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恭维语”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恭维语”的差异
恭维语言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交技巧,它在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意想不到的大。
西
方文化强调自信,更倾向于说谎话或者尽可能把自己优点点出来,说恭维话则很少。
而中西方之间,恭维语方式各略有不同。
中国文化大抵继承传统仁慈待人态度,习惯于把人家长处放在眼里,这要求恭维一桩又一桩,加之一些程式化、废话式的言辞,弥漫在口气里。
西方文化里,恭维语言通常介乎语调和修辞,而非直接的赞扬。
说话者多能抓
住对方的实际发表的话,围绕礼节性的表达,不显露其赞赏的真实想法与意思,甚至可以通过礼节性话语表达负面态度与观点,持有西方说话风格的人能较好地发掘出这样的戏剧性细节。
而中国文化里,一语双关类的恭维语句十分流行,而夸赞则容易穿插进每一桩对话中,说话者的真实想法也更容易深入对方的话语意图中。
比较中西方文化间恭维语言差异,其实只要搞清楚语言所在的文化中其所蕴含
的礼仪常识,以及两种文化所赋予的意义,就能较好理解其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想要让自己更自信,于是语气更肯定、更自信,不再用恭维话语,而中国文化则是让对方感到礼貌待人,于是口气更加客气,浓浓的礼节性话语就在口气里。
这也是中西方文化间不同的一种体现。
从侧面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以不可容许的方式表达的,所以,两种文
化交流的时,也请保持彼此尊重,并考虑到全球文化交流形式日趋多样,彼此敬重才能维护双方关系和互相接纳。
相信在未来,只要注重文化交流差异,总能达成一致,增强彼此之间的认知,拉近文化差异两者之间的距离。
中西方日常交际恭维语对比

中西方日常交际恭维语对比摘要:恭维语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行为。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恭维语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西方称赞语在对象、场合、回应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来探究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内在原因,并试图找到一些相应的对策,以避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称赞语产生误解,达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恭维语;对比研究;对策作者简介:曾小芳(1997年7月),女,汉,江西抚州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1.引言恭维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语言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的恭维和恭维语的回应往往被称为社会交际的“润滑剂”。
适当的恭维语会赢得对方良好印象,有利于建立、维持和巩固和谐的人际关系,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交距离,使评论者和被赞扬者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从而顺利进行交际,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使得恭维语在中西日常交际中的使用有所不同。
本文探讨了中西恭维语在日常交际中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并试图找到一些相应的对策,以避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恭维语的误解,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文献综述福尔摩斯将恭维语定义为“说话者间接给予的言语行为,或者直接称赞另一个人,通常是对听众,与双方同意的一些“好”东西 (如财产、特征和技能) 的交换有关。
” 称赞由两部分组成:说话者称赞,接受者相应回应;称赞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积极的评价语言。
与其他言语行为不同,恭维语的特点是没有负面评价词,也就是说都是正面评价。
恭维语的使用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恭维语的对象、话题、地点和回应上有所不同。
适当的称赞会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巩固,营造和谐的氛围,使称赞者和被称赞者有更好的情感交流,表达良好的愿望,从而成功地进行沟通,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摘要:自从言语行为理论问世以来,各种言语行为一直是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本文通过对中美商务谈判这一特殊语境中恭维语的研究,力图揭示恭维语在谈判中的使用规律及特点。
关键词:言语行为恭维语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一、引言自从英国哲学家 Austin 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后,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外学者对各类具体的言语行为作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促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
与各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必不可少。
商务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
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在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恭维语是说话人对他人尤指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明确或隐含地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
恭维语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
文化不同,言语规约也各不相同。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商务谈判的书籍和网站搜集的真实谈判语料。
为了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作者从各行各业的谈判资料中选择了147篇含有恭维语的语料。
二、结果与分析(一)恭维语在谈判中的哪个阶段出现商务谈判包括几个连贯的阶段:建立联系、询价报价、数量及质量、价格谈判、付款方式、包装及装运、保险、签约等。
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双方恭维语在询价报价阶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是 28.6%和 33.9%。
