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炮兵侦察手段及存在不足
对炮兵侦察校射无人机连续定位校射的应用探讨

对炮兵侦察校射无人机连续定位校射的应用探讨摘要:无人机定位校射具有强大的精准定位功能,炮兵部队是部队的主要火力支出,基于定位校射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多个目标区域的连续射击,具有强大的精准破坏力。
基于对无人机定位校射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军事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无人机定位校射在炮兵部队中的应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炮兵侦查;连续定位;定位校射;无人机定位引言:炮兵武器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射程范围也比较远,炮兵作为远距离杀伤武器,射击精度存在一定的偏差,仅仅依靠传统的地面侦查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快速作战的客观需要。
无人机的研究与应用为炮兵侦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其在灵活性与机动性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侦查校射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无人机侦察校射系统应用现状无人侦察机在军事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强大的侦查、定位功能。
基于现代战争特点分析,传统的炮兵作战基于均匀的火力配置方式,浪费了大量的火力,在作战效果上也不太理想。
基于无人机的应用,辅助定位系统、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多点活力的定位校射,使其能够对地面的支撑点进行有效的连续射击,射击速度、效率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快速拔点毁面,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但就目前而言,炮兵校射应用单目标任务设计较多,针对连续目标定位,仅仅应用累加定位校射的方式,运行无人机的运行时间比较长,定位运行效率较低,运行风险较大。
若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多个目标的连续定位校射,必须对其进行优化,使其能够连续校射大量的地面支撑点。
就我国目前应用而言,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满足无人机侦察校射的具体需要[1]。
二、无人机定位校射系统应用(一)无人机连续定位校射困难1.操作困难无人机侦察需要基于人对其进行操作,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具有很大的难度。
若人工操作出现操作失误,会导致其存在严重的问题。
操作人员、控制人员在紧密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对侦查目标件获取,明确炸点的偏差要素,并传输相应的数据,进行下一阶段的校射准备。
部队工作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篇

部队工作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6篇篇1一、引言部队工作作为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支柱,其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次工作总结旨在分析部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找出改进措施,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二、人员培训方面1. 培训内容与实战需求脱节:当前部队培训虽然涵盖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但在实战环境下的应用训练不足,导致官兵在应对复杂任务时难以迅速适应。
2. 专业化培训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部队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但部分官兵的专业技能未能跟上装备更新的步伐,影响了新装备的战斗效能。
三、战备管理问题1. 设施维护不到位:部分战备设施因维护不当或资金短缺,存在老化、损坏现象,影响了战备工作的正常进行。
2. 物资储备不足:在某些关键物资的储备上,存在数量不足、更新不及时的问题,难以满足长时间、高强度作战的需求。
四、指挥体系问题1. 信息化指挥程度不高:当前部队的指挥体系虽已逐步实现信息化,但在某些环节仍存在信息传递不畅、处理不及时的现象,影响了指挥效率。
2. 决策精准度不足: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时,指挥系统的决策有时难以准确把握形势,导致决策精准度不高。
五、战斗力生成问题1. 战斗力生成周期长:部队战斗力生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但当前部分官兵在实战化训练中参与度不足,导致战斗力生成周期延长。
2. 战斗力保持不稳定:由于人员流动、装备更新等因素,部队战斗力存在一定的波动,需要采取措施保持战斗力的稳定。
六、战术战略问题1. 战术思想更新缓慢: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部分部队的战术思想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快速变化。
