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国药典》气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USP)
2020版《中国药典》重金属检验操作规程(USP)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参考美国药典标准检验品种重金属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特殊试剂:1.1硝酸铅原液:将159.8毫克的硝酸铅溶于100毫升水中,加入1毫升硝酸,然后用水稀释至1000毫升。
制备此溶液并将其储存在无可溶性铅盐的玻璃容器中。
1.2标准铅溶液:临用新制,用水稀释10.0毫升硝酸铅原液至100.0毫升。
每毫升标准铅溶液含有相当于10微克的铅。
以每克被测物质100微升标准铅溶液为基础制备的对比溶液包含相当于每百万份被测物质1部分的铅。
2、方法一:2.1 pH3.5乙酸盐缓冲液:溶解25克醋酸铵在25毫升水中,加入6mol/l盐酸38毫升。
如果需要调节,可用6mol/l氢氧化铵或6mol/l盐酸调节pH值为3.5,用水稀释至100毫升,并混合。
2.2标准制备:将标准铅溶液(20微克铅)2毫升放入50毫升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25毫升。
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乙酸或6mol/l氢氧化铵调节到3.0到4.0之间的pH,用水稀释至40毫升,混匀。
2.3供试品制备:按照各专著的指示,将试验准备的溶液放入50mL比色管中,或使用各专著中指定体积的酸,溶于水中,用水稀释至25mL,单位为按公式计算的待测物质:2.0/(1000L)其中L是重金属限度,占百分数。
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剂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 乙酸或6 mol/l氢氧化铵调节pH值在3-4之间,用水稀释至40毫升,并混合。
2.4 监测制备:在第三根50mL比色管中,放入按供试品制备指示制备的溶液25mL,并加入2.0mL标准铅溶液。
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剂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乙酸或6mol/l氢氧化铵调节pH值在3-4之间,用水稀释至40毫升,并混合。
2020版《中国药典》氨基己酸试剂配制操作规程(USP)

一、目的:二、范围:适用于按氨基己酸USP标准检测的试剂配制。
三、职责:1、品质部应严格按照此操作规程,进行氨基己酸(USP版)检测中用到的试剂的配制。
四、内容:1、氨基己酸的鉴别1.1红外吸收中用的试剂配制1.1.1溶液A:用水稀释制成0.55g/L 1-庚烷磺酸钠。
1.1.2 流动相:在300ml溶液A中溶解10g的磷酸二氢钾,并加入250ml甲醇,再加入300ml溶液A,用磷酸调节混合物的pH值为2.2,用溶液A稀释至1L。
1.1.3内标溶液:将蛋氨酸溶于水中,制成1.25mg/ml的溶液。
1.1.4标准储备液:将氨基己酸标准品溶于水中,制成12.5mg/ml的溶液。
1.1.5标准溶液:将5ml的标准储备溶液和2 ml的内标溶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1.1.6样品储备液:称取本品,用水稀释制成12.5mg/ml。
1.1.7样品溶液:将5ml样品储备液以及2ml内标溶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2、氨基己酸的杂质2.1重金属中用到的试剂配制2.1.1 硝酸铅的储备液:取硝酸铅159.8mg,溶于100ml水中,加1ml硝酸,用水稀释至1000ml,配制和贮存该溶液的玻璃容器均不得含可溶性铅盐。
2.1.2标准铅溶液:限当日使用。
取标准铅储备液10.0ml,用水稀释至100.0ml。
2.1.3 PH3.5醋酸盐缓冲液:取醋酸铵25g溶于25ml水中,加6N盐酸38ml,必要时,用6N氢氧化铵或6N盐酸调节PH至3.5,用水稀释至100ml,混匀。
2.1.4硫代乙酰胺甘油试液:混匀硫代乙酰胺试液0.2ml和碱性甘油试液1ml,并于沸水浴加热20秒,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2.1.5 1mol/L醋酸溶液:取醋酸15ml,加入至水中稀释至250ml,混匀,即得。
2.1.6 6mol/L盐酸溶液:取盐酸127ml,加入至水中稀释至250ml,混匀,即得。
2.1.7 6mol/L氨水溶液:取氨水218ml, 加入至水中稀释至250ml,混匀,即得。
气相色谱操作

气相色谱操作
1.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制备成可注入气相色谱仪的溶液或气体状态,一般需要加入内标物。
2. 调整仪器参数:根据样品的特点以及分离、检测的需要,调整好仪器参数,例如选择合适的柱、流速、温度等。
3. 注入样品:使用适当的注射器将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的样品流道,并设置好相应的进样量和进样模式。
4. 进行分离:在气相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并排出掉废气。