其次是建立联系阶段,分别是20%和 17.4%。
建立友善的关系可为以后谈判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成功的恭维语在建立良好的关系方面又起着关键的作用。
双方差距特别大的阶段是质量数量阶段对恭维语的使用(美 11.3%,中 0%)。
这与作者对语料的选择有关,因为所选语料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商人来中国购买中国的产品,在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在涉及产品时用恭维语来使得谈判顺利进行。
(二)恭维的目标早期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赞扬的话题大部分集中在外貌、成就/表现、财物和性格品质等话题上。
在谈判中的恭维目标有何不同呢?数据显示,美方称赞的目标超过半数(53.9%)是对商品的称赞;其次是对对方公司的称赞(16.5%)。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作者:陈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0期“入乡随俗”说的是要了解对方的习惯特性,才能更好的交流。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意英汉文化的不同也是更好掌握英语学习的前提。
这里主要是从礼貌用语中寻找差异。
礼貌用语是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恭维语和自谦语中英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方国家在受到恭维和赞扬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恭维着不一致,令人难堪,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别人说你球踢得好,你应该说“Thank you!”,说你长得漂亮,你也应该说“Thank you!”。
但在我们国家,面对表扬却不能这么直率,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
比如:“哪里,哪里”,“不行,不行”、“不敢当”、“过奖了”、“你抬举我”、“别损我了”,“我要是漂亮,天下就没有丑人了”等等。
学者拉里·阿·萨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
西方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他们极为重视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
因此,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充分表现自己。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人们重视集体的作用,不喜欢突出个人。
因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谦习惯。
二、称呼语和角色语在中国,孩子一般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等等。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礼貌,不懂规矩等。
我们不仅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取称呼家人、亲属,而且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朋友乃至陌生人。
比方说,把跟自己祖父祖母年龄相仿的男性叫爷爷,女性叫奶奶;将比自己父母年长的女性称为大妈或阿姨,男性称伯伯或叔叔;有时和辈分相同的人在一起,把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女性称大姐。
论中美恭维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

一
你 是 我 的 骄傲 。
美国人趋 向于个人 感受 . 事物 的看法 有他们 自己 的 对
见解 . 是 一 蹴 而 筑 。 他 们 认 为 最 好 的恭 维 就 是 向 对 方 吐 不
露 自己忠实的观点 . 他们喜欢 e srv 表 明 自己) sla e i ( fs te 。而 群体和他 人 为取 向 的 中国 人则 不 同。他 们裉 步 与 人对 立, 讲话尽量婉 转 吉蓄 , 言交流 时善 于寨言 观色 , 他人 语 对 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和接受 性. 形成 了 自制 (eee 和 r8 ) v
语 言彤 式 、 蕃 、 堆 目标 几 十 方 面 的差 异 . 出 垮 文 化 交 流 中 恭 堆和 接 受恭 雄 造 成 谖 ) 的原 因 , 于 垮 文 化 交 藏 具 有 重 要 应 恭 指 . F 对
的意义。
美 t 词 : 异 ; 堆语 ; 蓉 ; 解 ; 文 化 交 流 差 恭 应 误 跨 中 田分 类 号 : 333 H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螭 号 :06 6 6 【02 0 —02 —0 10 — 3. 20 11 1 1 3 5
题以厦疆解 矛盾 等作用 。但是 每个 民族都有 自己不 同于其 它民族的语肓和 文化 , 种语 言和 文化 都具有 本 民族特 有 这 的表现模 式和内 窖 , 有鲜 明 的 民族 特色 中美两 国人 民 具
属 于 不 同 的 民 旌 , 此 在 恭 维 语 的 使 用 和 应 答 等 方 面 存 在 因
慎 言 (atu) cuos的性 格 。 i 二 、 菩 差 异 f ie .e R sos o ts 应 D ̄r c e neFr l ) e p mt a
、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成为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异同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差异1.称呼中西方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对方,在中文中,直接喊名字或称呼对方为“你”在某些场合下是不礼貌的,而要用尊称来表达礼貌和尊敬,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而在英语中,如果称呼“Mr.”或“Ms.”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职业或身份的尊重,如“Mr. President”、“Ms. Manager”,而称呼“you”则是最普遍的口语方式。
2.祝福语中西方祝福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常用的祝福语有“祝福您”、“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这些祝福语通常是对对方的心愿进行表达。
而在英文中,祝福语则通常更具有项链的形式,例如“祝你浪漫的情人节”、“祝你快乐健康”、“祝您假期愉快”,这些祝福语通常是有具体内容和场合的。
3.感谢语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最常用的感谢语为“谢谢”、“多谢”、“感谢”等。
在英文中,“thank you”是最常用的感谢用语,但是当你描述你所感激的事情时,你可能需要在这些话语中添加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等。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表达出对其群体角色、年龄、社会地位等的认同和关怀。
