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_神奇的眼睛
4.6 神奇的眼睛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班级授课人教学内容第6节神奇的眼睛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3、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
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
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
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
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研究照相机可以使我们认识眼睛是怎样成像的。
反过来,科技工作者们对眼睛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又促进了照相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变焦照相机的出现,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典范。
眼睛照相机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光圈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
实验探究中,应突出以下思维过程: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②拿开眼镜,光屏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教案) 4.6神奇的眼睛

6. 视力的矫正
器材:光具座、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两个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光源(蜡烛)、光屏
做法:
A.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B.点燃蜡烛,调节透镜、或光屏直到得以清晰像,(正常眼)
C.在B的基础上先后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近视眼)。
这时在凸透镜前放近视眼镜,并前后移动光屏,得到一清晰像,并记下光屏的位置和B中光屏的位置比较。
结论: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D.在B的基础上先前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远视眼或老花眼)。
这时在凸透镜前放远视眼镜,并前后移动光屏,得到一清晰像,并记下光屏的位置和B中光屏的位置比较。
7.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8.镜片的度数
眼睛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表示,而是用“度”表示,其数值为焦
距(单位:米)的倒数乘以100。
9.视力的保护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4.6 神奇的眼睛

为什么正常人总是能看见清晰的像呢?这似乎是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矛盾?
其实,并不矛盾! 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焦距来实现成像清晰的。
眼睛看远处的物体
眼睛看近处的物体
眼睛 睫状肌 远处 近处 放松 收缩 焦距 变长 变短 折光本领 变弱 变强 像距 不变 不变 镜头 伸出 缩进 焦距 不变 不变
照相机 折光本领 不变 不变 像距 变大
1、你用什么方法分辩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让平行光对着眼镜镜片,使光线会聚的远视眼镜, 而使光线发散的是近视眼镜。 2、仔细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近视眼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间厚,边缘薄。
3、为什么同是近视或远视眼镜,它们的薄厚程度也不一样呢? 眼镜度数不一样,镜片的焦距就不一样,厚度也不同。 眼镜的度数 = 100 / f (焦距的单位:米) 如果一个人的眼镜度数是 400 度,请你计算一下他的眼镜的焦距是多少?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倒立、缩小的实 像; 当 u > 2 f ,在凸透镜的异侧成_______________ f<v<2f ; 此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v 的范围是___________ 不变 ,像距_____ 变小 ,像的大小_____ 变小 ; 物体远离照相机时,焦距_____ 变大 ; 变大 ,像的大小_____ 不变 ,像距_____ 物体靠近照相机时,焦距_____
凹 (凹、凸)透镜。这种透镜 (A、B)位置放一个适当焦距的___
近视 (近视、远视)眼的。 是用来矫正_____
更小 (更 若将注射器活塞向里推,则需要的透镜的焦距会_____ 大。 小、更大),也就是这个眼镜的镜片的度数变___
A
B
一、眼睛的结构及视觉形成
照相机 , 把它和照相机作类比: 眼睛就像一架活的________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睛,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幻灯片、投影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眼睛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讲解其矫正方法。
如: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凸透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人眼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解释为什么近视和远视会发生,并列出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近视和远视的认知情况。
4.6神奇的眼睛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课程标准分析用本节是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基础上,介绍了眼睛的构造. 正常眼睛视物的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办法,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单镜头光学仪器的应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图片介绍了眼睛的结构、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物情况,再用实验探究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办法,然后介绍放大镜等光学仪器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本教学点是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办法,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要求调节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而学生对于近视也有些接触和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基于实际同时引发学生爱护眼睛合理用眼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观察事物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方法。
3、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4、通过光学仪器的介绍,是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5、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观察事物的原理。
近视眼、远视眼及视力矫正。
教学难点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这首古诗词给大家读一下(相信大家都会背这篇课文,但是老师要求的是读)。
让学生朗读古诗词。
师: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眼睛的存在,让我们可以观赏美丽的景色,可以让我们欣赏美丽的诗句等等的美好。
那么大家知道眼睛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又是怎么观察事物吗?眼睛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又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神奇的眼睛。
教师板书: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二、新课学习1、眼睛提出问题:师:对于眼睛大家有什么了解?生:眼睛的基本构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6神奇的眼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4.6 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光与眼睛,第6节神奇的眼睛。
2. 详细内容:(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3) 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能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重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眼球、凸透镜、光屏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思考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知识讲解:(1)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3) 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凸透镜成像和近视、远视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凸透镜成像规律;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一支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的地方,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请问像是放大还是缩小?(2) 一个人站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地方,他在凸透镜中的像是什么形状?2. 答案:(1) 像是放大;(2) 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光线通过凸透镜时的成像规律。
4.6 神奇的眼睛