2. 战略协同不够紧密:在多元作战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提高,以实现整体战斗力的最大化。
七、总结与建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识到部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人员培训、战备管理、指挥体系、战斗力生成和战术战略等方面。
为改进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实战化训练,提高官兵的实战能力;2. 加强专业化培训,提高官兵的专业技能;3. 加强设施维护和物资储备,提高战备水平;4. 提高信息化指挥程度,优化指挥体系;5. 加强战术思想更新和战略协同,提高整体战斗力。
【doc】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p,文L)I—f71993年9月火控雷速技术第22卷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型室鲞(中国兵器i业第296所西安710100)【摘要】文章综述j国内外炮位侦校雷达的现状,并分析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超‘势..’铤关键词蝗垡塑塞垫堑孽堡雷达发展趋势塑堡堡:刺1前言(重要性及特点)为了有效地进行反炮兵战.对敌方地面炮兵阵地的侦察,应能在敌炮首次试射,还没有来得及效力射,就能精确地确定敌炮阵地坐标,并迅速地报告给射击指挥中心,准备实施打击.一般来说,炮位侦校雷达在十秒钟之内即可首发定位(弹丸尚未落地),友方的压制火力应在敌炮转移阵地之前就压制住敌方的火力,乃至摧毁敌炮阵地.在效力射之前,雷达应对试射炮进行校射.雷达侦察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点是:全天候,快速,高精度,无需深入敌纵深.因此,炮位帧校雷达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已研制和装备了多种型号.并还在研制新的型号.炮位侦校雷达从战术技术上可以归纳如下主要特点:a.定位距离远,要接近或太于火炮的射程.b.雷达目标为弹丸或火箭,其Rcs很小,约为0.O01~0.0lm.左右,因此对雷达的威力要求很高定位精度高,以保证作战要求.d.能首发定位.且反应时间短.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是至差重要的.e.应能同时对付宽方位角范围内多目标.f.应具有较强的抗无源干扰和有源干扰的能力.g.良好的战术性能(可靠性,可维修性,机动性和生存能力等)根据上述特点,雷达在方案和技术实现上就必须实现如下技术特点;a.具有较低相位噪声和杂散电平的高功率发射机.b.低噪声,太线性动态范围接收机,输出为正交I/Q两路相参检波器.c.高增益,高效率,低副瓣电平并能实现对多目标搜索和跟踪的电扫描天线d.极低相位噪声和杂散电平的频率源系统e.对地杂波较高的改善因子要求,除了要有全相参系统(含发射机,接收机,频率源系车文于1993年8月13日收到尹~l993年9月火控雷达技术第22卷统)之外,还要有先进的MTID动目标检测系统.f.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化检测和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全雷达站的自动化操控g.BITE系统及可靠性设计.随着现代战争战术和技术的发展,.对炮位侦校雷达的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雷达的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雷达的技术和性能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之前,先回顾一下发展史中的典型型号和现状对于承前启后是有益的.2炮位侦校雷达的发展现状从炮位侦校雷达的发展看,它经历了三种雷达体制的发展过程:(1),单目标的跟踪雷达体制;(2),福斯特扫描器天线体制I(3),电扫描阵列天线体制.单目标的跟踪雷达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代表型号有美国的AN/MPQ一10A,AN/TPQ--31,AN/TPs一61和苏联的APCOM--1和APCOM--2.这些雷达捕获能力差,只能同时探测和跟踪一个目标,战术应用受到限制.现在看来,技术陈旧,体制落后.目前,均已被淘汰.福斯特扫描体制雷达的典型代表型号为英国的CYMBELINE,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可以满足对追击炮的定位和精度要求.但缺点是,由于双层波束法的工作原理,仅能截得弹道轨迹上两点的位置坐标,采用两点直线外推,仅能适合追击炮的定位,而不能适用于低伸弹道的炮种.另外,不具有多目标处理能力,工作方位扇形区不够太,人工操作和识别目标,反应时间较长(约18~20s).这种雷达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巳有20多个国家的陆军装备使用,在7O年代.CYMBLINE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型号,其主要原因,一是它突出的机动性.二是各种地炮和战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现今的水平,对付迫击炮还是有效的.随着各种地炮的发展.射程增大了,各种炮战术上的发展,显然这种体的雷达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了当然,实战发展和要求已使研制CYMBELLNE的EMI公司看到了这一直,他们因此制订了全面的改进计划,一方面改造目前部队在编的雷达,使能至少服役到】995年;另一方面,改进设计,在原MKI型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改进型MK2和MK3.MK2型仍是机械式的福斯特扫描器,而MK3型是电扫描阵列馈源.MK3型改进的重点是增大定位距离和杂波抑制能力,采用了晟新的器件和技术.