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与员工_激励有效性之比较与互动_陈冬华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

银行高 管薪酬 的新 纪录 ; 2 0 0 7 年 中国平 安董事 长兼C E O 高 达6 6 0 0 万元的薪酬总额在 中国A 股上市公司董事长 中笃定 夺冠 ; T C L 多媒
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C E O 梁耀荣2 0 0 8 年1 0 0 6 万元 的年薪 ,更是成
为 国内家电行业高薪第一人。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 , 2 0 1 0 年金融 、 烟草 、 电信 、 石化 等行 业高管薪 酬为行业水平 的几十上百倍 。 高 管
与R O A 正相关 , 而且应 与上市公 司的可持续发展率正相关 。
( 三) 市 场 化 进 程 对 高 管 薪 酬激 励 的 影 响 这 里还 有 一 个 问题 ,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 最终进一步激化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 , 一些天价高管引起了社会 各界的热议。 深发展银行董 事长兼C E O 法 兰克 ・ 纽 曼2 0 0 7 年薪酬 为2 2 8 5 万元 , 创下 了A股上市
研究与探索 I S t u d y A n d E x p l o r e
上市公 司高管 薪酬激励 有效 性研究
重 庆 大 学 明 月
一
、
引 言
( 2 0 0 0 ) 从企业家 的使命 、 对财富的态度 、 对权力 的态度 已经经营的 原则四个方 面阐述 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并指 出企 业可持
方面还是在市场化进程方面都领先 于其他地 区。 不同年份和地 区的
市场化进程都不尽 相同,而市场化进程也会对 薪酬有着一定 的影
美 国资深 的财务学家罗伯特 ・ 希金斯( R o b e r ・ C・ H i .i n s , 1 9 8 8 )
首次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提 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 ,希金斯突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ikYearik+
imAreaim+ε
为了检验假设2,建立模型二:
E P S 制造业=a+β1GA P制造业+β2s i z e 制造业+β3L E V制造业
+
ikYearik+来自imAream+ε
EPS非制造业=a+β1GAP非制造业+β2si z e非制造业+β3LEV非
制造业+
ikYearik+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从公平的角度对薪酬差距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行 为 理 论 主要包 括 三个 分支:相 对剥 削 理 论,组 织 政 治 学 理 论 和 分 配 偏 好 理论。这 三种 理论 的 差 别在于,分 配 偏 好 理论 解 释 的 是 制 定 薪 酬 差 距 过 程中,薪 酬 差 距 的 影 响因素 ;而相 对剥削理论和组织政治学理论所解释的是现有薪酬差距状况 对员工或高管行为的影响。解释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较多的 是相对剥削理论。 2.锦标赛理论 Lazear and Rosen(1981)提出了锦标赛理论,其核心思 想:在生产、任务依存性非常高的团队合作条件下,由于监控 难度高,如果同质化的员工是风险中立者,拉大层级间的薪酬 差距有利于降低监控成本,同时也能对高管产生激励作用, 这样的结果就是诱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达到最大,进而 实现企业绩效的提高。锦标赛理论对于高管薪酬的解释是, 职 位晋 升 的 本质 就 是 一场 竞 赛,高 管 作为 竞 赛 的 获 胜者,理 应获得高薪酬,高薪酬一方面激励了高管,另一方面能带来激 励效应。薪酬差距拉大时,下级员工会努力谋求职位的上升, 只要有上升的职位,员工的这种激励因子就会存在,并且能被 组织的薪酬差距所激励。 根据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假设: 假设1: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国企高管与普通职工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分析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ZHONGNAN UNI VERSI TY OF ECONOM I CS AND LAW
N o. 6 . 2 Oi 6 Bi mo nt hl y
国企 归 属 层 级 导 致 的特 征 差 异 而 言 , 地 属 国 企 中 的 产 业 特 征 比 央 属 国企 更 显 著 , 其 现 金 薪 酬 差 距 对 企 业 业 绩 的
影 响 比央 属 国企 更 大 , 但 对 职 工生 产率 的促 进 作 用 小 于 央 属 国企 。 关键词 : 国有 企 业 ; 薪酬差距 ; 产 业 特征 ; 激 励 效 应
( 一) 高 管薪 酬增加 的原 因 随着 国企改 革 的深 入 推进 , 上市公 司 总经理 的收 入与公 司 业绩 的相 关性 被 广泛 证实 l 7 I l l I 9 ] [ 1 , 这
中图分类号 : F 2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5 2 3 0 ( 2 0 1 6 ) 0 6 - 0 1 2 5 一 O g