5. 检测:通过检测器检测分离出来的化合物,比如利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等。
6. 数据分析:将检测到的峰进行分析和标定,计算出各成分的浓度,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
7. 清洗:当分离检测完成后,需要进行仪器清洗,避免留存样品残留,保障仪器正常使用。
8. 检查校准:定期检查同质标准物,校准气相色谱仪,确保系统效果。
2020版中国药典采用气相色谱法鉴定药物中残留的甲醇

2020版中国药典采用气相色谱法鉴定药物中残留的甲醇
2020版中国药典的改革宣告着全民医疗治理体系的又一次改进。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重点是药物中残留的甲醇的鉴定。
在药物制剂中残留甲醇,对于患者和药物制剂使用有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确定残留甲醇的大小。
2020版中国药典要求应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鉴定。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析鉴定残留甲醇的快速有效分析方法。
它将检测样品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离以后,再充分延时,通过检测器检测样品的图谱来判断残留甲醇的真实含量。
实验操作过程中,首先将样品放入分析仪,用压缩空气进行气相色谱,并将检测结果与预设的甲醇浓度值进行比较,如果满足要求,则表明样品还原无毒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则样品有残留甲醇,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产品质量标准及患者安全。
气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现代药物检测中残留甲醇的分析鉴定,逐步取代传统检测方法。
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的规定,采用气相色谱法鉴定药物中残留甲醇,将有效帮助企业完成残留甲醇的检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020版《中国药典》重金属检验操作规程(USP)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参考美国药典标准检验品种重金属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特殊试剂:1.1硝酸铅原液:将159.8毫克的硝酸铅溶于100毫升水中,加入1毫升硝酸,然后用水稀释至1000毫升。
制备此溶液并将其储存在无可溶性铅盐的玻璃容器中。
1.2标准铅溶液:临用新制,用水稀释10.0毫升硝酸铅原液至100.0毫升。
每毫升标准铅溶液含有相当于10微克的铅。
以每克被测物质100微升标准铅溶液为基础制备的对比溶液包含相当于每百万份被测物质1部分的铅。
2、方法一:2.1 pH3.5乙酸盐缓冲液:溶解25克醋酸铵在25毫升水中,加入6mol/l盐酸38毫升。
如果需要调节,可用6mol/l氢氧化铵或6mol/l盐酸调节pH值为3.5,用水稀释至100毫升,并混合。
2.2标准制备:将标准铅溶液(20微克铅)2毫升放入50毫升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25毫升。
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乙酸或6mol/l氢氧化铵调节到3.0到4.0之间的pH,用水稀释至40毫升,混匀。
2.3供试品制备:按照各专著的指示,将试验准备的溶液放入50mL比色管中,或使用各专著中指定体积的酸,溶于水中,用水稀释至25mL,单位为按公式计算的待测物质:2.0/(1000L)其中L是重金属限度,占百分数。
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剂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 乙酸或6 mol/l氢氧化铵调节pH值在3-4之间,用水稀释至40毫升,并混合。
2.4 监测制备:在第三根50mL比色管中,放入按供试品制备指示制备的溶液25mL,并加入2.0mL标准铅溶液。
使用pH计或短程pH指示剂纸作为外部指示剂,用1mol/l乙酸或6mol/l氢氧化铵调节pH值在3-4之间,用水稀释至40毫升,并混合。
气相色谱(农药残留)操作规程

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农药残留)样品处理
……试样20g
……加入40ml丙酮
……振摇30min后
……加入氯化钠6g,充分摇匀
……加入30ml石油醚,振摇30min,
静置分层后
……取上清液35ml经无水NaSO4脱水于
旋转蒸发器中浓缩至近干
……以石油醚定容至5ml
……加浓硫酸0.5ml净化
……振摇0.5min,
……3000r/min离心15in。
取上清液进行GC分析(1μl/针)。
标品:
1、打开氮气总阀,调节压力为0.14Mpa。
2
键,设
置柱箱、进样器、检测器温度。
3:等基线走直以后,即可进样分析。
(注:基线在“0”附近,若保持在1000以上,短路进行零点校正,改电流。
)
设置温度:(1)柱箱恒温设置:
检测器温度设置:
进样器温度设置
查看实际温度:
柱箱
检测器
毛细管进样器
查看设置温度:
、1.
电流: 0.5、1、2.