其改进点主要归纳如下:a.采用FET接收机,增大定位距离.相应地,把B型显示器的量程增大到3O公里b.改进了杂渡抑制设备,改善了对大雨和地形杂渡的抑制能力.c.电扫描阵列馈源天线系统把原来的方位扇扫范围从720mils(40.5)增大到1050mils(59).d.将模拟计算机改为数字计算机.相应地用键盘作为人机界面.e.增大了操作手用的显示器到雷达间的距离.由15米增为30米然而,基于两点的外推方式未能改变,所以仍仅能适用于迫击炮.尽管宣称改善了多目标能力,双层波束法从原理上毕竟难千实现对多目标的相关处理估计可能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改善,因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电扫描体制炮位侦校雷达的典型代表型号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经过8年计划研制成功的2第3期刘爱清炮位掳察校射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起势AN/TpQI36和37雷达.两部雷达同时被研制在当初还不为人们充分理解,它的工作概念是两个系统同时配置以构成一个整体配置,这是它的特色.TPQ--36配置在距前沿2~4km处,负责近程武器.而TPQ一37则配置得靠后一些,距前沿8~12kin处,主要负责远程武器.在一个师责任区60km长的战线上,前面配置三部Q一36后面配置两部Q--37,构成所谓.火力探测系统”(FIREINDERSYSTEM).比较来说,美国人搞炮位侦校雷达最早,搞的型号也最多,并且实战经验和研制经验也最多,因此问题解决得比较彻底.可以说,TPQ一36/37雷达确实代表了当代雷达技术的先进水平.它们均采用了电扫描阵列天线,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及其复杂的软件控制实现了全机的自动化检测和数据录取.并有效地去除了由乌和飞机等产生的虚假信号,而保证对多个弹丸的跟踪和弹道外推.这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该雷达的重要支柱.1)一36/37与CYMBEUNE比较,显然是在技术体制上领先的一代新产品,以下列表仅比较一下技术体制上的差异,而不比较象定位距离等具体指标.从表1明显可见.电扫描体制的TPQ--36/37技术体制的先进性.由于所用技术复杂,其体积和重量上都较CYMBELINE为大,造价也高.表1CYMBELINE与AN,1’PQ一36/37各项性能比较CYMBELlNEAN/PQ一36/37天线体制福斯特扫描器电扫描阵列天线方位扫描范围4O.5’90.~一段轨迹十几到三十几点得到的弹丸点迹数2点(取决于弹种和射角)2点直线外推.因此弹道方程外推.外推方法和结果仅适用于高射角的追击炮对各种A炮均可保精度. 相参系统吗?非掘参系统全相参脉冲多l,勒系统MTD信号处理机.对地杂披的抑制能力较差具有较高的改善因子没有多目标航迹相关处理能力.因多目标处理能力可选Io-I”目标的处理能力.此原则上没有多目标处理能力.全自动化捡{疆I和录取操作自动化程度人工操作(雷达开机和初始化为人工操作除外)系统反应时间18~2os13i993年9月火控雷达技术第22卷由于TPQ一36/37优异的战术技术性能,不仅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均已大量装备,而且世界上有2O多个国家购置了TPQ--36/(或37)雷达,其中包括:南朝鲜,巴基斯坦,泰国,中国,埃及,沙特以色列,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军装备n一36/37雷达是始于1980年,但从1984年便开始了一系列旨在战术应用方面的改进计划.TPQ一36/I型雷达的改进主要着重于在目标探测能力,机动性和生存能力方面,并通过通信设备连到C.I系统上,而不是在雷达体制和原理上作改进.在目标探测能力方面,作用距离视不同的火炮比I型雷达提高30~50%.在行军状态下,可同时处理目标数据以及传递目标数据和指挥控制数据.在小型化和机动性方面,I型雷达采用了固态天线,取消了行波臂和高压电源;采用超高速集成电路(VHSIC),不仅减小了体积,并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能力jl型雷达只装在一辆车上,机动性能得到提高在生存能力方面该雷达采用了低截获概率天线提高反电子干扰和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能力,能预测到反辐射导弹的威胁并自动关机再加上机动性的提高,雷达的生存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在通信方面,它将采用数字话音无线电台与AFA TDS和TACFIRE战术射击指挥系统,连计算机系统,多管发射火箭系统(M_LRS)和无人驾驶侦察机等建立通信联络.它还将与未来的全源分析系统(ASAS建立联系,实时地给予指挥员敌方间接射击位置的观察.在雷达与遥控装置之间配备了光缆,操作手可在5O米远处进行操作该改进型还具备自动斟地和水平校准能力.以上改进计划预计1995年完成.美军的下一步改进计划是i型雷达,开始于1992年下半年,预计年完成,主要目标是探测性能接近于TPQ--37,从而能替代TPQ36和37两者更进一步的Ⅳ型雷达,将要加装气象数据测量设备.Ⅱ型和Ⅳ型雷达体积大的问题仍难解决.其他国家也研制了若干型号,如日本的JMPQ--7及改进型,瑞典和挪威的ARTHUR,中国的7n’I型和西欧三国的COBRA这些型号都采用先进的电扫描阵列天线和全相参脉冲多勒体,而其中COBRA又是唯一采用有源阵天线的.COBRA是西欧三国于I990年2月i3日签订的研制台同,研制阶段将持续到l995年,1995~1997年为投产准备阶段,1998~2001年开始生产.该雷达的研制目标是让其战斗性能超过美国的TPQ--37.但价格要低于TPQ--37~价格.综上所述,若干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开展研制工作,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关键器件的进步,使电扫描阵列天线体制的炮位侦校雷达臻至完善.