一
、
引 言
长期 以来 , 国有 企业 内部 高管 与普 通职 工薪 酬差距 的大 小始 终 是 理论 和现 实 层 面 的重 要 问题 之
一
[ 1 l l
。
由于攀 比效应 、 监 管 乏力 E 4 ] 及 替 代 性 薪 酬 ] 『 6 等 原因, 国有 企 业 高 管 薪 酬 持 续 走 高 。此
外, 受 在 职消 费和高 管权 力等 因素 的影 响 , 高 管 的 隐性 收入 难 以准 确 衡 量 。即便 如此 , 建 立 可 比性 工 资制 度等 约束 高管 收入 的方 案在 2 0 1 4年两会 以来仍受 到 社会广 泛关 注 。 理论 层面 上 , 此 领域 内 的学者 主要将 研究 重 心置 于高 管薪酬 有效 性 和规 范性 问题 上 [ 6 l , l 而就 高 管与普 通 职工薪 酬差 距对 企业 发 展影 响 的分 析相 对 较 欠 缺[ 1 ] 。实 践层 面上 , 2 0 0 2年 实 行 年 薪 制后 , 国企 内部 劳动者 薪酬 差距从 2 0 0 0年 的 3 . 0 6 倍 扩 大至 2 0 1 2年 的 7 . 3 3倍①, 但 总资 产 回报 率 显著 低 于 私营企 业 和外商 投 资企业 。高 管和普 通 职工 薪酬 差距 持 续 扩大 , 是 否 对 企业 发 展 有利 ?就 目前 研究
领导力与员工激励的相互关系

领导力与员工激励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组织中,领导力和员工激励是密不可分的。
领导力是指一名领导者能够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影响力和能力,而员工激励则是指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并达到优秀表现的行为。
领导力和员工激励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优秀的领导力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而员工的激励也可以提升领导力。
本文将探讨领导力与员工激励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如何建立积极的领导力和激励体系,以促进组织的发展。
一、领导力对员工激励的影响领导力在员工激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使其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活力。
首先,积极的领导力可以树立榜样。
领导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激励员工积极向上地发展。
当领导者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时,员工也会受到榜样的影响,更加努力地工作。
其次,优秀的领导力可以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领导者应该能够明确向员工传达组织的目标和期望,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样,员工就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
最后,积极的领导力可以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奖励机制。
领导者应该及时地给予员工反馈,肯定其工作成果,并及时进行奖励和认可。
这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机制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员工激励对领导力的影响与此同时,员工的激励也对领导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员工得到适当的激励和关心时,他们会更加认同和信任领导者,从而提升领导力。
首先,员工的激励可以建立良好的领导者-员工关系。
当领导者负责任地对待员工,给予他们应有的激励和赞赏时,员工就会建立起信任和敬意,并更积极地与领导者合作。
其次,员工的激励可以增强领导者的影响力。
当领导者能够理解员工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激励和支持时,员工会更容易接受并积极响应领导者的指导和决策。
最后,员工的激励可以提升领导者的声誉和形象。
当领导者能够给予员工公正的激励和认可,员工会对领导者产生敬意,并愿意积极支持和服从领导者的领导。
论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而很多企业 更是 从来 没有 考虑 一个 长效 的激 励手 段 ,
还 只 用 很 简 单 的短 期 激 励 方 式 对 高 层 管 理 人 员 进 行 激 励 , 这 除 了金 钱 目标 外 , 有 如 权 力 目标 或 成 就 目标 等 。管 理 者 必 织 建 设 方 面 的 知 识 。对 正 式 党 员 要 进 行 针 对 性 的 强 化 教 放 在 首 位 。国 防 生 作 为 未 来 国 防 建 设 的 重 要 力 量 , 须 认 清 肩 上 担 负 的 重 任 , 固 树 立 献 身 国 防 的 坚 定 信 念 和 立 志 牢 育 , 求正式党员 与时 俱进 认真 学 习党 的政策 , 心时 事 , 要 关
力 。
关键词 : 高层 管 理 ; 励 机 制 ; 争 激 竞 中 图 分 类 号 : 2 F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3 9 ( 0 0 0 1 80 1 7—1 8 2 1 )60 7—2
1 我 国 高 管 激 励 现 状 分 析
1 1 传 统 的 薪 酬 及 奖 金 机 制缺 陷 .
