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30例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32例的临床治疗观察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32例的临床治疗观察
其中单纯小梁切除术12眼;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8眼;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16眼;小梁切除联合MMC,羊膜植入术11眼;小梁切除术联合黏弹剂留置1眼。
3.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4.64kPa,出院时48只眼眼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视力较术前无变化的共11眼,较术前视力提高的有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眼,降l行的7眼,下降2行的2眼。
1.一般资料
32(48眼)例为我院2008月6月至2010年l2月期间的住院患者的青光眼患者,其中男性12例(18眼),女性20例(3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8例(3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14眼)。
2.方法
患者术前30分钟常规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球后神经阻滞麻醉及上方球结膜0.5mL局部浸润麻醉,常规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巩膜上做以角巩缘为基底“v”形巩膜瓣,然后于巩膜瓣下角膜缘前界垂直切开巩膜内口约2mL,缓慢放出前房房水,如虹膜自切口膨出,则在虹膜根部剪一个小孔。恢复巩膜瓣使后房房水缓慢放出,待眼压下降眼球软化后再行常规小梁咬切术。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 mg,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及l%阿托品眼膏,包眼。
【关键词】青光眼并发症手术
【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169-01
青光眼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降低眼压以保护和挽救视功能依然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1]。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主要方法,就是青光眼滤过手术。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术后仍有并发症发生,可能出现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及结膜渗漏等并发症。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32例的临床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8月6月至2010年l2月在我院收治的32例(48眼)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前房形成延迟、前房出血、滤过泡不形成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前房出血5例、虹膜睫状体炎8例、前房形成延迟或无前房5例、滤过泡不形成10例。采用止血、散瞳抗炎、加压包扎、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均治愈。前房出血、虹膜睫状体炎全部吸收。结论:明确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及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取得较好的效果。

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 3、与术前高眼压、术前降压效果不佳、病 程长、高龄及动脉硬化有关 ;
• 4、与手术切口偏后,致睫状体与巩膜突的附 着松解,房水直接进入脉络膜上腔关;
• 5、与患者的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有关 。
• 6、处理 • 局部使用睫状肌麻痹剂 ; • 全身使用高渗剂 ; • 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 脉络膜上腔排液 ; • 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促进前房形成。
(四)、恶性青光眼
• 1、具备恶性青光眼发生的解剖因素 ; • 2、手术刺激引起的睫状体水肿,使得睫状体
环缩小并与晶状体赤道部紧贴 。
• 3、处理
• 术前预见可能发生恶性青光眼者应停用缩 瞳剂3~7天 ;
• 并尽量避免高眼压下手术;
H0:扁平,无隆起(OCT)
H1:低的隆起(≤ 1CT)
H2:中二、水平范围大小(E) E0:无明显滤泡或<1h E1:>1~ 2h E2: >2~ <4h E3: ≥4h
E0:无明显滤泡或<1h
E1:>1~ 2h
E2: >2~ <4h
(一)滤过过强
• 1、巩膜瓣偏薄、偏小、缝合过松; • 巩膜瓣厚度在2/5~2/3间较佳,瓣的塑型性
好,不易皱缩,与巩膜床对合好; • 小梁切除的大小应为4mm~5mm ;
• 缝合巩膜瓣后从周边部角膜穿刺口向前房 注入平衡液形成前房时,见到巩膜缘有房水 缓慢渗出而前房仍能保持,是理想的房水引 流
• 2、结膜撕裂,缝合时结膜内卷、筋膜夹持等 均可使房水流出 。
• 3、处理:一般小的渗漏可通过加压包扎使 其愈合,较大的渗漏则考虑手术修复
(三)、脉络膜脱离
• 1、术中眼压骤降,睫状体脉络膜血管充血扩 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入睫状体脉络 膜上腔;

