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学论文作物生长分析

栽培学论文作物生长分析
栽培学论文作物生长分析

作物生长分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测定小麦植株干物质增长为中心,同时也测定叶面积,计算与作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参数,对不同播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做出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早播小麦生长情况明显比晚播小麦好。

关键词:小麦 早播 晚播 作物生长 干物质 叶面积

作物生长分析就是将作物的生育过程以干物质增长过程为对象,以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来衡量作物产量形成的一种方法;作物生长分析法的特点是:(1)在测定干物质增长过程中,同时测定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面积,即与光合作用的生理生理功能密切结合,从而超越生育特性与丰产性能的简单相关关系,深入到生态生理的因果关系;(2)是对于不同种类的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育差异,均可用生长分析来进行比较。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植株的干物质重量(注意点是尽可能包括全部器官、可以整株测定、也可以分部位、器官测定)和叶面积(注意点是测定平展开后的绿色叶片),然后计算与光合作用生理功能相关的有关参数,比较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差异,从而制定合理栽培技术和措施的研究方法。

作物生长分析研究涉及的有关参数主要有(1)叶面积比率LAR ;(2)比叶面积SLA ;(3)叶干重比LWR ;(4)相对生长率RCG ;(5)净同化率NAR ;(6)作物生长率CGR ; 1.光合器官性状

1·1叶面积指数(LAI )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在田间试验中,叶面积指数(LAI )是反映植物群体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与最终产量高低密切相关。叶面积指数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作物的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提高。当叶面积指数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田间郁闭,光照不足,光合效率减弱,产量反而下降。

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

2121

21

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

--=

=

单位为米2

/克。

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反映出叶片的厚度

(L W 为叶片干重)

2.干物质生长指标

w

L L

SLA =

2·1干物质积累动态

2·2干物质分配特征

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RGR 反映干物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W 为干物重,t 为时间,即W 2为t 2时间的干物重,W 1

1

21

2111t t nw nw dt

dw W

RGR --=

?

=

为t 1时间的干物重。单位为克/克·天或克/克·周。

2·4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 表示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NAR 反映作物叶片的净光合效率,大体上相当于用气相分析法测定的单位叶面积净同化效率的数值。计算公式为:

2·5作物生长率(Crop Growth Rate ,CGR): 又叫群体生长率,表示

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增加的干物重。计算公式为:

单位为克/米2·天或克/公顷·天等。

其中y 2为t 2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干物重(产量),y 1为t 1时间单位土地面积干物重。

研究认为: CGR (作物生长率 crop growth rate ) =NAR (净同化率 net assimilation rate )×LAI(叶面积指数 leaf area index ) ;在上式中,NAR 变化幅度较窄,而LAI 变化幅度较大,因而作物产量增加主要取决于LAI ;而LAI 是随着作物种类、生育期长短、种植密度的大小和栽培条件的好坏等因素而变化;可见作物高产群体的产量增加是NAR 和LAI 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 CGR =dy/dt =(1/L·dw/dt)·F=NAR×LAI ;当NAR 一定时,CGR =(1/F·dy/dt)·∫F (dt ),(即以LAI 对时间的积分),而∫F(dt )是叶面积的持续期(LAD ,也叫做光合势,其单位势m2·d);由于(1/F·dy/dt,NAR )是一个常数,因此,CGR 值大小取决于LAD 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叶面积大且持续期长,作物群体的产量就高;当然叶面积过大反而会降低作物的产量,可见不同作物和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要有其最适的LAI 和LAD 。 3·操作与方法

取样:田间早播和晚播小麦苗期植株,各十株(代表性),

为叶面积

其中L t t w w L L nL nL dt

dw L

NAR 1

2121

21

2111--?--=?=

1

212t t y y t

y CGR --=??=

●洗净去根后形态观察(株高、主茎叶数)

●叶面积测量(4种方法,本实验采用简便易行的长宽系数法)

●分样(茎鞘、叶片、黄心叶)

●杀青(105℃,30-60min)

●烘干称重

一星期后,按上述操作再取同一田间早播,晚播小麦苗各十株,观察和测量方法同上。

4·数据统计和指标计算

4·1数据统计

表1 测定结果记载表①

表2 测定结果记载表②

测定日期:2012年6月11号作物:晚播小麦

表3 测定结果记载表③

表4 测定结果记载表④

测定日期:2012年6月18日作物:晚播小麦

4·2指标计算

表5 计算结果记载表

●干物质积累量比较:早播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比晚播小麦的大。

●叶面积指数计算(基本苗为3000/亩)及比较:

叶面积指数计算(m2/亩):

第一次测量数据计算结果:晚播:19.365 早播:40.116

第二次测量数据计算结果:晚播:31.092 早播:59.898 比较:早播比晚播叶面积指数大。

●株高比较:平均来说,早播比晚播植株高。

●主茎叶片数比较:早播比晚播主茎叶片数多。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并且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实验测量数据发现,播期不同对小麦的生长情况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晚播小麦的相对增长率和叶面积比率比早播大,而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比叶面积、株高和主茎叶片数则都比早播小。总体来说,早播小麦的生长情况明显比晚播小麦好,在植物学形态特征上较晚播优越,在整体干物质积累上也比晚播强。可推断,试剂生产应用中,小麦适宜早播,所带来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远比晚播高。

作物栽培学课程论文

作物栽培学课程论文 姓名: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2015.06.20

不同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的最优组合 摘要: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性的影响。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进而获取高产的最优组合。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最优组合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要获得高产,种植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结构有显著性影响,进而决定小麦群体对光能利用水平、干物质生产能力和籽粒产量的高低。许多研究发现,不同的栽培措施(密度、播期、施肥量、施肥期等)和品种都对灌浆特性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最终的粒重和产量。本文研究在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山农23号的粒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小麦的籽粒产量是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综合表现。探讨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以及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农学家研究工作的重要领域。从早期着重提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增穗增产”,到“稳定穗数、主攻大穗”的最大乘积理论[1],到依靠分蘖提高分蘖率和单位面积穗数,促进群体苗、株、穗、粒的合理发展[2],再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3],农学家通过种植密度调整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思路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此,笔者对前人在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与群体质量影响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提供依据。 1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 1 种植密度与小麦籽粒产量 如何通过种植密度的调整,为小麦创造一个个体生长健壮、群体适宜的群体结构获得高产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4-8]。本次试验是在山东农业大学高产攻关田种植山农23号,根据不同密度划分为16的区域,从而获得其最后产量。 低密度条件下小麦群体较小,增加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群体对光能、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单位面积穗数增多,虽然穗粒数和千粒重会有所降低,但穗数的增产效果远超过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小麦产量呈现上升趋势。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小麦群体质量开始恶化,个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增产不足以抵消千粒重、穗粒数的减产程度,造成产量降低。生产中借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可选取小麦的最宜种植密度以获得最高产,但最宜密度随品种[9]、播期、土壤以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有学者对小麦的密度效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小麦在一定播种范围内的产量变化不明显,播量低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他们认为分蘖特性和植株可塑性使小麦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都可以获取高产。播量小、基本苗少时,主茎上生长出更多分蘖增加穗数,同时,小麦植株更加健壮,穗数和千粒重也较大;播种量大时,穗数较多,但由于群体质量差,灌浆速率低,导致粒重下降,使产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10-12]。 1. 2种植密度与小麦产量构成要素 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合称为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如何协调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育种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不同生态类型区穗粒数多、穗粒重重、千粒重重的小麦仍是育种的首选[13]。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产量的变化,