然而随着现代战争特别是电子战的发展,对雷达的战术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了,特别是反雷达导弹和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严重地威胁着炮位侦校雷达,涉及到雷达的生存问题.战术要求越多越高,就要增加技术措施或设备,尽管有些分系统随着技术进步可减小体积重量,然而总的趋势,设备是增加的趋势体积重量,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将是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发展的很大困难.3炮位侦校雷达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和武器的进步,以及雷达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进步,将影响着雷达的发展.地面炮兵武器及其战术发展,以及电子战的发展将更直接地决定了炮位侦校雷达的发展趋势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将会有如下发展趋势:第3期刘爱清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有源阵天线逐渐取代无源阵天线.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技术的成熟和商品化.它可以使发射机和接收机变成分布式的收发组件置于阵天线内.OaAsMMIC在较高频段(c和X波段)上应用也已成熟.这样一来,减少了笨重的高压电源和末级大功率管.既减轻了整机的重量,也减少了高频损耗.其二是与无源阵相比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有源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是,它具有一种固有的故障软化功能.比如阵面内5的T/R组件有故障,假定是随机分布的,那么仅会引起天线旁瓣电平变坏3dB.当T/R组件坏到多达lO时.探,龌4距离减少到整个性能的9O.而T/R组件的MTBF 为50,∞O~1000.000小时,这就意味着有源阵系统的可靠性是以年而不是以几百小时来度量的.目前oa舾IvIMIC的T/R组件价格仍是有源阵推广的关键,预计在未来的5年内T/R组件产品的价格会大大地降下来.有源阵应用的趋势是肯定无疑的.b.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向高要求,高水平发展,井在计算机控制下实现智能化的多模式工作.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是炮位侦校雷达的关键技术支住之一,雷达系统设计将对它们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如要处理的信息量,实时性,精度,多模式工作以及对各种无源干扰的改善因子等.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超大核模和超高速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对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创造良好的基础.部分计算机软件是数据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设计的准则的合理性和完备性对于全自动化检测和处理的雷达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计算机控制下实现了高水平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才有可能在雷达全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多模式工作.c.进一步增大定位距离.随着火炮射程的增大,相应地就要增大雷达的定位距离.另外由于隐身材料的出现,炮弹外壳涂上一层隐身材料将作为一种有效地反炮位侦校雷达的手段,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现实.因此,为了炮位侦校雷达的发展和生存,研究对付的手段已提到日程.不能单靠增大雷达的威办.因为隐身材料将使炮弹的RCS减少1O~20多dB.还应该重视外推的潜力,使之在保精度的前提下外推得更远.而靠硬件增大定位距离,代价太大,效果有限.d.雷达本身配届高精度的定位定向系统.炮位侦校雷达是配属于野战炮兵工作的.由于战斗的突发性和生存能力,雷达要经常转移阵地.以往由专门的测地分队给雷达站赴定位定向的方法已很不适应实战的要求了,因此侦校雷达本身配属高精度的定位定向系统已属必然趋势.随着精度,价格等问题向实用靠近,将渐成水到渠成之势.e.增加气象雷达的功能.目前炮位侦校雷达所需的气象数据是由专门的气象分队提供的,这样也很不方便.在侦校雷达战斗工作状态之前,如能具备气象雷达的功能,测定所需空域的气象数据,这样就省去了气象分队和专门的气象雷达,对于提高垒武器系统的效费比大有好处.而且从雷达实现上也是完全可能的.f.炮位桢校雷达与地炮射击指挥中心台二为一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就象高炮防空系统二位一体成为现实的原因一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炮射击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设备将越来越小.如能把雷达操作车厢适当加大,将指挥所的设备也移到此车厢内,那么两者之间原来的通讯设备可以省去,工作层次简化了,人员也可缩编.指挥员在雷达车厢内直接了解前线有关敌炮位信息,有利于提高作战效能g.在设计中要对雷达的生存能力给予极大的重视.雷达的生存能力应该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概念:a).