的委 托 与代 理 的 关 系 , 有 者 既 不 能 对 经 营 者 进 行 有 效 的 所
监 督 控 制 , 不 能 对 经 营 者 起 到 有 效 的激 励 机 制 的作 用 。 也
为 , 到调 动人 的 积极 性 的 目 的 。 目标 作 为 一 种 诱 引 , 有 达 具 引 发 、 向 和激 励 的 作 用 。一 个 人 只 有 不 断 启 发 对 高 目标 导 的追 求 , 能 启 发 其 奋 而 向 上 的 内在 动 力 。 每 个 人 实 际 上 才
短期利J - l  ̄企业 的长期利 益捆 绑在一起 , t 因此我们针对这 些存在 的问题提 出了一种新的激励措 施 , 力使 高管将 自身的利 努
高层领 导者的团队激励与激情管理

高层领导者的团队激励与激情管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高层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如何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成为了决定团队绩效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充满激情和积极性的团队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创新,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因此,高层领导者需要掌握团队激励与激情管理的艺术和技巧,以引领团队走向卓越。
一、理解团队激励与激情的重要性团队激励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使其愿意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工作。
而激情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专注。
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成员往往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创造力和责任心,能够为团队带来更多的价值。
对于高层领导者来说,激励团队成员并保持他们的工作激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有助于提高团队的绩效。
当团队成员受到激励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从而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往往具有良好的团队氛围,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协作,共同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
最后,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在一个充满激励和激情的工作环境中,优秀的人才更愿意留下来,为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层领导者在团队激励与激情管理中的角色高层领导者在团队激励与激情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团队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更是团队的精神领袖和榜样。
作为决策者,高层领导者需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制度,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他们需要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激励措施,如薪酬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等,以满足团队成员的不同需求。
作为指挥者,高层领导者需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和特长。
他们需要了解每个成员的能力和特点,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团队成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高管继任_职工薪酬与隐性契约_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管继任、职工薪酬与隐性契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陈冬华陈富生沈永建尤海峰内容提要:工资是高管激励员工的主要工具,也可能是高管和员工侵犯股东利益的一种方式。
本文以高管继任过程中职工薪酬的变化为背景,分析了高管实现控制权私利最大化过程中,以隐性契约为基础的公司政治的形成及经济后果。
实证发现,上期职工工资越高,本期高管变更的可能性越低;在高管继任当年,变更企业的职工工资具有显著增长;相比内部提拔的高管,外部来源的高管会更大幅度地提高职工工资。
进一步地,本文将高管继任过程中的工资增长分离为:经济激励动机的增长和公司政治动机的工资增长,我们发现,出于经济激励动机的工资增长对未来业绩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出于公司政治动机的工资增长则对未来业绩增长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
这表明,高管和员工之间不被第三方所察觉的隐性契约通过“自我执行”实现了“互惠”,而这种“互惠”牺牲了企业利益。
本文的研究将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职工引入到公司治理领域,丰富了以隐性契约为基础的公司政治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高管继任职工薪酬隐性契约公司政治一、引言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包含隐性与显性契约)的组合(Jensen et al.,1976;Cheung,1983;Bowen et al.1995)。
在完全契约状态下,股东可以通过与高管签订系列契约,来激励高管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ensen et al.1976;Grossman et al.1980)。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契约是不完全的(Hart,1988;杨瑞龙等,2006),有些契约还常常难以观察,比如隐性契约。