作物栽培学总结

第一章(了解了解) 记住几个主要作物的起源,英文名,拉丁名 作物的概念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变化规律和栽培管理规律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分类:(传统分类、生物学特性分类) 世界上哪3个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大? 小麦,水稻,玉米中国是水稻、小麦、玉米。 作物栽培学的特征 研究对象为群体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是群体,并非个体。解决群体中个体间在争夺光、温、水、肥、气中所存在的矛盾,发挥作物的最大增产、优质潜能及最大生态效益。 综合很强重点研究的是良法,解决良种与良法的配套、区域环境与良法的配套,处理茬口的衔接和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实践性强作物栽培学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 应用1、确保粮食安全,保证人们衣食等生活资料的优质充足供应 2、提供重要工业原料和出口创汇物资 3、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化 4、改善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 5、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6、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第二章 何谓生长、发育?二者的关系 生长(growth) 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器官数量增多的过程。 发育指作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质变过程。如由茎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进而转化为花蕾和开花是花的发育。 发育的结果是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有时很难区分。 统一关系: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的物质基础就没有发育。如停止生长的细胞就不能完成发育。发育分化更多的新器官,又促进了生长,没有发育也就没有进一步的生长。 矛盾关系:生长与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可能对发育有利而不利生长。如低肥对生长不利,而加快了发育。 第三章 作物的生育期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以天数表示。 作物的物候期作物一生中外部的形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表现出的特征,人为地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出来一个生长发育进程时间点,称这个时间点为物候期。不同作物物候期的划分各不相同。 作物的生育时期 指作物相邻两个物候期之间的一个时间段,也称为生育阶段。 作物的整个生育期一般都要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不同作物生育时期的划分也各不相同。 拔节:植株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2cm 抽穗:稻穗穗顶露出剑叶叶鞘1cm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的概念? 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的这种反应特性称为温光反应特性。 个体:作物的一棵单株称;群体:单位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 群体结构指组成群体的单株数量、各个单株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等 群体结构指标:1、群体结构数量性状,如群体高度、群体密度、群体叶面积、群体生物量等。 2、水平分布,组成群体的个体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包括株距、行距、带宽等 3、垂直层次,个体及其器官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花卉栽培学教案26-鬼背竹的栽培技术

龟背竹的栽培技术 简介:龟背竹又名蓬莱蕉、电线兰、龟背芋,为天南星科龟背竹属植物。叶形奇特,孔裂纹状,极像龟背。茎节粗壮又似罗汉竹,深褐色气生根,纵横交差,形如电线。其叶常年碧绿,极为耐阴,是有名的室内大型盆栽观叶植物。龟背竹在欧美、日本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客室和窗台,较为普遍。南美国家巴西、阿根廷和美洲中部的墨西哥除盆栽以外,常种在廊架或建筑物旁,让龟背竹蔓生于棚架或贴生于墙壁,成为极好的垂直绿化材料。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从美国引种龟背竹,播种的盆栽小苗深受群众喜爱,曾出现“龟背竹热”。至今,大型盆栽龟背竹成为宾馆大厅的主要骨干材料。南方用竹木柱支撑生产的盆栽龟背竹,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广东观叶植物中的拳头产品之一。龟背竹已进入到千家万户。 形态特征与品种龟背竹为常绿藤本植物。茎粗壮。幼叶心脏形,无孔,长大后成广卵形、羽状深裂,叶脉间有椭圆形的穿孔,叶具长柄,深绿色。佛焰花序,佛焰苞舟形,11月开花,淡黄色。常见栽培的有迷你龟背竹(var.minima),叶片长仅8厘米。石纹龟背竹(Marmorata),叶片淡绿色,叶面具黄绿色斑纹。白斑龟背竹(Albo-V ariegata),叶片深绿色,叶面具乳白色斑纹。蔓状龟背竹(var.borsigiana),茎叶的蔓生性状特别强。常见同属观赏种有多孔龟背竹(M.friedrichsthalii),叶片长卵形,深绿色,中肋至叶缘间有椭圆形窗孔,窗孔外缘至叶缘的间距稍宽。洞眼龟背竹(M.epipremnoides),大型种,叶厚似树藤,叶片长70~80厘米,深绿色。翼叶龟背竹(M.standleyana),叶卵圆形,叶长15~20厘米,叶基钝圆,叶面浓绿色,叶柄宽扁,具翅翼,长10~30厘米。斑纹翼叶龟背竹(M.standleyanacv.V ariegata),叶面深绿色,有乳白色的斑点或斑纹。斜叶龟背竹(M.obliqua),叶长椭圆形,叶基钝歪。窗孔龟背竹(M.obliguavar,expilfa),叶长卵形,叶基钝歪,窗孔数多,窗孔面积大。另外还有星点龟背竹(M.Punctulata)和孔叶龟背竹(M.adansonii)。 生物学特性龟背竹原产墨西哥。常附生于热带雨林中的高大榕树上。喜温暖

