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记事赏析
《大淖记事》赏析

《大淖记事》赏析《大淖记事》赏析《大淖记事》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作品。
该书描写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淖记事》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大淖记事》采取的是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民间文学常用的叙事方式如出一辙。
这种叙事有以下一些特点:1.想象中的读者(隐含读者)是一个充满猎奇心理期待的信息接受者,他对本文的叙事并不信以为真,而是将其视为与己相距甚远的、理想中的或另一世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的"故事"(history)。
2.叙述语调的民间性。
如本文所采取的平缓流畅的叙述语调,简短朴素的句式,"主干突出,旁枝逸出"的叙事格局(在插叙刘号长其人其事时即采用此种策略)。
3. 叙事结构的民间性。
借鉴普罗普对俄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淖记事》"解构"如下:男女两性相悦(以外貌或声音相互吸引、互相爱慕)--爱情受阻--佳人落难、英雄(男)相救--恶人窥视、寻机破坏--佳人落入魔掌、受到羞辱--英雄挺身而出、保护佳人--恶人行凶、打击英雄--英雄借助第三者的帮助,挫败恶人--恶人受到惩处、英雄佳人结为伉俪,具体地说,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巧云是"不同的人",只是因为美貌、唱戏两人互相倾慕,相互依恋。
但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家有半瘫的父亲,两人的爱情无法实现,只得将彼此的爱慕隐藏在心底。
接着,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义侠型的男英雄形象得以完成,佳人爱慕的正是这样的英雄。
这就为下文二人最终的完满结合埋下伏笔。
但是故事并不就此结束,英雄佳人的结合还要经受挫折与考验。
于是,恶人角色出现了,这就是刘号长。
他深夜拔开了巧云的门。
巧云破了身,又屡遭恶人的羞辱,但她不想死,她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
《大淖记事》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

《大淖记事》汪曾祺于人生通透后的大悲悯心《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在80年代发表的作品,虽然年代已比较久远,但是常读常新,余韵悠远。
初读《大淖记事》,只是觉得好,无端的好,却一时说不清好在何处;重读《大淖记事》,依然觉得清新自然,美不胜收。
汪曾祺的这个小说篇幅不长,也就一万多字,故事很简单。
故事中的主角们都是社会中的小人物,也可以说是社会底层人物,汪曾祺也总喜欢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家长里短。
就写作初衷,汪曾祺曾这样说过:'我的小说有一些是写市民层的,我从小生活在一条街道上,接触的便是这些小人物。
但是我并不鄙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
于是我写了淡泊一生的钓鱼的医生,'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岁寒三友。
'虽然汪曾祺的小说简单自然、朴实无华,但能从小说中底层人物的小,展现出社会的大。
就像《大淖记事》,它整体上是一种去火气,去感伤,追求恬静、淡泊的审美格调,但是细细品读,却能从中读出很多东西。
整个作品呈现出舒缓优美的叙述姿态,若要用一个字来评价概括的话,那就是'美',风物美、人情美、人性美。
1. 风物美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化小说',这与他不注重写人物、写情节,却很重视写意境、写感觉有关。
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就用大量笔墨介绍了大淖这个地方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
汪曾祺在开头就铺垫了一个大舞台,'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
'这个可能源于元朝的名字,不像个正儿八经的名字,是那么的若不经意。
'淖,是一片大水。
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
'这个叫大淖的地方不大不小,有水,风景也是很美的。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
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
《大淖记事》文本结构与人物形象解析

《大淖记事》文本结构与人物形象解析《大淖记事》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大淖的叙述,记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分裂个体的生活经历。
在文本结构上,该小说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部分:大淖的早年经历、大淖在北京的生活和大淖回到家乡的遭遇。
而在人物形象上,主要呈现了大淖、大淖的家庭成员和汉恩,各个人物形象形象各异,揭示了他们的性格和思想。
文本的第一部分是大淖的早年经历。