仪器恢复出厂设置:
13
关机
一柱温降到50 度左右,
二关色谱主机电源开关。
三把载气调到0.02MPA。
2020版《中国药典》气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样品气相色谱法的检验操作。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简述:气相色谱法系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
2、试剂:氮气(99.999%)、氢气、空气。
3、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气相色谱仪,由载气源、进样部分、色谱柱、柱温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
进样部分、色谱柱和检测器的温度均应根据分析要求适当设定。
3.1载气源: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氦、氮和氢可用作载气,可由高压钢瓶或高纯度气体发生器提供,经过适当的减压装置,以一定的流速经过进样器和色谱柱;根据供试品的性质和检测器种类选择载气,除另有规定外,常用载气为氮气。
3.2进样部分:3.2.1进样方式一般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自动进样或顶空进样。
3.2.2溶液直接进样采用微量注射器、微量进样阀或有分流装置的气化室进样;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或自动进样时,进样口温度应高于柱温30〜50℃;进样量一般不超过数微升;柱径越细,进样量应越少,采用毛细管柱时,一般应分流以免过载。
3.2.3顶空进样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将固态或液态的供试品制成供试液后,置于密闭小瓶中,在恒温控制的加热室中加热至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在液态和气态达到平衡后,由进样器自动吸取一定体积的顶空气注入色谱柱中。
3.3色谱柱:3.3.1色谱柱为填充柱或毛细管柱。
填充柱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玻璃,内径为2〜4mm,柱长为2〜4m,内装吸附剂、髙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溃固定液的载体,粒径0.18〜0.25mm、0.15〜0.18mm 或 0.125〜0.15mm。
气相色谱操作规程

气相色谱操作规程
一、开机
1.检查气路,打开载气(氮气)钢瓶的开关,确认总压大于2MPa,分压调至0.5MPa,检查检测器工作气体,如FID等需要的氢气、空气等状态。
2.检查电路,确认插座,保证仪器连通电源。
3.检查各模块状态,确定进样方式,确定毛细管色谱柱型号,并正确安装进样口端和检测器端。
4.将仪器主机背后的电源开关朝上打开,并打开计算机。
5.点击状态栏右边黄色变色龙图标,打开仪器控制,进入变色龙工作站后方可进行操作。
二、关机
1.关闭相关检测器火焰(如FID)。
2.分别将检测器和进样口温度降温至80℃以下,将炉温降至40℃以下。
3.待仪器冷却后,关掉气相色谱电源,退出变色龙工作站。
4.关闭计算机系统和电源。
5.关闭载气(氮气)和检测器工作气体阀门,以及换气扇。
三、注意事项
1.插上电源后,请不要随意拨动样品盘。
2.要随时注意气体的压力和流速。
3.不要在仪器运行时打开炉温箱。
4.分流和不分流进样模式要注意更换不同的衬管,分流模式下色谱柱插入长度调至10mm,不分流模式下色谱柱插入长度调至5mm。
5.使用FID检测器时,需要开启氢气及空气,要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及时打开通风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参考美国药典标准检验品种气相色谱法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液体固定相:用于填料或毛细管柱中。
2、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液体固定相沉积在细碎的惰性固体载体上,如硅藻土、多孔聚合物或石墨化碳,填充到柱内径一般为2-4毫米,长度一般为1-3米的柱中。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此类色谱柱不含填料,液体固定相沉积在柱的内表面上,并且可以化学键合到柱上。
3、固体固定相:这类相仅在填充柱中可用。
在这些柱中,固体相是一种活性吸附剂,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或碳,填充到柱中。
有时在填充柱中使用的聚芳烃多孔树脂,不涂覆液相。
[注:填充毛细管柱在使用前必须先调节,直到基线和其他特性稳定为止。
柱或包装材料供应商为推荐的调节程序提供指导。