作物栽培学论文之小麦

作物栽培学论文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小麦的栽培与生产研究 摘要 小麦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种植面积也位于前列。适应性强,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小麦一生的生育期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田间管理都各有不同,对土壤状况及所需养分,水分,杂草管理需求不同。如今全国各地建立小麦合理动态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及优化促控管理技术等方面,研究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外界条件的关系,并对小麦生产中的控制调节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指导小麦的高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麦发育阶段栽培技术田间管理 引言 民以食为天,全世界约有2/5的人口把小麦作为主食,因此,认识和了解小麦的生长习性,生产特点,以及如何高效的施用水肥,除去杂草和害虫是很有研究的必要。农作物的栽培与田间管理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它不仅技术含量高,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民基本收入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与否对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样重要。在这里我们将会主要介绍小麦的地位和类型,以及我国目前栽培管理技术等的应用。 1.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居各种作物之首,全世界约有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籽粒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一般为11%~1中%,高的可达18%~20%;氨基酸种类多,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小麦粉由于含有独特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水解后可洗出面筋,并能制出烘烤食品(面包、糕点、饼干)、蒸煮食品(馒头、面条、饺子)和各种各样的方便食品。

2.小麦的种类及在我国的分布 (一)小麦的类型 小麦属禾本科(G.amineae),小麦属(Trilirun,),根据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月,可把小麦分为不同的类型(种和变种).目前,我围种植的小麦主要有6种类型。 (二)小麦栽培分区 小麦适应性强,在我国广泛种植,南起海南岛,北至漠河,西起新疆,东抵渤海诸岛。从平原到高山均有栽培。我国麦田面积每年稳定在2 700万公顷左右。冬、春麦均有种植,其中,冬小麦占4/5以上,春小麦约占l/5。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等的不同,小麦的分布形成明显的自然区域,可大体分为3个三个大区和10个亚区。3.什么是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 4.小麦一生的生育时期 为了便于栽培管理,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可把小麦一生划分为13个生育时期,即播种、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一)营养生长阶段(前期) 从萌发到幼穗开始分化(分蘖期).,发育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表现为单纯的营养器官生长,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主要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中期) 从分蘖末期到抽穗期,是根、茎、叶继续生长和结实器官分化形成并进期,是决定穗粒数的主要时期。包括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 (三)生殖生长阶段(后期) 从抽穗到籽粒灌浆成熟,是决定粒重的时期,包括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花卉栽培学教案3

花卉栽培学教案 第四章 花卉栽培与环境 (1)

第四章、花卉栽培与环境 花卉同其它生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受自身遗传因子影响外,还与外界环境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因子包括温度(气温与地温)、光照(光的组成、光的强度和光周期)、水分(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土壤(土壤组成、物理性及土壤pH值)、营养元素以及大气等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综合影响着花卉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花卉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变化也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因此,正确了解和掌握花卉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因子有关的相互作用机理,是花卉生产和应用的基本理论及基本课题。 第一节花卉与温度 一、花卉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 温度是影响花卉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关系也最为密切,因为它影响着植物体内的一切生理变化。每一种花卉的生长发育,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都有温度的“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亦即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花卉种类不同,原产地气候型不同,温度的“三基点”也不同。 原产热带的花卉 生长的基点温度较高,一般在18℃开始生长。如热带水生花卉王 莲的种子,需在30- 35℃水温下才能发芽生长;仙人掌科的蛇鞭柱属多数种类则要求 28℃以上高温才能生长。 原产温带的花卉 生长基点温度较低,一般在10℃左右就开始生长。原产温带的芍 药,在冬季摄氏零下十余度条件下,地下部分不会枯死,次春10 ℃左右即能萌动出土。 原产亚热带的花卉生长的基点温度介于前二者之间,一般约在15-16℃开始生长。 生长最适温度是最适于生长的温度。这里所指的生长最适温度不同于植物生理学中所指的最适温度,即生长速度最快时的温度,而是说在这个温度下,不仅生长快,而且生长

作物栽培学试卷和答案(十八套)