青光眼术后并发症

青光眼术后并发症
青光眼术后并发症
汇报人:周蓓清 2012-09-19
青光眼手术分类
• 解除房水在眼内流动阻力的手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激光虹膜切除术、前房角/小梁切 开术等
• 解除房水流出眼外阻力的滤过性手术
小梁切除术、虹膜咬切术、虹膜嵌入巩膜术、非穿 透性小梁手术、引流阀置入术等
• 破坏睫状体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睫状体冷冻术、睫状体激光光凝术、睫状体高能超 声波治疗术等
1.低眼压性浅前房
2.高眼压性浅前房
3.高眼压性深前房
1.低眼压性浅前房
• 滤过手术后早期低眼压与浅前房存在密切关系。
通常术后第2d或第3d的眼压比第1d较低并且 前方较浅。此后2W内眼压应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约10mmHg,前房也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因此 术后短期的低眼压和轻度浅前房比较常见。
睫状体破坏性手术
睫状体冷冻术:术后并发症:
1.一过性高眼压:术后早期一过性高眼压多发生于术后6h, 与术后早期眼前节炎症反应有关。术前降低眼压,作球后 麻醉,冷冻时延长各冷冻点的间隔时间,术后继续应用降 眼压药物,必要时静滴甘露醇,防止对视神经的损害。
2.葡萄膜炎:术后常有明显的葡萄膜炎,前房有纤维素样渗 出。结膜下注射氟美松,应用睫状肌麻痹剂。
如术后3~4天眼压持续下降并<5mmHg,必然 同时伴有房水生成减少,甚至引起睫状体水肿和 脱离,房水生成减少进一步使前房形成减缓和浅 前房加重。低眼压性浅前房的直接原因是房水引 流过畅,可能原因如下:
1)结膜瓣损伤渗漏:术后浅前房常见的原因。表现 为低眼压,滤过泡扁平或不显;荧光素检查可见 结膜伤口或空洞有渗漏。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 可能因太松或缝合不牢而退缩,结膜瓣缝针距巩 膜缘侧切口太近,未将其遮盖,或结膜瓣前端卷 边。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除术中直接损伤结 膜未被发现外,可能在缝合结膜时夹有筋膜组织 或结膜瓣切口太低与巩膜瓣顶端处在同一水平, 或术中应用MMC时侵及结膜切口边缘。

青光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诊疗

青光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诊疗

青光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诊疗青光眼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级:Ⅰ级浅前房:周边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Ⅱ级浅前房:瞳孔区外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Ⅲ级浅前房:前房消失,中央部角膜内皮与晶状体接触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分型(Kronfeld分型)Ⅰ型(多囊状泡)Ⅱ型(平坦弥散泡)Ⅲ型(疤痕泡)Ⅳ型(“包裹”样囊状泡)一、术中并发症1.结膜瓣撕裂或钮扣样孔形成原因:①过度向前分离结膜瓣导致撕裂球结膜止端②过多采用锐性剪刀分离或剪除部分眼球筋膜组织③结膜组织牵拉太多或用力过强,尤其使用有齿镊子④结膜菲薄或与其下巩膜组织粘连(既往有过炎症、外伤或手术史)。

预防:钝性分离,使用无齿小镊子,注意保护结膜瓣处理:修补结膜伤口①未制作巩膜瓣或切开前房前,小裂孔→“8”字式或褥式缝合,大的撕裂需作连续缝合;随后将结膜瓣向一侧扩大②已制备巩膜瓣或切开前房,如裂孔较小且离滤口稍远直接缝合;如在结膜止端撕裂或在滤口相应位置穿破,把结膜自角膜缘环状切开,结膜瓣直接缝合在角膜缘;较大的撕裂需将角巩膜切口、结膜裂孔及结膜瓣缝合,其后更换位置手术。

2.前房出血:原因:①角膜缘切口位置太过偏后误损伤睫状体;②虹膜切除太靠近根部或过度牵拉引起虹膜根部撕裂;③术前虹膜存在明显炎症充血或新生血管;④来自浅层巩膜出血流入前房。

预防及处理:术前控制活动性虹膜炎症,如术前虹膜有新生血管应先作光凝正确选择角膜缘切口位置;止血(肾上腺素棉棒压迫止血,NS 冲洗)少量前房出血多自行吸收可不予处理,大量前房出血应作前房冲洗3.脉络膜上腔出血或驱逐性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浅层巩膜静脉压升高,真性小眼球,长期持续高眼压或术前高眼压未能控制晚期婴幼儿型青光眼,无晶体眼,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高度近视和术中眼眶静脉压升高等。