被发现的可能性因此要求雷达提高隐蔽性和反侦察能力).被命中或击毁的5l993年9月火控雷达技术第22卷可能性.相应地要求雷达提高机动性,抗反辐射导弹能力和缩短撤收时间等.c).减小易毁性(可靠性,防护措施).d).可修理性.近年来,各军事大国军方对军用雷达设备生存能力方面有关的设计要求愈加强调,因为生存能力在战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保存不了自己.还谈什么消灭敌人.所以.雷达设计师应深入了解和研究在不来战争中使用的武器系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认真对待军方的意见.否则,一旦把武器系统置于战争环境中,再想提高它们的生存能力,那就为时太晚了.因此.保证生存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认真地建立系统的生存能力指标,然后通过适当的分析进行必要的权衡和实施.h?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以提高装备的有效度.军方作为军用电子设备的用户,在某种程度上关心装备使用有效度往往重于某一具体的技术指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为研制单位应该充分理解并把它当成重要指标来看待.在具体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中,应尽快贯衡实施可靠性与维修性指标体系的新概念和设计方法(译见中电总公司军工电子可靠性专家组丁定浩教授着”军用电子装备可靠性维修性指标体系分析一一书).4.结束语本文根据研制某新型相控阵体制炮位桢察校射雷达的经验和体台,以及国内外的冀眨动向,概述了炮位桢校雷达的战术和技术特点,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有关未来发展的若干看法.文中的某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参考文献EllDONParry.WeaponLocatingRadars}NewSolutionforanO]dProblem. MIL TECH,1987I3{26—35[2][3]E4]E5]6COBRA TheArtilleryF0fceMultip]ier.IDR,l990●7:761--764COBRA{ TECH,1990?4:6O一6l FirefJnderFuture.IDR.1989;l:1555—1556ActiveArrays}TheKeytoFutureRadarSystemsDcve]opment.JournalofEl ectronicDefensel992}1t}91—95。
侦察监视技术(三)

《孙子· 谋攻篇》
现代侦察与监视技术
现代侦察与监视技术
一、侦察监视技术概述 二、现代战争中的侦察监视手段 三、侦察监视技术对作战的影响 四、侦察监视技术发展趋势
一、侦察监视技术概述
(一)基本概念
1、侦 察
2、侦察监视技术
现代侦察与监视技术
1、侦
察
是军队为获取军事斗争特别是战 争所需敌方或有关战区的情况而采取
像自动分类和识别技术,提高 处理速度。 E-3A预警机,可同时跟踪600 个目标,同时识别200个目标, 同时处理300~400个目标信息。
视频15.mp4
手段综合化
研制新的红外、激光、微波 遥感器,使用多种遥感器同 时观测,既能获得多种信息, 又能增加侦察监视效果。
系统一体化
将侦察监视系统与武器装备有机地
的措施。
视频1
现代侦察与监视技术
侦察目的: 探测目标
发 现 ——确定在某个地方有目标。 发 现 监 视 ——严密注视目标的动向。 监 视
跟 踪 ——对目标的连续不断的监视。 跟 踪 定 位 ——确定出目标的位置。 定 位 现代侦察与监视技术
识 别 ——确定目标的真假和区分真目标的类型。 识 别
2、侦察监视技术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就是指为了发
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
进行定位所采取的各种技术。
现代侦察与监视技术
分
类
视频3.mp4 视频4.mp4
根据目标的性质、范围、和作用的不同,可分 为战略侦察和战术侦察;
视频2.mp4
根据运载工具及其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地 (水)面、水下、空中和空间四个侦察系统; 根据遥感设备的不同,可分为可见光、多光谱、 红外、微波、声学侦察等。 视频5
特种侦察兵渗透侦察战术:如何在敌人后方设立观察所

特种侦察兵渗透侦察战术:如何在敌人后方设立观察所地面炮兵通常为间接瞄准射击。
炮阵地设置在不能与目标通视的地形上。
地面炮兵间瞄射击时,主要工作可以大体分为前方观察所和阵地两部分。
在占领阵地后,阵地上的工作通常由副职军官负责,构筑射击工事,进行测地、气象、火炮技术准备、开设指挥所等各项准备工作;而正职军官通常率领侦察、通信人员到前方开设前方观察所,发现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指挥分队射击。
但前方观察所无法看到敌后方的情况,所以要开设敌后观察所炮兵敌后观察所需要侦察、通信、警卫人员潜入敌后隐蔽开设观察所,虽然十分危险但也看清了敌军的防守火力网,持续长时间监控敌人,陆地、空中或海上等不同方式部署到目标地区,如通过各种型号的全地形装甲车、直升机和海上舰船等方式部署。
在成功到达目标区域后,即开始进行渗透。
在渗透阶段通常需要徒步进行,这也是任务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
在渗透阶段保持不被敌方发现对队员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直插敌人心脏,在敌人防御间隙中穿行。
因此在渗透过程中,队员们还必须注重依据地形和被进行伪装。
侦察小组携带的仪器通常包括炮队镜,方向盘等,炮队镜用于侦察人员向目标观察,方向盘用于测量观察所所在位置的北方方向、观察所到目标连线与北方的夹角,队员通常需要穿过不同地形的区城,如丘陵区、亚高山区、高山区和冰雪区等等,每个区域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形特点和植被特点,因此需要不同的武器和装备。