作物栽培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https://www.360docs.net/doc/2d6433351.html,I 2.生活因子 3.长日照作物 4.NAR 5.生育时期 6.作物布局 7.群体 8.反馈 9.光补偿点 10.蒸腾系数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小麦主茎叶片数达7片时,理论上计算单株分蘖数(包括主茎)应为个 子蘖上出现叶时,开始同时发生该子蘖的第一个孙蘖。 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及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3. 作物栽培学中将作物分为粮食物、、。 4. 试写出一篇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该篇提 出。 5. 玉米根系为,其次生根形成后的作用便减弱。 6. 玉米叶片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其叶子的维管束呈 结构。 7. 玉米大喇叭口期,雄穗穗分化处于,叶龄指数在左右。 8. 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 叫。 9. 作物对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利用率的理论值为,在日辐射中,散射光的比率越 大,群体光合强度。 10. 作物生产上的“种子”,包括由发育而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和进行 的作物的根、茎等。 三、判断是非(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是”在题后划“√”号,“非”则在题后划“×”号,不划号不给分)。 1.根据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在正常条件下,当小麦III蘖出现时,其主茎叶龄应为6。 () 2.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进入需水临界始期。() 3.在0-7℃温度下,经过15-35天可通过春化类型的是冬性小麦。() 4.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天数测量株高、根条数、叶片数、分

蘖数等。() 5.容重指单位面积的重量。() 6.在播种覆土过深或肥水极好的条件下,一株小麦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分蘖节。 () 7.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类型是硬粒型和普通型。() 8.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一般子叶出土或根茎短的作物播种要浅一些;子叶不出土或根 茎长的作物播种可深一些。() 9.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发育的温度范围窄一些,而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更窄。 () 10.玉米的生育时期分为出苗期、起身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抽丝期和成熟期。 () 四、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前字母写在题后括号内,不选或选错均不给分,共7分)。 1.符合麦类作物特征特性的有() A.籽粒腹部有纵沟 B.茎通常为髓所充实 C.有冬性及春性类型D对温度要求较高 2.以下可以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A.花生 B.大豆 C.高粱 D.油菜 E.向日葵 F.小麦 G.烟草 H.蓖麻 I.高油玉米 J.芝麻 3.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马铃薯、花生 C.玉米、高粱、水稻 D.玉米、油菜、高粱 4.运城的大豆品种引到太谷种植,其生育期()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有的品种延长,有的品种缩短 5.玉米特有的生育时期是() A.抽雄期、吐丝期 B.抽穗期、吐丝期 C.抽雄期、拔节期 D.大喇叭口期、出苗期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合理轮作增产的原因。 2.小麦一生分为几个生育时期,各是什么? 3.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4.玉米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 5.复种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 6.什么是小麦的分蘖节?小麦分蘖节的作用有那些? 7.比较小麦和玉米根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8.简述小麦穗的结构。 9.简述作物间作、套作、混作的区别。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作物栽培学复习要点 绪论: 名词解释: 作物、作物(crop)的概念也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大致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桑、菜、果、药、杂等。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在1~3o C左右,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 0o C左右,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填空题: 作物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 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有: 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forage andgreeruaanure crops) 按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简答题: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的特点: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作物种植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3.作物生产的持续性4.作物系统的复杂综合性 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成就:1、作物产量源库理论2、作物叶龄模式理论3、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4、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水稻 名词解释: 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 分蘖: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 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水稻的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水稻生理耗水的二大主要形式。在各种作物中,水稻的生理需水并非最多。 水稻的生态需水水稻的生态需水是指用于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养料、抑制杂草等生态因子,创造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二部分。 填空题: 栽培稻种的起源: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2d6433351.html,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 [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 [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 [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 [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 [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 [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 [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 [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

作物栽培学题库-

作物栽培学 一、选择题 1.小麦属于()。 A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C纤维作物D油料作物 2.小麦春化阶段要求的首要条件是() A高温条件B低温条件C高压条件D低压条件 3.根外追肥是() A基肥B种肥C追肥D叶面肥 4.耕地的目的() A改良土壤B增加土壤酸性C增加土壤碱性D抗旱保湿 5.尿素必须在()才能保持不结块。 A常压下B高压下C密封下D常温下 6.根据水稻品种的“三性”,一般讲来,南种北引,宜选用什么类型的品种,容 易获得成功。()。 A早熟早稻组B晚熟晚稻组C中熟中稻组D晚稻中稻组 7.水稻一生中吸收的矿质营养一部分来自土壤释放,另一部分季的施用,一般 来自土壤的占稻株吸收总量的() A 40% B 50—60% C 65—70% D 80%以上 8.一般说来,晚稻组的感光性与早稻相比()。 A一样B比早稻强C比早稻弱D相差不大 9.通常年平均气温在12—16度的复种制度为()。 A一年一熟B一年二熟C一年三熟D二年三熟 10.()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A生物产量B经济产量C光合产量D净生产量 11.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 A转化率B经济产量C经济系数D净生产量 12.()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B单穗粒数C种子千粒重D颖花数 13.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是()。 A缓慢增长期B指数增长期C直线增长期D减慢停止期 14.下列可增加近地面CO2浓度的方法为()。 A灌溉B增施化肥C增施有机肥D耕地 15.植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构成了作物栽培学的()特 点。