例如,对于较年长的人、上级、客户、嘉宾等要用尊称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包括对对方身份、外貌、智慧等方面的赞美,更强调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社会习惯影响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社会习惯影响。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赞扬的差异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王焱 MF1020030摘要: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其根本目的就是用来交际,而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有一种现象就是称赞语的广泛使用。
不管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它,称赞语事实上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称赞语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
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强,跨文化交际随之升温。
在跨文化交际中,称赞语同样存在。
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却蕴育出了不同的称赞语。
了解中西方各自的称赞语及其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和外国人交流,减少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推进交流的顺利进行。
这篇论文首先介绍了称赞语的定义,特征、以及功能等内容,随后探讨了中西方各自的称赞语,接下来着重对比分析中西方称赞语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称赞语;差异;对比分析一、什么是称赞语称赞语,又称恭维话,我们先来看牛津大词典对它的解释:“Compliments, as a kind of speech act, is consider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eness.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praise, admiration, approval,etc”(Oxford Dictionary,1997:283)。
牛津词典对它的解释用汉语来说就是:称赞语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被认为和礼貌紧密相连,它是一种对别人赞扬,敬仰和支持的表达。
下面再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称赞和恭维的解释:“称赞---动词,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171)“恭维---动词,为讨好而赞扬”(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477)。
关于称赞语的定义,可以说两个字典的解释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简而言之,称赞语是在一定的交际场合所使用的用来夸奖,赞许,支持和表扬别人的话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
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
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
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
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
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
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一)侧重的内容不同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
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
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二)运用的场合不同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
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
这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也正因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强调双方平等一致,所以英语里称赞语几乎成了一种习惯用语,用于打招呼、致谢等,例如,朋友之间见面,可能会说:“Hey, you look good today.”英语文化里称赞出现的频率很高,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觉得那些称赞有点言不由衷或是多余。
同样,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因为称赞语强调尊重对方,表达称赞是有必要才为之,所以汉语称赞语的出现频率并不及英语高。
这也让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中国人似乎不太爱称赞别人。
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赞扬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是熟人,甚至家人之间。
而中国人对陌生人和熟人的赞扬相对谨慎,对家人则甚少赞扬,父母长辈对孩子的鼓励性赞扬除外。
例如,英语中丈夫表扬妻子的厨艺时说:“This dish tastes good.”这样的赞扬在西方家庭中很常见,而中国的家庭中则甚少听见。
(三)选择的词句不同以语言学家Mancs与Wolfson在关于交际行为的研究为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英语的称赞语大部分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表达组合。
他们认为,美国称赞语中形容词所占比例高达80%,动词占16%,更重要的是80%的形容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只有五个:good、nice、great、pretty和beautiful,而16%的动词中最常用的词只两个:love和like(例子见下)。
而中文称赞语中,根据左焕祺教授资料统计,46%是形容词,43%是副词,动词仅有7%。
同时,中文称赞语中副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43%),而且绝大多数称赞语都含有副词、形容词,例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你真是太棒啦!”同时,在中文称赞语中动词也常常有副词作强度修饰语。
在句型选择上,英、汉称赞语的差异也比较大。