临床表现:术中突然出现阳性高眼压体征预防:术前控制血压、眼压、镇静止痛、止血药物;预防性后巩膜切开(颞下和鼻下象限)滤过口预置缝线和缓慢释放房水减压处理:立即关闭巩膜瓣或缝合滤口后巩膜切开引流4.急性脉络膜渗出危险因素、表现、预防和处理与脉络膜出血类似后巩膜切开引流的是淡黄色液体而非鲜红血液或血块5.恶性青光眼表现:术中突然出现阳性高眼压体征,但眼内不会发现团状隆起。

不同眼压下行常规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分析

不同眼压下行常规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分析

不同眼压下行常规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不同眼压下行常规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分别选取我院眼科近期所收治的30例正常眼压和30例高眼压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常规的滤过手术,对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和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正常眼压组共有6例患者在术后出现浅前房、前房少量出血和眼压偏高的问题,与高眼压组的9例无显著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后全部好转。

结论将眼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眼压;青光眼;滤过手术;临床疗效青光眼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指患者眼内压持续或间断升高,主要分为原发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且发病较为迅速,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对于患者的眼部组织和视觉功能的危害性较大,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失明;据相关统计发现,青光眼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对其进行及早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眼部健康的关键。

为了对不同眼压下行常规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进行分析,特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总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眼科在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均在39—78岁之间;按照眼压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眼压组和高眼压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手术方法对全部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常规滤过手术。

首先,对患者进行球周麻醉和表面麻醉,以穹窿为基地做结膜瓣和4mm×4mm的巩膜瓣;然后在角膜缘的三点位置处进行前方穿刺,放出少量房水之后将3mm×1mm的小梁以及周边的虹膜进行切除;之后使用规格为10/0的缝线对巩膜瓣两针缝合;最后使用地塞米松眼膏和阿托品眼膏对术眼进行包扎[1],并在术后对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和眼压控制情况等进行观察。

3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3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青 光 眼 合 并 白 内障 是 眼 科 临 床 上 常 见 的 一 类 疾 病 , 何有 效 如
控 制 眼 压 同时 又提 高 视 力 是 此 类 手 术 的 重 点 。 用 小 梁 切 除联 合 采
不使用抗青光服药物 ; 无严 重并 发 症 。
1 3 统 计学 方 法 .
超 声 乳 化 白 内障 吸 除 及 后 房 型 人 工 晶状 体 植 入 手 术 治 疗 青光 眼 合 并 白内 障 , 达 到 有 效 控 制 眼 压 , 复 有 用 视 力 的 目的…。 可 恢 笔者 回顾性 分 析 了我 院采 用 双 切 口术 式 , 上 方巩 膜 切 口行 小 梁 切 除 在 术 3 例 (2 , 得 较 好 的 临 床 疗 效 , 报 道 如 下 。 O 3 眼)获 现 1 资 料 与方 法
降至7 1 ~2 .6 m g 对比 手术前 差异显著 , .2 0 3 m H , 有统计 学意义( 0 0 )术前视 力眼前 光感至O 3 术 后视 力>o 2 7 , .5 l ., .者2 眼 较术 前明显 好
转, 差异有统 计 学意义(<00 )结论 双 切 口小梁切除联 合超 声乳 化 白内障显微 手术 治疗青 光眼合 并 白内障 , 中及术 后并发 症 少, P .5。 术
临 床


3 例 青光 眼合 并 白内障手 术 治 疗临 床 分 析 O
刘 明 涛
(目的 探讨双 切 1小 梁切 除联合 超 声乳化 白内障显微 手术 治疗青 光眼合 并 白内障的 临床 疗效 。 法 回顾性 分析 我院施 行 摘 2 " 方 双 切 口小 梁 切除 联合超 声乳化 白 内障吸 除术3 例 (2 , 后随 访半 年 ~2 , 析术 后眼压 、 力等情 况 。 果 术 后随 访最终 眼压 0 3 眼)术 - 分 T , 视 结