这就要求队员在任务计划阶段准备得详细、准确,携带不同地貌及海拨区域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成功渗透之后,又要避免与敌军搜索部队遭遇,寻找安全又有良好视线的地点,随时预防敌人的巡逻兵,惊动了敌军大部队,他们就会派出大量人员尾随追击。
要尽量避开风口,并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接下来进人侦察阶段。
在观察阶段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瞭望台并充分为其伪装,以免被敌方发现。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设置无线电台设备的位置,以将收集到的情报及时传送回总部。
战地侦察能力的自我反思

战地侦察能力的自我反思在战场上,侦察是军事行动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作为一个参与过多次战地侦察行动的军人,我深刻认识到提高战地侦察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以下是我的自我反思。
首先,战地侦察要求我们具备出色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过去的战斗中,我发现有时我会过于依赖现有情报,而忽视了现场观察的重要性。
因此,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加注重细节,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敌情。
此外,我还需要加强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将收集到的各种情报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完整的情况,并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侦察报告。
其次,沟通和合作是有效进行战地侦察的关键要素。
与战友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一次侦察行动中,我曾经因为没有及时与队友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了一次重要情报的遗漏。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对于战地侦察的重要性。
因此,我下定决心加强团队合作的训练,并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以更好地与队友合作,确保侦察任务的顺利完成。
此外,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于战地侦察也至关重要。
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提高我们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敌人进行肉搏战时的应对能力。
我意识到自己在身体素质上的不足,因此我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包括增强体能和耐力的训练项目。
同时,战地侦察操作的危险性和紧张性会对士兵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我也决心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自己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抗压能力。
最后,不断改进装备和技术也是提高战地侦察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战地侦察已经离不开先进的侦察设备和技术手段。
作为一名侦察人员,我意识到了紧跟科技发展对于战地侦察的重要性。
因此,我将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侦察技术,并为自己的小组争取获取最新的设备,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未来的战地侦察任务中,我将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自身的战地侦察能力。
通过加强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优化团队合作和沟通,强化身体与心理素质的训练,以及紧跟科技发展,我相信我可以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战地侦察人员,为我所在的部队做出更大的贡献。
部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部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军事科技的进步,部队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当前时期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军队仍然是强大而可靠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部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作风建设不够扎实在部队中,作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然而,在某些单位和个别官兵身上,一些不良习气仍然存在。
这种现象对于有效执行任务以及维护良好团结与纪律构成了威胁。