Manes和Wolfson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有三种:1)Np is/look(really)ADJ(53.6%)例如,“You look very good.” 2)PRO(really)like/love NP(16.1%)例如,“I like your skirt.” 3)PRO is(really)(a)ADJ NP(14.9%)例如,“Your daughter is sweet.”而中文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为“YOU V ADV”(你+动语+副词)(左焕祺,1998),使用频率高达41%。
例如:“你儿子学习真努力!”或“张老师,您工作可真卖力!”中国人和美国人称赞语句型选择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对语言表达形成的规约。
从英汉称赞的句型差异也能看出:美国人自我意识强,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评价人物事物直截了当,重在突出个人感受。
而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往往从对方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相对谨慎,更多称赞出于取悦对方。
二、应答语差异称赞是一种配对性结构,即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称赞时,另一方通常得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就是称赞语的的应答语。
应答语大概有这样几种方式:接受式、缓和式和拒绝式。
人们对称赞的不同反映及应答体现出各自社会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般说来,对他人的恭维、称赞,西方人趋向于接受称赞。
说话人可能对对方的称赞表示感谢,如:A:Your Chinese is very good. B:Thanks. ;或者表示同意对方的评价,如:A: Your daughter is so cute. B:Yes, she is.;也或者回赠称赞,如:A:Nice skirt! B:Your shirt is nice too.。
有时候,英语文化背景中,说话人也会使用相对缓和的方式应答,以此来转移称赞目标,或降低对方的称赞程度,如:A:I like your tie. B:oh really?It's my birthday gift from my wife. 在英语中,很少使用拒绝的方式来应答别人的称赞。
诸如:A:Your English is good. B:No,it’s not good.。
因为这种应答模式在西方文化中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他们往往会把这种否定看作是不同意对方的评价,是对谈话对象的无礼。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受到称赞后常采用这种“拒绝+否定”的模式来接受他人的赞美之词,例如中国人在受到称赞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还差着得远呢”、“真是惭愧啊!”、“过奖了”、“不敢当”等之类的话语。
这和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称赞一般选择欣然接受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断然否定他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时觉得无法理解;而中国人在听到英美国家的人受到赞扬时,用“thanks”,甚至用“yes”,“sure”这样一些词句回答时觉得太过直接毫无谦虚的原因所在。
三、称赞语以及应答语的差异透视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一)中西方“谦虚”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抑的谦谦君子作为楷模,这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做为原则的,“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及”或“过”都需要反对。
对“过”的贬斥表现在处世哲学上,即反对过分地显露聪明才智,提倡“大智若愚”,“谦恭虚己”。
这在旧谚语中得到反映,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烦恼皆因强出头”,“树大招风”等等。
”而西方人从西方的希腊、罗马古文明中继承了求异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时强调问题的矛盾和冲突的对立。
因而在这种思维方式,求“新”求“变”的文化观念自然的孕育而生了。
因此,“谦虚”在西方的文化中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人们崇拜的是“强者”。
这种社会风气可以说是与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而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靠边站。
西方人人也提倡对他人恭敬有礼,但不象中国人那样贬抑自己,而是“恭而不谦”。
他们认为肯定自己是“自信”的表现,过分谦虚反而给人畏首畏尾,虚伪的印象。
因此,西方人的落落大方和中国人的过分自谦体现了两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
(二)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表现为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体系的对比。
中国长期以来把“个人主义”定位在实现集体主义的社会价值中,重视群体合作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
而在西方国家将社会活动看作是个人价值体现和发挥个性的场合,注重个人奋斗及自身价值,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英语中“I”开头就不足为奇了。
中西方在对待称赞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反映就是其不同价值观的必然产物。
四、结语对称赞语的研究表明,在中西方两种语言环境中,人们在使用称赞语的侧重、使用场合、词句选择及其和应答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既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而学习和了解目的语与本族语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往往是有效交流的最大障碍。
作为语言学习者,应该更多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它们的交际价值。
希望本文能为实现这种言语行为在中西方跨文化场合中的交际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1]J.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李刚.怎样赞美别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4]刘小珊.跨文化交际中褒奖行为的比较及语用失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