]4、设备:气相色谱仪由载气源、气化室、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装置组成。
气化室、色谱柱、检测器的温度受控,并且可以作为分析的一部分而变化。
典型的载气是氦气、氮气或氢气,根据使用的色谱柱和检测器。
在个别专著中指明,所用检测器的类型取决于分析的化合物的性质,。
检测器输出的数据记录为时间的函数,而仪器的响应(测量为峰面积或峰高度)是存在的量的函数。
5、温度程序:通过改变色谱柱的温度,可以控制气相色谱分离的长度和质量。
当需要温度程序时,个别专著会指示表格式的条件。
该表显示了初始温度、温度变化率(斜坡)、最终温度和在最终温度下的保持时间。
6、程序:6.1用流动载气平衡柱、注射器和检测器,直到接收到恒定信号。
6.2通过注射器隔片注射样本,或使用自动采样仪。
6.3开始温度程序。
6.4记录色谱图。
按规定作分析。
7、色谱图的定义和解释:7.1色谱图:色谱图是检测器响应、流出物中分析物浓度或作为流出物浓度相对于流出物体积或时间的度量的其他量的图形表示。
在平面色谱中,色谱可指具有分离区的纸或层。
7.2如1和2的典型色谱分离。
对于峰1,tR1和tR2是各自的保留时间;h是高度,h/2是半高度,Wh/2是半高度处的宽度。
W1和W2是基线处的峰1和2的各自宽度。
空气峰是气相色谱的特征,对应于LC中的溶剂前沿。
这些空气峰的保留时间,或未保留的成分,被指定为TM。
Figure 1:两种物质的色谱分离7.3闭合容积(D):也被称为闭合的体积,是洗脱液相遇点和柱顶之间的体积。
保持时间(TM):保持时间是洗脱未保留组分所需的时间。
(参见Figure 1,在基线中显示的空气或未滞留的溶剂峰,)。
7.4滞留体积(VM):滞留体积是洗脱未保留组分所需的流动相的体积。
它可以从保持时间和流速f计算,用mL/min:V M=t M×F在排阻色谱法中,使用符号V O。
理论板数(N):N是柱效率的量度。
高斯提出它是由:N= 16(t R/W)2其中,t R是物质的保留时间,W是其底部的峰宽,这是通过将峰的相对直边外推到基线而获得的。
N值取决于被色谱的物质以及操作条件,例如流动相或载气的流速和温度、填料的质量、填料在柱内的均匀性,以及毛细管柱的厚度、固定相膜的厚度和柱的内径和长度。
在使用电子积分器的情况下,通过方程可以方便地确定理论板的数目:其中W h/2是半高度的峰值宽度。
然而,在争议的情况下,只有基于峰值宽度在基线的方程将被使用。
峰:峰是从柱中洗脱单个组分时检测器响应的色谱记录部分。
如果分离不完全,则可以将两个或更多个组分洗脱为一个未分解的峰。
7.5峰-谷比(P/V):当两个峰之间没有达到基线分离时,p/v可被用作相关物质测试的系统适应性标准。
如Figure 2,表示两种物质的部分分离,其中H P是在小峰的外推基线之上的高度,H V是在分离次要和主要峰的曲线的最低点处的外推基线之上的高度:p/v=H p/H vFigure2:峰谷比的测定相对延迟(Rret):相对延迟是分析物行进的距离与参考化合物同时行进的距离的比率(参见Figure 3),并用于平面色谱。
Figure3:典型的平面色谱法7.6相对保留(r)1:在相同条件下获得的组分相对于另一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的比率,用作参考:r=t R2-t M/t R1-t M其中t R2是从感兴趣化合物的注射点测得的保留时间;t R1是从用作参考的化合物的注射点测得的保留时间;t M是在该程序中定义的非保留标记的保留时间,均在同一柱上的实验条件。
7.7相对保留时间(RRT):也称为未调节相对保留。
在USP中通常是在未经调整的相对保留条件下进行的,除非另有说明。
RRT=t R2/t R1符号r G也用于指定未调整的相对保留值。
相对标准偏差百分率:7.8延迟因子(RF):延迟因子是斑点中心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同时移动的距离的比值,用于平面色谱。
使用Figure 3中的符号:R F=b/a7.9保留因子(K)1:保留因子也称为容量因子(k)。
定义为:K=固定相物质量/流动相物质含量K=固定相分离时间/流动相分离时间组分的保留因子可以从色谱图中确定:k=(t R-t M)/t M7.10保留时间(T r):在气相色谱中,保留时间tR被定义为样品注射到洗脱样品区出现最大峰值响应之间的时间。
TR可以用作识别的参数。
色谱保留时间是它们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特征,但不是唯一的。
样品和参考物质的保留时间的重合可以用作构建身份简档的部分标准,但是其本身可能不足以建立身份。
给定化合物的绝对保留时间可以从一个色谱图变化到下一个色谱图。
7.11保留体积(V R):保留体积是用于洗脱组分所需的流动相的体积。
它可以从保留时间和流速在mL/min中计算:V R=t R×F7.12 R S)分辨率:分辨率是混合物中两个组分的分离,计算为:R S= 2 × (t R2-t R1)/(W1+W2)其中,t R2和t R1是两个组分的保留时间,W2和W1是通过将峰的相对直边外推到基线而获得的峰基处的对应宽度。