例如,在某些单位中可能存在违反规章制度、消极懈怠或者漫无目的地推诿责任等行为。
这种态度影响了整个部队有效工作运转,降低了士兵的士气和荣誉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特殊时期的基层指导。
领导者必须树立起正确示范,并始终坚持高标准要求自己和下属。
此外,利用智能科技手段加强监察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以确保部队内部行动符合法规和纪律。
二、人才培养与流失问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军队也面临着人才培养与流失问题。
尤其是对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潜力的年轻军官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部队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资源给予士兵进行自我提升。
军事院校和培训计划应该被优化,以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此外,通过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和晋升机制,可以增加士兵留在部队中发展的积极性。
三、现代化装备更新滞后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装备更新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前时期中,某些单位可能因为缺乏资金或其他原因导致现代化装备无法及时更新。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增加投入资金用于装备现代化。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采购体系,并且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以确保所购买的装备符合未来作战需求。
此外,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四、军民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在信息化时代,军民融合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然而,在某些地区和单位中,军民融合水平仍然存在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增进军民互信与理解。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如开放日和宣传教育等,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部队任务、训练和贡献。
部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部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军事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对军队的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我国军队在实力和装备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训练水平、装备质量、思想作风等方面分析目前部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一、训练水平不够全面强化部队的训练是保证其战斗力和作战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单位在训练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关注度不够高,过于繁琐的任务安排以及缺乏真实性使士兵们不能真正体验到实战情境,无法有效锻炼应对能力。
其次是忽视特殊条件下的训练,在偏僻地区或多山地形下进行演习训练时容易出现局限性,难以全面增强官兵们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此外,个别士兵自身素质差距大,导致整体战斗力有所下降。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对部队训练的指导与管理。
注重真实性和多样性,通过模拟实战、联训等方式提升官兵们在特殊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加强个人素质培养,重视士兵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二、装备质量不尽如人意现代战争对装备要求极高,但我国军队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技术更新不及时,一些老旧装备无法满足现代作战需求。
其次是研发能力有限,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还存在差距。
另外,在军工质量监管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出现过假冒伪劣产品以及生产环节违规行为等情况,直接影响了部队装备的正常使用。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对军工企业生产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打击制造假劣产品的行为。
三、思想作风亟待改进部队中的思想作风直接影响到官兵们的行为表现和战斗力。