隐性契约的存在,为高管建立以控制权私利最大化为目的的公司政治提供了便利,譬如,高管与其他利益团体形成利益同盟,包括政府、媒体、法院、员工甚至高校等(Hellwig,2000)。
本文主要讨论和检验的是高管和员工之间的隐性联盟问题。
在企业内部,员工是高管建立公司政治的重要结盟对象之一,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能降低高管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交易成本(Jensen et al.,1976;Cronqvist et al.,2009;Pagano et al.,2005),能够丰富高管人员的社会关系网络。
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问题

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问题汇报人:2023-11-22•国有企业高管激励现状•国有企业高管激励问题诊断•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改进方向•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改革措施•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成功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国有企业高管激励现状薪酬与业绩挂钩目前的激励机制中,长期激励措施相对较少,这可能导致高管过于关注短期业绩,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
长期激励措施不足激励方式单一当前激励机制概述基本薪酬绩效奖金福利待遇030201高管薪酬结构分析激励方式及效果评价02国有企业高管激励问题诊断激励水平偏低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水平通常偏低,无法充分激发高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激励方式单一当前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方式主要依赖于薪酬激励,缺乏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如股权激励、晋升激励等。
激励期限短视很多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期限过短,导致高管过于关注短期业绩,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
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高管激励与公司业绩关联性分析激励与业绩脱节业绩考核不严谨委托代理问题行业差异被忽视缺乏有效监督市场化程度不足国有企业高管激励与市场脱节现象03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改进方向制定明确的业绩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市场份额等,使高管能够明确知道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业绩才能获得相应的奖励。
建立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明确业绩指标业绩表现与奖励挂钩股票期权延期支付引入长期激励机制提高激励机制的透明度与公平性04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改革措施薪酬水平合理确定薪酬结构多元化薪酬透明度提高优化薪酬结构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明确股权激励目的合理设计股权激励方案加强股权激励监管1 2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完善绩效考核体系05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成功案例分析背景介绍改革措施成果展示案例一:某大型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改革实践03成果展示01背景介绍02激励措施案例二:创新型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设计案例三背景介绍01激励方案02成果展示0306结论与展望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改革成果总结薪酬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使薪酬水平更加符合市场行情,避免高管薪酬与市场脱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1 -
高管与员工:激励有效性之比较与互动
* 本 文 系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课 题(项 目 批 准 号 :71372032)、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课 题 重 点 项 目(项 目 批 准 号 : 11AJL003)、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青 年 基 金 项 目(项 目 批 准 号 :14YJC630108)和 博 士 后 面 上 基 金 项 目(项 目 批 准 号 : 2014M560022)的研究成果。感谢江苏高校工商管理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ADP);感谢香港科技大学陈富 生教授、陈治鸿教授,南京大学杨雄胜教授、王跃堂教授,北京大学姜国华教授以及 2012 年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国 际研讨会与会学者的建议,但文责自负。沈永建为本文通讯作者。
