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共65页
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

2、关于势治的要领
君主如何控制手中的政治权力,以实 现其独裁统治,慎到提出了以下几点要 领:
• 第一,君主以得民要挟臣下。君主要能有效地
进行独裁统治,巩固权势,就需要有力量制服群 臣,如何制服,慎到提出,最重要的是设法使自 己在民众中树立成信,通过得民,来挟制臣下。
• 第二,不尊贤。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是一个十分
• 商鞅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定分》)就是说,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 防止人民作恶的工具。因而,他认为,治国而抛弃法令, 好比希望不挨饿,而抛弃粮食;希望不受冻,而不要衣服; 希望向东而两走,愈走愈远。就是说,治国不可一日无法 令,法令是国家治乱兴衰的前提和根本。商鞅的"法令"也 就是统治民众的"刑法"。
法家学说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 B 墨子主张“尚同”,天下臣民一同于
君主,是君之所是,非君之所非,君主 的好恶就是是非的 己标准。但他在“天志”
中,还主张天子与各级官吏应是民选的,会参 考“民意”;又提出“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 弟孝慈,”强调的是君民上下的各自人格和相 互关系。道家不否定君主,但不主张专制,特 别是庄子倡绝对自由,敌视君主与专制。
三、商鞅的政治理想
• 商鞅,原是卫国的公子,公孙氏,名秧,故称公 孙鞅,又称卫秧。因在秦变法有功,受封于商, 后称商鞅。大约生于公元前三九0年,卒于前三 三八年。商鞅曾在魏国国相公孙在手下充当掌管 公族事务的小官吏(中庶子)。商鞅“少好刑名 之学”,公孙痤病危时向魏惠王推荐他作为自己 的替代人,惠王未采纳。公孙痤死后、商轶无法 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洽值秦孝公发布《召贤 令》,广征天下之贤才。于是,由魏至秦。
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

♦一、礼与仁义德治的理论基础 ♦(一)有道与无道 ♦(二)人性学说 ♦1.孟子的性善说 ♦2.荀子的性恶说
♦二、礼治与正名 ♦(一)孔子的礼治思想 ♦(二)荀子的礼治思想 ♦三、仁、仁政与德治教化 ♦(一)孔子关于仁的认识 ♦(二)孟子的仁政说 ♦(三)德治与教化
第四节 道家无为政治思想
♦一、为无为而无不为 ♦(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 ♦1.君主无为 ♦2.使民无为 ♦(二)庄子的无为思想
♦一、法治思想 ♦(一)变法主张 ♦(二)法、法治的意义及对人治
的批判 ♦(三)法的作用 ♦(四)立法、执法的原则
♦二、权势思想 ♦(一)势的内容 ♦(二)势的重要性 ♦(三)势的保持和运用
♦三、术治思想 ♦(一)术与形名之术 ♦(二)术对君主的意义 ♦(三)术的主要内容
♦1.关于群臣百官的管理 ♦2.关于君主决策 ♦3.关于君主权责分配问题 ♦4.阴谋之术
第二节 春秋战国诸子政治思想的 争鸣与繁荣 一、春秋战国的社会与政治 ♦1.生产力迅速发展,促使阶级关 系发生变动 ♦2.旧的政治制度逐渐解体,新的 政治制度渐次形成 ♦3.从诸侯争霸到列国争雄,最终 形成大一统帝国
♦4.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二、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
重要思想家 ♦(一)儒家 特点: 1.尊崇先王之道
♦2.崇尚礼义 ♦3.尊崇孔子 ♦(二)道家 ♦特点: ♦1.主张“因道” ♦2.无为政治
♦(三)法家 ♦特点: ♦1.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
家,建立统治秩序 ♦2.极力主张君主专制 ♦3.以耕、战政策为富国强兵的主 要途径
♦(四)墨家 ♦特点: ♦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
第三节 儒家的礼与仁义德治思想
第七章 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 萌生与勃兴
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总结

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总结先秦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在先秦时期比较重要。
法家思想以法治思想为核心,主张以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将先秦法家的重要思想进行总结。
一、人性论:法家强调人性的恶,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法家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使其不敢违法乱纪,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手段来处理社会问题。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是权力的约束和行为的规范。
法家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认为法律应当是明确、简明、明确,而不应该含糊、模糊。
三、吏治思想:法家主张依靠官吏来实施法治。
法家认为,官吏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力量,应该是廉洁、公正、勤奋、才干等优秀品质的典范。
法家强调官吏的选拔和培养,主张通过考试、选拔等方式选拔官吏,让能者上位,杜绝腐败和徇私舞弊的现象。
四、务实思想:法家注重实际效果,强调政策的实施和操作,主张以实际效果来评价政策的好坏。
法家认为,政策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并及时调整和修正。
五、重视纪律:法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认为纪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效能的基础。
法家主张通过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法家还提出了权责明确的原则,主张对官员要明确其权利和责任范围,从而保证他们按规章办事。
六、重力法:法家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惩罚,主张以重法治乱。
法家认为,法律的威慑力和惩罚力度越大,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法家主张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格的打击,对犯罪分子实施严厉的惩罚,以达到减少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七、谋略思想:法家强调政治的智谋和策略,主张以智慧和策略来处理政治问题。
法家认为,政治是权力之间的斗争,只有掌握智慧和策略,才能在政治竞争中取得胜利。
因此,法家主张培养和运用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巩固。
先秦法家政治思想