然而,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军人对传统习俗、规矩不够重视,尊崇国家法律和纪律意识不强,导致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其次,个别军官存在权力滥用问题,影响了部队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
加强思想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法纪意识培养,使每一位官兵都明确自己作为国家的代表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现代炮兵侦察手段
1 炮兵主要侦察手段
炮兵指挥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侦察,有用信息的多寡是决定决策质量的第一环。
炮兵侦察主要划分为地面侦察、航空侦察和卫星侦察三大类。
1.1炮兵地面侦察
观测侦察:利用观测仪器对目标进行识别和精确定位。
有效侦察距离6~9公里,最大可达10公里;定位精度1~3米,可满足精确打击需要,但不具备大范围侦察和快速机动侦察能力。
声测侦察:利用声测设备对敌炮兵或直升机等目标进行定位,一般侦察距离为20公里,有效侦察距离16~18公里。
由于战斗队形的战场配置比较松散以及多声源的缘故,声测侦察的精度十分有限。
美军的声测设备通过声音波谱特征可有效识别敌我,并以多台站方式对其特定声源进行会合跟踪,提高了声测设备对单个不同装备的侦察定位。
我军目前的声测设备还不能很好解决该问题,所以多数情况下用于对敌情侦察的辅助手段,尤其是在发现隐蔽之敌方面还具备一定优势。
雷达侦察:活动目标侦察雷达侦察距离15~25公里,有效侦察距离12~24公里,纵深侦察能力强,精度较低(10~20米),对精确打击有一定影响。
另一类是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分为远程、中程、近程三种,其侦察距离由10公里延伸到50公里不等,对火箭炮的侦察距离较远,定位精度35-70米,不能满足精确打击需要。
侦察车侦察:白昼侦察距离12公里,夜间2.5公里,识别能力强,定位精度低(10~18米),对精确打击有一定影响。
由上述炮兵地面侦察手段看,存在着识别能力差、定位精度低以及夜间侦察能力不足等缺陷。
在战场敌我交错、态势不明的情况下,很可能无法提供有效而准确的决策信息。
1.2航空侦察
炮兵侦察校射直升机:空中优势使直升机具备更大的侦察半径,且侦察死角较少。
在飞行高度2千米时,侦察距离20~30公里。
一般部署在己方附近,以保持足够的防护能力,所以有效侦察距离14~27公里。
侦察直升机的定位精度和识别能力取决于机载侦察设备战技性能。
近程炮兵侦察校射无人机:侦察半径根据型号有所区别,一般在百公里以上。
当然也有一些手持式超轻型无人机侦察距离仅有十几公里。
侦察性能同上取决于机载设备。
目前,我军配发的炮兵侦察无人机性能还无法满足精确打击需要,而且地面保障复杂,各种地面站配置要求较高。
1.3卫星侦察
卫星侦察通常分为照相侦察、弹道导弹预警、电子侦察、海洋监视、核爆炸探测等五种类型。
炮兵主要利用其侦察成果为战场指挥服务。
侦察卫星在军事信息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美国前海军司令欧文斯所说,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侦察监视系统只能对不超过15%的军事目标提供实时、全天候和近连续的信息;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在1995年,就能对20%~30%的军事目标提供信息;到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2005年达到90%;2010年如果发生的话,则能够对98%的目标提供信息。
由此可见,卫星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
2炮兵信息获取存在不足
目前,我军炮兵侦察装备数量较少且集中在地面侦察方面,手段单一,距离有限,定位精度低,还不能发挥炮兵射程远的优势,同时,炮兵侦察装备难以实施全天候、全时域的侦
察监视,缺乏必要的电磁防护手段。
这些弱点使炮兵看不远、看不准、看不清、看不全的问题尤为突出,情报信息的严重匮乏和延迟使指挥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指挥决策中推测的成分越多,导致错误决定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这一定律从古至今,无外其是。
“看不远”使炮兵成为“近视眼”,敌方针对我方的兵力部署、机动方向都无法察觉又怎么能达成快速反应。
传统作战通常是沿着正面向纵深逐次展开,侦察敌情也是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而在信息化战争中,部队机动能力强,双方布置的纵深由过去的十几公里增至上百公里,并有更一步扩大的趋势,严重阻碍了敌情的获取,尤其是纵深内兵力部署情况的获取。
“看不准”使炮兵侦察定位精度无法满足精确射击要求,提供的坐标或者因为技术上精度粗糙而偏差过大,或者因为信息传输时延过长、处理效率不高等因素影响失去效用,造成知道敌人在某地却无法确定敌人在某处的尴尬境地,令指挥决策犹疑反复,打击不能立即奏效,使作战进程拖沓不前。
“看不清”使炮兵无法第一时间分清敌我,无法快速区别敌方装备种类,以致于无法调整部署,形成对敌的优势火力。
“看不全”使炮兵提供的情报信息不完善直观,尤其在当今战场上,敌之各种隐真示假手段、电子防护、伪装和隐形技术等的大量使用,使对敌侦察仪器容易上当受骗,只有获取对目标全面而种类丰富的信息,才能有效避免对目标的误判、漏判等,为各类攻防行动精确打击提供可靠情报支持。
先期的情报信息准备不应该只瞄准炮兵自身侦察能力的建设,而应该着眼信息共享,加入到综合情报网,弥补信息来源不足、不全、不准等弱点,形成以大侦察体系应对局部作战地域,甚至应对单个作战平台的优势。
信息引导火力,只有信息具有优势了,火力才有可能占有优势。
同样,缺乏足够的情报信息,炮兵的作战指挥就如同瞎子摸石头过河,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指挥决策,也就不可能具备精确打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