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新辅助化疗

合集下载

食管癌术后化疗方案

食管癌术后化疗方案

食管癌术后化疗方案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手术切除并不能完全消除食管癌细胞,而术后化疗可以起到预防复发和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在设计食管癌术后化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手术方式、病理分期、患者身体情况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食管癌术后化疗方案。

一、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术后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切除后给予化疗,旨在消灭残留癌细胞,减少复发率。

该方案适用于手术后病理分期为较晚期的患者。

辅助化疗方案一般采用多药联合化疗,常用的方案有:1. FLOT方案:该方案由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多柔比星、替吉奥三个药物组成。

该方案通过联合应用多个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

该方案适用于手术后病理分期为II期及以上的食管鳞癌患者。

2. ECF/ECX方案:该方案由表柔比星、奥沙利铂、亚叶酸、两性霉素B等多个药物组成。

该方案通过联合应用多个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耐药性。

该方案适用于手术后病理分期为III期及以上的食管腺癌患者。

3. XELOX方案:该方案由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两个药物组成。

该方案适用于手术后病理分期较早且患者较为年轻的食管癌患者。

二、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给予化疗,旨在缩小肿瘤的体积、降低手术难度,并且能够探测到肿瘤的敏感性和对药物的耐受性。

该方案适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

常用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有:1. NAC方案:该方案由顺铂、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多个药物组成。

该方案通过在手术前应用化疗,可以缩小肿瘤的体积,降低手术难度。

该方案适用于手术切除困难的食管癌患者。

2. PF方案:该方案由顺铂和5-氟尿嘧啶两个药物组成。

该方案适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病理分期较晚的食管癌患者。

三、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手术方式、病理分期、患者身体情况等。

一般来说,对于早期食管癌的患者,术后化疗不是必需的。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观察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观察

g r o u p( P < 0 . 0 5 ) . T h e me t a s t S a i s a n d r e c u r r e n c e r a t e o f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g r o u p Wa S 1 1 . 5 4 %,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l o we r t h a n t h a t ( 3 8 . 4 6 %)
c he mo r a d i o t h e r a p y.The s ho r t —t e r m a nd l ong —t e m r c h ni c l a e f ic f a c y of t he t WO ro g up s we r e ob s e r v e d a nd c o m pa r e d.Re s ul t s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f P < 0 . 0 5 ) . C o n c l u s i o n s Ne o a d j u v a n t c h e mo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c o mb i n e d 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肿瘤药学 2 0 1 3年 8 月第 3 卷第 4 期
A n t i — t u mo r P h a r ma c y , A u g u s t 2 0 1 3 ,V o 1 . 3 ,N o .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 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观察
欧阳考滨 ,邓琳玲 ,袁 霞 ( 惠州市 中心人 民 医院 肿瘤科 ,广 东 惠O , I 1 ,5 1 6 0 0 0) 摘要 :目的 结果 探讨新辅 助放 化疗治疗食管癌的 临床 效果 。方 法 将1 5 6 例食 管癌患随机分为两组 , 每组 7 8 例, 对

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术 引发 的肿 瘤 增 殖 刺 激 , 对 微 小 病 灶 有 一 定 的 杀 伤 作 川 。 并 () 3 容易 使 肿 瘤 局 部 达 到 有 效 浓 度 , 制 医 源性 转 移 。( 【 控 4)】 f 避 免体 内残 留 的 肿 瘤 存 手 术 后 凝 m机 制 加 强 及 免 疫 抑 制 而 容易 转 移 。 ( ) 5 帮助 术后 选 择 化 疗 方 案 , 评 价 预 后 。 并
道如下。
应用 D F方案或紫杉醇联 合顺铜 方案 新辅助 化疗后 , R C
2 . % (/ 1 ,R 2 . % (/ 1 , D9例 , D l例 , 有 效 3 8 5 2 ) P 8 6 6 2 ) S P 总 率 为 5 . % ( 12 ) 所 有 患 者 均 进 行 了 根 治 性 手 术 , 后 2 4 1/ 1 。 术 病 理 水 平 缓 解率 9 5 (/ 1 。其 中 1 完 全缓 解 。 患 者 的 .% 22 ) 例
【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 食管癌 ; 疗效
食 管癌 是 我 最 常 见 的 消 化 道 肿 瘤 之 一 , 术 仍 然 是 首 手
有 原位 癌残留定 为病理 完全 缓解 。通过 胃镜 和 上消化 道 餐 评估肿瘤 病灶化疗 前后 的变化 。
2 结 果
选 的治疗方式 。但是 临床 中发现 的多是进 展期 食管癌 , 单纯
案或紫杉醇联合顺 铂方 案新辅助 化疗后 , R2 . % ( / 1 P 8 6 (/ 1 ,D 9例 , 1 例 , C 3 8 5 2 ),R2 . % 6 2 ) S P)1 总有效率为 5 . % 24
( I2 ) 1/ 1 。所 有 患 者 均进 行 了根 治 性 手 术 , 后 病 理 水 、 解 率 95 ( / 1 。 结 论 术 缓 .% 22 ) 晚期 食 管 癌 手 术 切 成 半 和 治疗 效 果 。 应 用 新 辅 助 化 疗 町 以提 高 中