A季节性B地区C复杂性D变动性 16.()属于养地作物。 A水稻B玉米C甘薯D大豆 17.下列哪种土壤结构最有利于作物生长?() A微团粒结构B团粒结构C块状结构D片状结构 18.要实现小麦降高防倒,应采用哪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A矮壮素B生长素C多效唑D缩节胺 19.种植绿肥属于()养地途径。 A物理的B化学的C生物的D工程的 20.()最不耐连作。 A水稻B小麦C棉花D烟草 21.我国种植得最为广泛的棉种是()。 A海岛棉B中棉C陆地棉D草棉 22.中耕的目的是()。 A松土除草B增加土壤酸性C增加土壤碱性D加深耕层 23.()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B单穗粒数C种子千粒重D颖花数 24.经济系数最低的作物是()。 A水稻B马铃薯C甜菜D大豆 25.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产量成分的() A光合作用B补偿能力C相互抑制D相互促进 26.在季节偏紧的条件下采用()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A间作B套作C混作D单作 27.防除地下根芽繁殖的多年生杂草的有效土壤耕作措施为() A耕翻B耙地C中耕D旋耕 28.以下哪种作物不是起源于美洲。() A玉米B水稻C烟草D蒜苗 29.以上哪种作物不是起源于中国。() A大豆B水稻C谷子D中棉 30.()属于冷凉作物。 A小麦B亚麻C大麦D油菜 31.从输导组织的走向看,水稻心叶(n叶)与()叶的输导组织联系最为紧密。 A n B n-1 C n-2 D n-4

南阳师范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室课程表

南阳师范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室课程表 农工院院系图207教室(多媒体教室) 星期 课程 时间 一二三四五六日 上午1-2 节 课程 城市生态学(考 研) 园林制图城镇规划原理(就业) 风景名胜区规划(就 业)班级 教师李玉英王晓飞武福华武福华 3-4 节 课程 风景园林艺术原 理(单周) 园林工程材料学资源植物学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树木学班级 教师张婉乔楠夫段鹏飞张永炎庞发虎 下午5-6 节 课程农业昆虫学研究进展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花卉栽培学班级 教师岳超张婉燕志强 7-8 节 课程珍稀食用菌开发与利用 (就业) 农业园区项目策划果树栽培学 园林工程预决算 (1-8周)班级(就业) 教师吉士东刘宗才张君张永炎 晚上9-10 节 课程园林植物造景 班级 1

教师刘宗才 南阳师范学院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教室课程表 农工院院系综205 教室(多媒体教室) 星期 课程 时间 一二三四五六日 上午1-2 节 课程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 班级 教师贾殿勇丁传雨 3-4 节 课程遗传学(双语) 班级 教师付玲 下午5-6 节 课程食品微生物学 生物统计与试验 设计班级17-5 教师刘阳坤吉士东 7-8 节 课程 班级 教师 晚9-10课程作物栽培学(单周) 2

上节班级 教师贾殿勇 南阳师范学院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教室课程表 农工院院系东图405 教室 星期 课程 时间 一二三四五六日 上午1-2 节 课程农业生态学(考研) 园林苗圃学【1-9周】 (就业) 细胞生物学(考研)农产品分析与检验 农产品安全与质 量控制班级16-3 16-3 教师章伟成常玮乔惠丽张英君张英君 3-4 节 课程分子生物学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生物化学前沿进展(考研)农业生物技术(就业)植物病理学班级16-3 教师姚伦广、段建平焦铸锦李娜常玮黄思良 下午5-6 节 课程作物育种与种子学 班级16-3 教师陈吉宝 7-8 节 课程专业英语有机农业蛋白质组学班级16-3 16-3 16-3 教师马娜张志峰唐存多 3

