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化气,阴成形
新陈代谢-生命基本特征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新陈代谢-生命基本特征
祖国医学认为,生命就是生物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化气与成形的对立统一是生命过程之最根本的特殊的矛盾。
这就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阳化气,阴成形。
即是说,阳是化气过程,即把机体中的形质,化为无形的气(肉眼难辨的精微物质),以为功能活动。
而阴是成形过程,即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形质。
化气与成形总是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
但在正常生命条件下,又保持其动态的平衡,互为前提,互相转化,是谓相反相成。
生命过程就是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即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现在看来,化气过程即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包括体内组织成分的分解和能量储备的分解,提供同化作用和有机体其他种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成形过程,即同化作用或合成代谢,即摄取外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组织和能量储备。
又因物质与能量是密切联系的,生命物质都蕴藏着一定的化学能,故物质交换就意味着能量交换。
新陈代谢实质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正如恩格斯所说: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一般和最显著的现象。
可见,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显著的特[标签: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油气在上,则生痕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黄帝这样说:在宇宙之中,阴阳的规律变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许许多多的哲理蕴含其中。
因此医治病患,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同样来源于阴阳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天地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以水火分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
就人体来说,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
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阳化气,阴成形”与扶阳抑阴-培元固本治肿瘤

“阳化气,阴成形”与扶阳抑阴-培元固本治肿瘤治疗肿瘤多使用攻伐寒凉,很难收到满意效果。
治疗当顾护阳气,重视“阳化气,阴成形”。
1 阳气-万物之根《周易》记载:“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提出了“阳主阴从”思想。
《内经》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言:“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保胃气,顾护阳气的重要观点,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清代郑钦安更是推崇阳气,认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亦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黄元御持相同的看法,认为:“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省而生病者尽人皆是,“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指出:“人以阳气为生,天以日月为明。
宇宙万物,同兹日光;贤愚强弱,同兹气阳。
向阳花木,繁荣早春;阴盛阳虚,未秋先衰。
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及其治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病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得阳者生,失阳者死”。
说明阳气是万物之根,治当保护阳气为本。
2 “阳化气,阴成形”失常-主要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太阳之阳气可温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化收藏。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阳化气阴成形

【2018.11】轩岐纵横内经释义《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重点记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两者相反相成的基本规律,并广泛地联系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许多征象加以具体论述,进而指导着人们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其中“阳化气,阴成形”的观点,不但指出了人体阴阳互根互用的转化和辩证关系,并对后世医家关于精气互根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明代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衬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宋著名的经典理论至今仍在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阳化气是指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
阴成形是指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
气化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形式。
原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译文:以水火分阴阳,则水是阴,火是阳;以气味分阴阳,则气为阳,味为阴。
饮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生化,其中五味的精华以滋养形体,形体得到滋养,便能产生元气;食物中的气能温养人的精气,并进行气化,而人体的精气和形体又都是吸收食物的气味而获得营养,阴精也可以化生元气,而人的元气通过生化过程,把食物中的营养变成人体的精气和促使形体的成长。
但是饮食物应有节制,药物也不能过量,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人的阴精和形体影响到人的元气。
味厚阴,食物的残渣自大小便排出;气属阳其轻清之气自口鼻呼出。
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的是阴中之阳;气厚的属阳中之阳,气薄的是阳中之阴。
味过于厚,会发生泄泻,味薄的能使通利;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发热。
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浅议蛋白尿形成机理

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浅议蛋白尿形成机理摘要:“阳化气,阴成形”源于《黄帝内经》,通过阐述阴阳的运动特点,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依存的作用,其根本是阴阳关系的运用体现。
蛋白尿多属于中医学“尿浊“范畴,“阳化气,阴成形”关系失常是出现蛋白尿的发病基础,蛋白尿的治疗主要分为补和通两部分,补则扶正固本,温阳化气,通则活血化瘀,排浊解毒。
关键词:蛋白尿;阳化气;阴成形蛋白尿是肾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临床上肾功能损害的常见独立影响因素,也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联。
大多数肾脏病患者均可见到蛋白尿,所以其治疗要根据疾病类型决定,多与血尿、水肿等症状伴随,部分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氮质血症等,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扩张肾脏血管,改善肾脏血液循环等方法,旨在防止或减缓肾功能恶化,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
近年来,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对于蛋白尿的治疗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有报道雷公藤多苷片可以有效降低蛋白尿[1-5],中药黄芪也被证明可以降低蛋白尿[6]。
中医学中无蛋白尿这一病名,多将本病归属于“尿浊”范畴,其病机与“阳化气,阴成形”存在一定关联性。
本文将通过“阳化气,阴成形”提供的中医思路阐释蛋白尿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以期为蛋白尿的治疗提供新的灵感。
1.“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机理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换句话来讲,阳的特点是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以发挥正常的功能,也可以推动水液的正常运行。
阴的特点是静,阴性凝聚,故而成形。
在人体中,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是有形,属阴。
精血津液和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精血津液是气生成的基础,阳气有气化功能,可以将精血津液转换为气,阴有成形之功,可以将气又转化为有形的精血津液。
所以《黄帝内经》中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蛋白尿的形成主要与脾肾两脏有关。
国医大师夏桂成运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防治子宫内膜息肉经验