新辅助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

新辅助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价值

疗 。 察组 采 用 常 规 分 割 方式 放 疗 , 观 临床 靶 区剂 量 4 ~ 1G ; 疗 采 用 氟 尿 嘧 啶+r铂 方 案 , 疗 后 4 5周 手 术 。比治性手术切除率 、 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以及 3年总生存率 的差异 。 结果 : 观察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 9 . 3/5 , 1 %(23 ) 4
【 键 词】 食 管 癌 ; 辅 助 放 化 疗 ; 术 治 疗 关 新 手
『 图 分 类号 ] R 3 . 中 7 51
f 献 标 志码 1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7 — 8 7 2 1 )60 8— 2 6 4 7 8 (0 0 0 — 4 8 0 巴 结 , 开 脊 髓 , 量 减 少 肺 组 织 的 照 射 , 次 2 G , 周 避 尽 每 y每 1 y 总量 为 5 —0G 。放疗 结 束后 给予 5 F 和 D P化 疗 。 0G , 5 6 v 一u D 13 评 价 指 标 评 价 观 察 组 放 化 疗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 . 两组 根 治 性 手 术 切 除 率 、 后 并 发症 发 生 率 、 手 术 期 死 亡 率 、 远 期 术 围 近 (年 、 1 3年) 存 率 。两 组 病 例全 部 随 访 至 2 1 生 0 0年 1 O月 。 1 . 统计 学 方法 4 采 用 检 验 。
2 结 果
食 管 癌 是 我 国最 常 见 的恶 性 肿 瘤 ,0 8 %的 食 管 癌 患 者 临 床 确 诊 时 , 部 病 灶 已经 广 泛 浸 润 和 ( 1 处 转 移 『 失 去食 局 或 远 l _ , 管 癌 根 治手 术 的机 会 。 新辅 助放 化 疗 在 欧 美 和 日本 被 认 为是 标 准 治疗 日 能消 灭 或 抑 制 癌 细胞 , 而 达 到肿 瘤 降 期 , 高 切 , 从 提 除 率 和 远期 生 存 率 。 组 对 2 0 本 0 2年 1 0月一 0 7年 1 收 治 20 0月 7 0例 ⅡB、 Ⅲ和 1 期 食 管 癌 患 者 采 用 随 机 分 组 方 法 , 别 采 Va 分 用 术 前 同 步 放化 疗 并 手 术 及 单 纯 手术 方 法 治 疗 ,对 比分 析 术 前 放 化 疗 在 提高 手 术 切 除 率 、 生 存率 的积 极 意 义 。 3年

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观察徐瑞春【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为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患者的治疗进行理论指导和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2周后再进行手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据分析结果可知,实验组的切除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切除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对患者进行回访,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2周后再进行手术,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01【总页数】2页(P81-82)【关键词】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研究【作者】徐瑞春【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胸外科,辽宁朝阳12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在临床上,食管癌是威胁人体生命健康的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人体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1]。

食管癌在早期症状是不明显的,所以不易被患者发觉,以致延误了治疗时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各国差异很大[2]。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食管癌的发生原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的,据调查显示其病因有化学病因、生物学病因、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以及食管癌遗传易感因素等[3]。

食管癌的放化疗联合治疗策略

食管癌的放化疗联合治疗策略

食管癌的放化疗联合治疗策略概述: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已成为食管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

然而,单一的放疗或化疗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放化疗联合治疗策略应运而生。

一、联合应用放化疗在食管癌中的作用1.1 放化疗的协同作用放射治疗可以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血供等方式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而化学治疗可通过干扰DNA合成和修复、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途径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标。