作物栽培学实习报告

<<作物栽培学>> —————四川农业大学仁寿试验基地 实 习 报 告 班级: 农学10-4 姓名: 曹跃强 学号: 20100359

一、目的意义 首先,教学实习是《作物栽培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既能验证课堂理论,又能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培养观察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其次,掌握玉米栽培和生产的实践基本技能,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基本关系以及玉米生产管理的基本环节。掌握判断长相长势、生育时期的基本方法,练习农艺措施的实施。 最后,通过观察和了解玉米栽培情况,了解当地玉米制种和栽培生产规律,掌握正确识别高产、低产地的方法,了解玉米生理障碍及其判别,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习时间 2013年6月29日 三、实习地点 四川农业大学仁寿试验基地 四、实习内容 6月29日当天,农学2010级全体同学在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王小春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作物栽培学实习。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玉米由过去的单纯做食用、饲料品种,发展成为食品加工,医药、制糖、酿造与榨油等工业的原料以及畜牧业的饲料,因此,应根据不同目的来选用玉米品种及杂交种。 在仁寿基地试验地里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育品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其中玉米的

施肥技术和田间管理尤为重要。玉米对氮吸收是比较平稳的,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灌浆成熟阶段吸收速度减慢,整个生育期都吸收氮肥。玉米全生育期都在吸收磷肥,也是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后期吸收磷下降,但仍占1/3左右。玉米对钾的吸收,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多,开花期达到最高,以后停止吸收钾,反而由于钾素外渗植株体外,钾素有减少趋势。王老师强调,掌握好施肥的时间、方法、数量以及根据缺素情况追施不同种类肥料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对于提高玉米单位产量,实现高产的目的,掌握最佳追肥时间及肥料数量、种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玉米常常需要间苗和补苗。玉米一般在幼苗长到3-4叶期时进行间苗。间苗过早易遭受地下害虫危害产生缺苗。间苗过晚易伤根产生弱苗都会影响最终的产量。玉米地如有缺苗应在幼苗长到3-4叶期时进行补苗。补苗不能太晚,并且要求补预先准备的同样大小的幼苗,否则补上的苗易形成弱苗,永远也赶不上来。一般应坐水移栽补苗,移栽的苗必须带土团,不伤根或少伤根。 此外,合理密植也是保证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是喜肥水的作物,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需要一定的土壤和肥水条件。因此,土壤和肥水条件与玉米的种植密度间关系的一般规律为土壤和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适当密一些,反之,肥水条件较差的地块应种得稀一些。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种密一些,以密增产。 玉米品种的株型大致可分为紧凑型、中间型和平展型三种。紧凑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

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 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 )、净同化率(NAR )、叶面积比率(LAR )、比叶面积(SLA )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 一、目的意义 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2·1 光合器官性状 2·1·1叶面积指数(LAI ) 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 212121 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 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 反映出叶片的厚度 (L W 为叶片干重) 2·2干物质生长指标 2·2·1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干物质分配特征 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 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RGR 反映干物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w L L SLA = 121 2111t t nw nw dt dw W RGR --= ?=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复试科目 作物栽培学。 二、考查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本课程以大学本科同等学历农学专业的业务要求,对考生进行作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考生应掌握作物栽培学概论及主要作物(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作物栽培学课程属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求考生能解决主要作物生产中的一般栽培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作物栽培学概论 要求考生较好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方法,了解作物分类及其栽培的历史、起源,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了解作物增产的光能潜力。 (二)小麦 了解小麦生产的概况,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掌握冬、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其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 (三)水稻 一般了解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水稻品种的多种类型及光温反应特性,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种植水稻的土、肥、水条件,掌握直播水稻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了解育秧移栽技术和杂交稻的栽培优势等。 (四)玉米 了解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高产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了解复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等。 (五)棉花 了解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及棉花高产栽培型技术、新疆棉花生产的资源优势,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了解长绒棉生产的栽培技术。 (六)甜菜 一般了解甜菜的生产意义,理解甜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甜菜两年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甜菜原料根栽培技术及其收藏,了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母根采种株栽培技术等。 (七)油料作物 一般了解油料作物的生产意义,重点掌握油菜、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它们的栽培技术。 (八)其他作物 一般了解大豆、薯类(马铃薯、甘薯)和杂粮(高粱等)等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花卉栽培历史

