)笑
B、浴乎沂(qí) 莫(mù)春
比(bì)及
曾皙(xī)
C、喟(huì)然
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
4.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
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
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 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 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 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 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 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 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人。 【解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志向,答对 这道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翻译这句话,然后要从中提炼概括出孔子之“志”所 传达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题
一、积累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 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 解释句意。
【答案】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 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 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 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 )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 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也。居则曰: ,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
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
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解析】A鼓瑟希 C浴乎沂 D夫子哂之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因为 B、摄乎大国之间 乎: 在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如同 D、子路率尔而对曰 尔: ......的样子
【答案】C 【解析】如:或者
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鼓瑟希,铿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