因此,使用两种不同机理的药物或治疗方式同时进行可以相辅相成,发挥更强大的抑制作用。

1.2 控制局部进展食管癌常常在初诊时已处于晚期,并具有容易局部进展的特点。

联合放化疗可以通过减小肿瘤体积、控制淋巴结转移和降低远处转移风险等方式,有效控制食管癌的局部进展,提高治疗成功率。

1.3 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治愈的首选方法。

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患病较晚或身体情况较差而不能接受手术切除。

通过联合应用放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患者达到手术指征,并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

二、联合放化疗策略2.1 初级治疗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联合放化疗可以作为初级治疗方案。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化学药物和剂量,并结合适当的放射剂量进行治疗。

该治疗目标是缩小肿瘤体积、消灭残留肿瘤细胞,并为可能随后进行的手术提供更好的条件。

2.2 新辅助治疗在手术前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该策略通过减小肿瘤体积、控制淋巴结转移和降低远处转移风险,提高手术切除的机会,并且有助于判断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

2.3 术后辅助治疗对于已经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联合放化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该策略可以清除术后残留的微小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可选择适当剂量的化学药物和放射剂量。

三、联合放化疗的不良反应管理3.1 放射性食管炎由于食管是放射线通过区域,联合治疗时常常出现放射性食管炎,表现为吞咽困难、口腔溃疡等。

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系统评价

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系统评价

文献数 据库 的文献进行 了 系统 回顾 .
探 讨 食 管癌 术 前新 辅 助 放 化疗 的利 弊
通 过对 3 篇 文献 、 36 0例入 选患 者 8 共 4 资 料 的 回顾 总结 发 现 , 疗 方案 琳 琅 满 化 目, 以 5氟 尿 嘧 啶/ 铂 为 主 : 中仅 但 顺 其 有 1 研 究 对放 化 疗 的毒 副作 用 进 行 0项
Mop o,2 1 ,8 4)3 1 3 2 rh l 0 0 1 ( : 1- 2 .
[ 1 Fo R,T o sA,Wo L Fo yo t al igoe 1 ] rmm J h ma d o B . lw ctmer cldan s y
ca sc lro g i y h mai y h n d sw t ihs n iiiy lsia t knlmp o n lmp o e ihhg e st t d v
c t me r mmu p e o y i g i n — e d e s ia e c l c y o ty i no h n t p n n f e n e l a p r t 0 o i d a n s s o o — d k n lmp o i g o i fn n Ho g i y h ma:A s re f 2 2 c e n e so 5 a sa d i s
o n —ede aprt n [ ] acrC tp to,2 1 1 8 n f en el si i J .C n e yoahl 0 0, i ao 1
( ) 1 5 1 2 2 :0 - 1 .
r i f h le tr [3 p l m u o ioh m o e e o e ir u v w t t a e J .A p I m n h t e M l sc

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eae a dC sl i r yl n l we ysr ey 2 f 4p t ns . h r r 8cssi tecnrl tx l n i a nf c c s df l db ug r( 2o ai t) T eewee3 ae h o t pt o2 e a oo 2 e n o
g o p we ete td wi u g r ln . s ls Th r u r rae t s r ey ao e Reut : eORR aeo e h rt fn o—a jv n h mo h rp s4 . % . e du a tc e te a ywa 0 9 Th
1 对象 与 方 法
1 1 病例选 择
我科 2 0 0 3年 1月 ~2 0 0 5年 1月 收 治 6 2例 中 晚期 食管 癌患 者 , 经纤 维 胃镜 病 理 组 织 学检 查 及 均 上 消化道 钡剂 造影 、 T检 查 诊 断 明确 。其 中 2 C 4例 行 新辅 助化疗 。治疗 前 进行 了系统 的体格 检查 以及 各项 化验及 辅助 检 查 , 除有 远 处 转 移 灶及 有 化 疗 排 和手 术禁 忌 证 的 患 者 。6 2例 患 者 数 字 表 法 随 机 分 为 2组 。新辅 助 化 疗组 2 4例 , 1 男 9例 , 5例 ; 女 年 龄 4~6 3 8岁 , 均 年 龄 5 . 平 5 2岁 ; 变 位 于 上 段 1 病 例, 中段 1 8例 , 段 5例 。鳞 癌 2 下 3例, 癌 1 。 腺 例 单纯 手术 组 3 8例 , 2 男 9例, 9例 ; 龄 3 ~ 6 女 年 8 8 岁, 平均 年龄 5 7岁 ; 病变 位于 上段 2例 , 中段 2 2例 , 下段 1 ; 癌 3 4例 鳞 6例 , 癌 2例 。两 组 患 者 的 性 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管癌患者对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和耐药基因位点的背景资料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食管癌是世界第八大常见癌症,也是世界癌症死亡率的第六大原因1。