青光眼滤过手术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探讨

青光眼滤过手术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探讨

青光眼滤过手术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探讨目的:分析探讨青光眼滤过术比较普遍的术后并发症有效处理措施。

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青光眼滤过术的90例(9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术后滤过泡不出现、前房出血、前房形成较慢以及虹膜睫状体炎产生的原因和具体处理进行分析。

对全部患者随访1~18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

结果:有3例(3.33%)患者产生前房出血症状,通过双眼包扎以及止血等治疗后,1~5 d完全吸收;有5例(5.56%)患者产生虹膜睫状体炎,采用散瞳以及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完全吸收;有20例(22.22%)患者产生前房形成缓慢或无前房的症状,通过降眼压、加压包扎、散瞳以及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并且有1例采取巩膜瓣修补方法,全部重新出现前房;有8例(8.89%)患者产生滤过泡不出现症状,采取眼球按摩方法和结膜下注射适量5-FU的手段,滤过恢复正常。

结论:掌握青光眼滤过术几种普遍并发症具体产生原因,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标签: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并发症临床上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主要是滤过性手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在术后早期和术后晚期非常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并发症[1]。

所以,为了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性,就应该找出几种常见并发症主要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些诱因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尽量避免手术并发症的产生。

本文以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青光眼滤过术的90例(9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探讨青光眼滤过术比较普遍的术后并发症有效处理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青光眼滤过术的90例(9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48例,年龄45~78岁,平均(60.3±3.7)岁,存在7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包括4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存在1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

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首 先 采 取 保 守 治 疗 。本 组 中 2 8 眼
( 7 7 . 7 %) 经 复方 托 品 酰 胺 充 分 散 瞳 或 结 膜 下注 射 强 力 散 瞳 剂 , 于 滤 过 泡 对 应 的 眼 睑处 放 一梭 形 小 纱 枕 , 加 压 包 扎 。局 部 注 射 地塞 米 松 3 m g或 全 身 应 用 皮 质类 固 醇, 全身滴 注 2 0 % 甘露 醇 , 或 静 推 速尿 , 前房恢复 。
巩 膜 瓣 的缝 线 , 重新 缝合 , 同 时 剪 除 被 拉
的球结膜 , 给予修补 。②对确诊脉络膜 脱 离( 3只 眼) , 行脉络膜上腔放 液 。③恶 性 青光 眼 1 只眼 , 行 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 晶
状体植入 术。 } 述 患 者 术 后 前 房 恢 复 良 好, 眼压正常。
超结合 眼底 检查 确诊 。脉 络膜脱 离 因术
中不 当 的切 口 , 或 小梁 切 开 房水 流 出 时 眼
压骤降 , 使房 水直接进 入脉络膜 上腔或毛 细 管通透性增加 , 使 滤过液积于脉络膜 上腔 所 致 。也 可 凶非 眼压 因素 , 炎症 和 静
脉 充 血 造 成 。2 眼 采 取 结 膜 下 注 射 地
cHt NEs E C0M M UN| T Y DocTO R s
沦著 ・ 临 廉 沦坛
抗 青光眼滤过 手术 后并发浅前房 的临床分析
孙 晓 宇 4 6 6 3 0 0河 南 沈 丘 县 人 民 医 院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09. 1 7 9
只眼…现 浅 前 房 , 发病率 2 8 . 3 % 。其 中 I 。2 5眼 , Ⅱ。1 0眼 , Ⅲ。1眼 。 术 后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30例的临床分析目的讨论研究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等临床诊治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发生的浅前房、虹膜睫状体炎、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滤过泡不形成、角膜上皮水肿等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30例患者(38只眼)的手术后的出现并发症,其中浅前房患者15例,占50.0%,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有4例,占13.3%,眼压控制不良的患者5例,占16.7%,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有6例,占20.0%%,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2例,占6.7%。

经过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和治疗,出现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的和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全部治愈,前房较浅或者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也完全得到恢复。