斯 俱 事 荀 卿 , 斯 自 以 為
吃 , 不 能 道 說 , 而 善 著
學 , 而 其 歸 本 於 黃 老 。
韓 之 諸 公 子 也 。 喜 刑
政 治 思 想
,
。
:
❖所谓“法”,在韩非子看来就 是编纂于图籍,设立于官府、 并且在民间公布的成文法;
❖“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 ❖“势”就是国君的威势。
韩 吏 如 , 不 子 之 王 始 所 不 嗟 。 難 孤 上 , 其 治 韓 如 。 為 法 非
治以久為也,悅不著恨乎秦十憤。反臣國王非與人術者
非 非過留秦。毀之用書矣,王餘、 舉下不,。李口之,
……
。 李 斯 使 人 遺 非 藥 , 使
法 誅 之 。 」 秦 王 以 為 然
而 歸 之 , 此 自 遺 患 也 ,
人性论:法家基本上认为人性是恶的,人所追求的就 是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道德和感情可言, 是一种冷酷的虎狼关系,所以利益驱动和严刑酷法 是治理人民的主要手段。
效率是法家的根本:法家的各种思想和政策归根结底 都是在不择手段地追求效率。
整理课件
❖ 势:就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权势,君主决不能大权 旁落,必须以权威震慑臣属和人民,才能令行禁 止,否则不仅不能治理国家,甚至可能因发生篡 弑而覆灭。
整理课件
❖(1)慎到,赵国人,于齐“学 黄老道德之术”,著《十二论》。 《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 凡四十二篇,入法家类;
❖慎到先当是道家,后来则钻研法 家,逐步形成自己的法家思想。
整理课件
慎到重势
❖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 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 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 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 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敬重也。(《韩非 子·难势》)
秦朝的法家思想与政治制度

秦朝的法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法家思想和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是秦朝统治者所倡导的一种思想体系,对政治制度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主张制定严密的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秦朝统治者秦始皇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制定法律,并且对其执行进行严格监督。
他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并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来加强统治。
这种法律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在秦朝的政治制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秦朝的法家思想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实现法律的有效执行。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是郡县制,即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县,设立县令来管理各地的事务。
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还使中央政权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地的民情,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同时,秦朝还建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对官员进行严格监督和考核,以确保他们遵守法律和履行责任。
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法律得以顺利执行,并增强了秦朝政权的稳定性。
此外,秦朝的法家思想还推动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秦始皇实行了集权制度,取消了封建诸侯,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直接由中央政府管理。
他还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将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的官员手中,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这一制度体现了法家思想的集中化原则,为秦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尽管秦朝的法家思想在政治制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过于偏重于法律的严格执行,忽视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导致了一些苛刻的法律规定和刑罚。
此外,秦朝的法家思想也存在着对权力集中和追求效率的倾向,对于人民的参与和权利保护较为忽视,这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总的来说,秦朝的法家思想和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先秦法家代表韩非的法治思想

先秦法家代表韩非的法治思想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法家思想的倡导者,韩非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深邃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建设和治理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韩非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一、法治的基本原则韩非所倡导的法治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倡导以法律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模式。
他认为权力应受到法律的制约,政治决策和社会行为都应该遵循明确的法律规定。
韩非的法治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法律至上:韩非认为法律应该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遵守的准则,政治权力要受制于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意志。
他主张国家要制定严明的法律体系,使法律能够统治人民和管理社会。
2. 刑罚威慑:韩非认为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惩罚罪犯的重要手段,他主张实行严厉的刑罚制度以威慑罪犯。
同时,他提出刑罚要公平且必须公开执行,以增加刑罚的震慑力和公信力。
3. 论功行赏:韩非主张对于那些能够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嘉励。
他认为通过对功绩的正当奖励,可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法治与国家统一韩非的法治思想与国家统一密切相关。
他认为国家的统一需要通过有序的法律体系来实现,否则就会导致混乱和矛盾。
他主张国家要确立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刑法和法律规范,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
三、法治与社会秩序韩非的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他主张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厘清权责关系,明确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社会的管理和调控,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韩非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治理措施,比如设立掌握刑罚的绝对权力机构,如宫刑,司法监督等,以确保法律的执行与社会的秩序。
此外,他还强调民众的参与和监督,主张通过举报和奖励机制,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建设太平有序的社会。
先秦法家思想

先秦法家思想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
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学说是一个纯功利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法律的学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学家对法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探讨了法律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以及法律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时代要求、国家权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人口和人性等基本问题。
,硕果累累。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在先秦时期,诸子纷纷涌现,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
“法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主张着“法制优于德制”,认为要靠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下面,本文将深入探究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了解它的内涵及影响。
一、法家思想的起源法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候,尚书的“德治”与《法经》的“法治”之争便已经开始。
《尚书》强调民心以及君王的道德信仰,这一点与儒家很相似。
而《法经》则强调法律,即通过法律来治理社会。
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尚书》和《法经》之外,《吕氏春秋》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吕不韦被认为是法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吕氏春秋》中,对“法制”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他认为,德治虽好,但是坏人的心态不是靠道德可以转化的,只有制度规范和法律威慑才能制止坏人的行为。
二、法家思想的体系首先,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人是喜欢作恶的动物。
因此,人民的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同时,法家思想认为,孔子关注的是道德伦理的规制,但这种规制是不充分的。
儒家强调的道德、仁爱、礼节都是不够用的,必须有实际的规定和制度和法律予以配合。
其次,法家思想认为,法律和制度是最重要、最必要的,而不是依靠人的道德取向来实现社会治理。
在法家思想看来,人们的行为受到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Form反而会制约人们的道德,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法家学派强调用法律规范人的行为,实行由法律规定的强制统计,以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政治统治。
在法家思想中,国家是个人自由的限制者,因此国家对个人有统治权利。
它认为,国家比个人更重要,必须让个人为国家效劳。
同时,国家也应该将个人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相联系,来达到国家和个人的共赢。
三、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实践与行动,反对空谈,注重实际效果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