全世界每年约有48万人发生食管癌,占总癌新发生病例的4.6%;死亡45.6%,占总癌死亡病例的6.4%2。

根据2009年至2011年这三年的癌症发病趋势,预估2015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达47.4万例,食管癌死亡人数达37.5万例3。

食管癌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肿瘤,预后较差,大多数病人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5年存活率仅为10%。

手术切除是传统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多种新的治疗模式引入临床。

通过术前放疗、术前放化疗及术前放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部分中晚期患者创造了手术的机会,这无疑会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但新辅助化疗尤其是放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预测单个EC患者治疗反应的能力将大大有助于治疗计划1。

寻找可靠的化疗敏感性预测指标、早期筛选出对化疗应答不敏感的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术前化疗,是重要临床课题之一。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涉及诸多肿瘤基因、肿瘤抑制基因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

随着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与食管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的分子靶点正在逐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是食管癌多种化疗方式疗效与基因位点相关性的研究:基因与新辅助化疗Kim 等4研究了152 例食管癌患者,发现内镜活检ERCC1 阴性的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的总生存期长于仅接受手术的患者,而在ERCC1 阳性组中无差别。

Ge 等5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44 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中,ERCC1 表达阴性的患者较阳性患者获得更高的病理缓解率( 68. 8% vs.53. 6%,P = 0. 361) ; 而获得病理缓解者的术后3 年生存率达96. 2%,远高于未能获得病理缓解者的41. 5% ( P<0. 05) 。

Duong等1对46例进行新辅助化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组织活检,后续进行cDNA微阵列分析。

在21例鳞状细胞癌(SCC)和25例腺癌(AC)患者中,11例(6)对放化疗有治疗反应。

研究确定了一个32基因分类器,可以用来预测新辅助放化疗在鳞状细胞癌中的治疗反应。

Rumiato E6等选择120例以铂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筛选与食管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的多态性位点,最终筛选出ABCC2、ABCC3、CYP2A6、PPAR和SLC7A8等5个药物代谢酶或转运蛋白的SNP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通过设计遗传学模型、临床模型和遗传学+临床变量模型,研究发现,检测ABCC2、ABCC3、CYP2A6、PPAR和SLC7A8等5个药物代谢酶或转运蛋白的SNP较单独检测食管癌临床因素有更好的化疗预测价值。

Enrica Rumiatoa等7对143例食管癌患者中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其中63例接受顺铂/ 5-氟尿嘧啶新辅助化疗。

该研究涉及的基因包括GSTM1, GSTT1, GSTP1 Ile105Val (rs16953),TS gene,ERCC1 Asn118Asn (rs11615),ERCC1 C8092A (rs3212986), XPD/ERCC2 Asp312Asn(rs1799793), 和XPD/ERCC2 Lys751Gln (rs13181)。

研究发现,ERCC1 rs3212986,虽然与治疗反应无关,但是较好的预后独立预测指标。

TYMS 是嘧啶核苷酸合成的限速酶,也是氟类药物发挥化疗作用的主要靶点。

TYMS mRNA 表达水平越高,患者接受氟类药物化疗耐药性越高,反之化疗效果越好,生存期越长8。

Shimada等9的一项关于59例ESCC患者术前行顺铂单药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与p53阳性表达关系的回顾下研究显示,p53阳性表达可导致对顺铂的抵抗(p=0.032)。

基因与放化疗Pan 等10共研究190 食管癌患者,均行术前放化疗。

结果示: STK15 基因Phe31Ile位点与肿瘤复发、进展有关。

对接受以DDP 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患者,Phe31Ile 突变抵抗肿瘤的缓解。

Val57Ile变异是肿瘤完全缓解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能增加肿瘤复发率。

该研究得出结论: STK15 基因多型性和食管癌高复发率、放化疗抵抗性及低无病生存率有关。

检测STK15 基因的变异对同步放化疗患者疗效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ECOG( E1201) 试验11研究了81 例接受术前同步放化疗的可切除食管腺癌患者。

同步放化疗方案为术前放疗45 Gy 和以DDP 为主的化疗。

结果发现52%患者出现XRCC1( 399Gln) 基因变异,这些变异患者中仅有6.0% 达pCR,而未发生变异的患者中有28.0%达pCR。

该研究结论: XRCC1( 399Gln) 基因未发生变异者较发生变异者术后pCR 率明显提高。

因此,XRCC1( 399Gln) 基因变异者对放化疗抵抗,是评价进展食管腺癌预后的重要因子。

在临床上治疗食管腺癌前有必要进行这些基因变异的检测。

Shimada等12的研究中,用酶联合免疫吸附剂测定24例健康人和96例ESCC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并对其中的35例病人进行化疗。