基 于 薪 酬 的 激 励 对 于 上 述 问 题 的 缓 解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经 济 学 家 和 管 理 学 家 都 强 调 薪 酬的激励作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薪酬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微观层面上会影响 到企业的经济效率,在宏观层面上会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对于企业职工而言,工资 更是最重要的激励方式之一(Fisher et al.,1998;Yueh,2004)。除了工资水平(Shapio et al.,
高管与员工:激励有效性之比较与互动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
高管与员工:激励有效性 之比较与互动*
□陈冬华 范从来 沈永建
- 160 -
摘要 :高管和职工皆为企业价值创造者 ,皆是重要的须激励的人力资源。已有研究更多 地 集 中 于 高 管 激 励 的 研 究 ,研 究 职 工 激 励 的 少 ,更 加 缺 乏 将 两 者 加 以 结 合 进 行 研 究 的 。 对 于 激 励 高 管 还 是 激 励 职 工 哪 个 更 有 效 ,以 及 两 者 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 ,既 有 研 究 没 有 给 予 足 够 的 关 注。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 ,分析了企业对两类人力资源的激励效果比较及其互动关 系 。 研 究 发 现 ,高 管 和 职 工 薪 酬 均 对 企 业 业 绩 反 应 敏 感 ,并 且 高 管 的 薪 酬 业 绩 敏 感 性 显 著 高 于 职 工 ,说 明 两 类 激 励 对 未 来 业 绩 增 长 都 具 有 积 极 作 用 。 并 且 ,职 工 对 企 业 未 来 业 绩 的 积 极 作用高于高管 ;高管与职工薪酬变化同步性越强,对未来业绩的积极作用越明显。本文首次 研究了高管与职工激励效果的比较及其互动关系 ,拓展了激励领域的研究。
本文将职工薪酬研究引入公司治理研究领域, 将企业层面的委托代理问题延伸到职工层面,通过 比较两类人力资源的激励,分析了两类人力资源在 企业业绩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拓展了激励领域的实 证文献。
本文剩余部分主要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 回顾;第三部分为制度背景、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第 四 部 分 为 研 究 设 计 ;第 五 部 分 为 描 述 性 统 计 分 析;第六部分为假设检验;第七部分为稳健性测试; 第八部分为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
1984;Akerlof,1982)以 及 是 否 与 业 绩 挂 钩(Lazear, 2000;Paarsch et al.,2000;陈冬华等,2010),高管与 职工薪酬变化的同步性可能也具有激励作用。方 军 雄(2011a)的 研 究 表 明 ,中 国 上 市 公 司 高 管 和 普 通职工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存在尺蠖效应,两者的薪 酬变化并不同步。这一方面有可能会导致对职工 的负向激励,因为职工总是对其过去的努力以及自 己 努 力 在 企 业 成 果 中 的 比 重 很 有 自 信(Meyer, 1975),希 望 得 到 组 织 的 公 正 对 待(李 焱 等 ,2011)。 另 一 方 面 ,高 管 拥 有 不 断 扩 大 的 权 力(Bebchuk et al. ,2002),可 以 建 立 对 自 己 有 利 的 薪 酬 政 策 ,这 使 得薪酬对高管自身的激励作用相对减弱。因此,高 管与职工的薪酬同步性是关乎企业人力资源激励 和企业效率的重要问题,但是该问题在以往的研究 中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和必要的关注。
与业绩相关的薪酬契约是缓解委托代理问题、 激 励 高 管 和 职 工 努 力 工 作 的 重 要 措 施 之 一(Jensen et al.,1976)。从现有文献看,关于中国上市公司高 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好的研究成 果,但是,作为企业另一类重要人力资源——职工, 其公司层面的薪酬研究却刚刚起步,比如陈冬华等 (2010)、陈 晶 瑛(2010)、陆 正 飞 等(2012)等 对 职 工 薪 酬 激 励 作 用 以 及 影 响 因 素 的 关 注 ,以 及 Pagano (2005)、Cronqvist(2009)、方 军 雄(2011a)、陈 冬 华 等(2011)、王雄元等(2012)等对高管与职工薪酬关 系的考察。考察文献发展轨迹可见,以下的问题还 没 有 得 到 很 好 的 研 究 :激 励 高 管 和 激 励 职 工 ,哪 一 种更有效?倘若两者出现方向或者程度上的背离, 会不会影响总体的激励效果?因此,本文具体研究 以下 3 个问题:(1)高管和职工薪酬是否对业绩反 应 敏 感 ?(2)两 者 薪 酬 业 绩 敏 感 性 对 未 来 业 绩 的 影 响 如 何 ? 两 者 是 否 存 在 差 异 ?(3)高 管 和 职 工 的 薪 酬 互 动(以 同 步 性 衡 量)对 未 来 业 绩 影 响 如 何 ? 研
关键词:高管激励 职工激励 薪酬业绩敏感性 薪酬变化同步性 企业绩效
一、引言
人 力 资 本 既 是 宏 观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也 是 微 观 企 业 价 值 创 造 的 关 键 环 节(Schultz, 1961;Becker,1962)。具体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不仅包括高级管理层,也包括公司的普通职 工。企业的价值创造是包括管理层和职工在内的多方合力的结果。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都是 企业重要的价值创造者,两者的努力及其互动直接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如 何激励高管和职工努力工作,如何减缓股东和高管、高管和职工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发挥自身 的创新能力以及最大化资产的使用效率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且已经取 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有关高管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领域,如 Jensen 和 Meckling (1976)、Jensen 和 Murphy(1990)等,有关职工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领域,譬如效率工 资 理 论(Shapio et al.,1984;Akerlof,1982)、绩 效 工 资 理 论(Lazear,2000)、计 件 工 资 理 论 (Paarsch 等,2000)。