结论根据不同的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对应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青光眼;滤过术;并发症;临床分析近年来,我国不幸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加,青光眼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遗传基因、趴在桌子上睡觉、不合理的用药以及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都可能导致青光眼,因而必须做好预防措施[1],一旦出现青光眼,需立即治疗不可拖延。

作为青光眼是指患者眼内压间断的或者常常呈现高压的一种状态,这种眼内高压状态会严重損害眼球的多个组织以及视功能,如不及时治疗会使病情不断恶化,而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盲率占致盲总人数的5.1%。

目前公认的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为滤过性手术,该手术虽然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较好,但是常常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因而探索并且有效处理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也是临床上一大重点,笔者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1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2.3±12.3)岁,其中属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有10例,属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7例,属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6例,属于继发性青光眼有7例,患者手术前的平均眼压为(5.25±2.10)Kpa,手术前患者均全身或者局部使用药物进行眼压控制。

1.2方法所有患者中以小梁切除术为主,将上穹窿作为基底的结膜瓣进行小梁切除术,将角膜边缘4mm×4mm的巩膜瓣越1/2~3/5的巩膜厚度,分离至角膜边缘内1mm处,切除Schwalbe线前房0.5mm至巩膜凸之间的深层巩膜组织,大约1.5mm×2.5mm~1.5mm×3.5mm。

当虹膜周边切除干净后,将巩膜瓣进行复位,间断缝合巩膜瓣4针,用冲洗针伸入巩膜瓣下方,将平衡液往深层巩膜切除孔内注入前房。

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抗感染的治疗,在手术后使用常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滴眼液。

1.3浅前房判定标准[3] 根据Speech分类方式:若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想接触并且伴随中央前房的形成,判定为浅I度;当除了瞳孔区晶状体未与角膜接触外,虹膜的绝大部分与内皮均相贴,判定为浅II度;当整个虹膜部分以及晶状体均与内皮相贴,且前房消失,则判定为浅III度。

2 结果30例患者(38只眼)的手术后的出现并发症,其中浅前房患者15例,占50.0%,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有4例,占13.3%,眼压控制不良的患者5例,占16.7%,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有6例,占20.0%%,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2例,占6.7%。

经过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和治疗,出现前房出血和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全部治愈,前房较浅或者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也完全得到恢复。

3 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有效处理方法3.1浅前房青光眼滤过术后在早期阶段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浅前房。

该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介于4.8%~70.0%之间。

本试验中,出现浅前房的患者有14例,其发生概率为50.0%,为了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应该先充分了解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把手术前、中、后等各个阶段处理好,主要可能是手术中小梁切面过大、缝合松弛或者结膜瓣破裂等,该种情况下浅前房多表现为I度,此外,手术过后的眼睑痉挛对眼球的压迫作用可能增大房水的滤过压力,可能促进房水的排出,对于该种状况应先采取保守治疗,即在患者的滤过泡上睑表面采用小棉加枕胶布进行固定,使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并给予患者阿托品眼药水、静滴高渗液,一般在3~5d内即可形成前房,然而对于结膜破裂较大的患者,应该采用积极措施进行缝合修补等措施。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手术中应该注意共模版的布局,滤过床与滤过口的比例应该适中,缝线松紧应当适中,在手术过程中应该保护好巩膜瓣,减少其牵伤的可能性。

对于小的结膜渗漏点,可以通过促进使用保护上皮组织的药物或者采用加压包扎的方式进行处理。

3.2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造成色素膜的损伤、色素脱落、出血、纤维渗出等而引起的。

在青光眼手术中,葡萄膜炎并不少见,术前长时间药物治疗、持续的高眼压以及手术过程的损伤都可导致该炎症的发生。

对于轻度的患者,给予活动瞳孔、点滴强地松龙,对于重度患者,应采用阿托品眼药水并且应该进行结膜下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注射。

本试验中的出现的4例虹膜睫状体炎患者经治疗均恢复正常。

3.3滤泡不形成滤泡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滤泡渗漏、滤过口阻塞以及睫状体的抑制而造成的。