to
fCh
i
ne
s
emed
i
c
i
ne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血管或结缔组
织异常增生所致的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局
后复发率及不孕不 育 发 生 率 均 较 高,且 激 素 的 使 用
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为宫
“月经过多”“癥瘕”“不 孕”等 范 畴,临 床 上 以 心 肾 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年 7 月第 37 卷第 4 期
— 574 —
J Nanj
i
ngUn
i
vTradi
tCh
i
n MedVo
l.
37 No.
4Ju
l.2021
国医大师夏桂成运用 “阳化气 、阴成形 ”理论防治子宫
内膜息肉经验
郭红玉,任青玲,胡荣魁,赵玉芹,夏云,王海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崩漏”“月经过多”“癥瘕”“不
阳调达 [8],两药相 配 伍 既 可 以 补 真 阳 也 可 以 调 整 阳
气.茯 苓 补 中 健 脾,渗 湿 利 水,宁 心 安 神;丹 皮 凉 血
祛瘀;赤芍酸苦微 寒,益 阴 敛 血,可 调 节 瘀 血 所 致 的
血液运行不畅,通顺血脉.桂枝、芍药为调整人身整
lt
he
s
et
r
e
a
tmen
tme
t
hodsa
r
eapp
l
i
edi
n
t
hep
r
e
mens
t
r
uumo
如何理解“阳化气,阴成形”?