大淖的全名叫做杨硝子,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父亲早亡,母亲卖了房子为他换了文凭。
通过大淖的描述,可以看到他是一个聪明但懒散的人,幼年时代的失败对他形成了心理阴影。
这一部分通过对杨硝子家庭和他个人的生活情况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贫困压迫的农村社会。
文本的第二部分是大淖在北京的生活。
在北京,大淖担任了保姆的工作,跟随主人到各种场合。
大淖在这里变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标准的北京保姆,满嘴京片子,知道要讨好主人;另一个是大淖本来的样子,戏弄别人,暗暗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大爷。
这一部分通过展示大淖在北京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暗示了他内心的冲突。
文本的第三部分是大淖回到家乡的遭遇。
由于在北京的事情败露,大淖被迫离开,并回到了家乡。
他面对家乡人的白眼,开始对自己进行了审视。
他开始反思人生,通过一场决斗来摆脱对过去的怀疑。
最后,文中出现了另一个汉恩,与原来的大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大淖总结自己的经历,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虚弃者和一个救赎者。
在人物形象上,大淖作为主人公,形象非常鲜明。
他机智而又懒散,聪明却不求上进,处处钻营求官,不论对上下都说话假头假脑,与别人打交道时总被别人看透。
他对自己有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有一种自大的优越感。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在北京的生活过程中受到内心的冲突。
大淖的家庭成员形象揭示了家庭的困境。
他的母亲是一个为了他好而卖房把他送去读书的人,他的姑妈杜鹃摸不着儿子出版社的一张单子觉得特光荣,充分反映了这个家庭的贫困和对出人头地的向往。
汉恩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人物。
试析汪曾祺《大淖记事》词语形象色彩义

试析汪曾祺《大淖记事》词语形象色彩义《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
作品以淖(nào)泊为背景,描绘了淖泊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独特情感。
本文将从词语、形象、色彩和义四个方面,试析《大淖记事》中的文学之美。
我们从词语方面入手。
汪曾祺在小说中的用词非常巧妙,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比如在描写淖泊的自然景观时,他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大风吹沙尘埃,带起漫天的尘土和土石”,“夕阳如血染天际,山上的松树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等等。
这些词语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淖泊的大自然之中,清晰地感受到了那种神秘而壮丽的景象。
我们谈谈小说中的形象。
在《大淖记事》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如淖泊地区的居民、动植物、建筑和风景等。
主人公铁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忠诚而坚韧的人,对家乡和亲人充满了感情,同时也承载了淖泊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汪曾祺还用了很多风景、动植物等形象来衬托人物形象,比如用“白鹭”、“荷塘”、“风车”等词语,强化了淖泊地区的自然特色,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我们看看作品中的色彩。
汪曾祺在《大淖记事》中,善于用色彩来烘托情境和气氛。
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他用了大量色彩丰富的词语,如“金色的沙丘”、“红色的夕阳”、“碧绿的草原”等等。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使小说的描写更加生动鲜明,而且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享受。
汪曾祺还利用不同的色彩搭配,突出了不同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用“幽暗的灰色”描绘了铁柱的内心孤独和无助,用“鲜红的血”表现了生死悲凉。
我们谈谈小说中的义。
《大淖记事》通过对人物形象、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细致描绘,融入了深刻的人文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主人公铁柱的坚韧与忠诚,作者传达了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并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作者对淖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展现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
《大淖记事》文本结构与人物形象解析

《大淖记事》文本结构与人物形象解析