根据患者手术后自身愈合状况,可以通过在滤过泡旁进行按摩、减少治疗手术后睫状体的抑制反应和葡萄膜反应来促进有效滤过膜的形成。

同时,为提高按摩效果,建议将眼球按摩的时机、方法以及操作技巧交给患者及其家属,并且指导其熟练掌握。

3.4 眼压控制不良其中,3例属于一过性高眼压,2例属于一过性低眼压;一般在术前眼压易降到正常范围,术后眼压仍易控制于正常水平.眼压控制不良主要是由于术前眼压难以控制、炎症反应较重。

高眼压主要发生是眼外滤过建立的不良情况:巩膜瓣过厚或在缝合过程中过紧易致导致巩膜切口封闭过于严密,滤过道可能被凝血块、瘢痕组织、渗出膜等阻塞。

手术过程中,在关闭巩膜瓣之前应认真检查有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术中应充分冲洗止血;可采用甲基纤维素注入出血点处,进而压迫渗血的毛细血管起到止血作用。

并可将局限性出血部位与其他组织进行间隔,准确清除。

若前房变深、滤过泡过于平坦或者眼压≥20mmHg(1mmHg~0.133kPa),则应注意在术后对患者眼球进行按摩,若滤过泡重新隆起或者弥散、前房变浅、患者眼压下降,则说明说明按摩措施奏效,即应停止压迫巩膜。

3.5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抗代谢药物可减少滤过泡的瘢痕的形成,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针对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手术中采用絲裂霉素C 以及术后应用5-氟尿嘧啶的治疗方式被广泛接受,但同时使得薄壁滤过泡及巨大囊泡增多以及副反应现象的增多。

5-氟尿嘧啶对角膜、结膜有毒性作用,使得患者泪膜功能明显受阻,因而表现为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的稳定下降,因而患者表现出干眼症[2]。

试验中1例脉络膜脱离患者经过常规地包扎双眼、散瞳,激素服用及抗感染治疗,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术后患者两周颈侧赤道部脉络膜脱离,呈现半环状,病情较为严重。

3.6角膜上皮水肿手术过程中若患者角膜暴露时间过久、术前采用过多的表麻药剂或者加压包扎过渡均可能导致术后患者角膜上皮水肿,因此实际操作中应该控制好手术时间、表麻药物的剂量以及加压力度。

4 讨论4.1手术必要性及注意事项青光眼一旦发病后,应该尽早就真,并尽可能控制眼压,越早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越理想。

滤过性手术治疗的方式多样:一般主要包括周边虹膜的切除手术、虹膜咬切术、激光虹膜切除手术,单独的小梁切除手术以及联合羊膜移植手术、联合MMC等方式。

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手术方式的改进,手术后取得的疗效日益理想并且并发症日益减少。

所有青光眼患者在手术前在采用显微镜下进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治疗方式时,我们必须首先控制好患者的眼内压,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动作必须细微灵活,部位必须把握准确,手术中应该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尽量避免手术国过程中手术器械进入前房,以避免手术器械损伤虹膜睫状体、晶状体。

必须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角膜应该以不超过半透明区后界0.65mm为宜,如果过后,容易引起睫状体损伤。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虹膜晶状体前移,房角变窄加上虹膜周边粘连,因为手术的切口适宜前移。

在进行小梁切除手术时,滤口大小应该适宜,一般1mm×4mm就可起到滤过作用。

在前房打开时,需让房水缓慢流出,对部分手术浅眼压无法得到稳定控制者,在手术前或者手术中给予高渗剂以期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眼压降低到合适的水平,手术过程中应该适时给患者给予止血,尽量减少给虹膜组织的干扰和刺激,术后给予患者地塞米松2mg结膜下注射,并滴点扩瞳药物。

4.2小结本文资料显示,30例患者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出现并发症,经过一系列对症处理措施,患者出现的浅前房得到改善,前房出血、虹膜睫状体炎全部吸收,滤泡得以形成。

理想的眼压控制是作为眼科医生的治疗过程,而控制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损伤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1]张雷,李铭,陈晓伟,李秋艳.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135例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3):121-123.[2]戴学惠.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31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3):139-136.[3]李斌,张金萍.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4(33):116-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