在使用电子积分器的情况下,通过方程可以方便地确定分辨率:R S= 1.18 × (t R2-t R1)/(W1,h/2+W2,h/2)7.13 分离因子(α):分离因子是对两个相邻峰计算的相对保留度(按照惯例,分离因子的值总是>1):α=k2/k17.14 对称因子(AS)2:峰的对称因子,也称尾部因子(Figure 4)是通过以下来计算的:A S=W0.05/2f其中,W0.05是在5%高度处的峰值的宽度,f是从峰值最大值到峰值前沿的距离,该距离是在峰值高度的点5%处从基线测量的。
Figure4:不对称色谱峰7.15拖尾因子(t):见对称因子。
8、系统适用性8.1系统适合性测试是气体和液体色谱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试验用于验证色谱系统对于预期的分析是足够的。
8.2测试基于这样的概念,即设备、电子、分析操作和分析的样品构成可被这样评价的积分系统。
8.3可能影响色谱行为的因素包括:8.3.1流动相的组成、离子强度、温度和表观pH值8.3.2流速、柱尺寸、柱温和压力8.3.3固定相特性,包括色谱载体类型(颗粒基或整体)、颗粒或大孔尺寸、孔隙率和比表面积。
8.3.4反相和其他表面改性的固定相,化学修饰的程度(如端盖、碳负荷等)。
8.3.5分辨率,Rs,是理论板数,n(也称为效率),分离因子,和容量因子,K。
[注:所有的术语和符号都在前面的部分定义和色谱图的解释中定义。
对于给定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可以指定N,以确保紧密洗脱的化合物彼此分离,建立系统的一般分辨率,并确保从药物中分离出内部标准。
这是一个不可靠的方法来确保分辨率比直接测量。
柱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峰值锐度,这对于痕量组分的检测是很重要的。
8.4对标准制剂或其他标准溶液的重复注射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除非个别专著中另有规定,否则如果要求为 2.0%或更小,则使用来自分析物的五次重复注射的数据来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如果相对标准偏差要求为m,则使用来自六次重复注射的数据。
矿石大于2%。
8.5对于药物物质专著中的测定,其中纯物质的值为100%,并且没有说明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对于参考溶液的一系列注射计算最大允许%RSD:%RSD=KB√n/t90%,n-1其中K是常数(0.349),由表达式K= (0.6/√2)×(t90%,5/√6)得到,其中0.6/√2表示B=1.0注射6次后所需的相对标准偏差百分比;B是在个体专著的定义中给出的上限-100%;n是数字;参考溶液的重复注入(3≤n≤6),t90%,n-1是学生在90%概率水平(双面)上的n-1自由度。
8.6除非另有规定,允许的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可重复性要求表中给出的适当值。
此要求不适用于相关物质的测试。
相对标准偏差要求8.7对称因子AS是峰对称性的度量,对于完全对称的峰是统一的;并且它的值随着尾随变得更加明显(参见Figure 4)而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观察到小于1的值。
由于峰值对称性偏离了1的值,因此,积分和精度变得不那么可靠。
8.8信噪比(S/N)是一个有用的系统适用性参数。
S/N的计算如下:S/N=2H/h其中,H是从峰值顶点到基线所测量的峰值的高度,在距离上外推到半高处的峰值宽度的5倍;h是在距离上观察到的最大噪声值和最小噪声值之间的差,距离是峰值的半高处的宽度的5倍,并且,如果可能的,同样位于等高峰的周围(见Figure 5)。
Figure5:噪声和色谱峰,S/N比的组成部分这些系统适应性测试是通过从单个专著中指定的标准溶液或其他溶液的重复注射中收集数据来执行的。
8.9除却专著中的参数规定外,还可使用其他合适的操作条件。
为了满足系统的适宜性要求,对指定的色谱系统进行调整可能是必要的。
为符合系统适用性要求而对色谱系统进行的调整不能用于补偿色谱柱故障或系统故障。
只有在适合性试验中使用的所有化合物都有合适的标准(包括参考标准)时,才允许进行调整;调整或柱改变产生满足程序规定的所有系统适应性要求的色谱图。
8.10如果为了满足系统适应性要求而需要调整操作条件,则除另有规定外,否则下列清单中的每一项都是可以考虑的最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需要额外的验证数据。
为了验证该方法在新条件下的适用性,评估可能受变化影响的相关分析性能特征。
多次调整会对系统性能产生累积影响,在实现之前需要仔细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希望使用与程序规定的那些尺寸不同的HPLC柱(不同的长度、内径和/或粒度)。
无论哪种情况,固定相的化学特性(“L”指定)的改变将被认为是对该方法的修改,并且需要完全验证。
梯度洗脱中流动相组成的调整可能导致选择性的改变,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