花卉栽培历史 花卉是美化环境、丰富人民生活的活材料花卉是色彩的来源,是季节变化的一种标记花卉是为园林和风景区进行绿化、美化的重要活材料,是用以点缀居室,会场、阳台、道路、居民区、工矿区、寺庙等处的素材。花卉之美还常因季节、时间与天气而有变化,四季相异,早晚不同,晴雨有别。花卉从发芽、抽梢、展叶到开花、结果、散子等阶段构成的节奏感,使人们体会到动态美和生命的旋律。花卉以它的姿色、风韵和香味给人美的享受,它既能反映大自然的天然美,又能反映出人类匠心的艺术美。 中国花卉栽培的历史 我国花卉栽培历史非常悠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可以考证,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欣赏花卉;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出现“园、圃”,说明那时有了园林的雏形;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楚词、离骚》有了花卉栽培的记载,“吴王夫差建梧桐园,广植花木”;2100年前秦汉年间,统治者大建宫院,广罗各地奇果佳树,名花异卉,根据《四京杂记》所载,当时搜集的果树、花卉已达2000余种,其中梅花就有候梅、朱梅等不少品种。1800 年前西晋时期,嵇含撰写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各种奇花异卉的产地、形态、花期,如茉莉、睡莲、菖蒲、扶桑、紫荆等,并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将我国南方81 种植物分为草、木、果、竹类,此分类方法比瑞典林奈的植物分类系统早1400多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花卉专著。1300年前唐朝,花卉种类和栽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牡丹、菊花的栽培盛行,出现了盆景,并有了多部花卉专著,如王芳庆的《园林草木疏》,李德裕的《手泉山居竹木记》等。 1000 多年前宋朝,是我国花卉栽培的重要发展时期,花卉种植已成为一种行业,出现了花市。不仅花卉的种类和品种增多,而且栽培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如菊花的嫁接,培植出一株能同时开放上百朵花的大立菊和塔菊;唐(堂)花艺术,即利用土炕加温、热水浴促进植物提早开花。有关花卉专著已增加到31部。这些专著记载和描述了许多名花品种,还论述了驯化、优选以及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方法来保持优良品种特性的育种和栽培技术。如范成大的《苑林梅谱》,王观的《芍药谱》,王学贵的《兰谱》,陈思的《海棠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等等;其中陈景沂的《全芳备租》,收录了267种植物,其中120多种为花卉,并对其形态、习性、分布、用途等进行了阐述,可称为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花卉百科全书。 600 -300多年前明朝-清初,是我国花卉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花卉专著达到53部。如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王路的《花史左编》;清朝陈昊子的《花镜》,刘景的《广群芳谱》,袁宏道的《瓶史》等巨著。花卉开始商品化生产,生产的花卉不仅满足宫廷,也为市民所享用。如北京丰台的十八村(现黄土岗乡)是当时北京花卉名产地,宣武门是北京最大的花市。 150多年前鸦片战争,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花卉栽培业遭受了极大损失,丰富的花卉资源和名花异卉被大肆掠夺,如大树杜鹃。外国商人、传教士、医生、职业采集家和形形色色的探险家,从我国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种子、苗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欧洲的园林。但是,这些外国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输入大批草花和温室花卉,约百余种,使我国的花农开始学习国外的栽培技术,在上海一带还出现了花卉装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花卉事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花卉产业发展迅速,花事活动也十分活跃。1986年天津《大众花卉》编辑部发起评选我国十大名花活动,按得票多少评出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杜鹃、兰花、山茶、荷花、桂花、兰花为十大名花。 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1999年在昆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国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提纲 以下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格式模板,看了后定能知晓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大纲怎么写等相关写作技巧. 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 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构建----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析 一、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宏观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第一章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的对象 (二) 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动态的概述 (一) 国内研究动态及进展 (二) 国外研究动态与进展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 关键词界定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学科发展理论 (一) 学科与学科建设 (二) 学科代谢规律 (三) 学科分化综合规律 (四) 学科当采规律 二、学科建设理论 (一) 学科建设的外部内部关系规律 (二) 重点学科要担负起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三、学科管理理论 (一) 管理学理论简述 (二) 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 第三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一、重点学科数量大幅上升,但结构布局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 分布结构 (二) 门类结构 (三) 投资结构 二、从宏观上看,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点硬面软”的现象 三、重点学科的评选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四、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断层严重 五、国家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分隔的体制不利于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六、有关方面对重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付诸行动 七、重点学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第四章高等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对策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