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抗原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137)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种标准操作规程 (138)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细菌鉴定操作规程 (139)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140)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1)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抗酸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2)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墨汁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4)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45)取粪便脓血部位标本根据检验申请单要求选择平板,立即接种。

4.6 尿标本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将尿标本混匀,用10ul定量接种环立即接种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分离细菌和菌落计数。

参考文献[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XXX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收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X-JY-CZ-WSW-0563灭菌。

用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挑取移种之菌落。

伸入斜面培养管内,先从斜面底部到顶端拖一条接种线,再自下而上蜿蜒划线,或直接自下而上蜿蜒划线。

将接种环垂直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穿刺线推出接种环。

4.4 穿刺培养法4.4.1 此法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某些生化反应。

4.4.2 以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物,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沿原穿刺线退出接种环。

4.5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灭菌接种环挑取菌落或标本。

在试管内壁于液面交界处研磨,使细菌混匀在液体培养基中。

参考文献[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革兰阳性球菌:选择GP卡(阳性菌鉴定卡)。

核酸检测抗原使用方法

核酸检测抗原使用方法

核酸检测抗原使用方法
一、采集样本
在进行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前,需要先采集样本。

通常采集鼻咽拭子或口咽拭子,使用一次性拭子在鼻腔或口腔内轻轻旋转擦拭数次,收集粘膜细胞样本。

注意采集时应避免过度擦拭,以免损伤粘膜。

二、样本处理
采集的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释放并提取样本中的病毒核酸。

将采集的样本放入含有细胞保存液的收集管中,充分摇匀后进行离心,以分离出上清液和沉淀物。

将上清液转移至新的收集管中,备用。

三、结果观察
将处理后的样本加入核酸检测试剂盒中,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观察反应结果,通常在15-30分钟内读取结果。

若C和T区域出现两条色带,则为阳性结果,表示样本中存在病毒核酸。

若只有C区域出现一条色带,则为阴性结果,表示样本中未检测到病毒核酸。

若未出现色带或色带模糊不清,则表示检测结果无效,需重新进行检测。

四、垃圾处理
使用完的拭子、废物收集瓶等样本采集工具和已开封或使用后的核酸检测试剂,需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处置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1 - 检验标本的采集一、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采集必须符合2个条件,即必须满足检测结果正确性的各项要求和检测结果必须能真实地反映检验对象当前病情,避免干扰因素的存在。

二、标本的贮存标本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已采集的标本要按检验规定的贮存条件,如室温、冰浴、温浴或防腐贮存,将标本直立置于稳定、干燥、避光、密闭的环境中,避免振摇,以免标本遗洒或溶血影响检测结果。

三、标本的运送必须保证运送后标本所分析的结果与刚采集标本后分析的结果一致。

四、标本的签收临床工作人员从口才采集标本并将标本从临床运送到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接收临床标本,均应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做到认真核对,包括标本来源、标本属性、检查项目、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否合乎要求等,标本送出人员和标本接收人员都要做认真的记录并签字存档。

五、标本的处理1、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如果取血后未尽快转送或分离血清、血浆,血清与血块簪时间接触可发生变化。

3、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处理应注意事项:(1)、时间: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尽快予以分类和离心。

①、促凝标本应尽早处理,可在采血5-15分钟后离心;②抗凝标本可采血后立即离心;③非抗凝(无促凝)标本采血30-60分钟后离心;④抗凝全血标本(全血细胞分析、ESR等)不需要离心。

(2)、温度:一般标本为室温(最好是22-25℃)放置;冷藏标本(对温度依赖性分析物)应保持在2-8℃直到温度控制离心。

(3)、采血管放置:应管口(盖管塞)向上,保持垂直立位放置。

(4)、采血管必须封口:管塞移去后会使血PH改变,影响检测结果,封口可以减少污染、蒸发、喷洒和溢出等。

六、分析前的可变因素1、生物因素:可引起所检测物质在体内的变化,此种变化与检测方法无关,分为可变的和固定的生物因素。

2、干扰因素:在收集和分析标本过程中,干扰因素常导致分析结果与被测物真实浓度不符。

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标准操作规程1.产品名称: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2.包装规格:24人份/盒 48人份/盒3.预期用途:用于检测试验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IgM/IgG)4.检验原理:用幽门螺杆菌抗原固相硝酸纤维素膜,应用渗滤式间接法原理,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