《大淖记事》的文本结构是一种传统的记叙文结构,主要包括开头引入、事件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整个故事通过一个平淡而有意思的小故事,展现出淖镇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大淖、老朱、三喜等。
其中大淖是故事的主角,他是一个朴实、诚实的大个子,对人友好,善良憨厚。
老朱则是镇上的老板,心狠手辣,为了自己能多赚点钱不择手段。
三喜是一个与大淖关系很好的小伙子,性格外向活泼。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展现了诚实善良与贪婪阴险之间的对比,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诚实善良的重要性。
大淖和三喜的友谊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的真谛。
总之,《大淖记事》通过巧妙的文本演绎和人物形象塑造,将一件简单的小事展现得丰满而深刻,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和启迪。
从《大淖记事》看汪曾祺文学风俗画中的市井风情

从《大淖记事》看汪曾祺文学风俗画中的市井风情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作品擅于通过细致描绘日常生活图景,即“风俗画”来营造温馨的古风。
汪曾祺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叙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苏高邮地区,带有强烈的“地域主义”,着重于表现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但他并不是激进的地域主义者,也未曾完全依靠地域性,而是通过地域来表现一种现代的美学思想,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汪式风俗画”,尤以《大淖记事》、《故里三陈》、《受戒》等作品为代表。
《大淖记事》的故事灵感来自于汪曾祺童年所闻的真实事件,底层劳动人民朴实的情与爱带给幼小的他极大的心灵触动。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点向往是朦胧的,但也是强烈的”。
他以孩童的眼光观察高邮小城的人与事,用一颗童心记录下平淡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童年的这些所见所感,都成为了汪曾祺后来写作的重要素材。
“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
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
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
这些平常可见的生活图景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成为独属于他的市井记忆,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沉淀后描绘成一幅幅朴素动人的风俗画。
《大淖记事》中不乏对风俗画的描绘,例如挑夫们过年赌钱的细节,锡匠打锡器的过程,甚至是女挑夫们的行为打扮都描绘得细致具体,但汪曾祺并不为写风俗而写风俗,他描绘这些图景都是为接下来的故事做铺垫。
引出男主人公锡匠十一子与女主人公挑夫的女儿巧云的故事,而小说一开始对大淖风俗人情的描绘,也为故事发展提供了合理性。
大淖的南岸住着社会最底层的人,或是小生意人,或是锡匠,或是挑夫。
他们的生活极为简单朴素,除了吃饭就是为生计奔波,偶尔有些娱乐活动。
但他们又不完全是我们认知中那种贫苦的底层人民,汪曾祺没有刻意去表现他们生活的清贫,反而着力于描绘生意人贩卖的各种吃食,挑夫们过年如何打牌取乐,锡匠如何打拳唱戏,女挑夫们如何风情万种。
试析汪曾祺《大淖记事》词语形象色彩义

试析汪曾祺《大淖记事》词语形象色彩义《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作品,以作者在新疆哈密大淖度过的一段经历为背景,描写了大淖的壮美景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大淖记事》的词语形象色彩义上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汪曾祺在描写大淖的风景时,用了许多色彩丰富的词语,来表现大淖的壮美和神秘感。
“蓝”,他形容大淖的颜色为“蓝”,用“蔚蓝”、“靛蓝”等词语来描绘大淖的湖水;“金”,他形容大淖的夜晚为“金”,用“金色”的沙丘,将大淖的夜晚描绘得辉煌壮美;“白”,他形容大淖的白天为“白”,用“白雪覆盖”、“白光照耀”等词语,将大淖的白天描绘得明亮如霞。
这些色彩丰富的词语,让人们在阅读中更能感受到大淖的美丽与震撼。
通过形象的描写,汪曾祺展现出大淖的独特民俗文化。
他用“杆门”、“院门”等词语,向读者呈现一个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形象,描绘了大淖特殊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他还用“拜神庙”、“警察分优等座位座”的词语,刻画了大淖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法制观念。
这些词语将读者带入到了大淖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中,让人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汪曾祺通过生动的事例,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他用“头发直立”、“心跳得快”等词语,描绘了大淖的恶劣气候和险峻地理环境,表现了大淖的荒凉与危险。