结果表明,VEGF的过表达预示着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较低。

但此研究仅仅纳入35例,尚不能完全说明VEGF过表达和化疗敏感性差的关系)。

Kim 等13对108 例食管癌含铂类药物放化疗前获得的内镜活检标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RCC1 阴性患者化疗后更易获得病理缓解( P <0. 001)。

基因与化疗(1)临床研究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是影响化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癌细胞内ERCC1、GSTP1等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具有清除DNA加合物、修复DNA结构损伤的作用,ERCC1、GSTP1所介导的DNA加合物清除以及DNA结构损伤修复会直接影响铂类对癌细胞的杀伤效应、诱导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14。

Hisashi Hara等15对175例食管癌患者的免疫组化评估,发现98.8%表达GPC1,这类患者与GPC1低表达的患者相比,生存分析表明,预后显著较差。

对GPC1表达较高的患者进行耐药观察发现,GPC1的表达水平与对CDDP(顺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正相关,并可能与抗凋亡功能相关。

研究者认为,GPC1是食管癌的独立的预后因子,是一个改变顺铂耐药阈值的关键分子。

H Miyagaki等16通过研究85例接受化疗患者的活检标本发现,40(47.1%)例PFTK1阳性表达的患者组织对化疗的反应率明显低于PFTK1阴性的(27.9% vs 72.1%,p<0.001)食管癌肿瘤组织。

Bain G H等17对154例的胃食管腺癌(64例新辅助化疗方案:表阿霉素、顺铂和卡培他滨三个周期,90例姑息治疗方案:表阿霉素、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八个周期)患者的瘦素表达情况研究发现,胃食管腺癌患者对化疗的耐药与“瘦素”蛋白的高表达相关。

不考虑治疗的情况下,高瘦素表达的肿瘤患者的存活率高于低瘦素表达的患者。

HSP 又称应激蛋白,是生物细胞在生理应激或病理状态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下迅速合成的、具有高度保守序列的一类蛋白质。

Miyazaki 等18证实食管鳞癌患者中,化疗对HSP27低表达组的疗效明显优于高表达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hen19等通过基因芯片法分析不同类型的食管癌细胞对新辅助化疗方案作用下的敏感和耐药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后续以qPCR法进行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共发现2081个差异表达基因。

PI3K-Akt 信号通路, 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TGF-β信号通路, mTOR 信号通路都参与其中,发现MUC4 和MUC20表达低的患者预后较好。

敲除MUC4和MUC20可增加食管癌细胞株对紫杉醇的敏感性,而阻断MUC13可降低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经过后续的验证试验,研究者认为MUC4 和MUC20可能是食管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山西省肿瘤医院对20食管癌患者115 例,对术后进行含铂类药物辅助化疗的62 例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观察,发现ERCC1 阳性患者行含铂类药物辅助化疗后1 年内复发转移率高于ERCC1 阴性患者、1 年生存率低于ERCC1 阴性患者,提示ERCC1 阴性患者可能从含铂类药物辅助化疗中获益。

(2)细胞学研究有研究21通过下调Oct-4 表达观察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寻找靶向食管癌干细胞治疗的新靶点。

研究发现,SiRNA 介导的Oct-4 表达抑制能显著提高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

有研究报道,突变型p53 与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耐受有关。

Chin 等22从转录水平研究p53 基因对MDR-1 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发现将突变型p53基因导入抗药的NHI3T3 细胞后可明显激活MDR1基因的促进因子,进而促进MDR-1 基因转录,增加P-gp 生成,诱发耐药。

TUBB3 与抗微管化疗药敏感性的关系最密切。

在多种肿瘤细胞系的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都显示TUBB3 低表达肿瘤患者接受紫杉醇类化疗的效果较好,中位生存期较长。

反之,TUBB3 高表达患者的抗微管类化疗药物疗效较差23。

Richard Hummel24的研究期望操纵某些microRNA,研究对食管癌细胞中顺铂和5-氟尿嘧啶(5-FU)反应的影响。

建立对顺铂/ 5-氟尿嘧啶-耐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SCC)和腺癌(EAC)细胞系,评估两种药物使用时a异位上调miR-106a 和miR-148a的影响。

miR-106a上调后对化疗的敏感性降低。

miR-148a上调后可使化疗的敏感性增强。

小结一项纳入6个临床研究共1037 例食管癌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鳞癌术后辅助化疗并不能改善预后25。