如何理解“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阳就好比火,好比太阳,只要够热,就能把水变成水蒸气,把所谓的痰湿,瘀血,废物都排出去,这就是阳化气
阴成形,就是阴过重,会化成实在的东西,比如肿瘤,结石、增生、囊肿、息肉、子宫肌瘤等,所以中医把这些叫做阴实,也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所以不想身体长这些东西就要好好保护你的阳气,只要阳气旺,这些你才可能远离
那如何补阳?一定要吃药吗
内经讲: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什么意思?太阳下山了就要睡觉,天亮了就要起床,你看多么简单的道理,但有多少人做到?
有人不养阳,还要去伤阳,得了病,还是这讨厌的东西跟着你,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你自己造成了,又怎么能去怪人家呢
那有了这些阴实的东西长里面怎么办?
其实最前面我就说了,只要你的阳气够旺,这些都会慢慢消失,这就是要通过恢复阳气来把它散开
比如运动扶阳,早睡早起,晒背晒太阳,泡脚,按劳宫穴、足三
里等
药物扶阳,有干姜,生姜,桂枝,肉桂,麻黄,细辛,吴茱萸,花椒,胡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化气,阴成形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
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看上去十分简单,仔细分析一下,却大有文章可做。
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
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
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
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形式。
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
阳性热,所以可以化阴为气。
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中医认为,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
而阴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简单来说,阳有化气的功能,可以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因此,阳以功能为主。
而阴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身体物质,因此,阴以形体为主。
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要依靠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成“阳化气,阴成形”。
生
物体的能量与物质就是通过阴与阳的形式而互相转化,这个转化有些象爱因斯坦的方程式E=MC2(能量=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以上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解释,有些抽象难懂,下面结合日常生活以及常见疾病来分析阴与阳两个不同的功能。
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蒸气如果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
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这就是阴成形。
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无形的气,二是必需有阴寒的媒体。
比如,在煮水的锅内,水蒸气只能在锅盖上形成水珠,而由于锅底以及侧面太热,阳气太旺,就不能形成水珠。
再看豆腐的制作。
黄豆做成豆浆,煮沸后并不成形,要想变成豆腐,必须点卤。
点卤就是加盐卤或石膏水。
这两种东西都是阴寒之物,于是阴得以成形,豆腐于是做成了。
所以说,豆浆是温性的,但豆腐是凉性的,因为加了盐卤或石膏。
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阴性的。
试举例说明如下。
有的疾病是局部成形的。
如足内踝的肿胀或者水肿,那是因为肾经的阳气不足而寒气太盛,阳不能化水为气,结果阴寒凝结在肾经的下段,形成水肿。
这种情况要用真武汤来扶助阳的气化功能。
再如甲状腺肿,那是任脉的阴寒之气成形而致。
任脉阳虚而阴聚于湿气最旺之处,形成了肿胀。
对于这样的病,光是通经活络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扶助任脉之阳气才是治本之道,一定要用到附子才行。
比如肿瘤,这是明显的阴性病。
首先,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可能会生肿
瘤,三阴体质的最明显特征是阳气的不足,对阴邪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
因此,邪气深入三阴,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发为肿块。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细胞分化、凋亡相关于细胞执行功能,属于“阳化气”,而细胞增殖相关于细胞数量、形体增长,属于“阴成形”,而发育异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阻遏就是肿瘤、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由此可以推出,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大凡是肿瘤病人,双手十个指甲的月牙一定不多,甚至于一个也没有。
这就是标准的阳虚体质。
所以,如果有医治疗肿瘤,只在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半边莲、蚤休等大寒大凉的中药上下功夫,必是庸医,其结果必然是把病人治死。
可以这样说,如果肿瘤病人的阳虚体质不能彻底改变,治好肿瘤是门都没有的。
而改变阳虚体质必需扶阳,扶阳就要用温性的中药。
我的经验是改变体质与攻逐病邪互相结合起来,分段进行,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正气稍足,即可攻除邪气,攻邪必然伤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象西医那样,拼命用放化疗祛邪,丝毫不考虑病人的阳气,是只认病邪,不顾活命的作法。
所以说,肿瘤其定位就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
以温化为主,必需用附子等温性药为主治疗,肥胖症,身体某部位肥大,必然是这一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于是形乃聚而成形。
有句话说“十
个胖子九个虚”,虚的就是阳气。
如果用泻法来治疗肥胖,肯定是越泻越虚,越虚而越胖。
肥胖症是要补阳的,阳气足了,自然能进行化气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来的肥肉气化掉。
附子理中丸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肥胖处方。
红斑狼疮、肝硬化等病都可能引起腹部肿大,水肿,其原因是中焦阳虚,阳气不能化水,水湿泛滥成灾。
也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会生这种病。
每见某著名医家经验,大量应用苦寒中药以泻水化瘀,不知泻邪的同时也在伤正,等正气伤的差不多了,病人的命也就结束了。
或者,重用激素以救命,短时尚可,久则必然消耗阳气太过而病人猝死。
多年来,眼见不少此类病人死于误治,十分痛惜。
风湿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痛风病,关节会肿大变形,这也是阳气在关节处不足以抵抗阴邪的缘故。
所以治本之道在于扶阳以抑阴。
不管病人表现出多少热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应用寒凉中药。
要知道,能患这样的病的人必然是阳虚体质,虚寒于内,阴得以在阳气最弱处聚而成形。
临床每见有医重用生石膏治疗关节炎,不知即使是热邪所致,也要加扶阳药以化其阴形。
眼球外突,一定是阳虚于眼睛;椎体增生,必然是阳不足于椎体;小儿脑水肿,那是阳气未能充盛于脑内;局部摔伤而肿胀,是阳气受损而聚阴成形。
如此等等,皆当从“阳化气,阴成形”这个意思上去思考,这样才可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总而言之,所有的“阴成形”的慢性病,多属阳虚体质而生。
阳
气不足于抵抗邪气(邪气为阴,正为属阳),外邪因而客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益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大病。
《黄帝内经》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治疗任何的“阴成形”的病,必需扶阳气以化阴寒。
死人泡在水中会膨胀起来的,是因为没有了阳气,不能气化水湿,水湿因而聚积胀大。
活人与死人的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活人有阳气,而死人没有阳气,只是一堆死阴,死阴是没有生命的。
所谓生命,其实就是阳气。
有了阳气的支持,我们的躯体才是活的。
我们的阴是足够的,从来也不会缺少,象我们的组织器官躯体就是阴,喝的水也是阴,吃的饭也是阴,缺少的是真阳。
只有阳气旺了,才能气化水液而化为阳气。
如果真有人阴虚了,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阴补阴手段吗?问题是喝水根本就补不上阴,因为没有阳的气化,水进不了我们的生命。
阳气才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说,“阳常不足而阴常有余”。
扶阳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变三阴体质,增加阳气,渐而阳气可以化去阴邪,单纯地祛除阴邪而不扶助阳气,往往初治有效,久则不但无效,反致缠绵不愈。
其本质即在于阳气耗伤,病邪日进了。
元代医家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由此而影响了之后的数十代中医,只在滋阴泻火上用功夫,结果就是中医一天不如一天了。
为什么有人叫嚣要取缔中医,实在是搞中医的人只会滋阴泻火,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当前的医疗界,中医用寒凉药
伤阳,而西医眼中只有病毒,大量滥用抗生素,于是一派寒凉用药,治病就是攻邪,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多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气生形。
气当是一年之中二十四气,即二十四节。
在一年二十四个气节里,都有生物出生成长。
而形体之差别,是由于阳化气,阴成形的作用和程度不同所致。
其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是由于形体津液足与不不足,造成了壮火,少火,气壮,气衰的原因。
这于出生成长的生活环境有关。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
从暖血动物的生殖情况来讲,不依下肢活动为主的生物,其归土的条件差,是谓壮大火之气。
依靠下肢活动为主的生物,归土的条件好,是谓少火之气。
壮火之气的生物,用上翅飞行,增加肋间外肌收缩功能。
促进长吸中枢机制。
增加吸气作用,纳气充形,满足于肺合皮毛的的生长机制。
实现了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的机理。
这就是壮火食气的理论依据。
依靠下肢活动为主的生物,居于湿土之地,形体津液充足。
在阴为之主,阳与之正的形式下,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
阳往前于阴以化气,内分泌功能加强,构建胎生条件,实现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的机制。
使二养化碳分压作用加强,抑制着长吸中枢,宜化了调整呼吸中枢。
使呼气作用增强,达到了五味入口,以养五气,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的地步。
这便是少火生气的理论依据。
由此看来,在二十节之间,生物形体的差别,是由于呼吸功能的差别,
是阳化气,阴成形的程度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