但是他又用“充满希望”、“与世隔绝”等词语,表达了这里的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形象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淖记事》通过词语的形象色彩义,描绘了大淖的壮美景色、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形象色彩丰富的词语,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大淖的美丽与震撼,进一步了解当地的人情风土,同时也给人们传递了珍爱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
试析汪曾祺《大淖记事》词语形象色彩义

试析汪曾祺《大淖记事》词语形象色彩义《大淖记事》是一篇以描述淖毛湖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散文,作者汪曾祺较为细致地描写了湖泊、群山、平原、草原等地貌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和风情,文中充满了形象色彩丰富的词语。
以下从词语的形象、色彩和义三个方面分析《大淖记事》中的词语形象色彩义。
形象《大淖记事》中的词语形象丰富,具体细腻。
例如,文中描写了湖光山色,如“湖青得仿佛水是黑的,远山近岭变幻不定”、“抬头望去,青嶂重重,轮廓分明,虽在远处,却清晰可见”,这些词语表现出作者对湖山之美的崇敬之情。
另外,这篇文章中的词语还具有一些生动鲜活的形象,如“大风搅着干草堆,卷起起伏跳跃的草浪,像一脸壮士般的笑容”、“杂草丛中,夹杂着斑驳的宝蓝色、白色和紫色的花朵”,这些词语给人以生动、热闹、张扬的形象印象。
色彩《大淖记事》中的词语色彩鲜艳、多姿多彩,充满了大自然的美好色彩。
例如,文中描绘湖泊处的大雁群,有“人们手扔的饲料,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泽,落在雁群中,沿着翅膀滑入食管”,这这些词语表现出大自然的温馨和生机,从而使人们对自然更加热爱。
此外,文章还具有一些亮丽多彩的色彩词语,如“一片早上的薄雾,天空里有苍白的阳光和一丝橙红色的晨曦,近处和远处呈现深浅不一的几层共同组成的色彩屏风”,这些词语给人们以绚丽多彩、美不胜收的视觉体验。
义《大淖记事》中的词语在形象色彩的基础上,也向我们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淖水草木,皆能入画”,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淖毛湖之美的赞叹与独特性之感。
此外,文章还反映了一些人文关怀,如“雪线以下的草地,两三头瘦腰的马,骑在上面的是半面手,带着一个稚气的孩子,还有一只斗笠下面的黑影”,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理解,从而使我们也生成一种关爱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认同。
总的来说,《大淖记事》中的词语形象色彩丰富,它们不仅是客观地描绘出现实世界的形象,还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形象色彩所反映出来的图景,使我们对自然的美更加感性地认识到,同时也让我们对生命的珍贵和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淖记事》赏析
汪曾祺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熏陶的作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地道中国味的审美风格,在总体创作倾向上,他“追求的是和谐,希望容奇崛于平淡。
”,“一般不写重大题材”,主要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故乡的民风习俗中发掘素材,传达自己对悠久中国文化和自由人生境界的理解,显出浓厚的书卷气。
在任务塑造上,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不求形似,而球“神似,轻轻几笔,神全气足”。
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常常是一种意境和气氛。
他的文风以雅彰显,深得诗美。
《大淖记事》描写的是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他们不顾阻拦,执着地坚守着那份属于他们的爱情。
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巧云本是“不同的人”,只是因为美貌、唱戏两人互相倾慕,相互依恋。
但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家有半瘫的父亲,两人的爱情无法实现,只得将彼此的爱慕隐藏在心底。
接着,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义侠型的男英雄形象得以完成,佳人爱慕的正是这样的英雄。
这就为下文二人最终的完满结合埋下伏笔。
但是故事并不就此结束,英雄佳人的结合还要经受挫折与考验。
于是,恶人角色出现了,这就是刘号长。
他深夜拔开了巧云的门。
巧云破了身,又屡遭恶人的羞辱,但她不想死,她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
这时,“拯救者”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她的爱,以一种无声的行动对抗刘号长的暴力。
刘号长不肯善罢甘休,纠集同伙打击十一子。
锡匠们帮助十一子,巧云也站在十一子一边。
锡匠们以沉默无言的游行抗议着恶人的暴行。
县长不得不出面调解。
最后,刘号长被驱逐出境,十一子的伤也终于要好起来,有情人终究结成眷属。