因此,个体化选择敏感药物作为化疗方案将成为辅助治疗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各靶点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和相关性,这由肿瘤信号传导的复杂性和网络性所决定。

食管癌多药耐药机制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参与的复杂过程。

随着肿瘤内科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食管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将会不断清晰,这亦将有利于针对这些机制的相应逆转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为临床多药耐药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1.Duong C, Greenawalt D M, Kowalczyk A, et al. Pretreatment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can be used topredict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in esophageal cancer[J].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7, 14(12): 3602-3609.2.魏文强, 乔友林, 邵壮, 等. 食管癌高危人群的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J]. 实用肿瘤杂志, 2001,16(6): 371-373.3.Chen, W.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66, 115-32 (2016).4.Kim, M.K. et al. ERCC1 predicting chemoradiation resistance and poor outcome in oesophageal cancer.Eur J Cancer 44, 54-60 (2008).5.Ge, H. et al. ERCC1 expression and tumor regression predict survival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carcinoma patients receiving combined trimodality therapy. Pathol Res Pract 210, 656-61 (2014).6.Rumiato, E. et al. A germline predictive signature of response to platinum chemotherapy in esophagealcancer. Transl Res 171, 29-37 e1 (2016).7.Rumiato E, Cavallin F, Boldrin E, et al. ERCC1 C8092A (rs3212986) polymorphism as a predictivemarker in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isplatin/5-FU-based neoadjuvant therapy[J].Pharmacogenetics and genomics, 2013, 23(11): 597-604.8.Bay, J.T. & Garred, P. Rapid bead-based immunoassay for measurement of mannose-binding lectin.Scand J Immunol 69, 570-5 (2009).9.Shimada Y, Watanabe G, Yamasaki S, et al. Histological response of cisplatin predicts patients' survivalin oesophageal cancer and p53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pretreatment biopsy is associated with cisplatin sensitiv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2000, 36(8): 987-993.10.Pan, J.Y. et al. Association of Aurora-A (STK15) kinase polymorphisms with clinical outcome ofesophageal cancer treated with 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n. Cancer 118, 4346-53 (2012).11.Yoon, H.H.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DNA-repair pathways and response to radiochemotherapy in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he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BMC Cancer 11, 176 (2011).12.Shimada, H.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esophage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ncer 92, 663-9 (2001).13.Kim M K, Cho K J, Kwon G Y, et al. Patients with ERCC1-negative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cancers may benefit from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8, 14(13): 4225-4231.14.Qixing, M.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Ercc1 and Xpd Polymorphisms for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Receiving Neoadjuvant Therapy: A Prisma-Compliant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94, e1593 (2015).15.Hara, H.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glypican-1 implicates poor prognosis and their chemoresistance in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r J Cancer 115, 66-75 (2016).16.Miyagaki, H.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PFTK1 predict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r J Cancer 106, 947-54 (2012).17.Bain G H, Collie-Duguid E, Murray G I, et al. Tumour expression of leptin is associated withchemotherapy resistance and therapy-independent prognosis in gastro-o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s[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4, 110(6): 1525-1534.18.Miyazaki, T. et al.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chemo-radi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cancer Res 25, 2749-55 (2005).19.Shen, L.Y. et al. Possible prediction of the response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o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based on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ncotarget 7, 4531-41 (2016).20.张宁刚,李秀秀,宋雪峰,王育生.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含铂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06):735-737+741.21.周秀怀. 靶向抑制Oct-4 表达增加食管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012 年07): 1052-1054.22.Chin, K.V., Ueda, K., Pastan, I. & Gottesman, M.M. Modulation of activity of the promoter of thehuman MDR1 gene by Ras and p53. Science 255, 459-62 (1992).23.Kamoshida, S. et al. Immunostaining of thymidylate synthase and p53 for predicting chemoresistance toS-1/cisplatin in gastric cancer. Br J Cancer 96, 277-83 (2007).24.Hummel, R. et al. Mir-148a improves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in sensitive and resistant oesophagealadeno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s. J Gastrointest Surg 15, 429-38 (2011).25.Zhang, J., Chen, H.Q., Zhang, Y.W. & Xiang, J.Q.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oesophageal cancer: ameta-analysis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Shanghai Cancer Hospital. J Int Med Res 36, 875-82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