第6节 神奇的眼睛
课标要求
知识点1 课标要求 透镜及应用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学习要求
1.知道凸透镜的应用。3.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 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
⑤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成像性质 ⑥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成像性质
高频考点
⑦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像特点
⑧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4.(2012·福州中考)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 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解析】选C.本题考查入射角和反射角的问题.入射角是入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 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时,入射角是60°,故A错;由于反 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是60°,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近视眼
近处 的物体, (1)特点:只能看清_____ 看不清_____ 远处 的物体, 前 面. 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
(2)矫正:要佩戴合适的_______ 凹透 镜.
3、远视眼(老花眼) 远处 的物体, (1)特点:只能看清______ 看不清_____ 近处 的物体.
(2)原因: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 后 面.
答案:如图所示
1.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 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 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 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反射角β 折射角γ 0° 0° 0° 15° 15° 11.3° 30° 30° 22.1° 45° 45° 35.4° 60° 60° 40.9°
4.6神奇的眼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PT演示课件

(2)透镜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
(3)焦度公式 Φ= 1 f
(4)眼镜的度数:100 ×Φ
眼镜的度数
(4)眼镜的度数:100 ×Φ
1
Φ=
=2m-1
0.5m
眼镜的度数:100 ×2=200
(5)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
(6)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
缓!!! 4.光的折射规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C.关停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既可以节能减排,也可以保护环境.故C合理;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睫状体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正常的眼睛调节
看远处的物体
看近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 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 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 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 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 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 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 看清近处的物体。
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以 调节的凸透镜,正常的 眼睛无论看远处物体还 是近处物体,像都成在 视网膜上。
用和防止惯性的例子。在历年中考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牛 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常见有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理解等;(2)惯性:常见考查方式有:对利用和防止惯
同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性的例子认识和解释、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对物体惯性的理解等。
1996年6月6日为为全国的首届爱眼 日,这一年的主题是“保护儿童和 青少年的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晶状体的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 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 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 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 清近处的物体。
不同点:
结构: 照相机: 镜头 胶片
眼睛:
晶状体
视网膜
照相机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来得到清晰的像的。
透镜的应用
1、放大镜
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成像原理: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 大的虚像
放 大 镜
A’
A
F B’ B F
2、照 相 机
A F B’ B F
A’
原理 倒立(倒立、正立)缩小 照相机所成的像是____ ____ 实 (虚、实)像。 (放大、缩小)的____
数码相机用图象传感 器替代胶卷,把光信 号变成电信号,再变 成数字信号,由相机 内的存储器保存.
4.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 因为露珠相当于放大镜 ,形成了 正立放大的 像。 虚
本节要点:显微镜与望远镜
成像 显微镜 望远镜
物镜
倒立放大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知识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
眼睛的构造
睫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角膜 晶状体
瞳孔 虹膜
通往大脑的神经
人眼视物原理:
视网膜
晶状体相当于: 视网膜相当于: 成
凸透镜 光屏 像
缩小倒立的实
越厚和越薄的两个凸透镜,哪个透镜使光 偏折得更厉害些?据此,你可以得到什 么结论?
F1
F2
结论:凸透镜越厚(凸),折光能力越强!
c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
器材名 称
照相机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像与物的位置
异侧或同侧
倒立 倒立
缩小 放大 放大
实像
异侧 异侧 同侧
投影仪 放大镜
实像
虚像
正立
4、显微镜
显微镜(图4-56) 的目镜和物镜都是 凸透镜。 用显微镜可以 观察微生物、细胞 等人眼无法看见的 物体。
5、望远镜
能使很远的 物体成像在 眼前,就象 物体被拉近 了。
电子望远镜
课堂练习一:
1、在正常情况下,视网膜上接收到的像是 实 像 ; 加上矫正眼镜后,视网膜上接收到的像是 实 像。 (填“实 ”或“虚”)
2、近视眼只能看近处的物体可能的原因是( A、D ) A、晶状体太厚; B、晶状体太薄; C、像成在视网膜后; D、眼球太长。 3、远视眼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的可能原因是( A、B ) A、眼球太短; B、晶状体太薄; C、像成在视网膜前; D、像成在视网膜前。
胶卷 凸透镜 镜头
光屏
3、投影仪与幻灯机
结构
投影仪的原理
B’ A’
平面镜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投影片的 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F
A
F B
倒立(倒立、正立)____ 放大 投影仪所成的像是____ 实 (虚、实)像。 (放大、缩小)的____
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面对幻灯机幕布,将印有“h”字样的幻灯 片插入框中,调节镜头后,在幕布上出现的画 面应该是( )
眼睛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来得到清晰的像的。
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么回事?
怎样对近视眼和远视眼进行矫正?
近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 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2、矫正: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 视眼镜。
远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 弱,成像于视网膜后。
课堂练习二:
1.下列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 D ) A 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放大的实像的是( B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平面镜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眼睛不能看到虚像 B.眼睛不能看到实像 C.能用光屏承接的像可能是虚像 D.能用光屏承接的像一定是实像
2、矫正: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 视眼镜。(老花眼镜)
视力矫正结论: 1 由实验知道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 适的凹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 成像情况. 2 由实验知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 适的凸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 成像情况.
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眼
利用准分子激光,可以切薄眼 角膜,使得眼睛的折光能力变弱, 成像在视网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