尽管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学者对高管薪酬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基本上没有将企业普通职工纳入研究范围,或者说高管和职工的激励问题一直处于 割裂状态。从以往的研究和现实的案例看,高管的努力对股东价值创造的作用毋庸置疑。那 么职工的作用如何呢?从企业的股东—高管—职工委托代理链条看,股东是最终的委托人,高 管既是股东的代理人,同时又是职工的委托人,而职工则处于代理链条的底层。可以说,职工 的努力程度影响到其委托人—高管和最终的委托人—股东价值的实现。
《管理世界》(月刊)
2015 年第 5 期
究发现,高管和职工薪酬对企业会计业绩都反应敏 感,高管薪酬敏感性在统计上要高于职工工资敏感 性 ;无 论 是 高 管 还 是 职 工 ,对 业 绩 反 应 敏 感 的 薪 酬 都对未来业绩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综合考察高管与 职工,发现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对未来业绩的影响 程度要弱于职工工资业绩敏感性对未来业绩的影 响 ,这 种 差 异 在 统 计 上 显 著 ;高 管 和 职 工 薪 酬 同 步 程度越高,未来业绩提高幅度越大。
二、文献回顾
有 关 高 管 激 励 问 题 ,经 济 学 界 、财 务 学 界 和 管 理学界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Jensen 等(1990) 研究发现管理层薪酬对股东价值的变化虽然反应 敏 感 ,但 敏 感 性 较 低 ,这 可 能 是 社 会 公 众 的 隐 性 管 制 和 政 治 压 力 所 致 。 Murphy(1999)发 现 高 管 薪 酬 业绩敏感性受行业和企业规模影响,并且发现高管 薪酬业绩敏感性逐渐增强,研究也发现高管的薪酬 受到普通职工、工会、消费团体、国会以及媒体等政 治 压 力 的 影 响 。 运 用 中 国 上 市 公 司 样 本 ,Firth 等 (2006)以及 Ke 等(2009)发现,总体上高管薪酬对 企业业绩反应敏感,大股东性质以及在香港上市等 因素或影响到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其他因素,如 政 府 管 制(Perry et al.,2000)、国 有 股 权 比 例 变 化 (Kato et al.,2004)也会影响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 在 高 管 薪 酬 业 绩 敏 感 性 的 不 对 称 研 究(Garvey et al.,2006;方军雄,2009)中,发现高管薪酬在业绩上 升和业绩下降时的反应不同。
根据均衡理论,企业对创造价值的两类人力资源 都会实施必要的激励。在激励高管(职工)的边际收 益大于边际成本之前,激励就会持续增强,直至边际 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均衡状态。因此,理论上,企 业对两者的激励都有效,并且激励效果不应有分别。 但是,由于不断扩大的管理层权力、公司治理的缺陷 以及现实中其他约束条件的存在,人力资源激励可 能会偏离边际均衡,未必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样, 高管和职工的激励效率就成为一个实证问题。
中国上市1984;Akerlof,1982)以及绩效工资理 论(Lazear,2000)等 。 在 人 力 资 源 领 域 ,Wright 等 (2005)的研究表明,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 理可以提高组织绩效。从 Becker 等(1992)对以往 人力资源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的总结中可以发现, 财务指标、股价指标与顾客满意度、生产效率、产品 质量一样都可以作为衡量组织绩效的一种重要指 标。Abowd 等(1990)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发现企 业在宣告与人力资本激励有关的决策时可以影响 企业股票价格和回报率,对股东价值产生影响。近 年来,企业层面领域关于职工薪酬的研究也开始起 步。Chen 等(2009)研究表明,高管可能会根据企业 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调整对职工的激励,财务风险越 大 ,职 工 薪 酬 的 增 长 幅 度 相 对 业 绩 的 增 长 幅 度 越 小。陈冬华等(2010)发现,职工薪酬的刚性特征可 能对职工激励产生负向激励作用。陆正飞等 (2012)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向职工支付了更多的工 资。也有文献关注高管和职工的关系,譬如 Pagano (2005)的研究发现,当高管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较大时,即具有高控制权私有收益和低现金流权的 公司高管能够与职工形成天然同盟,通过向职工支 付高工资,职工可以帮助高管抵御恶性收购。Cron⁃ qvist 等(2009)发现,具有较多控制权的高管会支付 给职工较多薪酬,但是高管较多的现金流权会减少 此 行 为 ,这 表 明 具 有“ 堑 壕 ”动 机(Entrenchment)的 高管会通过向职工支付高工资享受控制权私利。 陈 冬 华 等(2011)使 用 中 国 上 市 公 司 的 数 据 对 高 管 变更过程中的高管控制权私利获取进行了检验,发 现 高 管 继 任 后 ,出 于 公 司 政 治 的 动 机 ,高 管 会 显 著 提高职工薪酬,将高管变更过程中的工资增长分离 为经济激励动机和公司政治动机的工资增长后,发 现出于政治动机的工资增长会有损于股东价值。 方军雄(2011a)的研究表明高管和职工薪酬与业绩 增长关系的尺蠖效应。Bertrand 等(2003)则认为高 管 权 利 与 职 工 薪 酬 正 相 关 ,方 军 雄(2011b)发 现 高 管 权 力 会 导 致 劳 动 收 入 比 重 的 上 升 ,王 雄 元 等 (2012)研 究 发 现 中 国 企 业 管 理 层 权 力 与 职 工 薪 酬 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