由这些都可以看出,《大淖记事》的叙事采用了传统文学、民间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式——“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的格局。
这是传统文学及民间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情爱模式"。
本文叙事的民间性特征由此亦得到印证。
大淖这带地方就像一处“世界大舞台”,而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编导,布置好一舞台奇异而古朴的道具,指挥着各种人物活动起来,使这舞台充满生气。
本文一、二、三节对大淖环境及在这一空间里生存、活动的人物
的叙事,恰好对应于曲艺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与序幕说明。
而那一片白亮的大水似乎是舞台的中心,扮演着一个无声的重要角色。
大淖中央是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分布着几家鸡鸭炕房,养着松花黄色的小鸡小鸭,往东是一座浆坊,几家买卖荸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鱼行的草行。
大淖北去是乡下从事耕种的农村,东去可至一沟、二沟、三垛、樊川、界首,直达邻县兴化。
大淖南岸,是一家轮船公司,轮船公司往南,是一条深巷,深巷过去便是北门外东大街了。
轮船公司往西,住着各种小本生意人,往东住着世袭的挑夫。
序幕拉开之后,各式人等都在忙碌着自个的生计卖天竺筷的、卖眼镜的、卖山里红的、打制锡器的、挑稻子的、抬桐油的……热闹非凡,生生不息。
也有那些淘气的小孩,在码头上站成一排,齐齐地往水里撒尿;有那横溢的炊烟,在大淖的水面上飘散不去;有那挑鲜货的姑娘媳妇,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还有那个"老骚胡子",跟小媳妇赌饺面,让她们脱光了衣服跳到淖里扑通扑通洗澡……
之后他让主要角色出场了。
作者导演的这一场大"戏",无疑是相当精彩的,也相当引人入胜。
他通过类似曲艺的手法,营造了一个美的舞台。
美的空间。
作者正是通过本文叙事努力追求的一种美的意境,美的境界。
在作者的眼里,大淖的一切都是美的,景色是优美的,人物是优美的,劳动也给人美感。
全文所呈现出来的“美”,是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自然美(包括景色美,色彩美,如那片沙洲、飘散在大淖之上的炊烟)、人情美(美好的人际关系、乡俗风情)、人性美。
而人性美是作者企图抵达的最高目标。
大淖人古朴纯真的生活,自然无拘束的男女关系,要多野有多野的女人,开放的性爱观(原则是"情愿"、乐意),小锡匠与巧云那一段动人的爱情……所有这一切,经由作者以淡淡的语调娓娓地叙来,从而笼罩上了一种素朴清雅的优美。
除了这一切的美,小说中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大淖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他们顺应生命和个性的自由舒展而自在地活着,不受传统的道德贞操观束缚,只用一个标准“情愿”来决定感情的是非,这为巧云性格的形成,以及她与十一子曲折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做了必要的铺垫,这不仅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性,而且也体现出
作者对民间文化和道德意识所持的审美立场。
他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
人是环境的产物。
巧云的行为植根于大淖的特殊社会环境。
婚娶不用媒人,对所爱的人情愿在经济上“倒贴”。
因为爱情不是施恩的谢礼。
这里的风气与街里相比,哪里更好?确实“难说”。
大淖的风俗和人物的行为当然不全是金子。
金子混在砂子里,一切都还是一种混沌状态。
巧云被刘号长强行破了身,媳妇们只骂一声“这个该死的!”巧云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也不是意识到自己奴隶地位的自觉反抗。
那是环境造成的,人物的行为摆不脱环境的制约。
矿砂并不就是金子。
金子却在矿砂里。
《大淖记事》不是人物带出环境,而是从背景中推出故事。
它像剥笋。
不,在剥之前,先是连根带泥都掘起来。
然后再一层层剥下去,最后才见到那透明纯净的笋心。
在这浪淘沙式的选择里,作者找到了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应该积极向上,面对挫折时也不该放弃的精神。
小说不是没有缺点。
将大淖的风气与街里那些没有爱情自由的封建婚姻形态相比,优劣自无需评说。
但大淖的风气里毕竟羼杂着渣滓。
违背生活真实,人为地加以净化,固然不必;要求作者生硬地加以议论,于艺术也属无益。
但作者的态度终究太过客观,这可能使一些鉴别力不高的读者,良莠不分。
个别细节描写,如巧云对刘号长勉为其难,也损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
艺术对结构的要求,是布局的匀称。
《大淖记事》从环境中推出故事,这无可厚非。
但作品对大淖风俗铺述过多,进入情节较慢,前后篇幅的安排,使人略有失重之感。
尽管如此,《大淖记事》仍是一篇优秀之作。
读了这篇文章,感动于巧云对十一子的爱,感动于巧云的坚强,在被刘号长强行破身后不是颓废,反而后悔没有给了十一子;不是沉沦,反而是更加坚强地照顾瘫痪的父亲。
故事的中国式结局也让我们感动欣慰,他们的爱终于有了个好结果,而在《大淖记事》里汪曾祺用文字搭建的这个亦真亦幻的民间,让我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风情,他们不同的风俗,造就了大淖的人物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