5.主要组成成份:反应板 24份或48份试剂Ⅰ 1瓶 0.02mol/L PH 7.4 PBS试剂Ⅱ 1瓶胶体金标记物6.储存条件及有效期:产品应储存在2℃~8℃条件中,不能冷冻;有效期24个月。

7.样本要求:血清样品不能溶血,应为新鲜血清或2℃~8℃条件保存不超过一周。

高脂血症血清不能使用。

8.检验方法:滴入二滴试剂Ⅰ于反应板中央孔中,待完全渗入;滴入100μl血清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滴加三滴试剂Ⅱ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渗入三滴试剂Ⅰ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9.结果解释:阳性:反应板孔中C端出现红色圆斑,T端出现红色圆斑,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阴性:反应板孔中C端出现红色圆斑,T端不出现红色圆斑,为幽门螺杆菌抗体阴性。

失效:反应板孔中C端不出现红色圆斑,或C端、T端均不出现红色圆斑,为试剂盒失效。

10.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本试剂试验仅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而非直接检测幽门螺杆菌,因而阳性结果并不能确诊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对患者状况的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和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抗体含量低的血清样品,不能被检测出来是可能的。

部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不产生抗体或产生少量的抗体。

此时,可能显示阴性结果。

试验结果可疑时,应用培养基进行培养确诊。

11.产品性能指标:批内精密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应≥95%,反应斑点颜色深浅程度应接近。

批间精密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应≥95%。

12.注意事项:本产品尚未获得产品注册证号,仅供研究,不用临床诊断。

试验一旦开始操作,应按操作步骤连续进行,直至结束。

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隐球菌性肺炎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隐球菌性肺炎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经验交流•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隐球菌性肺炎诊治中的应用分析徐萌敏杨国彪孙小军新型隐球菌是较为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易发于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特别是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

近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隐球菌自身的进化及易感人群的增多等因素,免疫功能正常者该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1]。

临床上,由于隐球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发生误诊。

传统的隐球菌感染诊断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墨汁染色和培养)和病理检查,费时且敏感度较低,病理检查也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这些因素常在一定程度上延误疾病的诊治。

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cryptococcal antigen lateral flow assay,CrAg-LFA)是一种无创的新检测方法,可作为临床上隐球菌感染的辅助诊断,具有快速、特异度高、敏感度强等特点叫本研究应用CrAg-LFA检测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探讨其在隐球菌性肺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绍兴市立医院诊治的300例疑似隐球菌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0例,女性110例,年龄18-60岁。

所有患者均具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咳黏液痰或血痰、发热,部分患者具有呼吸困难、胸背痛等症状。

诊断依据:肺组织病理阳性,或痰培养阳性,并结合药物治疗情况,确诊是否符合隐球菌性肺炎。

本研究经过绍兴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检测方法1.2.1CrAg-LFA检测常规抽取患者静脉血约4~D0I:10.3877/cma.j.issn.1674-6880.2019.06.011作者单位=312000浙江绍兴,绍兴市立医院呼吸内科通信作者:孙小军,Email:sxj999@ 5mL,置于无菌采血管中,3000#g离心10min,分离血清。

取1滴样本稀释液加入小试管中,另取40!L血清样本与之混合,将隐球菌抗原检测试纸条(美国Immuno-Mycologics有限公司)的插入带没入混合液中,15min后读取结果。

角膜刮片检查的操作规程和常见细菌分析

角膜刮片检查的操作规程和常见细菌分析

角膜刮片检查的操作规程和常见细菌分析一、引言角膜刮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手段,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角膜疾病。

本文将介绍角膜刮片检查的操作规程和常见细菌分析。

二、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角膜刮片检查之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消毒:洗手并戴好手套,用75%酒精或碘伏对患者眼球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2)器具准备:准备好显微镜滑片、无菌培养基和相应的细菌涂布环。

(3)患者协助:让患者坐直,并注视前方。

2. 操作步骤(1)使用无菌棉签轻轻拉开眼睑,并向后推进,以充分暴露出角膜表面。

(2)沾取少量生理盐水(也可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目前药或无菌空气波浪法湿润的指套。

确保指尖充分湿润,并将其轻轻触碰到角膜表面。

(3)迅速将指套刮取到的细菌悬浮液均匀涂抹在显微镜滑片上。

注意不要涂抹过厚或过稀。

(4)用无菌培养棉签将细菌悬浮液从滑片上转移到无菌培养基上的细菌涂布环上,记得密封好细菌涂布环。

(5)将带有细菌悬浮液的细菌涂布环放入无菌培养皿中,温度保持在37℃左右,孵育24至48小时。

三、常见细菌分析角膜刮片检查可检测多种常见的致病性细菌,接下来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及其相关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1.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绿脓杆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致病性细菌,常引起眼部感染,如角膜溃疡和虹膜睫状体炎等。

临床表现包括眼部疼痛、红肿和视力模糊等。

对于绿脓杆菌引起的角膜感染,通常利福平类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导致多种皮肤和眼部感染。

角膜感染主要表现为角膜溃疡,并可能伴随充血和异物感。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它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3. 铜绿假单胞菌(Burkholderia cepacia)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罕见但具有较高毒力的细菌,通常引起严重的眼部感染和并发症。

角膜感染表现为角膜溃疡以及化脓性分泌物。

隐球菌抗原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

隐球菌抗原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

• 2018年5月7日外院胸部CT
结论:1.右下肺多形病变:结核?2.左侧肾上腺内侧支结节灶:腺瘤?其它?
第一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核科2018-05-14)
• 血常规:WBC 7.49× 109/L,N 79.7%;RBC 4.42× 1012/L,Hb 125g/L;PLT 251× 109/L
收录指南
共识中声明,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存在是肺侵袭性隐球菌病的的确诊证据之一。
隐球菌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原理(美国IMMY公司)
特点
• 无需样本预处理 • 10分钟得到结果 • 定性或半定量测定 • 结果客观 • 血清,脑脊液,血浆
样本收集及制备
• 按照无菌操作收集脑脊液、血浆和血清样本。 • 样本最多可以在 2-8℃放置 72 小时。 • 不反复冻融的情况下,样本可以在-20℃以下保存更长时间。 • 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在 2-8℃或者-20℃以下。
1. 墨汁染色:
是诊断隐球菌脑膜炎最简便快速的方法,但敏感性差,阳性检出率很低。
2. 脑脊液或血液培养(金标准):
阳性检出率低,培养(2-10天)及鉴定时间长,易误诊。
3. 抗原检测试验:
脑脊液和血清样本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可达到97%和87%*,能实现早期快速诊断, 但费用高。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GXM (Glucuronoxylomannan, GXM) :
病 学
早期隐球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变化不典型,但是当 发展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时,死亡率可达到20%。
新型隐球菌感染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最常见的感染主要发生在 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皮肤等。
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很有必要!
病原1 体穿越血2脑屏障的方式3

新型隐球菌实验报告注意

新型隐球菌实验报告注意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新型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菌落特征、培养特性、形态学特征等,为新型隐球菌的鉴定、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新型隐球菌菌种:由实验室提供。

(2)实验培养基:沙保氏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

(3)实验试剂:墨汁、生理盐水、乳酸酚棉蓝染色液等。

2. 实验仪器:(1)恒温培养箱。

(2)显微镜。

(3)离心机。

(4)高压蒸汽灭菌器。

三、实验方法1. 菌落培养(1)将新型隐球菌菌种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

(2)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2. 形态学观察(1)将培养好的菌落用生理盐水洗下,制成悬液。

(2)取少量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墨汁染色。

(3)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大小、出芽情况等。

3. 分离纯化(1)将新型隐球菌菌落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

(2)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

4. 病原学检测(1)将纯化后的菌种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

(2)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3)将培养好的菌落用生理盐水洗下,制成悬液。

(4)取少量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液染色。

(5)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大小、出芽情况等。

四、实验结果1. 菌落培养(1)沙保氏培养基:菌落呈白色、圆形、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2)血琼脂培养基:菌落呈白色、圆形、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2. 形态学观察(1)菌体呈球形,直径5-20μm,出芽繁殖,不形成假菌丝。

(2)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

3. 分离纯化(1)沙保氏培养基:菌落呈白色、圆形、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2)血琼脂培养基:菌落呈白色、圆形、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4. 病原学检测(1)菌体呈球形,直径5-20μm,出芽繁殖,不形成假菌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